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廈門同文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同文書院Tung Wen Institute)創設於1898年3月12日,是一所中美合辦的新式學校,也是廈門最早的新式學校。1918年,同文書院成立大學部,被認為是廈門乃至福建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21年,廈門大學創辦,同文書院旋即停辦大學部。1926年秋,同文書院受收回教育權運動影響,改設為同文中學,完全由華人控制。1938年廈門淪陷後,同文中學復闢為同文書院。1942年初,由於日軍占領鼓浪嶼公共租界,同文書院停辦。[1][2][3]

校史

[編輯]

同文書院的校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898~1926年),美國方面大體掌控校務;第二個階段(1926~1938年),學校由華人校董收回自辦,改設為「同文中學」;第三個階段(1938~1942年),學校受戰爭影響遷至鼓浪嶼辦學,美國方面再一次掌控校務。由於當時學校的院長大多由聖職者兼任,所以此時的同文書院也被認為是「事實上教會學校」。[4]

建校初期(1898~1926年)

[編輯]
1908年的同文書院

1897年,時任美國駐廈門領事巴詹聲(Anson Burlingame Johnson)拜會興泉永道官員楊執中,提出要開辦一所西式學校,為中國培育新型人才。這個倡議得到了楊執中的肯定,最終商定這所新式學校的校名為「同文書院」。同文書院成立校董會,由巴詹聲擔任董事長、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穆好士(W.N.Morehouse)擔任副董事長,發起董事則由葉清池、陳博學、傅孚伯、邱華饒、邱振祥、陳亞順六位華人紳商擔任(他們負責籌集學校經費)。巴詹聲旋即商確校董會組織章程,規定建校後由美國駐廈門領事擔任當然董事長、廈門海關稅務司擔任當然副董事長。[2][5]

與其他新式學校不同,同文書院並不是一所教會學校。據《同文書院章程》規定,同文書院「設立之宗旨,專欲啟迪中國青年子弟精通英國語言文字及漢語各科學。所授之教程與美國高等之學校及商務學校功課相同。本書院之設,非為傳教起見。而在院諸生勿得自分畛域,各自相安。」由此可見,同文書院設立的初衷,是為當時的社會培育精通英語的商務人才。[2]

同文書院創立時,巴詹聲租用寮仔後[註 1]的一處民房作為校舍[註 2]。1898年3月12日,同文書院開始上課,這一天也被視為同文書院的創立日。當時,同文書院每學年的學費為22銀元、寄膳費為3~5銀元,相較於官立學堂每月80的學費要貴很多。所以在同文書院開辦的第一個學期,全校只有41位學生,這些學生多數來自從事外貿行業的家庭,此外還有富家子弟和華僑子弟。[2][5]

校方起初聘用美國人毛爾(More)為院長。毛爾任職一年後離任,校方又聘用美國人顧伯爾(A·C·Cooper)為院長。顧伯爾任職一年後亦離任,校方於1900年聘用美國人韋荼薺(Charles Jason Weed)[註 3]的一處民房作為校舍[註 4]為院長,韋荼薺此後當了20年(一說21年)的院長。[2][5]

1900年,日本方面在廈門製造「東本願寺教案」(即廈門事件),並以此為藉口,派兵登陸廈門島。儘管局勢十分緊張,但懸掛星條旗的同文書院仍舊照常上課。自此以後,人們認為在同文書院讀書有安全保障,於是在1901年,同文書院的學生數驟增至201人。由此,校方即將寮仔後北側的鳳凰山闢為新校址,並在鳳凰山建有14間教室和千人大禮堂,鳳凰山也因而被稱為「同文頂」。[註 5][2][5]

建校初期,學校的教育方式參照了當時美國學校的做法。同文書院沒有嚴格的分班制度,第五年以上的,更是採用「某教師固定於某教室上課,學生自行找教師上課」的方式。學校的學制起初分為五年文法科和七年高等科;設有英語、英語文學名著、英語修辭課、算學、三角、幾何、代數、天文學、物理、化學、政治學概論、萬國歷史、地理、地誌學、商業簿記、商業法律、礦學、打字、身體等課程。上述課程均採用原版英文教材、英語授課,學生可以自由選修這些課程。[2][5]

1904年至1905年,同文書院作為新式學校的代表,其相關展品被廈門海關稅務司選送至世博會上展示。[8]

1911年,同文書院的人數增加至三百人,學生規模位居廈門第一。據《廈門海關十年貿易報告(1902~1911)》所述,同文書院「在本地各校中是學生出勤率最高和最受尊敬的」。同年,參與中國同盟會的同文書院師生呂成都、周連茂、吳錫煌、邱世定等人組成一支170多人的學生軍,赴海澄縣協助當地革命黨進攻縣衙。[5]

1912年,海外華僑再次捐款,於學校右側的山腰處捐建可供200多人使用的宿舍樓。同時,同文書院校董葉清池、黃奕住、黃秀烺相繼為學校捐建樓舍。[2]

1918年,同文書院設立大學部,被認為是廈門乃至福建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8][9]。同文書院大學部分設文、理兩科,有美國教授7人、中國教授3人。校方自歐美大批進口儀器設備,價值約十萬美元。1921年冬,陳嘉庚創辦廈門大學。校董會以「廈門一小島之地,無需開設兩所大學」為由,旋即停辦大學部。[2]

同文中學時期(1926~1938年)

[編輯]

1920年中期,受收回教育權運動影響,國民政府頒布法令,限制外國人在華辦學、掌控校務,並明確規定中國境內的民辦學校不能由外國人當校長。同文書院因而於1926年末改組為同文中學。前廈門中學堂監學周殿薰成為同文校史上第一位華人校長,校董會董事也完全改由華人組成。此時的同文中學為完全中學,兼辦小學,並實行「漢英並重」的學制改革,廢除了完全以英語講課的教學方式。在周殿薰的改革下,同文中學成為全閩名校,而福建省教育廳廳長程時奎亦親臨學校指導,並對同文書院的發展表示讚許。[2]

1930年,周殿薰逝世,校董會董事長林爾嘉委任其三子林鼎禮(劍橋大學經濟科碩士)接任校長一職。此時,同文書院的學生人數已經驟增至於2000人,達到了校史的巔峰。1932年,林鼎禮離職,校董會決定由校董會董事、廈門商會會長、同文書院校友陳瑞清代理校長一職。由於陳瑞清身兼多職,事務繁忙,其便於1936年1月向校董會申請辭去校長一職。陳瑞清辭去校長一職後,校董會聘請前福建省教育廳廳長黃孟奎擔任校長。由於學校的師生和校友對該任命不滿,校董會便聘請陳學伊做校長,結果引爆了學潮。福建省教育廳督學王啟煒到廈門處理學潮。在教育廳的壓力下,王啟煒成為了同文中學的代理校長。後來,王啟煒到省立廈門初級中學當校長,同文中學的校長一職由廈門大學文科學院院長徐志金兼任。[10][2]

建校末期(1938~1942年)

[編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同文中學搬遷至鼓浪嶼公共租界(中學部搬遷至升旗山路,小學部搬遷至鹿耳礁)。1938年廈門淪陷後,同文中學復闢為同文書院。校董事會改組,由時任美國駐廈門正、副領事梅瑞樂英語George Robert Merrell(George R. Merrell)、歐德福(Leland C. Altaffer)擔任正、副董事長,而院長一職則由美國歸正會牧師卜顯理(Henry Poppen)擔任。1940年,卜顯理回國,美國歸正會的女傳教士、毓德女中校長福懿慕(Tena Holkeboer)兼任同文書院院長一職。再後來,福懿慕離任,時任校董會董事、美國歸正會牧師給益恩(E.W.Koeppe)兼任院長一職,但由於其體弱事煩,院長一職交由校務總長呂成都(華人校友)負責。[2]

學校搬遷至鼓浪嶼公共租界後,由於廈門淪陷,多所學校停辦,失學的學生和周邊縣區的學生紛紛湧入同文書院就讀,學校的學生數也在戰爭時期驟增至1000餘人。與此同時,同文書院成為廈門境內最早實現男女同校的學校之一。[2]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1942年初,同文書院被迫停辦。[2]

同文中學校歌

[編輯]

1928年3月12日,同文中學舉辦校慶。該校校長周殿薰特地為同文中學校歌譜寫歌詞,由音樂老師許振源作曲[11]

望哥石畔瞰蒼溟,
山海足怡情。
層樓傑構,一片讀書聲,
天風捲入海潮鳴。
三十年前荒草地,
迄於今朴芃棫茂莪菁。
中西融合一爐成,
學術闡文明。
德智體群,不悖道並行。
荒嬉必戒勉勤精。
莘莘學子多努力,
好從此成身成學成名。
歐風美雨莫侵凌,
多士即干城。
天下治亂,責豈匹夫輕?
人群進化宜競爭,
好把讀書來救國,
當勿忘民族民權民生
[11]

著名校友

[編輯]

同文書院43年的辦學史中,統共有43屆高中畢業生和47屆初中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廣泛分布於華南地區港澳台地區東南亞諸國[4],其中也出了不少人物:

著名教職人員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今水仙路、晨光路、同文路至鎮海路口一帶,位於同文頂附近[6]
  2. ^ 這處民房位於日本人辦的東亞書院附近[5]
  3. ^ 又譯作武益德[7]、韋特[8]
  4. ^ 這處民房位於日本人辦的東亞書院附近[5]
  5. ^ 原校址位於廈門市思明區大連興館巷1號[1]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福建省圖書館 (編). 福建书院概览. 鷺江出版社. 2017-06: 42–43. ISBN 978-7-5459-1312-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廈門社科叢書編輯部. 厦门同文中学史略. 中共廈門市委宣傳部、廈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編). 同文芬芳 厦门同文中学往事.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21-03: 295–313. ISBN 978-7-5615-8073-8. 
  3. ^ 戴懿. 厦门同文顶公园年内有望开工 翻修挖出同文书院界碑. 東南網. 
  4. ^ 4.0 4.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廈門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厦门同文书院麟爪. 厦门文史资料 第4辑. (內部發行). 1983-07: 39–59.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洪卜仁 (編). 厦门文史丛书 厦门辛亥风云.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6-12: 21–22. ISBN 978-7-5615-6341-0. 
  6. ^ 從廈門文化地標「同文書院」--談「葉清池別墅」. 金門日報. 
  7. ^ 毛禮銳,沈灌群 (編). 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5-06: 365. ISBN 7-5328-0231-0. 
  8. ^ 8.0 8.1 8.2 施智源. 略论近代厦门新式教育的发展——以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的厦门同文书院为例. 鼓浪嶼研究. 2020, (01): 1–15. 
  9. ^ 厦门史上第一所大学同文书院复办 昨日挂牌. 閩南網. 
  10. ^ 馆藏涉台文物——黄奕住致姻亲林尔嘉的一封信. 廈門市博物館. 
  11. ^ 11.0 11.1 黃秋葦 (編). 百载学堂乐歌,乡土人文宝箴. 城市记忆 厦门晚报乡土题材作品选.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12: 149–150. ISBN 7-5059-4273-5. 
  12. ^ 惠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第三十七篇第一章. 惠安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8-07. ISBN 7-80122-352-7. 
  13. ^ 張友余. 20世纪中国数学史研究.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2021-03: 196. ISBN 978-7-5603-9022-2. 
  14. ^ 陳華新. 中华棋坛掌故.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9-04: 228. ISBN 7-5326-0548-5. 
  15. ^ 梅門造 (編). 歌唱家黄源尹的艺术人生. 崑崙出版社. 2002-06: 363. ISBN 7-80040-625-3. 
  16. ^ 蒙少祥. 厦籍华侨激荡革命风云 无私献身不计较名利地位.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