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昶 (北朝)
赵昶(?—?),字长舒,天水郡南安县(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北魏、东魏、西魏、北周官员。
生平
[编辑]赵昶的曾祖赵襄在北魏官至中山郡太守,于是在代地安家[1],祖父赵泓是广武县县令,父亲赵琛是上洛郡太守[2]。
趙赵昶年少时聪明机敏,很有志向气节,二十岁左右时就以勇力闻名。孝昌年间,赵昶由都督为起家官,镇守小平津,北魏北中郎将高千非常敬重他。高千出任兖州刺史时,任命赵昶代理临涣郡、北梁郡两郡太守。大统初年,高千返回镇守陕,又任命赵昶为长史、中军都督。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平定弘农郡,赵昶被提拔出任相府典签[3][4]。
大统九年(543年),西魏大军在邙山之战中失利,清水氐酋长李鼠仁从西魏军中逃回来,凭借险阻作乱。陇右大都督独孤信多次派遣军队攻击李鼠仁,没有取胜。宇文泰将要讨伐李鼠仁,想先派人观察他的形势。顾视询问谁可以出使,左右没有人回答。赵昶说:“这是个小崽子,以您的神威,谁敢不听从命令。”宇文泰认为赵昶的话很雄壮,就下令赵昶出使。赵昶见到李鼠仁,用祸福的道理开导他。李鼠仁的部下聚集商议,有的听从,有的不听。那些违抗命令的人,又想用刀剑杀害赵昶,但赵昶神色不变,志气更加振奋。李鼠仁受到感动而醒悟,就带领士兵投降。氐人梁道显叛乱,进攻南由县。宇文泰又派遣赵昶慰问开导他,梁道显等人都立即诚心归附[5][6]。东秦州刺史魏光趁此与他的豪帅四十多人带领部落迁徙到华州,宇文泰立即任命赵昶为都督统率他们[7][8][9]。
在此之前,汾州胡人叛乱,朝廷又派遣赵昶慰问犒劳他们,赵昶都知道了他们的虚实。等到西魏大军前往讨伐胡人,赵昶作为先锋,于是击败了胡人。赵昶因功封章武县伯,食邑五百户[10][8]。
大统十五年(549年),赵昶出任安夷郡太守,兼任长蛇镇镇将。氐族荒远凶悍,世人号称难以治理,赵昶按照礼节威德并用,氐族无不心悦诚服。一年之后,乐于参加西魏军队的氐族有一千多人,赵昶升任帅都督。当时适逢军中有机要之事,摊派征发很迫切紧急,氐族情理上很难做到,又相继谋划叛乱。赵昶又暗中派人诱导劝说,离间氐族的感情,趁他们渐生离心,就轻装前往到达氐族那儿。众多的氐人不知怎么办,都来拜见赵昶。赵昶就逮捕带头谋反的二十多人杀死他们,其余的人就安定了。朝廷嘉奖赵昶,加大都督,代理南秦州刺史。当时氐帅盖闹等人相继反叛,盖闹占据了北谷,他的党羽覃洛聚集在洮中,杨兴德、苻双围困平氐城,姜樊哙在武阶作乱,向西勾结宕昌羌獠甘,共同推举盖闹为主君。赵昶分道派遣使者宣示祸福,然后出兵讨伐,生擒盖闹,遣散了余党。兴州反叛的氐族再度入侵逼迫南岐州,刺史叱罗协派遣使者告急,赵昶率兵前往救援,又大破氐族[5][6]。赵昶升任抚军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大统十六年(550年),赵昶与史宁打败宕昌羌、僚二十多万人,出任武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诸州军事[11][12]。
西魏废帝二年(552年),杨辟邪占据东益州反叛,氐族再度跟随他叛逆。西魏废帝诏令诏叱罗协与赵昶将他们讨伐平定。这一年,杨法深跟从尉迟迥平定巴蜀,班师后杨法深回到阴平,很快与同族杨崇集、杨陈侳各自率领部众互相进攻。赵昶当时都督成武沙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派遣使者前去调和,杨法深等人服从[13][14]。
魏恭帝初年,赵昶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潭水羌反叛,杀死武陵郡、潭水郡二郡太守,赵昶率领仪同骆天釜等人率领骑兵步兵五千人将叛军讨伐平定[15][12]。
周明帝初年,凤州人仇周贡、魏兴等人反叛,自称周公,有部众八千人,攻破广化郡,攻陷各县,分兵向西进攻,包围广业郡、修城郡二郡。广业郡太守薛爽、修城郡太守杜杲等人请求赵昶援救援。赵昶派遣使者回复杜杲,使者被仇周贡的党羽樊伏兴等人俘虏。樊伏兴等人知道赵昶将要来到,就解除对修城郡的包围,占据泥功岭,设置六处埋伏来等待赵昶。赵昶到来后遇到了埋伏,与他们交战,击败了敌人,广业郡的围困也解除,赵昶追击到泥阳川就返回了。兴州人段吒及下辩县、栢树县二县百姓反叛,相继攻破兰皋戍。氐族酋长姜多又率领厨中氐族、蜀族攻陷落丛郡以响应段吒。赵昶率领部众平定二县,将段吒斩首。而阴平郡、卢北郡二郡的氐人又常常屯聚在一起,与厨中相应。赵昶于是选出精锐骑兵,出其不意,直接攻入厨中,到大竹坪,接连攻破七个寨,诛杀首领,二郡都投降了。赵昶返回后,厨中生氐又进行侵犯劫掠。赵昶又派遣仪同刘崇义、宇文琦等人率兵进入厨中讨伐,大破氐族,将姜多及苻肆王等人斩首[16][17],于是群氐都被平定了[18][19]。
赵昶自己认为被提拔充当将帅的重任,全心谦恭地对待贤士,俘获氐族、羌族百姓,安抚并使用他们,他们都为赵昶尽力。宇文泰经常说:“不烦劳国家人马而能以威力使氐族、羌族归附的,赵昶有这样的功劳。”到此,周明帝记录赵昶前后功劳,进爵为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赏赐犒劳非常丰厚。周明帝二年(558年),赵昶被征召回朝出任宾部中大夫,代理吏部中大夫,不久因病去世[20][21]。
参考资料
[编辑]- ^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赵昶字长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于代焉。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赵昶字长舒,天水南安人也。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于代。祖泓,广武令。父琛,上洛郡守。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昶少聪敏,有志节。弱冠,以材力闻。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镇小平津。魏北中郎将高千甚敬重之。千牧兖州,以昶行临涣、北梁二郡事。大统初,千还镇陕,又以昶为长史、中军都督。太祖平弘农,擢为相府典签。
- ^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昶少聪敏,有志节。弱冠,以材力闻。魏北中郎将高千镇陕,以昶为长史、中军都督。周文平弘农,擢为相府典签。
- ^ 5.0 5.1 《周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一》:九年,清水氐酋李鼠仁据险作乱,氐帅梁道显叛攻南由,太祖遣典签赵昶慰谕之,鼠仁等相继归附。语在昶传。十一年,于武兴置东益州,以辟邪为刺史。十五年,安夷氐复叛,赵昶时为郡守,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余众乃定。于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帅盖闹等相率作乱,闹据北谷,其党覃洛聚洮中,杨兴德、苻双围平氐城,姜樊哙乱武阶,西结宕昌羌獠甘,共推盖闹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祸福,然后出兵讨之,擒盖闹,散其余党。兴州叛氐复侵逼南岐州,刺史叱罗协遣使告急,昶率兵赴救,又大破之。
- ^ 6.0 6.1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九年,清水氐酋李鼠仁据地作乱,氐帅梁道显叛,攻南由,周文遣典签赵昶慰谕之,鼠仁等相继归附。十一年,于武兴置东益州,以辟邪为刺史。十五年,安夷氐复叛。赵昶时为郡守,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乃定。于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帅盖闹等作乱,闹据北谷,其党西结宕昌羌獠甘,共推盖闹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祸福,然后出兵讨之。擒盖闹,散其余党。兴州叛氐复侵逼南岐州,刺史叱罗协遣使告急,昶赴救,又大破之。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大统九年,大军失律于邙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军逃还,凭险作乱。陇右大都督独孤信频遣军击之,不克。太祖将讨之,欲先遣观其势。顾问谁可为。左右莫对。昶曰:“此小竖尔,以公威,孰不听命。”太祖壮之,遂令昶使焉。昶见鼠仁,喻以祸福。群凶聚议,或从或否。其逆命者,复将加刃于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气弥厉。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显叛,攻南由。太祖复遣昶慰谕之,道显等皆即款附。东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帅四十余人并部落于华州,太祖即以昶为都督领之。
- ^ 8.0 8.1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大统九年,大军失律于芒山,清水氐酋李鼠仁自军逃还,凭险作乱。周文将讨之,先求可使者,遂令昶使焉。见鼠仁,喻以祸福。群凶或从或不,从其命者,复将加刃于昶。而昶神色自若,志气弥厉。鼠仁感悟,遂相率降。氐梁道显叛,攻南由,周文复遣昶慰喻之,道显等皆即款附。东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帅三十余人并部落于华州,周文即以昶为都督领之。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劳之,皆知其虚实。及大军往讨,昶为先驱,遂破之。以功封章武县伯。
-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八》:清水氐酋李鼠仁,乘魏之败,据险作乱;陇右大都督独孤信屡遣军击之,不克。丞相泰遣典签天水赵昶往谕之,诸酋长聚议,或从或否;其不从者欲加刃于昶,昶神色自若,辞气逾厉,鼠仁感悟,遂相帅降。氐酋梁道显叛,泰复遣昶谕降之,徙其豪帅四十余人并部落于华州,泰即以昶为都督,使领之。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先是,汾州胡叛,再遣昶慰劳之,皆知其虚实。及大军往讨,昶为先驱,遂破之。以功封章武县伯,邑五百户。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带长蛇镇将。氐族荒犷,世号难治,昶威怀以礼,莫不悦服。期岁之后,乐从军者千余人。加授帅都督。时属军机,科发切急,氐情难之,复相率谋叛。昶又潜遣诱说,离间其情,因其携贰,遂轻往临之。群氐不知所为,咸来见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余众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时氐帅盖闹等反,昶复讨擒之。进抚军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又与史宁破宕昌羌、獠二十余万。拜武州刺史、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诸州军事。
- ^ 12.0 12.1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带长蛇镇将。氐俗荒犷,昶威怀以礼,莫不悦服。期岁之后,乐从军者千余人。加授帅都督。时属军机,科发切急,氐情难之,复相率谋叛。昶又潜遣诱说,离间其情。因其携贰,遂轻往临之。群氐不知所为,咸来见昶,乃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余众遂定。朝廷嘉之,除大都督,行南秦州事。时氐帅盖闹等反,昶复讨禽之。又与史宁破宕昌羌、獠二十余万。拜武州刺史。恭帝初,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潭水羌叛,杀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仪同骆天人等讨平之。
- ^ 《周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一》:废帝元年,以法深为黎州刺史。二年,杨辟邪据州反,群氐复与同逆。诏叱罗协与赵昶讨平之。太祖乃以大将军宇文贵为大都督、六州诸军事、兴州刺史。贵威名先著,群氐颇畏服之。是岁,杨法深从尉迟迥平蜀,军回,法深旋镇。寻与其种人杨崇集、杨陈侳各拥其众,递相攻讨。赵昶时督成武沙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遣使和解之。法深等从命。
- ^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先是,氐酋杨法深据阴平自称王,亦盛之苗裔也。魏孝昌中,举众内附,自是职贡不绝。废帝元年,以深为黎州刺史。二年,杨辟邪据州反,群氐复与同逆。诏叱罗协与赵昶讨平之。周文乃以大将军宇文贵为大都督、兴州刺史。贵威名先著,群氐颇畏服之。来岁,杨法深从尉迟迥平蜀,军回,法深寻与其宗人杨崇集、杨陈侳各拥其众,递相攻讨。赵昶时督成、武、沙三州诸军事,遣使和解之。法深等从命,乃分其部落,更置州郡以处之。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魏恭帝初,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潭水羌叛,杀武陵、潭水二郡守。昶率仪同骆天釜等骑步五千讨平之。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世宗初,凤州人仇周贡、魏兴等反,自号周公,有众八千人。破广化郡,攻没诸县,分兵西入,围广业、修城二郡。广业郡守薛爽、修城郡守杜杲等请昶为援。昶遣使报杲,为周贡党樊伏兴等所获。兴等知昶将至,解修城围,据泥功岭,设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战,破之。广业之围亦解。昶追之至泥阳川而还。兴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复反,攻没郡县,昶讨斩之。语在氐传。
- ^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周明帝初,凤州人仇周贡、魏兴等反,自号周公,破广化郡,攻没诸县,分兵西入,围广业、脩城二郡。广业郡守薛爽、脩城郡守杜杲等请昶为援。遣使报杲,为周贡党樊伏兴等所获。兴等知昶将至,解脩城围,据泥功岭,设六伏以待昶。昶至,遂遇其伏,合战破之。广业之围亦解,昶追之至泥阳川而还。兴州人段吒及氐酋姜多复反,攻没郡县,昶讨斩之。
- ^ 《周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一》:世宗时,兴州人(叚)〔段〕吒及下辩、柏树二县民反,相率破兰皋戍。氐酋姜多复率厨中氐、蜀攻陷落丛郡以应之。赵昶率众讨平二县,并斩段吒。而阴平、卢北二郡氐复往往屯聚,与厨中相应。昶乃简择精骑,出其不意,径入厨中。至大竹坪,连破七栅,诛其渠率,二郡并降。及昶还,厨中主氐复为寇掠。昶又遣仪同刘崇义、宇文琦率兵入厨中讨之,大破氐众,斩姜多及苻肆王等。
- ^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周明帝时,兴州人段吒及下辩、柏树二县人反,相率破兰皋戍。氐酋姜多复率厨中氐属攻陷落丛郡以应之。赵昶讨平二县,并斩段吒。而阴平、葭芦氐复往往屯聚,与厨中相应。昶乃简精骑,出其不意,径入厨中,至大竹坪,连破七栅,诛其渠帅,二郡并降。及昶还,厨中生氐,复为寇掠。昶又遣仪同刘崇义、宇文琦入厨中讨之,于是群氐并平。
- ^ 《周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五》:昶自以被拔擢居将帅之任,倾心下士。虏获氐、羌,抚而使之,皆为昶尽力。太祖常曰:“不烦国家士马而能威服氐、羌者,赵昶有之矣。”至是,世宗录前后功,进爵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赏劳甚厚。二年,征拜宾部中大夫,行吏部。寻以疾卒。
- ^ 《北史·卷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昶自以被拔擢居将帅之任,倾心下士,虏获氐、羌,抚而使之,皆为昶尽力。周文常曰:“不烦国家士马而能威服氐、羌者,赵昶有之矣。”至是,明帝录前后功,进爵长道郡公,赐姓宇文氏,赏劳甚厚。二年,征拜宾部中大夫,行吏部。寻以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