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魏寧格
奧托·魏寧格 | |
---|---|
出生 | 1880年4月3日 奧匈帝國維也納 |
逝世 | 1903年10月4日 奧匈帝國維也納 |
時代 | 20世紀哲學 |
地區 | 西方哲學 |
學派 | 唯心主義 |
主要領域 | 哲學、形而上學、倫理學、心理學、生物學、社會學 |
著名思想 | 性別中間型態 |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1880年4月3日—1903年10月4日),是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哲學家。
他在23歲便舉槍自盡。他的著作《性與性格》[1](Geschlecht und Charakter)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生平
[編輯]奧托·魏寧格於1880年4月3日生於維也納的一戶從事金飾手藝的猶太家庭,父親是李歐柏德·魏寧格(Leopold Weininger),母親是艾荻爾海德(Adelheid)。
1898年7月,魏寧格中學畢業,同年十月申請維也納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同時也學習自然科學和醫學。魏寧格學習了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和英文,稍晚又學了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
1901年秋,魏寧格試著尋找出版商出版他的論文《厄洛斯和普賽克:生物心理學研究》(Eros and the Psyche: A biological-psychological study),又拿給弗洛伊德請其推薦發表,但最終未能成功。1902年他的教授接受了他的論文,魏寧格因此獲得了博士學位。之後不久,他成了一名新教徒。
1902年,魏寧格到德國的拜羅伊特,觀賞了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給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經由德勒斯登和哥本哈根來到奧斯陸,在這裡他第一次觀賞了亨里克·易卜生的歌劇《培爾·金特》。在回到維也納之後,他的身心陷入極度的鬱悶,逐漸產生了自殺的念頭。在與其友阿圖爾·戈伯(Artur Gerber)討論了好一陣子後,魏寧格意識到:「現在還不是時候」。
1903年6月,在數個月的持續努力下,他的作品《性與性格: 基礎研究》由維也納出版商出版。這本書包括了他的論文內容以及新增的三個重要章節。第12章:女性的天性及女性與宇宙的關係;第13章:猶太主義;第14章:女性與人類。雖然此書沒有受到強烈的負面評價,但也沒有獲得預期的轟動。
《性與性格》出版後,魏寧格被一位德國萊比錫的教授莫比烏斯(Paul Julius Möbius)控告抄襲。在極度失望的情況下,魏寧格動身前往義大利。回到維也納後,魏寧格將他生命的最後五天陪伴父母。1903年10月3日,魏寧格在Schwarzspanierstrase15號街,也就是貝多芬逝世的地方租了一間房間;他告訴老闆娘因為工作需要直到早晨前他不希望被人打擾。當晚他寫了兩封信,一封給他的父親,一封是給他的兄弟理查德,說明自己即將飲彈自盡。1903年10月4日早晨,魏寧格被發現嚴重受傷,他向自己的胸膛開了一槍。他被送往維也納綜合醫院,但不治身亡,葬於維也納的馬茨來恩斯多夫新教公墓,上面刻著他父親李歐柏德·魏寧格寫的墓誌銘:
『此石碑下躺著一個在世上不曾尋獲內心平靜的男孩, 當其將己心靈的啟示傳授之後,在世上已找不到適合的地方。 他不停向有著最偉大思想的死亡國度探尋, 最後在一間屋子停了下來, 結束了凡間肉體的延續。』
對維特根斯坦的影響
[編輯]維特根斯坦於學生時代時接觸到魏寧格的思想,且受其影響甚深。更將魏寧格列為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之一,推薦給身邊友人。[2]維根斯坦對魏寧格極度的推崇,總與他的身份有些格格不入。維根斯坦在寫給喬治·愛德華·摩爾的信中提到:
『我們沒有必要,更確切地說,是不可能相信他的。 但是在我們不認同的事物中卻包含著偉大。 這是魏寧格偉大的錯誤。』
這種描述現代文明的腐朽和開發自身潛能的義務等主題,將在維根斯坦之後的著作中再三出現。
參見
[編輯]- ^ 《性與性格》作者:奧托·魏寧格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2006年 ISBN 9-8682-0278-7
- ^ 《維根斯坦傳---天才的義務》,雷·蒙克 著, 1990年, ISBN 0-0292-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