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夏
阿拉伯之夏 | |
---|---|
阿拉伯之冬延續的一部分 | |
日期 | 2018年1月1日-至今 (6年11個月又4周) |
地點 | |
起因 | |
目標 | |
方法 | |
狀況 | 各國情況列表
|
阿拉伯之夏(阿拉伯語:صيف العرب,羅馬化:Sayf al-Arab)是自2018年以來,在多個阿拉伯世界國家發生的一系列反政府活動。此次運動被視為是阿拉伯之春與阿拉伯之冬的延續。在這波反政府浪潮中,「其相似性與差異性更像是一次升級,而非重演阿拉伯之春。」廣泛的民主與人權訴求被升級成為日常的需求所取代,這些需求包括生活成本過高和高失業率等問題。[1][2]
詞源
[編輯]阿拉伯之夏在英文中又被稱為「第二次阿拉伯之春」(Second Arab Spring)或「新阿拉伯之春」(New Arab Spring),主要是基於此次反政府浪潮,是阿拉伯之春的延續,但為了與阿拉伯之春有所區分,因此又被稱為「阿拉伯之夏」(Arab Summer)。
背景
[編輯]2019年10月,來自敘利亞的編輯作者Tesbih Habbal和Muzna Hasnawi在《The Nation》上寫道,2018年到2019年間,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運動,從2018年12月的蘇丹開始,接著是2019年2月的阿爾及利亞,2019年9月和10月的埃及和伊拉克,以及2019年10月的敘利亞和黎巴嫩,構成了2010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以及2012年至2018年阿拉伯之冬後的第三波運動。10月的敘利亞抗議者高舉標語寫道:「敘利亞—埃及—伊拉克:你們重燃了阿拉伯人民的精神,從大西洋到波斯灣!」Habbal和Hasnawi認為,這場運動「深刻改變了該地區的政治意識」,幫助人們克服了對政治活動的恐懼,並為挑戰專制政權樹立了關鍵的先例。他們指出,敘利亞10月的抗議活動「證明了即使是殘酷的鎮壓和暴政,也無法阻止抵抗的力量」。
他們還指出,這場新一波的抗議運動經常使用口號「Ash-shab yurid isqat an-nizam」(人民要求政權倒台),這個口號在2010年到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也曾出現過。這些抗議通常被認為是「反體制的」,並不是單純反對某一政策,而是針對整個政治體制。抗議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大規模的失業,特別是年輕人失業問題,還有對許多阿拉伯政府政策的失望,對依賴國際援助來維持基本生活需求的不滿,對腐敗的反感,以及對化石燃料依賴的批評。所有這些因素加劇了對中東國家中普遍存在的封建政治體系的不滿。
各國影響
[編輯]摩洛哥王國
[編輯]約旦哈希姆王國
[編輯]2018年約旦哈希姆王國爆發大規模抗議運動,起初是由超過30個工會於2018年5月31日發起的一場全國性罷工,原因是約旦哈希姆王國首相哈尼·穆爾基政府向國會提交了一項新的稅收法案。這項法案是穆爾基政府自2016年以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支持,推行的緊縮措施之一,旨在解決約旦日益增長的公債問題。儘管約旦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後,未像其他國家一樣遭受大規模暴力衝突的波及,但其經濟卻因周邊局勢動盪以及大量敘利亞難民湧入而受到重創。此外,約旦還接納了大量伊拉克和巴勒斯坦難民,進一步加劇了國家財政的壓力。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約旦是全球每人擁有最多難民的第二大國。
罷工翌日,即5月31日,政府因應國際油價上漲,決定提高燃料和電力價格,這引發了大批抗議者湧向安曼的第四圓環廣場,該地靠近總理辦公室。當晚,來自全國各地的約旦民眾也紛紛集結,抗議政府的舉措,並且人數規模空前。6月1日,國王阿卜杜拉出面干預,指示暫停油價和電價上漲,政府雖同意,但表示這一決定將使國庫損失2000萬美元。抗議活動持續了四天,直到穆爾基在6月4日向國王提交辭呈,教育部長奧馬爾·拉扎茲接任成為新總理,抗議活動直到拉扎茲宣布將撤回新稅收法案後才結束。
這次抗議活動的主導者並非傳統的反對派團體,如穆斯林兄弟會或左翼勢力,而是來自中下層階級的民眾。儘管部分抗議者在幾個晚上縱火燒輪胎並封鎖道路,但整體抗議活動還是保持和平,且報導中傷亡人數不多。由於正值齋月,抗議多在日落後進行。[3]
突尼西亞共和國
[編輯]伊拉克共和國
[編輯]阿爾及利亞人民民主共和國
[編輯]埃及阿拉伯共和國
[編輯]巴勒斯坦國
[編輯]巴勒斯坦國的加薩省先後在2019年與2023年爆發經濟抗議活動,以「我們想要活下去」的口號作為標語,旨在抗議加薩地帶的高生活成本和稅收增加,要求政府減稅以及抑制通貨膨脹,最終在哈瑪斯伊斯蘭抵抗運動政府的武力鎮壓下結束。[4]
黎巴嫩共和國
[編輯]阿曼蘇丹國
[編輯]利比亞國
[編輯]蘇丹共和國
[編輯]敘利亞阿拉伯共和國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isdall, Simon. Will corruption, cuts and protest produce a new Arab spring?. The Guardian. 26 January 2019 [2019-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7).
- ^ Q&A on Arab Spring 10 years after. William & Mary. [2023-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4).
- ^ "Jordan second largest refugee host worldwide – UNHCR". The Jordan Times. 8 March 201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June 2019. Retrieved 5 June 2018.
- ^ Knell، Yolande (18 مارس 2019). "Economic protests test Hamas's grip on Gaza". مؤرشف من الأصل في 2019-04-22 – عبر www.bb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