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品田山

坐标24°25′41.52″N 121°16′0.48″E / 24.4282000°N 121.2668000°E / 24.4282000; 121.26680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品田山
  • 泰雅语B'bu' Pucing Bsilung
  • B'bu' Taragayun
  • rgyax Traka
  • Yebulan
品田前峰西望品田主峰。左后尖峰为穆特勒布山
品田山在台湾的位置
品田山
品田山
品田山的位置
别名波秦西仑山
语源泰雅语b'bu'意为峰,rgyax意为山,bsilung意为湖,Pucing意为最后

Pucing Bsilung意为最后水池
Traka意为眺高瞭望[注 1]

日文汉字品田しなだ shinada”意为众多山中水池,近音转译泰雅语smta
最高点
海拔3,524米(11,562英尺)、3,528米(11,575英尺)[1]
地形突起度167米(548英尺)
列表台湾百岳十峻武陵四秀
坐标24°25′41.52″N 121°16′0.48″E / 24.4282000°N 121.2668000°E / 24.4282000; 121.2668000
地理
位置 台湾台中市和平区新竹县尖石乡
所属山脉雪山山脉

品田山泰雅语B'bu' Pucing Bsilung; B'bu' Taragayun; rgyax Traka; Yebulan[注 1])为台湾雪山山脉主脊上的著名高山,标高3,524公尺,国土测绘中心最新图资3,528公尺,[1]台湾百岳排名24,“十峻”之一,武陵四秀之首,位于台中市和平区平等里与新竹县尖石乡玉峰村之间,雪霸国家公园东部。品田山位在雪山山脉北侧主脊北东棱上,东侧连接池有山桃山诗仑山喀拉业山等武陵四秀的其他高山,西侧连接布秀兰山接上大霸尖山雪山圣棱线。而台湾三大河川淡水河亦发源于此山,是北侧淡水河与南侧大甲溪之分水岭。山头巨大的岩脉绉褶露头是品田山最大的特色,在天候良好的情况下,品田山棱线上即可清楚北望桃园都会区与大屯山一带、东瞰兰阳平原龟山岛,在山顶上可南眺玉山甚至关山(位于高雄市),视野开广辽阔。

名称

[编辑]

品田山是位在往北迁徙的泰雅族先祖行进路线上的重要山峰,由原居地北港溪上游(Llyung BnaqiyPinsbkan越过分水岭合欢山棱线进入大甲溪流域(Llyung Tmali),上溯抵达思源垭口Quri Sqabu),在此再分支。由Kmomaw率领的一支往东北迁徙,散布到兰阳溪流域(Llyung Mnibu)称为溪头群。另由武塔(Kbuta)率领的一支登上罗叶尾山棱线,经过桃山、品田山,抵达大霸尖山(Papak Waqa),由此分支再往大汉溪、大安溪流域迁徙,分布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等地。[2]传说泰雅先祖在新达池(bsilung smta)击退原居于北面塔克金溪流域的赛夏族,使此区成为泰雅族传统猎场。[3]:186 品田山在溪头群匹亚南部落(今汉名南山村)的四个传统共同猎场之一Sinta范围内,族人称为“b'bu' Pucing Bsilung”,[注 2][5]:49-53,112-114音译为波秦西仑山,意为“最后的水池”;志佳阳群称为“b'bu' Taragayun”、“rgyax Traka”;[7]:39品田山也为新竹方面的马里光(Mrqwang)、基那吉(Mknazi)流域群泰雅族传统领域南侧的边界,日治早期记录品田山也称“Yebulan”,[4]:122页注释[8]:78可能为新竹方面泰雅对品田山的称呼[9]:410。品田山与池有山间的水池草原,有“Yebulan Smta”之称;最大的水池称为“bsilung Smta”,意为猎人追捕猎物的池塘,暗指此地常有鹿出没,今则音译为新达池;品田山前的品田池,称为“bsilung Yebulan”。[注 1][2]:152[5]:185

日治时以日文汉字品田しなだ shinada)”日语读音与泰雅语Smta相近转译,日语意为众多山中水池(日本本州东北“”为山中湿地,日语“”为众多)。[3]:186-195[12]:上册53-56

路线

[编辑]

日治时攀登品田山,首先是由新竹方面大汉溪流域泰雅族卡奥湾、马里光、基那吉流域群领域进入,经桧山、境界山、伊泽山西北棱登上大霸尖山,再向南纵走圣棱线,由三叉点布秀兰山来回。[13]另外也可从宜兰方面匹亚南社(今汉名南山村)上登,往西登上佐得寒山、塔雅府山棱线,接上雪山山脉主棱,接著往西纵走主棱诗仑山、桃山、池有山前往。鹿野忠雄自1926年起曾多次前往雪山山区调查冰河地形,1933年9月的调查,即是循此路线经过登顶品田山。[14]:613也可抵达匹亚南鞍部(今汉名思源垭口)后,往西北登上罗叶尾山棱线,再往北接上雪山山脉主棱,循原泰雅族迁徙路线前往。[15]另也有往西翻过罗叶尾山棱线,下到七家湾溪溪底,再从池有山南棱往北登上主棱前往。1936年,神户商业大学登山部前来台湾冰雪攀,4月冰雪攀圣棱线,即是由此路线登上品田山,再往大霸与雪山纵走,此队在新达与品田山之间积雪的草坡上滑雪,引起从未见过滑雪的匹亚南泰雅向导高度兴趣,于是在品田山往布秀兰山的中途雪坡上教导匹亚南泰雅向导滑雪。[9]:187-209[16]:180

在中横公路、宜兰支线开通、武陵农场开辟后,现今一般登山客登临品田山,主要系经由雪霸国家公园步道系统中的四秀线圣棱线。四秀线可自武陵山庄登山口起登桃山池有山,并顺访喀拉业山及品田山;圣棱线亦自武陵登山口启程,经由桃山、池有山、品田山而转往布秀兰山,自此可往大霸尖山雪山主峰,进入一般圣棱线行程。

景观

[编辑]
品田山南面的大皱折地形。主峰在皱折凹陷处左侧,前峰在右侧。

品田山是东西狭长,南北极狭窄,且临深谷。南面为“品田皱折”,北侧断崖下,是塔克金溪的发源地,也是淡水河水系的最高源流。品田皱褶在西面参差错断,形成“品田断崖”,为圣棱线上最具难度的关卡之一。日治时圣棱线纵走,由大霸尖山向南纵走至三叉点布秀兰山,左右断崖耸立、岩层绝壁有如地狱,左边为品田山,称为“赤鬼”,右边为穆特勒布山,称为“青鬼”。[8]:78品田山东面地层缓斜,为与池有山相接的鞍部,有数座高山池遍布在玉山箭竹草原之中;往西沿东棱上攀会经过数座冷杉箭竹混生林,密林中亦有高山水池,随即来到品田前峰(海拔3,442公尺),此处褶皱作用太过剧烈、南北两侧七家湾溪、塔克金溪向源侵蚀过强,只剩下偏南处仅存一线削瘦岩脊相连,他处则形成垂直的断崖。此断崖即是品田山大皱折的凹陷处,是登临品田山前难度较高的障碍。据鹿野忠雄调查,认为在品田山东面缓倾面,即品田前峰前后有南北并列4个冰河圈谷遗迹,标号为25、26、27、28,也是雪山山区调查中海拔最低的圈谷。[14]:614[10]:691-698[3]:186-195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推行原住民族语正写法,泰雅语名称在此之前的文献中记录有许多其他的拼写法。泰雅语“b'bu' Pucing Bsilung”:b'bu'意为峰,旧式拼写为babo,日治时记为“バボー”或“バボウ”;pucing意为最后,旧式拼写为pochinbsilung意为水池,旧式拼写为siron;日治时记为“ポチン·シロン山”。[4]:122页注释b'bu' Taragayun”转写自日治早期记录“バボー·タラガユン”。“Yebulan”:意为因寒冷缩身蹲下,也有拼写为Yaboran;日治早期记为“ヤボラン”。“smta”:意为鹿很多,有旧式拼写为simitasimuta;日治时记为“シミタ”或“シムッタ[10]:696[11]:824
  2. ^ 鹿野忠雄在品田山当场访谈匹亚南部落向导,以片假名记录为“ポチン·シロン山”。[4]:122页注释2008年雪霸国家公园邻近地区泰雅族口述历史访谈研究报告记录为“Pucing-bsilung”,记载此山位在Kbuta迁徙路线上的桃山大霸尖山之间,向西北走到大霸尖山(然而该山汉名标为“小霸尖山”,从小霸尖山走去大霸尖山应为朝东走,也不在桃山与大霸尖山之间)。[5]:49部落地图将“Pucing-bsilung(小霸尖山)”标示在品田山的位置,而“(品田山)”标示在池有山的位置,“(池有山)”标示在诗仑山的位置。[6]:页10(图四)这些山头括号内的汉名明显皆为误标。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品田山 (地图). 国土测绘图资云 (国土测绘中心). x3528 
  2. ^ 2.0 2.1 林益仁; 王信翰. 自然資源的治理——一個泰雅族的模式初探.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 2014, 4 (4): 139–172 [2022-04-02]. ISSN 2308-326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3. ^ 3.0 3.1 3.2 连锋宗. 台灣百岳全集:玉山山塊·雪山山塊 初版. 台北县汐止市: 上河文化. 2007-06. ISBN 978-986-7342-25-6. 
  4. ^ 4.0 4.1 4.2 沼井铁太郎. 3000米以下の台灣山岳. 台灣山岳. 杂录.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91,114,122,138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5. ^ 5.0 5.1 5.2 雪霸國家公園鄰近地區(尖石、大同等)泰雅族口述歷史訪談暨部落發展規劃 (PDF) (报告). 台湾原住民族学院促进会 执行;林益仁 主持;嘎义·亚威 研究员. 内政部营建署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8-12. 
  6. ^ 高日昌. 台灣櫻花鉤吻鮭與部落文化關係之調查——以台中市和平區環山部落及宜蘭縣大同鄉南山部落為例 (PDF) (报告). 管理·雪霸国家公园武陵管理站;连络·平等里办公处;指导·洪翠苹. 雪霸国家公园. 2011 [2022-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5-14). 
  7. ^ 杨忠义. 雪霸國家公園園區山川古蹟之傳統名稱(泰雅族)先期調查計畫案 期末報告書 (PDF) (报告). 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 1–103. 2019 [2022-01-0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4). 
  8. ^ 8.0 8.1 佐佐木舜一. 大霸尖山及次高山連峰縱走記.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60–91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9. ^ 9.0 9.1 田中薰. 台灣の山と蕃人. 日本东京市: 古今书院. 1937-06-24 –通过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原藏台中女中 (日语). 
  10. ^ 10.0 10.1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2. 地理学评论 (日本地理学会). 1934-08-01, 10 (8): 688–707. doi:10.4157/grj.10.688 (日语). 
  11. ^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3. 地理学评论 (日本地理学会). 1934-09-01, 10 (9): 816–835. doi:10.4157/grj.10.816 (日语). 
  12. ^ 百岳2.0小组. 陈远建 , 编. 第二世代台灣百岳全集 初版. 台北市: 户外生活. 2007-08-31. ISBN 978-986-6994-39-5. 
  13. ^ 井上一男. 大霸尖山・次高山初縱走の記錄.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139–146 [1931-07登山行程]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14. ^ 14.0 14.1 鹿野忠雄. 台灣次高山彙に於ける氷河地形研究(第I報)1. 地理学评论 (日本地理学会). 1934-07-01, 10 (7): 606–623. doi:10.4157/grj.10.606 (日语). 
  15. ^ 田口与四郎. 中央山脈北部概念圖. 台灣山岳. No. 7 (台灣山岳會). 1933-11-20: 11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16. ^ 沼井铁太郎. 台灣山岳未到への想片(遺稿) (PDF). 山岳. Vol. 58 (日本东京都: 日本山岳會). 1964-03-30: 170–183 [原稿写于1958-12-01].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