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科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科學主題首頁

歡迎來到科學主題首頁科學是研究自然現象的學問,能夠對於自然現象給出可供重複驗證的解釋與預測。科學家研究科學時,必須符合科學方法,即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必須建立於收集可觀察、可經驗、可量度的證據,並且合乎明確的邏輯推理原則。另一種比較老舊,很接近的涵義表明,科學是所有可信賴、合乎邏輯與理性的知識。

古典時代以來,科學就與哲學密切連結。近代時期,在英語,科學與哲學這兩個術語有時可以交換使用。直到17世紀,自然哲學與哲學才開始有所區別。後來,為了更強調兩者不同,又將自然哲學改稱為自然科學。這種詮釋強調,自然科學專注於研究自然現象與相關自然定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數學天文學等領域。

將科學所倚賴的治學理論與治學精神延伸至其它領域,現代學者開展了探討人類社會社會科學。現今,科學這術語可以廣義指稱關於某論題的可信賴知識,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語言學等。

特色條目

暴龍與迷惑龍的骨架
暴龍與迷惑龍的骨架

恐龍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在1862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而少數科學家甚至認為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之內。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初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在中三疊紀成為優勢動物群。

優良條目

思覺失調症精神疾病的一種。其特徵為患者出現異常的行為和不能理解什麼是真實的。臺灣、中國大陸和香港以往皆譯作精神分裂症,乃直譯拉丁文名稱「Schizophrenia」而來,臺灣後來則改譯為「思覺失調症」。常見的症狀包括錯誤信念,不易瞭解或混亂的思維,聽到其他人聽不見的聲音,妄想幻覺幻聽、社會參與和情緒表達的程度減少,以及缺乏動機。思覺失調症患者通常伴有其他心理上的健康問題,例如焦慮症重性憂鬱障礙藥物濫用障礙。症狀通常逐漸地出現,且一般在成年早期開始,並持續一段長時間。思覺失調症的成因包括環境因子及遺傳因子。可能的環境因子包括在城市中長大、濫用娛樂性藥物、某些傳染病、父母年齡,和自身在母體內時營養攝取不足。遺傳因子則包括各種常見和罕見的遺傳變異。思覺失調症可依據求診者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其所主訴的個人經歷作診斷。在診斷時,還必須把求診者的文化背景納入考慮範圍之內。截至2013年為止,此病並沒有任何客觀的測試予供作診斷。思覺失調症並不等同「多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這種混淆的想法常在公眾的認知中出現。治療的重心是為患者處方抗精神病藥,以及安排諮詢、工作培訓和社會康復。目前尚不清楚典型抗精神病藥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兩者間哪種的效果會較佳。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都無法改善病情的情況下,就可能會使用氯氮平。必要時,可能會強制患者住院治療,如患者可能會對自身或他人構成傷害這一種情況,但現在的住院時間比以往更為短暫,且強制住院治療的總次數亦較為少。

每日圖片

藝術家筆下的本地泡(包含太陽大犬座β)和迴圈一號泡(包含心宿二)。

本地泡是在銀河系獵戶臂內的星際物質中的一個空洞,它跨越的範圍至少有300光年。這個炙熱的本地泡擴散的氣體輻射出X射線,單位體積內所含有的中性只有正常值的十分之一。銀河系星際物質的正常值是每立方公分0.5個原子

太陽系已經在這個氣泡內至少旅行了300萬年,現在的位置在本地星際雲,氣泡內物質比較密集的一個小區域內。這是本地泡和「迴圈一號泡」(Loop I Bubble)遭遇的地方,本星際雲的密度大約是每立方公分0.1個原子。

人物

安托萬·拉瓦錫(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是一位著名法國化學家生物學家法國貴族,後世尊稱拉瓦錫為現代化學之父。他給出了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的存在。他幫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錫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按照這定義,於1789年發表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列出33種元素,其中包括和一些當時被認為是元素的化合物。他提出規範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Traité Élémentaire de Chimie)。他倡導並改進定量分析方法並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恆定律。他創立氧化說以解釋燃燒等實驗現象,指出動物的呼吸實質上是緩慢氧化

歡迎參與

  • 您可以……
自然科學育種 - 光電比色計 - 暴風雨 (科學) - 傅立葉效應 - 宇稱守恆 - 偽醫療 - 原子核結構英語Nuclear structure - 環神經動物英語Cycloneuralia - 顎胃動物英語Gnathifera (clade)
應用科學與技術表面效應 - 煙霧探測器英語Smoke detector - 量子糾纏實驗描述 - 熱解聚英語Thermal depolymerization - 定日鏡英語Heliostat - 熔鹽
已創建待審核:稀有地球假說
  1. 創建以上請求條目。
  2. 歡迎參與科學專題,此專題是旨在為科學相關條目和相關討論協調翻譯與撰寫。
  3. 興趣小組簽到,讓相關同好認識您並交流連絡。
  4. 改善現有條目的品質,參與科技提升計畫相關提案。
  5. 翻譯各語言維基的相關條目到中文維基,參與化學翻譯請求
  6. 參考可靠來源寫新條目,參與自然科學條目請求,或應用科學與技術條目請求
  7. 直接擴充更新科學小作品

新知

< 科學新聞動態 下列日期是新聞發布時間,而非事件發表或發現時間
2022年焦點新聞

2021年焦點新聞

2020年焦點新聞 

2019年焦點新聞 


參考文獻

  1. ^ 首次 中國太空站機械臂轉位貨運太空船試驗成功. 中國時報. 2022-01-06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2. ^ Michael O'Riordan. David Bennett, First Transplant Recipient of a Pig Heart, Dies. TCTMD. [2022-12-18]. 
  3. ^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到達最終觀測位置. BBC News中文. 2022-01-25. 
  4. ^ Solidot | 水熊虫通过坠毁的以色列飞船散播到月球表面. www.solidot.org. [2019-08-31]. 
  5. ^ Solidot | 以色列月球登陆器登陆失败. www.solidot.org. [2019-08-31]. 

你知道嗎?


前次頁面更新時間為2024年5月31日 00時52分22秒 UTC,清除緩存頁面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