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綠色貿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綠色貿易(英語:Green trading)涵蓋了各種環境金融產品,像是二氧化碳市場、二氧化硫酸雨)市場、氮氧化物臭氧)市場、可再生能源證書能源效率認證等。所有這些新興或成熟的環境金融產品市場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在新興的低碳經濟中投資清潔能源獲利。

世界各國為了促進綠色貿易市場的發展都出台了激勵政策,可以幫助各國加速向綠色能源轉型。觀察碳市場和二氧化硫市場後發現,將環境產品商業化更有可能對環保有利,因為推動減碳變得有利可圖,所以商人會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排放量高且頻繁排放的企業。[1]

美國自願碳市場資助了很多環境科技項目。雖然目前沒有強制要求企業減碳,但仍有很多公司正在開發減碳技術以消除對環境的影響。企業對於無法減碳的排放可能會通過碳抵消市場來彌補。因為企業知道自己資助的項目正在開發清潔能源,在未來可以提高能源效率。

2008年11月, Verus Carbon Neutral公司將亞特蘭大弗吉尼亞高地的17家企業聯合起來建立了美國第一個碳中和地區。他們目前資助了Valley Wood的碳封存項目,該項目是第一個通過芝加哥氣候交易所驗證的此類項目。[2][3]

分類方式

[編輯]

構成綠色貿易內涵的綠色商品及服務,可分為A、B兩類:

「A類」指直接用於環境保護或恢復之相關商品或服務,如污染防治設備及服務、廢水處理、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碳儲存技術等。

「B類」則是指自生產、消費、回收、棄置之全生命週期所生對環境及生態之衝擊小於傳統產品的商品或服務,又稱「環境有益商品」(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roducts, EPP),可細分為二種:

  • 使用不同之材料、設計、製程使其對環境生態之衝擊減少,如各種節能家電,使用自然纖維(黃麻、竹)製成之紡織品,綠色食品等。
  • 使用全新之材料、元素、技術所開發之傳統商品的替代物,如LED燈泡、太陽能電池、電子紙等。

綠色貿易與一般貿易的差別

[編輯]
  • 綠色貿易除受價格及功能的影響外,並且受其「綠色」(環境友善)程度的影響。
  • 綠色貿易的比較利益不單取決於生產成本,而取決於生產成本及環境成本之總和。
  • 綠色貿易為提升環境品質之手段之一,而環境是公共財,因此政府介入綠色貿易之程度甚深。
  • 綠色貿易提供綠色商品和服務,已經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影響大企業的國際採購政策。
  • 綠色貿易將重新定義國家競爭力,國際貿易規則也可能因此重寫。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Ellerman, Denny. Are cap-and-trade programs more environmentally effective than conventional regulation? (PDF). Moving to Markets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Lessons from Twenty Years of Experience. October 2003 [26 Oct 2014]. 
  2. ^ Jay, Kate, First Carbon Neutral Zone Cre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Reuters, November 14,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 7, 2009) 
  3. ^ Auchmutey, Jim, Trying on carbon-neutral trend,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 January 26, 200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