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五軍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五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中華民國 1937年—中華民國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種類陸軍軍級單位
參與戰役
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李振球
繆培南
黃國梁
李振

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五軍,前身源自陳濟棠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新桂系和粵系共謀的兩廣事變敗於南京政府、導致陳濟棠下野後,第八路軍撤銷,重編制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由在兩廣事變中服從南京的陳濟棠屬下余漢謀出任該路軍司令,原先第八路軍部隊被重新整編,部隊番號使用國民革命軍151師至160師這10個師編號,屬於國民革命軍中的廣東系統部隊,在國共內戰中遭到殲滅。

抗戰時期

[編輯]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加速組織擴軍投入對日作戰。因應抗戰形勢,軍委會決定將157、158兩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五軍,軍長同樣由粵系將領李振球出任,六十五軍仍隸屬第四路軍;157師師長由黃濤擔任、158師長為曾友仁。同年12月,第四路軍改組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集團軍,下轄部隊未變。

六十五軍成軍後未投入上海與南京戰場,主要佈署在廣東防禦,軍部設於廣東惠州,157師駐紮潮州、汕頭,師長兼任廈門守備司令;158師則駐紮在增城與廣州市一帶。民國二十七年(1938)初,157師撤出福建調整防禦區,強化廣州周圍防禦。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發動廣州戰役,六十五軍作為廣州外圍守備部隊,未能阻止日軍登陸,而後158師先撤入廣州城內,在10月21日撤出廣州城,六十五軍與麾下部隊殘部北撤廣東新豐縣,防禦日軍北上。

由於六十五軍在廣州戰役的表現不佳,軍長李振球在民國二十八年(1939)1月遭撤職,在同年4月才由十二集團軍參謀長繆培南接任軍長職務。157師在休整期間移編給同樣由十二集團軍所轄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軍運用,十二集團軍將同系統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四軍麾下擴編的國民革命軍第187師(師長孔可權)移編六十五軍。同年4月,六十五軍改隸第九集團軍,原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繆培南接任軍長,副軍長由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軍長黃國樑接任。11月,軍長繆培南升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副軍長黃國樑粵語黃國樑接任軍長。

1939年11月27日至1940年1月10日,第四戰區奉命發起冬季攻勢,即第四戰區冬季作戰,又稱第一次粵北會戰,六十五軍由軍長黃國梁率領在粵北對日軍發動攻擊,但沒有顯著戰果。

民國二十九年(1940)春,國民革命軍進行編制調整,國民革命軍第六十六軍因上年桂南會戰作戰不力被撤裁,其轄下國民革命軍第160師改隸六十五軍,六十五軍移編回第十二集團軍,但防區仍在廣東北部不變,此時麾下部隊為158師(師長林延華)、160師(師長宋士台)、187師(師長張光瓊)。同年5月,日軍發動第二次粵北會戰,六十五軍作為防禦部隊之一,成功防禦日軍北上。

民國三十二年(1943)秋,158師與六十二軍麾下的國民革命軍第154師(師長張浩東)對調。1945年1月,六十五軍參加湘粵贛戰役,並於戰役結束後移防浙江金華。六十五軍從成軍至抗戰勝利之間都佈署在廣東,且指揮人事也都由陳濟棠時代系統的中階軍官升任,並沒有顯著的中央化狀態。

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

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黃國樑辭職,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6月始由原副軍長張光瓊升任整編六十五師師長。

1946年5月,六十五軍因國軍整編計畫縮編為整編第六十五師,下轄師級部隊在整編中更名為154旅、160旅、187旅,北調山東參與第二次國共內戰。154旅未隨部隊北上,其它部隊編入徐州綏靖公署第一綏靖區指揮。在徐州作戰期間,187旅於江蘇如皋遭殲滅,旅長梁采林遭俘虜。

1947年9月,因西北戰事吃緊,整六十五師師部與一六〇旅、一八七旅空運西安,一五四旅回粵編練新兵。

1948年4月,整六十五師在胡宗南統率下參與西府隴東戰役,儘管國軍在戰役中失去延安,但在付出巨大傷亡後成功遏制解放軍西北野戰軍繼續南下的意圖。同年10月,整六十五師恢復軍級番號,先後參加荔北戰役和西北1948年冬季戰役,軍長李振憑戰功升任新組建之國軍第十八兵團司令官,統轄第一軍、第三十八軍、第六十五軍和第九十軍。

1949年,六十五軍先後參加扶眉戰役、陝中戰役、成都戰役,在部隊損失慘重、戰役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兵團司令官李振於同年12月25日率殘部向解放軍投降,此後國軍不再使用第六十五軍番號。

參考來源

[編輯]
書籍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 戚厚傑等編著.《國民革命軍沿革實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ISBN 72020281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