共和 (西周)
共和執政,又稱周
從共和開始,中國歷史出現明確紀年。
認定幾種共和內容
[編輯]共伯和說
[編輯]「共和」時期的解釋歷來有兩種[參1]:150。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厲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又載「共伯和干王位」[註1]。前841年(一說前842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太子靜(一作靖)藏於召公家,共伯和攝行王事,稱為「共和」。酈道元、蘇轍、羅泌、顧炎武、梁玉繩等從此說,此為是事的傳世的最早文獻記載,並且有《左傳》等其他的傳世文獻佐證,故近現代學者多從此說。2011年底,《清華簡·系年》釋讀結果出版,共和在清華簡中就是共伯和[參2][參3]。
此外,《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魯連子》等篇有共伯和稱王、「行天子事十四年」的記載。
周定公、召穆公說
[編輯]傳統的解釋根據《史記·周本紀》所載,西周國人暴動、群起反抗,將周厲王放逐後,周定公、召穆公兩位諸候共同行政十四年,所以又稱「周召共和」,但不確切[參4]:841。後世學問家如韋昭、杜預、司馬光等從此說。
三卿共治說
[編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折衷說法是,「號為共和」一句是指由共伯和擔任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而由周召二人共同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說法,此說法認為周召二人當時勢力不夠,因而貴族討論後,決定以共伯和為首組建政府[參5]。
嘗試開始與上溯紀年
[編輯]司馬遷《史記》體例有表,而表格形式整理史書包含歷史時段的事件,而在「十二諸侯年表」中,以共和元年(農曆庚申年、前841年)啟首,而《史記》日後有官方史書地位,所以該年就是開始確切為中國歷史紀年。自共和時期開始,中國的中原歷史出現連續不斷的紀年體系。直到前828年周厲王死後,還政於其子周宣王前後14年的這段時期,史稱「共和行政」。
共伯和即衛國君主衛武公。周厲王時期,衛武公入朝任職[註2]。《漢書·地理志·河內郡》孟康註釋,「共伯,入為三公者也」[註3],而從彝銘記載分析,共伯和應先任「師」職,後任「三公者」之職。《元年師兌簋》銘文有「師和父司左右走馬」,專家認為此「師和父」便是共伯和。而後的《師晨鼎》、《師俞簋》、《諫簋》和《微史簋》所記載的「司馬共」,當為升職司馬後的共伯和。
根據彝銘分析升職時間應在周厲王三年至五年期間。《師𣫏簋》(𣫏,器名,音義皆不詳[參7])銘文載,「惟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和父……」,所謂「惟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無法與厲王紀年正月丁亥日對上初吉日期,而若以共和紀年元年壬午朔正月丁亥六日,則正恰初吉,一些學者據此判定簋銘「惟王元年」指「共和元年」[參8]:10—13。
夏商周斷代工程雖未解決共和問題,但視之為周厲王之後的獨立紀年。2003年,西周青銅逨盤在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其銘文顯示周厲王之後就是周宣王,共和時期不獨立紀年,再度引發共和的爭論。[參9][參10]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文內引注
- ^ 晁福林.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中國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年6月. ISBN 7-303-04144-3 (中文(中國大陸)).
- ^ 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書後(一). [2012-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7).
- ^ 劉麗文. “共和行政”真相探賾.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 ^ 楊寬. 《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 中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ISBN 7-208-04538-0 (中文(中國大陸)).
- ^ 杜勇. 西周“共和行政”歷史真相新探. 人文雜誌. 2019 [202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0).
- ^ 《詩經·淇奧》序
- ^ 漢語大字典. : 5774. ISBN 9787540300302.
- ^ 晁福林.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 中國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ISBN 978-7-100-07648-7 (中文(中國大陸)).
- ^ 王輝 劉軍社 劉懷君《寶雞眉縣楊家村窖藏單氏家族青銅器群座談紀要》 《考古與文物》 2003年03期
- ^ 王輝 《逑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 2003年03期
- 其他
前任: 周厲王 |
周天子 中國君主 前841年—前828年 |
繼任: 周宣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