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厦门同文书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同文书院Tung Wen Institute)创设于1898年3月12日,是一所中美合办的新式学校,也是厦门最早的新式学校。1918年,同文书院成立大学部,被认为是厦门乃至福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1921年,厦门大学创办,同文书院旋即停办大学部。1926年秋,同文书院受收回教育权运动影响,改设为同文中学,完全由华人控制。1938年厦门沦陷后,同文中学复辟为同文书院。1942年初,由于日军占领鼓浪屿公共租界,同文书院停办。[1][2][3]

校史

[编辑]

同文书院的校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898~1926年),美国方面大体掌控校务;第二个阶段(1926~1938年),学校由华人校董收回自办,改设为“同文中学”;第三个阶段(1938~1942年),学校受战争影响迁至鼓浪屿办学,美国方面再一次掌控校务。由于当时学校的院长大多由圣职者兼任,所以此时的同文书院也被认为是“事实上教會學校”。[4]

建校初期(1898~1926年)

[编辑]
1908年的同文书院

1897年,时任美国驻厦门领事巴詹声(Anson Burlingame Johnson)拜会兴泉永道官员杨执中,提出要开办一所西式学校,为中国培育新型人才。这个倡议得到了杨执中的肯定,最终商定这所新式学校的校名为“同文书院”。同文书院成立校董會,由巴詹声担任董事长、时任厦门海关税务司穆好士(W.N.Morehouse)担任副董事长,发起董事则由叶清池、陈博学、傅孚伯、邱华饶、邱振祥、陈亚顺六位华人绅商担任(他们负责筹集学校经费)。巴詹声旋即商确校董会组织章程,规定建校后由美国驻厦门领事担任当然董事长、厦门海关税务司担任当然副董事长。[2][5]

与其他新式学校不同,同文书院并不是一所教會學校。据《同文书院章程》规定,同文书院“设立之宗旨,专欲启迪中国青年子弟精通英国语言文字及汉语各科学。所授之教程与美国高等之学校及商务学校功课相同。本书院之设,非为传教起见。而在院诸生勿得自分畛域,各自相安。”由此可见,同文书院设立的初衷,是为当时的社会培育精通英语的商务人才。[2]

同文书院创立时,巴詹声租用寮仔后[註 1]的一处民房作为校舍[註 2]。1898年3月12日,同文书院开始上课,这一天也被视为同文书院的创立日。当时,同文书院每学年的学费为22银元、寄膳费为3~5银元,相较于官立学堂每月80的学费要贵很多。所以在同文书院开办的第一个学期,全校只有41位学生,这些学生多数来自从事外贸行业的家庭,此外还有富家子弟和华侨子弟。[2][5]

校方起初聘用美国人毛尔(More)为院长。毛尔任职一年后离任,校方又聘用美国人顾伯尔(A·C·Cooper)为院长。顾伯尔任职一年后亦离任,校方于1900年聘用美国人韦荼荠(Charles Jason Weed)[註 3]的一处民房作为校舍[註 4]为院长,韦荼荠此后当了20年(一说21年)的院长。[2][5]

1900年,日本方面在厦门制造“东本愿寺教案”(即厦门事件),并以此为借口,派兵登陆厦门岛。尽管局势十分紧张,但悬挂星条旗的同文书院仍旧照常上课。自此以后,人们认为在同文书院读书有安全保障,于是在1901年,同文书院的学生数骤增至201人。由此,校方即将寮仔后北侧的凤凰山辟为新校址,并在凤凰山建有14间教室和千人大礼堂,凤凰山也因而被称为“同文顶”。[註 5][2][5]

建校初期,学校的教育方式参照了当时美国学校的做法。同文书院没有严格的分班制度,第五年以上的,更是采用“某教师固定于某教室上课,学生自行找教师上课”的方式。学校的学制起初分为五年文法科和七年高等科;设有英语、英语文学名著、英语修辞课、算学、三角、几何、代数、天文学、物理、化学、政治学概论、万国历史、地理、地志学、商业簿记、商业法律、矿学、打字、身体等课程。上述课程均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英语授课,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这些课程。[2][5]

1904年至1905年,同文书院作为新式学校的代表,其相关展品被厦门海关税务司选送至世博会上展示。[8]

1911年,同文书院的人数增加至三百人,学生规模位居厦门第一。据《厦门海关十年贸易报告(1902~1911)》所述,同文书院“在本地各校中是学生出勤率最高和最受尊敬的”。同年,参与中国同盟会的同文书院师生吕成都、周连茂、吴锡煌、邱世定等人组成一支170多人的学生军,赴海澄县协助当地革命党进攻县衙。[5]

1912年,海外华侨再次捐款,于学校右侧的山腰处捐建可供200多人使用的宿舍楼。同时,同文书院校董叶清池、黄奕住、黄秀烺相继为学校捐建楼舍。[2]

1918年,同文书院设立大学部,被认为是厦门乃至福建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8][9]。同文书院大学部分设文、理两科,有美国教授7人、中国教授3人。校方自欧美大批进口仪器设备,价值约十万美元。1921年冬,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校董会以“厦门一小岛之地,无需开设两所大学”为由,旋即停办大学部。[2]

同文中学时期(1926~1938年)

[编辑]

1920年中期,受收回教育权运动影响,国民政府颁布法令,限制外国人在华办学、掌控校务,并明确规定中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能由外国人当校长。同文书院因而于1926年末改组为同文中学。前厦门中学堂监学周殿薰成为同文校史上第一位华人校长,校董会董事也完全改由华人组成。此时的同文中学为完全中學,兼办小学,并实行“汉英并重”的学制改革,废除了完全以英语讲课的教学方式。在周殿薰的改革下,同文中学成为全闽名校,而福建省教育厅厅长程时奎亦亲临学校指导,并对同文书院的发展表示赞许。[2]

1930年,周殿薰逝世,校董会董事长林尔嘉委任其三子林鼎礼(剑桥大学经济科硕士)接任校长一职。此时,同文书院的学生人数已经骤增至于2000人,达到了校史的巅峰。1932年,林鼎礼离职,校董会决定由校董会董事、厦门商会会长、同文书院校友陈瑞清代理校长一职。由于陈瑞清身兼多职,事务繁忙,其便于1936年1月向校董会申请辞去校长一职。陈瑞清辞去校长一职后,校董会聘请前福建省教育厅厅长黄孟奎担任校长。由于学校的师生和校友对该任命不满,校董会便聘请陈学伊做校长,结果引爆了学潮。福建省教育厅督学王启炜到厦门处理学潮。在教育厅的压力下,王启炜成为了同文中学的代理校长。后来,王启炜到省立厦门初级中学当校长,同文中学的校长一职由厦门大学文科学院院长徐志金兼任。[10][2]

建校末期(1938~1942年)

[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同文中学搬迁至鼓浪屿公共租界(中学部搬迁至升旗山路,小学部搬迁至鹿耳礁)。1938年厦门沦陷后,同文中学复辟为同文书院。校董事会改组,由时任美国驻厦门正、副领事梅瑞乐英语George Robert Merrell(George R. Merrell)、欧德福(Leland C. Altaffer)担任正、副董事长,而院长一职则由美国归正会牧师卜显理(Henry Poppen)担任。1940年,卜显理回国,美国归正会的女传教士、毓德女中校长福懿慕(Tena Holkeboer)兼任同文书院院长一职。再后来,福懿慕离任,时任校董会董事、美国归正会牧师给益恩(E.W.Koeppe)兼任院长一职,但由于其体弱事烦,院长一职交由校务总长吕成都(华人校友)负责。[2]

学校搬迁至鼓浪屿公共租界后,由于厦门沦陷,多所学校停办,失学的学生和周边县区的学生纷纷涌入同文书院就读,学校的学生数也在战争时期骤增至1000余人。与此同时,同文书院成为厦门境内最早实现男女同校的学校之一。[2]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鼓浪屿公共租界。1942年初,同文书院被迫停办。[2]

同文中学校歌

[编辑]

1928年3月12日,同文中学举办校庆。该校校长周殿薰特地为同文中学校歌谱写歌词,由音乐老师许振源作曲[11]

望哥石畔瞰苍溟,
山海足怡情。
层楼杰构,一片读书声,
天风卷入海潮鸣。
三十年前荒草地,
迄于今朴芃棫茂莪菁。
中西融合一炉成,
学术阐文明。
德智体群,不悖道并行。
荒嬉必戒勉勤精。
莘莘学子多努力,
好从此成身成学成名。
欧风美雨莫侵凌,
多士即干城。
天下治乱,责岂匹夫轻?
人群进化宜竞争,
好把读书来救国,
当勿忘民族民权民生
[11]

著名校友

[编辑]

同文书院43年的办学史中,统共有43届高中毕业生和47届初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港澳台地区东南亚诸国[4],其中也出了不少人物:

著名教职人员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今水仙路、晨光路、同文路至镇海路口一带,位于同文顶附近[6]
  2. ^ 这处民房位于日本人办的东亚书院附近[5]
  3. ^ 又译作武益德[7]、韦特[8]
  4. ^ 这处民房位于日本人办的东亚书院附近[5]
  5. ^ 原校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大连兴馆巷1号[1]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福建省图书馆 (编). 福建书院概览. 鹭江出版社. 2017-06: 42–43. ISBN 978-7-5459-1312-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厦门社科丛书编辑部. 厦门同文中学史略.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编). 同文芬芳 厦门同文中学往事.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21-03: 295–313. ISBN 978-7-5615-8073-8. 
  3. ^ 戴懿. 厦门同文顶公园年内有望开工 翻修挖出同文书院界碑. 东南网. 
  4. ^ 4.0 4.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厦门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厦门同文书院麟爪. 厦门文史资料 第4辑. (内部发行). 1983-07: 39–59.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洪卜仁 (编). 厦门文史丛书 厦门辛亥风云.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6-12: 21–22. ISBN 978-7-5615-6341-0. 
  6. ^ 從廈門文化地標「同文書院」--談「葉清池別墅」. 金门日报. 
  7. ^ 毛礼锐,沈灌群 (编). 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06: 365. ISBN 7-5328-0231-0. 
  8. ^ 8.0 8.1 8.2 施智源. 略论近代厦门新式教育的发展——以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上的厦门同文书院为例. 鼓浪屿研究. 2020, (01): 1–15. 
  9. ^ 厦门史上第一所大学同文书院复办 昨日挂牌. 闽南网. 
  10. ^ 馆藏涉台文物——黄奕住致姻亲林尔嘉的一封信. 厦门市博物馆. 
  11. ^ 11.0 11.1 黄秋苇 (编). 百载学堂乐歌,乡土人文宝箴. 城市记忆 厦门晚报乡土题材作品选.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3-12: 149–150. ISBN 7-5059-4273-5. 
  12. ^ 惠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第三十七篇第一章. 惠安县志. 方志出版社. 1998-07. ISBN 7-80122-352-7. 
  13. ^ 张友余. 20世纪中国数学史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1-03: 196. ISBN 978-7-5603-9022-2. 
  14. ^ 陈华新. 中华棋坛掌故.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04: 228. ISBN 7-5326-0548-5. 
  15. ^ 梅门造 (编). 歌唱家黄源尹的艺术人生. 昆仑出版社. 2002-06: 363. ISBN 7-80040-625-3. 
  16. ^ 蒙少祥. 厦籍华侨激荡革命风云 无私献身不计较名利地位. 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