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卑詩社會信用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卑詩社會信用黨
British Columbia Social Credit Party
成立1935年,​90年前​(1935
解散2023年,​2年前​(2023
意識形態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右翼
官方色彩藍色綠色
卑詩省議會
0 / 93
[[卑詩省政治]]
[[卑詩省政黨列表|政黨]] · [[卑詩省選舉|選舉]]

卑詩社會信用黨British Columbia Social Credit Party),簡稱社信黨Socred),是加拿大卑詩省一個已解散的保守派政黨,在20世紀後期一直主導着卑詩省的政治舞台。該黨從1952年省選至1991年省選之間三十九年裡,合共執政三十六年,唯一間斷發生在1972年和1975年省選之間,當時新民主黨巴德威英語Dave Barrett麾下首次執政。

社信黨成立之初為加拿大社會信用運動英語Canadian social credit movement一部份,致力於推廣以貨幣改革為基礎的社會信用政策。然而社信黨後來摒棄該項意識型態,並漸漸成為卑詩省的主要右派政黨,與左派的新民主黨對壘。

該黨在1991年敗選,由執政黨變成省議會第三大黨後,一個任期內就分崩離析。1996年以後,該黨在省議會中已沒有代表,2001年以後甚至名存實亡。2013年,該黨因在連續兩次省選中未能提名兩人參選而被取消政黨註冊。該黨於2016年6月重新註冊[1],並提名兩名候選人參加2017年省選。該黨在2020年省選中並沒有提名任何候選人,並於2023年2月1日再次被取消政黨註冊[2]

歷史

[編輯]

1952年之前

[編輯]

1952年以前,卑詩省的社會信用運動分裂為多個派別。卑詩省社會信用聯盟(Social Credit League of British Columbia)於1937年省選中首次提名候選人,但沒有參與1941年省選。這些派系於1945年省選結成聯盟,派出16名候選人,共贏得6,627票(占全省總選票的1.42%)。然而此聯盟在1949年省選之前解散,分成三個不同團體各自提名候選人,分別為社會信用黨、卑詩省社會信用聯盟、以及選民聯盟(Union of Electors),合共提名了28名候選人,共贏得14326票,占該次省選普選票的2.05%。

賓禮德時代

[編輯]

20世紀中期,在卑詩新民主黨前身合作社聯邦聯合會(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簡稱CCF)崛起下,由自由黨保守黨組成的聯合政府於1952年省選前將選舉制度從領先者當選改為排序複選制。由於預期保守黨和自由黨選民會將對方政黨列為第二選擇,兩黨都相信他們合共能獲取足夠票數繼續執政,將CCF排除在政府以外。

與此同時,在卑詩省社會信用聯盟仍受亞伯達省社會信用黨支配的局面下,亞伯達省長文艾寧(Ernest Manning)親自挑選從1935年起在國會下議院代表亞省麥誥德選區(Macleod)的牧師韓沙爾(Ernest George Hansell),於1952年省選以臨時性質跨省領導卑詩社信黨參選。社信黨在該屆省選表現出乎意料地理想,較上次省選多獲二十萬票,並獲得足夠的選票轉移,一躍成為省議會的最大黨。該黨贏取19席,比左派的CCF多一席,而自由黨和保守黨則慘敗,合共僅贏得10席。社信黨並成功說服一名獨立勞工派議員支持,使該黨足以順利組建少數政府

韓沙爾本人未有在省選中競逐省議會議席,因此意外獲勝的社信黨仍需一名能在省議會中領導該黨的常規黨魁。時任社信黨主席衛恪斯(Lyle Wicks)遂召開黨魁選舉,僅讓當選省議員的黨員投票。原為保守黨黨員的賓禮德(W. A. C. Bennett)獲取十名社信黨議員支持,以過半數得票當選社信黨黨魁[3],並於1952年8月1日宣誓就任省長。賓禮德只是在前一年的12月在聯邦進步保守黨的默許支持下加入了社信黨;當時聯邦保守黨對省級保守黨為了不讓自由黨夥伴難堪而缺席前兩次選舉感到不滿[4]。新任期開始九個月後,賓禮德故意讓不信任動議通過,以迫使省督解散省議會,召開省選。在這次選舉,社信黨取得了48個議席中的28席,順利籌組多數政府。

儘管該黨在名義上是加拿大社會信用運動在卑詩省的分支,但賓禮德在考慮亞省社信黨在贏得第一屆政府任期後不久就曾試圖推行該計畫,但未能成功的經驗後,決定摒棄社會信用運動,反而將社信黨轉變為一個保守派的民粹政黨。該黨成為了CCF反對者的政黨,並與之抗衡。此外,社信黨脫離社會信用運動後亦吸取不少聯邦自由黨和保守黨黨員支持。賓禮德偶爾仍為聯邦社信黨背書,但兩者關係仍然脆弱。卑詩社信黨最終在1971年正式與聯邦社信黨斷絕關係,以讓聯邦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堅定支持者在省級層面支持該黨[4]

社信黨雖支持自由市場,但賓禮德仍於1961年將卑詩省最大的私營水電企業公有化,成立了卑詩水電局(BC Hydro),以確保其不會反對省府興建水力發電大壩的計劃。社信黨政府亦於1958年成立卑詩渡輪,並於1966年成立卑詩銀行(Bank of British Columbia),由省政府持有25%股份。

社信黨接下來連續勝出五次省選,並皆能以多數姿態執政,但於1972年省選競選期間多番失誤而告落敗。當中資深黨員葛菲臘(Philip Gaglardi)指責賓禮德與卑詩省年輕人脫節,並建議賓禮德於選後下台[3];這導致選民質疑社信黨執政二十年後慢慢變得尸位素餐。儘管如此,當社信黨僅獲十席而大敗予由巴德威(Dave Barrett)領導的新民主黨時,還是令時人感到錯愕[5]

賓威廉時代

[編輯]

賓禮德辭任黨魁後,由其子賓威廉(Bill Bennett)於1973年接任。社信黨在賓威廉領導下改變路線,放棄民粹主義。反之,該黨變成了由聯邦自由黨人、基督教保守派以及財政保守派組成的聯盟,並且由財政保守派為主導。

1975年省選,賓威廉透過在溫哥華以外的地區贏取議席,帶領社信黨從巴德威手下的新民主黨取回執政權。賓威廉在很大程度上放棄與其父般進行大型工程(1986年世界博覽會和科基哈拉高速公路除外),並採取了財政保守的路線。儘管賓威廉的緊縮政策不無爭議,社信黨仍在1979年和1983年省選中成功勝選。這個政治引擎被號稱為「小藍色機器」,並主要由來自安省進步保守黨的政治顧問組成。然而隨着賓威廉於1986年決定退休,這個「小藍色機器」並未能像安省的「大藍色機器」一樣,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手腕。

所有社信黨執政的政府都試圖限制工會的權力,並限制社會福利支出。

溫德心時代

[編輯]

賓威廉於1986年退休後,由社會保守派一員的溫德心接任黨魁[6]。他亦在同年省選中輕鬆帶領社信黨連續第四次勝選,並連續執政。

儘管當時還不明顯,但溫德心成為黨魁及省長後,該黨的衰落也隨之開始。社信黨內溫和派系不滿該黨在溫德心領導下傾向社會保守主義,遂轉投自由黨。此外社信黨政府頻生醜聞,加上溫德心本人的古怪性格,皆令該黨舉步維艱。溫德心亦允許他未經民選的首席秘書布大衛(David Poole)得到不少權力,促使資深閣員麥嘉恩(Grace McCarthy)辭去職位以示抗議。

衰落

[編輯]

1991年,溫德心因利益衝突醜聞被迫請辭[7]副省長莊思頓接任黨魁兼省長,也隨之成為了加拿大第一位擔任省級或聯邦政府首腦的女性。莊思頓也在隨後的黨魁選舉中擊敗麥嘉恩,得以留任省長。莊思頓與溫德心素來關係密切,因此不少人認為由她出任黨魁為不智之舉。甚至連時任反對黨領袖,新民主黨的哈葛(Mike Harcourt)後來也承認他視麥嘉恩為較強勁對手,因此希望莊思頓而非麥嘉恩出任社信黨黨魁。

下屆省選依法需於1991年舉行,但莊思頓未能為社信黨收復失地。在與麥嘉恩激烈的黨魁選舉之後,莊思頓沒有足夠時間團結黨內力量。社信黨在這次省選中徹底地失敗,較1986年省選失掉近半得票。莊思頓本人亦敗予新民主黨挑戰者彭佩迪,失去自己的議席[8]。許多溫和的社信黨人皆轉而支持自由黨,延續了溫德心任期內的趨勢,甚至使自由黨能從一個議會外政黨一躍成為最大反對黨。上述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社信黨遭受重創,使其從擁有絕對多數的執政黨退居為第三大黨,僅獲得7個議席,其中包括5個莊思頓時期的閣員。

當麥嘉恩成為了莊思頓的接班人後,社信黨的內鬥也更為加劇。當時並非省議員的麥嘉恩於1994年2月競逐馬茲奎選區(Matsqui)議席補選,冀望藉此重返省議會。馬茲奎選區一向是社信黨的安全議席,但她竟以不足100票之差敗予自由黨候選人麥德莊[9]

社信黨此後急劇崩潰;在1991年當選的7名社信黨議員中,有四人退黨加入改革黨,導致社信黨在省議會中失去官方地位。麥嘉恩不久後辭去黨魁一職,由基蘭德(Larry Gillanders)繼任。此後,亞博斯福議員莊哈利(Harry de Jong)辭去了議員職務(並曾短暫考慮擔任家庭聯盟黨領導人)。自由黨在該區補選中獲勝,社信黨則低票落選,位居第三。代表西奧卡拿根選區的薩寄乎(Cliff Serwa)遂成為省議會內僅餘一位社信黨議員,而該選區正是以前賓禮德家族的政治領土。

1996年省選舉行時,社信黨處境已岌岌可危。該黨在對上一次省議會會期中一直未能將其黨魁送入議事廳,而雪上加霜的是薩寄乎已宣布退休,使該黨在1952年以來首次沒有議員競逐連任。基蘭德參加了黨魁辯論,但在投票日前棄選,並敦促所有非社會主義政黨結成統一戰線對抗新民主黨。不出所料,社信黨僅獲得百分之0.6的選票,也未能贏得任何議席。此時社信黨在卑詩政壇的氣數已盡,其僅餘黨員大多轉投改革黨或自由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社信黨在失去執政權後僅一個任期就垮台,這一速度着實令人震驚,因為以亞省的社信黨為例,他們在1971年省選落敗後的十年內,仍至少在省議會內擁有小量議席。

2001年,在前任黨魁溫德心(現改革黨黨魁)的要求下,社信黨與其他省級的右翼小黨合併,組建了團結黨,但很快因對團結黨的管理方式不滿而退出。

在2001年省選中,該黨僅派出了兩名候選人。米頓(Grant Mitton)在南和平河選區表現不俗,以1,726 票(17.4%)位居第二。黨主席胡嘉路(Carrol Barbara Woolsey)則競逐溫哥華喜士定選區,在6名候選人中以222票(占總票數的 1.15%)排名第五。自2000年以來,該黨一直沒有專職領導人;可是在競選期間,米頓成為了事實上的黨魁。選後,米頓退出了社信黨,並成為了卑詩黨的黨魁,而胡嘉路則成為該黨事實上的黨魁。

2005年省選,社信黨仍只有兩位成員參選。胡嘉路再度競逐溫哥華喜士定選區,贏得254票(占總票數1.28%)。姚載信(Anthony Yao)則出戰高貴林港伯克山選區(Port Coquitlam-Burke Mountain),贏得225票(占總票數0.95%)。

該黨在2009年省選中沒有派出任何候選人。在2013年省選中,胡嘉路是唯一的社信黨候選人,再次在溫哥華喜士定選區參選,並獲得355票。由於卑詩省選舉法規定,在連續兩次選舉中推出少於兩名候選人的政黨必須被取消註冊,因此該政黨於2013年6月7日被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選舉局取消註冊。然而該黨自2001年起便名存實亡,除近年來提名很少或根本沒有提名候選人外,其網站自2005年以來僅偶爾更新,甚至自2012年2月以來就沒有更新過。該黨的大部分選區協會亦已於2008年取消註冊。

社會信用黨在2017年省選中提名了兩名候選人,兩人皆沒當選,合計只得896票[10]。該黨在2020年省選中沒有派出任何候選人,並於2023年再度被取消註冊。

黨魁列表

[編輯]
  • 邾安德(Andrew Henry Jukes) ,1937年至1948年,選舉人聯盟派系領袖,1948年至1949年。
  • 韓沙爾牧師,1952年省選的署理黨魁
  • 賓禮德(1952年7月15日 - 1973年11月24日)*
  • 賓威廉(1973 年11月24日 - 1986 年7月30日)*
  • 溫德心 (1986年7月30日 – 1991年4月1日)*
  • 莊思頓(1991 年4月2日 - 1992 年3月7日)*
  • 威斯柏(Jack Weisberger)(署理黨魁)(1992年3月7日 - 1993年11月6日)
  • 麥嘉恩(1993 年11月6日 - 1994年5月)
  • 韓禮和(Lyall Franklin Hanson)(署理黨魁) (1994年5月)
  • 薩寄乎(Cliff Serwa) (署理黨魁)(1994年5月至11月)
  • 基蘭德(1994 年11月4日 - 1996 年 5 月 24 日)
  • 殷德仁(Ken Endean)(署理黨魁)(1996年5月 - 1997 年3月)
  • 古諾士(Mike Culos)(1997年4月 – 2000 年4月)
  • 白恩力(Eric Buckley) (2000 年 4 月 - 2000 年 10 月)

2000年10月,白恩力離開社信黨,並加入卑詩黨,自此社信黨再無正式黨魁。

其他著名社信黨人物

[編輯]
  • 金·坎貝爾
  • 加爾登堡
  • 帕特·麥吉爾
  • 雷夫·梅爾
  • 菲爾·加格拉迪
  • 著名歌手湯姆·諾斯科特(Tom Northcott)競選省議員失敗。

選舉結果

[編輯]

1937 年選舉中,不列顛哥倫比亞社會信用聯盟推選了多名候選人,但無一人當選。

1937 年大選
候選人人數 議席 得票
18 0 4,812 1.15%

在1941年的選舉中,沒有候選人打着社會信用的旗號參選。

在1945年的選舉中,社會信用團體聯盟提名了候選人。無一人當選。

1945 年大選
候選人人數 議席 得票
16 0 6,627 1.42%

在1949年的選舉中,三個不同的社會信用團體提名了候選人。無一人成功。

1949 年大選
政黨名稱 候選人

數量

議席 民眾投票
社會信用黨 7 0 8,464 1.21%
社會信用聯盟 9 0 3,072 0.44%
選民聯盟 12 0 2,790 0.40%
社會信用團體合計 28 0 14,326 2.05%

在隨後的選舉中,只有社信黨成為了唯一一個社會信用派的政黨

選舉年 黨魁 候選人數量 議席 得票 最後點票總數
僅限1952-53
選前 選後 議席改變率 票數 得票率 得票率改變 票數 得票率
1952 韓沙爾 47 0
19 / 48
- 209,049 27.20% +25.99% 203,932 30.18%
1953 賓禮德 48 19
28 / 48
- 274,771 37.75% +10.55% 300,372 45.54%
1956 52 28
39 / 52
39.3% 374,711 45.84% +8.09%
1960 52 39
32 / 52
-17.9% 386,886 38.83% -7.01%
1963 52 32
33 / 52
+3.1% 395,079 40.83% +2.00%
1966 55 33
33 / 55
- 342,751 45.59% +4.76%
1969 55 33
38 / 55
+15.2% 457,777 46.79% +1.20%
1972 55 38
10 / 55
-73.7% 352,776 31.16% -15.63%
1975 賓威廉 55 10
35 / 55
+250% 635,482 49.25% +18.09%
1979 57 35
31 / 55
-11.4% 677,607 48.23% -1.02%
1983 57 31
35 / 57
+12.9% 820,807 49.76% +1.53%
1986 溫德心 69 35
47 / 69
+34.3% 954,516 49.32% -0.44%
1991 莊思頓 74 47
7 / 75
-85.1% 351,660 24.05% -25.27%
1996 基蘭德 38 7
0 / 75
-100% 6,276 0.40% -23.65%
2001 從缺 2 -
0 / 79
- 1,948 0.12% -0.27%
2005 2 -
0 / 79
- 479 0.02% -0.10%
2013 1 -
0 / 85
- 384 0.02% 0.00%
2017 2 -
0 / 87
- 853 0.05% +0.03%

參考

[編輯]
  1. ^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 Political Party: British Columbia Social Credit Party (PDF). Elections BC. [April 16, 2017]. 
  2. ^ Volume CLXIII, No. 6. The British Columbia Gazette. 卑詩省政府. 9 February 2023 [16 September 2023]. 
  3. ^ 3.0 3.1 Mitchell, David J. W.A.C. Bennett and the Rise of British Columbia需要免費註冊. 1983: 414. ISBN 0-88894-395-4. 
  4. ^ 4.0 4.1 Morley, J. Terence; Ruff, Norman J.; Swanson, Neil A.; Wilson, R. Jeremy; and Young, Walter D., The Reins of Power: Governing British Columbia, p. 91, Douglas & McIntyre, Vancouver, 1983
  5. ^ Griffin, Norm; Rogers, Bruce. 1972: Dave Barrett elected Premier of B.C. (Radio program). CBC Digital Archives. CBC Radio: Sunday Magazine. 3 September 1972 [5 June 2016]. 
  6. ^ 溫德心無議席當省長. 《星島日報》加西版. 2011-02-25 [2012-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8). 
  7. ^ 夢幻花園一事有壓力 省長溫德心宣佈辭職. 《大漢公報》. 1991-03-30 [2023-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8. ^ MacGregor, Roy. Cadman's friend in NDP's embrace. 《環球郵報》. 2005-12-08 [2023-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3). 
  9. ^ Shaw, Rob. Finance minister learned frugality on Fraser Valley farm. 溫哥華太陽報. May 23, 2015 [December 25,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7). 
  10. ^ "BC Liberals cut to minority with Greens holding balance of power", The Globe and Mail, 10 May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