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昶 (北朝)
趙昶(?—?),字長舒,天水郡南安縣(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編輯]趙昶的曾祖趙襄在北魏官至中山郡太守,於是在代地安家[1],祖父趙泓是廣武縣縣令,父親趙琛是上洛郡太守[2]。
趙趙昶年少時聰明機敏,很有志向氣節,二十歲左右時就以勇力聞名。孝昌年間,趙昶由都督為起家官,鎮守小平津,北魏北中郎將高千非常敬重他。高千出任兗州刺史時,任命趙昶代理臨渙郡、北梁郡兩郡太守。大統初年,高千返回鎮守陝,又任命趙昶為長史、中軍都督。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平定弘農郡,趙昶被提拔出任相府典簽[3][4]。
大統九年(543年),西魏大軍在邙山之戰中失利,清水氐酋長李鼠仁從西魏軍中逃回來,憑藉險阻作亂。隴右大都督獨孤信多次派遣軍隊攻擊李鼠仁,沒有取勝。宇文泰將要討伐李鼠仁,想先派人觀察他的形勢。顧視詢問誰可以出使,左右沒有人回答。趙昶說:「這是個小崽子,以您的神威,誰敢不聽從命令。」宇文泰認為趙昶的話很雄壯,就下令趙昶出使。趙昶見到李鼠仁,用禍福的道理開導他。李鼠仁的部下聚集商議,有的聽從,有的不聽。那些違抗命令的人,又想用刀劍殺害趙昶,但趙昶神色不變,志氣更加振奮。李鼠仁受到感動而醒悟,就帶領士兵投降。氐人梁道顯叛亂,進攻南由縣。宇文泰又派遣趙昶慰問開導他,梁道顯等人都立即誠心歸附[5][6]。東秦州刺史魏光趁此與他的豪帥四十多人帶領部落遷徙到華州,宇文泰立即任命趙昶為都督統率他們[7][8][9]。
在此之前,汾州胡人叛亂,朝廷又派遣趙昶慰問犒勞他們,趙昶都知道了他們的虛實。等到西魏大軍前往討伐胡人,趙昶作為先鋒,於是擊敗了胡人。趙昶因功封章武縣伯,食邑五百戶[10][8]。
大統十五年(549年),趙昶出任安夷郡太守,兼任長蛇鎮鎮將。氐族荒遠兇悍,世人號稱難以治理,趙昶按照禮節威德並用,氐族無不心悅誠服。一年之後,樂於參加西魏軍隊的氐族有一千多人,趙昶升任帥都督。當時適逢軍中有機要之事,攤派徵發很迫切緊急,氐族情理上很難做到,又相繼謀劃叛亂。趙昶又暗中派人誘導勸說,離間氐族的感情,趁他們漸生離心,就輕裝前往到達氐族那兒。眾多的氐人不知怎麼辦,都來拜見趙昶。趙昶就逮捕帶頭謀反的二十多人殺死他們,其餘的人就安定了。朝廷嘉獎趙昶,加大都督,代理南秦州刺史。當時氐帥蓋鬧等人相繼反叛,蓋鬧占據了北谷,他的黨羽覃洛聚集在洮中,楊興德、苻雙圍困平氐城,姜樊噲在武階作亂,向西勾結宕昌羌獠甘,共同推舉蓋鬧為主君。趙昶分道派遣使者宣示禍福,然後出兵討伐,生擒蓋鬧,遣散了餘黨。興州反叛的氐族再度入侵逼迫南岐州,刺史叱羅協派遣使者告急,趙昶率兵前往救援,又大破氐族[5][6]。趙昶升任撫軍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大統十六年(550年),趙昶與史寧打敗宕昌羌、僚二十多萬人,出任武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諸州軍事[11][12]。
西魏廢帝二年(552年),楊辟邪占據東益州反叛,氐族再度跟隨他叛逆。西魏廢帝詔令詔叱羅協與趙昶將他們討伐平定。這一年,楊法深跟從尉遲迥平定巴蜀,班師後楊法深回到陰平,很快與同族楊崇集、楊陳侳各自率領部眾互相進攻。趙昶當時都督成武沙三州諸軍事、成州刺史,派遣使者前去調和,楊法深等人服從[13][14]。
魏恭帝初年,趙昶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潭水羌反叛,殺死武陵郡、潭水郡二郡太守,趙昶率領儀同駱天釜等人率領騎兵步兵五千人將叛軍討伐平定[15][12]。
周明帝初年,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人反叛,自稱周公,有部眾八千人,攻破廣化郡,攻陷各縣,分兵向西進攻,包圍廣業郡、修城郡二郡。廣業郡太守薛爽、修城郡太守杜杲等人請求趙昶援救援。趙昶派遣使者回復杜杲,使者被仇周貢的黨羽樊伏興等人俘虜。樊伏興等人知道趙昶將要來到,就解除對修城郡的包圍,占據泥功嶺,設置六處埋伏來等待趙昶。趙昶到來後遇到了埋伏,與他們交戰,擊敗了敵人,廣業郡的圍困也解除,趙昶追擊到泥陽川就返回了。興州人段吒及下辯縣、栢樹縣二縣百姓反叛,相繼攻破蘭皋戍。氐族酋長姜多又率領廚中氐族、蜀族攻陷落叢郡以響應段吒。趙昶率領部眾平定二縣,將段吒斬首。而陰平郡、盧北郡二郡的氐人又常常屯聚在一起,與廚中相應。趙昶於是選出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直接攻入廚中,到大竹坪,接連攻破七個寨,誅殺首領,二郡都投降了。趙昶返回後,廚中生氐又進行侵犯劫掠。趙昶又派遣儀同劉崇義、宇文琦等人率兵進入廚中討伐,大破氐族,將姜多及苻肆王等人斬首[16][17],於是群氐都被平定了[18][19]。
趙昶自己認為被提拔充當將帥的重任,全心謙恭地對待賢士,俘獲氐族、羌族百姓,安撫並使用他們,他們都為趙昶盡力。宇文泰經常說:「不煩勞國家人馬而能以威力使氐族、羌族歸附的,趙昶有這樣的功勞。」到此,周明帝記錄趙昶前後功勞,進爵為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賜犒勞非常豐厚。周明帝二年(558年),趙昶被徵召回朝出任賓部中大夫,代理吏部中大夫,不久因病去世[20][21]。
參考資料
[編輯]- ^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於代焉。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於代。祖泓,廣武令。父琛,上洛郡守。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昶少聰敏,有志節。弱冠,以材力聞。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鎮小平津。魏北中郎將高千甚敬重之。千牧兗州,以昶行臨渙、北梁二郡事。大統初,千還鎮陝,又以昶為長史、中軍都督。太祖平弘農,擢為相府典簽。
- ^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昶少聰敏,有志節。弱冠,以材力聞。魏北中郎將高千鎮陝,以昶為長史、中軍都督。周文平弘農,擢為相府典簽。
- ^ 5.0 5.1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九年,清水氐酋李鼠仁據險作亂,氐帥梁道顯叛攻南由,太祖遣典簽趙昶慰諭之,鼠仁等相繼歸附。語在昶傳。十一年,於武興置東益州,以辟邪為刺史。十五年,安夷氐復叛,趙昶時為郡守,收其首逆者二十餘人斬之,餘眾乃定。於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帥蓋鬧等相率作亂,鬧據北谷,其黨覃洛聚洮中,楊興德、苻雙圍平氐城,姜樊噲亂武階,西結宕昌羌獠甘,共推蓋鬧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禍福,然後出兵討之,擒蓋鬧,散其餘黨。興州叛氐復侵逼南岐州,刺史叱羅協遣使告急,昶率兵赴救,又大破之。
- ^ 6.0 6.1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九年,清水氐酋李鼠仁據地作亂,氐帥梁道顯叛,攻南由,周文遣典簽趙昶慰諭之,鼠仁等相繼歸附。十一年,於武興置東益州,以辟邪為刺史。十五年,安夷氐復叛。趙昶時為郡守,收首逆者二十餘人斬之,乃定。於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帥蓋鬧等作亂,鬧據北谷,其黨西結宕昌羌獠甘,共推蓋鬧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禍福,然後出兵討之。擒蓋鬧,散其餘黨。興州叛氐復侵逼南岐州,刺史叱羅協遣使告急,昶赴救,又大破之。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大統九年,大軍失律於邙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軍逃還,憑險作亂。隴右大都督獨孤信頻遣軍擊之,不克。太祖將討之,欲先遣觀其勢。顧問誰可為。左右莫對。昶曰:「此小豎爾,以公威,孰不聽命。」太祖壯之,遂令昶使焉。昶見鼠仁,喻以禍福。群凶聚議,或從或否。其逆命者,復將加刃於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氣彌厲。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顯叛,攻南由。太祖復遣昶慰諭之,道顯等皆即款附。東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帥四十餘人並部落於華州,太祖即以昶為都督領之。
- ^ 8.0 8.1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大統九年,大軍失律於芒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軍逃還,憑險作亂。周文將討之,先求可使者,遂令昶使焉。見鼠仁,喻以禍福。群凶或從或不,從其命者,復將加刃於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氣彌厲。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顯叛,攻南由,周文復遣昶慰喻之,道顯等皆即款附。東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帥三十餘人並部落於華州,周文即以昶為都督領之。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勞之,皆知其虛實。及大軍往討,昶為先驅,遂破之。以功封章武縣伯。
-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八》:清水氐酋李鼠仁,乘魏之敗,據險作亂;隴右大都督獨孤信屢遣軍擊之,不克。丞相泰遣典簽天水趙昶往諭之,諸酋長聚議,或從或否;其不從者欲加刃於昶,昶神色自若,辭氣逾厲,鼠仁感悟,遂相帥降。氐酋梁道顯叛,泰復遣昶諭降之,徙其豪帥四十餘人並部落於華州,泰即以昶為都督,使領之。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勞之,皆知其虛實。及大軍往討,昶為先驅,遂破之。以功封章武縣伯,邑五百戶。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帶長蛇鎮將。氐族荒獷,世號難治,昶威懷以禮,莫不悅服。期歲之後,樂從軍者千餘人。加授帥都督。時屬軍機,科發切急,氐情難之,復相率謀叛。昶又潛遣誘說,離間其情,因其攜貳,遂輕往臨之。群氐不知所為,咸來見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餘人斬之,餘眾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時氐帥蓋鬧等反,昶復討擒之。進撫軍將軍,加通直散騎常侍,又與史寧破宕昌羌、獠二十餘萬。拜武州刺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諸州軍事。
- ^ 12.0 12.1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帶長蛇鎮將。氐俗荒獷,昶威懷以禮,莫不悅服。期歲之後,樂從軍者千餘人。加授帥都督。時屬軍機,科發切急,氐情難之,復相率謀叛。昶又潛遣誘說,離間其情。因其攜貳,遂輕往臨之。群氐不知所為,咸來見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餘人斬之,餘眾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時氐帥蓋鬧等反,昶復討禽之。又與史寧破宕昌羌、獠二十餘萬。拜武州刺史。恭帝初,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潭水羌叛,殺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儀同駱天人等討平之。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廢帝元年,以法深為黎州刺史。二年,楊辟邪據州反,群氐復與同逆。詔叱羅協與趙昶討平之。太祖乃以大將軍宇文貴為大都督、六州諸軍事、興州刺史。貴威名先著,群氐頗畏服之。是歲,楊法深從尉遲迥平蜀,軍回,法深旋鎮。尋與其種人楊崇集、楊陳侳各擁其眾,遞相攻討。趙昶時督成武沙三州諸軍事、成州刺史,遣使和解之。法深等從命。
- ^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先是,氐酋楊法深據陰平自稱王,亦盛之苗裔也。魏孝昌中,舉眾內附,自是職貢不絕。廢帝元年,以深為黎州刺史。二年,楊辟邪據州反,群氐復與同逆。詔叱羅協與趙昶討平之。周文乃以大將軍宇文貴為大都督、興州刺史。貴威名先著,群氐頗畏服之。來歲,楊法深從尉遲迥平蜀,軍回,法深尋與其宗人楊崇集、楊陳侳各擁其眾,遞相攻討。趙昶時督成、武、沙三州諸軍事,遣使和解之。法深等從命,乃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處之。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魏恭帝初,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潭水羌叛,殺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儀同駱天釜等騎步五千討平之。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世宗初,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反,自號周公,有眾八千人。破廣化郡,攻沒諸縣,分兵西入,圍廣業、修城二郡。廣業郡守薛爽、修城郡守杜杲等請昶為援。昶遣使報杲,為周貢黨樊伏興等所獲。興等知昶將至,解修城圍,據泥功嶺,設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戰,破之。廣業之圍亦解。昶追之至泥陽川而還。興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復反,攻沒郡縣,昶討斬之。語在氐傳。
- ^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周明帝初,鳳州人仇周貢、魏興等反,自號周公,破廣化郡,攻沒諸縣,分兵西入,圍廣業、脩城二郡。廣業郡守薛爽、脩城郡守杜杲等請昶為援。遣使報杲,為周貢黨樊伏興等所獲。興等知昶將至,解脩城圍,據泥功嶺,設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戰破之。廣業之圍亦解,昶追之至泥陽川而還。興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復反,攻沒郡縣,昶討斬之。
- ^ 《周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四十一》:世宗時,興州人(叚)〔段〕吒及下辯、柏樹二縣民反,相率破蘭皋戍。氐酋姜多復率廚中氐、蜀攻陷落叢郡以應之。趙昶率眾討平二縣,並斬段吒。而陰平、盧北二郡氐復往往屯聚,與廚中相應。昶乃簡擇精騎,出其不意,徑入廚中。至大竹坪,連破七柵,誅其渠率,二郡並降。及昶還,廚中主氐復為寇掠。昶又遣儀同劉崇義、宇文琦率兵入廚中討之,大破氐眾,斬姜多及苻肆王等。
- ^ 《北史·卷九十六·列傳第八十四》:周明帝時,興州人段吒及下辯、柏樹二縣人反,相率破蘭皋戍。氐酋姜多復率廚中氐屬攻陷落叢郡以應之。趙昶討平二縣,並斬段吒。而陰平、葭蘆氐復往往屯聚,與廚中相應。昶乃簡精騎,出其不意,徑入廚中,至大竹坪,連破七柵,誅其渠帥,二郡並降。及昶還,廚中生氐,復為寇掠。昶又遣儀同劉崇義、宇文琦入廚中討之,於是群氐並平。
- ^ 《周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五》:昶自以被拔擢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昶盡力。太祖常曰:「不煩國家士馬而能威服氐、羌者,趙昶有之矣。」至是,世宗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勞甚厚。二年,征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尋以疾卒。
- ^ 《北史·卷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昶自以被拔擢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昶盡力。周文常曰:「不煩國家士馬而能威服氐、羌者,趙昶有之矣。」至是,明帝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賞勞甚厚。二年,征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尋以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