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田山
品田山
| |
---|---|
![]() | |
別名 | 波秦西崙山 |
語源 | 泰雅語b'bu'意為峰,rgyax意為山,bsilung意為湖,Pucing意為最後 Pucing Bsilung意為最後水池 |
最高點 | |
海拔 | 3,524公尺(11,562英尺)、3,528公尺(11,575英尺)[1] |
地形突起度 | 167公尺(548英尺) |
列表 | 台灣百岳、十峻、武陵四秀 |
座標 | 24°25′41.52″N 121°16′0.48″E / 24.4282000°N 121.2668000°E |
地理 | |
位置 | ![]() |
所屬山脈 | 雪山山脈 |
品田山(泰雅語:B'bu' Pucing Bsilung; B'bu' Taragayun; rgyax Traka; Yebulan[註 1])為臺灣雪山山脈主脊上的著名高山,標高3,524公尺,國土測繪中心最新圖資3,528公尺,[1]台灣百岳排名24,「十峻」之一,武陵四秀之首,位於臺中市和平區平等里與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之間,雪霸國家公園東部。品田山位在雪山山脈北側主脊北東稜上,東側連接池有山、桃山、詩崙山、喀拉業山等武陵四秀的其他高山,西側連接布秀蘭山接上大霸尖山到雪山的聖稜線。而台灣三大河川淡水河亦發源於此山,是北側淡水河與南側大甲溪之分水嶺。山頭巨大的岩脈縐褶露頭是品田山最大的特色,在天候良好的情況下,品田山稜線上即可清楚北望桃園都會區與大屯山一帶、東瞰蘭陽平原及龜山島,在山頂上可南眺玉山甚至關山(位於高雄市),視野開廣遼闊。
名稱
[編輯]品田山是位在往北遷徙的泰雅族先祖行進路線上的重要山峰,由原居地北港溪上游(Llyung Bnaqiy)Pinsbkan越過分水嶺合歡山稜線進入大甲溪流域(Llyung Tmali),上溯抵達思源埡口(Quri Sqabu),在此再分支。由Kmomaw率領的一支往東北遷徙,散布到蘭陽溪流域(Llyung Mnibu)稱為溪頭群。另由武塔(Kbuta)率領的一支登上羅葉尾山稜線,經過桃山、品田山,抵達大霸尖山(Papak Waqa),由此分支再往大漢溪、大安溪流域遷徙,分布至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地。[2]傳說泰雅先祖在新達池(bsilung smta)擊退原居於北面塔克金溪流域的賽夏族,使此區成為泰雅族傳統獵場。[3]:186 品田山在溪頭群匹亞南部落(今漢名南山村)的四個傳統共同獵場之一Sinta範圍內,族人稱為「b'bu' Pucing Bsilung」,[註 2][5]:49-53,112-114音譯為波秦西崙山,意為「最後的水池」;志佳陽群稱為「b'bu' Taragayun」、「rgyax Traka」;[7]:39品田山也為新竹方面的馬里光(Mrqwang)、基那吉(Mknazi)流域群泰雅族傳統領域南側的邊界,日治早期記錄品田山也稱「Yebulan」,[4]:122頁註釋[8]:78可能為新竹方面泰雅對品田山的稱呼[9]:410。品田山與池有山間的水池草原,有「Yebulan Smta」之稱;最大的水池稱為「bsilung Smta」,意為獵人追捕獵物的池塘,暗指此地常有鹿出沒,今則音譯為新達池;品田山前的品田池,稱為「bsilung Yebulan」。[註 1][2]:152[5]:185
日治時以日文漢字「品田(しなだ shinada)」日語讀音與泰雅語Smta相近轉譯,日語意為眾多山中水池(日本本州東北「田」為山中濕地,日語「品」為眾多)。[3]:186-195[12]:上冊53-56
路線
[編輯]日治時攀登品田山,首先是由新竹方面大漢溪流域泰雅族卡奧灣、馬里光、基那吉流域群領域進入,經檜山、境界山、伊澤山西北稜登上大霸尖山,再向南縱走聖稜線,由三叉點布秀蘭山來回。[13]另外也可從宜蘭方面匹亞南社(今漢名南山村)上登,往西登上佐得寒山、塔雅府山稜線,接上雪山山脈主稜,接著往西縱走主稜詩崙山、桃山、池有山前往。鹿野忠雄自1926年起曾多次前往雪山山區調查冰河地形,1933年9月的調查,即是循此路線經過登頂品田山。[14]:613也可抵達匹亞南鞍部(今漢名思源埡口)後,往西北登上羅葉尾山稜線,再往北接上雪山山脈主稜,循原泰雅族遷徙路線前往。[15]另也有往西翻過羅葉尾山稜線,下到七家灣溪溪底,再從池有山南稜往北登上主稜前往。1936年,神戶商業大學登山部前來台灣冰雪攀,4月冰雪攀聖稜線,即是由此路線登上品田山,再往大霸與雪山縱走,此隊在新達與品田山之間積雪的草坡上滑雪,引起從未見過滑雪的匹亞南泰雅嚮導高度興趣,於是在品田山往布秀蘭山的中途雪坡上教導匹亞南泰雅嚮導滑雪。[9]:187-209[16]:180
在中橫公路、宜蘭支線開通、武陵農場開闢後,現今一般登山客登臨品田山,主要係經由雪霸國家公園步道系統中的四秀線與聖稜線。四秀線可自武陵山莊登山口起登桃山或池有山,並順訪喀拉業山及品田山;聖稜線亦自武陵登山口啟程,經由桃山、池有山、品田山而轉往布秀蘭山,自此可往大霸尖山或雪山主峰,進入一般聖稜線行程。
景觀
[編輯]
品田山是東西狹長,南北極狹窄,且臨深谷。南面為「品田皺摺」,北側斷崖下,是塔克金溪的發源地,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高源流。品田皺褶在西面參差錯斷,形成「品田斷崖」,為聖稜線上最具難度的關卡之一。日治時聖稜線縱走,由大霸尖山向南縱走至三叉點布秀蘭山,左右斷崖聳立、岩層絕壁有如地獄,左邊為品田山,稱為「赤鬼」,右邊為穆特勒布山,稱為「青鬼」。[8]:78品田山東面地層緩斜,為與池有山相接的鞍部,有數座高山池遍佈在玉山箭竹草原之中;往西沿東稜上攀會經過數座冷杉與箭竹混生林,密林中亦有高山水池,隨即來到品田前峰(海拔3,442公尺),此處褶皺作用太過劇烈、南北兩側七家灣溪、塔克金溪向源侵蝕過強,只剩下偏南處僅存一線削瘦岩脊相連,他處則形成垂直的斷崖。此斷崖即是品田山大皺摺的凹陷處,是登臨品田山前難度較高的障礙。據鹿野忠雄調查,認為在品田山東面緩傾面,即品田前峰前後有南北並列4個冰河圈谷遺跡,標號為25、26、27、28,也是雪山山區調查中海拔最低的圈谷。[14]:614[10]:691-698[3]:186-195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 1.0 1.1 1.2 從2005年開始,教育部推行原住民族語正寫法,泰雅語名稱在此之前的文獻中記錄有許多其他的拼寫法。泰雅語「b'bu' Pucing Bsilung」:b'bu'意為峰,舊式拼寫為babo,日治時記為「バボー」或「バボウ」;pucing意為最後,舊式拼寫為pochin;bsilung意為水池,舊式拼寫為siron;日治時記為「ポチン·シロン山」。[4]:122頁註釋「b'bu' Taragayun」轉寫自日治早期記錄「バボー·タラガユン」。「Yebulan」:意為因寒冷縮身蹲下,也有拼寫為Yaboran;日治早期記為「ヤボラン」。「smta」:意為鹿很多,有舊式拼寫為simita或simuta;日治時記為「シミタ」或「シムッタ」[10]:696[11]:824。
- ^ 鹿野忠雄在品田山當場訪談匹亞南部落嚮導,以片假名記錄為「ポチン·シロン山」。[4]:122頁註釋2008年雪霸國家公園鄰近地區泰雅族口述歷史訪談研究報告記錄為「Pucing-bsilung」,記載此山位在Kbuta遷徙路線上的桃山與大霸尖山之間,向西北走到大霸尖山(然而該山漢名標為「小霸尖山」,從小霸尖山走去大霸尖山應為朝東走,也不在桃山與大霸尖山之間)。[5]:49部落地圖將「Pucing-bsilung(小霸尖山)」標示在品田山的位置,而「(品田山)」標示在池有山的位置,「(池有山)」標示在詩崙山的位置。[6]:頁10(圖四)這些山頭括號內的漢名明顯皆為誤標。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品田山 (地圖). 國土測繪圖資雲 (國土測繪中心).
x3528
- ^ 2.0 2.1 林益仁; 王信翰. 自然資源的治理——一個泰雅族的模式初探.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2014, 4 (4): 139–172 [2022-04-02]. ISSN 2308-32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 ^ 3.0 3.1 3.2 連鋒宗. 台灣百岳全集:玉山山塊·雪山山塊 初版. 台北縣汐止市: 上河文化. 2007-06. ISBN 978-986-7342-25-6.
- ^ 4.0 4.1 4.2 沼井鐵太郎. 3000米以下の台灣山岳. 台灣山岳. 雜錄.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91,114,122,138 –透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台灣期刊文獻 (日語).
- ^ 5.0 5.1 5.2 雪霸國家公園鄰近地區(尖石、大同等)泰雅族口述歷史訪談暨部落發展規劃 (PDF) (報告).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執行;林益仁 主持;嘎義·亞威 研究員. 內政部營建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2008-12.
- ^ 高日昌. 台灣櫻花鉤吻鮭與部落文化關係之調查——以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及宜蘭縣大同鄉南山部落為例 (PDF) (報告). 管理·雪霸國家公園武陵管理站;連絡·平等里辦公處;指導·洪翠苹. 雪霸國家公園. 2011 [2022-06-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5-14).
- ^ 楊忠義. 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山川古蹟之傳統名稱(泰雅族)先期調查計畫案 期末報告書 (PDF) (報告). 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1–103. 2019 [2022-01-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04).
- ^ 8.0 8.1 佐佐木舜一. 大霸尖山及次高山連峰縱走記.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60–91 –透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台灣期刊文獻 (日語).
- ^ 9.0 9.1 田中薰. 台灣の山と蕃人. 日本東京市: 古今書院. 1937-06-24 –透過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原藏台中女中 (日語).
- ^ 10.0 10.1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2. 地理學評論 (日本地理學會). 1934-08-01, 10 (8): 688–707. doi:10.4157/grj.10.688 (日語).
- ^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3. 地理學評論 (日本地理學會). 1934-09-01, 10 (9): 816–835. doi:10.4157/grj.10.816 (日語).
- ^ 百岳2.0小組. 陳遠建 , 編. 第二世代台灣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戶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 ^ 井上一男. 大霸尖山・次高山初縱走の記錄.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139–146 [1931-07登山行程] –透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台灣期刊文獻 (日語).
- ^ 14.0 14.1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1. 地理學評論 (日本地理學會). 1934-07-01, 10 (7): 606–623. doi:10.4157/grj.10.606 (日語).
- ^ 田口與四郎. 中央山脈北部概念圖.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11 –透過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特藏台灣期刊文獻 (日語).
- ^ 沼井鐵太郎. 台灣山岳未到への想片(遺稿) (PDF). 山岳. Vol. 58 (日本東京都: 日本山岳會). 1964-03-30: 170–183 [原稿寫於1958-12-01].
外部連結
[編輯]- 武陵二秀:品田山與池有山. Hikingbook Inc. [2024-03-08].
- 聖稜線 I 型縱走(I 聖). Hikingbook Inc. [2024-03-08].
- 中華民國山嶽協會 - 最初為「台灣山嶽會」
- 雪霸聖稜線
- 聖稜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聖稜線步道稜脈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聖稜線 - 連峰照片
- 雪山山脈的聖稜、南稜與西南稜線 - 連峰照片
- 山情點滴─山與人的故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