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级潜艇
UC-5号在海上
| |
概况 | |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
前级 | 无 |
亚型 | UC-I型、UC-II型、UC-III型 |
建造期 | 1915-1918年 |
服役期 | 1915-1935年 |
完成数 |
|
损失数 |
|
UC级潜艇(德语:U-Boot-Klasse UC)是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用于近岸作战的布雷潜艇或称U艇的统称。它被分为UC-I、UC-II和UC-III三个亚型,其中UC-I型自1915年起建造,用于装备UC-1至UC-15号潜艇;UC-II型建于1916-1918年,用于装备UC-16至UC-79号潜艇;UC-III型则建于1917-1918年,用于装备UC-80至UC-138号潜艇。至战争结束时,这一艇级共计建成104艘,其中61艘在战争中丧失[注 1],其余幸存艇只则大多移交协约国,并作拆解报废处理。
构想和发展
[编辑]除了使用鱼雷作为主武器的经典应用之外,潜艇也可以作为其它武器的载体。例如,在捕获法则的框架下,火炮便对实施破交战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水雷的装备则使得攻击水面部队无法进入的地方成为可能。对能够执行此类任务的潜艇的需求,以及比舰队潜艇更快的建造速度,都促成了一战爆发后UC级潜艇的发展。有别于同时代的大多数潜艇类别,该艇级的潜艇大多采用单壳体;这意味着艇体全由耐压壳体构成,当中集成了用于下潜的潜水舱。这种结构类型是以19世纪后期德国的第一批实验性U艇为蓝本,在当时实际上已显过时。[3]尽管如此,UC-I型仍然成为继俄国的螃蟹号之后,全球第二款专为水雷战而设计的潜艇。1915年5月31日,UC-11号成为人类海战史上第一艘布设水雷的潜艇:午夜前不久,它在古德温沙洲以南布设了12枚水雷,并于翌日导致英国部族级驱逐舰莫霍克号严重受损。[4]
UC级潜艇得名于德意志帝国海军鱼雷监察局(Inspektion des Torpedowesens)的“C项战时订单”(Kriegsauftrag C)。原本只有UC-I型艇使用这一称谓,但它们在海军内部的名称是“35a号工程”(Projekt 35a)。之后,称谓C也被沿用至后续设计的UC-II(41号工程)和UC-III型艇(41a号工程)之中。
亚型
[编辑]UC-I型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为配合欧洲大陆的战事,鱼雷监察局于1914年9月向潜艇监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提议,研制小型布雷潜艇用于在法国近岸水域实施水雷封锁。潜艇监察局随即在UB-I型潜艇的基础上完成了35a号工程的设计方案,即UC-I型布雷潜艇。该艇较UB-I型略大,全长33.99米,有一个经过改进的艇艏部分、倾斜布置的布雷竖井和升级版的发动机,以补偿增加的排水量和不太流线的外形。舷宽则同样限定在3.15米以满足铁路运输需要。UC-I型是一款纯粹的布雷艇,其唯一的武器便是六具布雷竖井和储存的12枚UC120型水雷,布雷时只需将存储井底部的盖板打开,水雷即可凭借自身重量滑入水中。[5]
1914年11月23日,国家海军办公室向汉堡伏尔铿和不来梅威悉两家船厂发出了首批15艘UC-I型潜艇的建造订单。次年4月26日,第一艘同型艇在汉堡下水,其余14艘也均在1915年交付。当中UC-1至UC-11号是通过铁路发往比利时佛兰德,加入佛兰德区舰队;UC-12至UC-15号则运至奥匈帝国军港普拉,加入地中海区舰队。由于当时尚无关于如此小尺寸潜艇的运用数据或经验,专家们对其可能的用途存在不信任,从而导致订单量低。[6]
UC-II型
[编辑]1915年秋天,由于中立国美国的干预,U艇战几乎陷入停顿,导致德国广泛开展《国际法》所允许的水雷战,从而使布雷潜艇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潜艇监察局的开发部门留意到了这一点,遂以UB-II型为基础,按照兼顾布雷效率和生产速度的要求,以41号工程的名义设计了UC-II型潜艇。II型艇不仅更大,并采用双轴推进系统,而且还装备有鱼雷发射管和甲板炮作为辅助武器。然而,与前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UC-II型艇重新运用了双壳体结构。但它并非纯粹的双体潜艇,而是一种中间过渡型;因为外层没有封闭耐压壳体,而是作为鞍形水柜附在上面。在主武器方面,UC-II型艇改将六具布雷竖井安装在艇体前部,每具储存井内的水雷数量增至3枚。[7]
UC-II型艇的首批18艘建造订单于1915年8月29日被授予汉堡的布洛姆与福斯船厂(UC-16至UC-24号)及伏尔铿船厂(UC-25至UC-33号)。同年秋天,在国家海军办公室主管、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倡议下,订单数量先是增加至21艘,并于1916年1月11日再次加订。由于UC-II型艇的水雷布设装置结构复杂,因此彻底放弃了铁路运输要求,前往地中海的航程需依靠潜艇自身动力完成。UC-II型艇的建造周期约为8个月,后来缩短至6个月。战争期间,德军共装备了33艘UC-II型布雷潜艇。[7]
UC-III型
[编辑]1917年夏天,德意志帝国海军发现了UC-II型艇中的各种缺陷,需要进行纠正。船员们抱怨舱内的通风不佳和在舰桥上相当潮湿——这在寒冷的季节尤为令人难受。另一方面,这款潜艇的潜航性能也不尽如人意。为此,应当开发另一款布雷潜艇来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响应海军部对更强大火炮武器的渴望。基于UB-III型的成功经验,潜艇监察局拿出了代号为41a号工程的UC-III型潜艇设计方案。与前型相比,新艇的水面排水量增至470吨,增加了一具外置式鱼雷发射管,改用更大口径的105毫米甲板炮的并调高炮位,以及通过调整注水和排水管径使潜航时间显著缩短。然而,由于布雷装置的特殊要求,UC-III型艇的外形很难按照UB-III型艇进行优化,因此其航速略有下降。到战争结束,这种布雷潜艇只交付了14艘。[8]
技术参数
[编辑]型号:[9] | UC-I | UC-II | UC-III |
---|---|---|---|
建造期 | 1915年 | 1916-1918年 | 1917-1918年 |
服役期 | 1915-1918年 | 1916-1918年 | 1918年 |
订购数量 | 15 | 64 | 113 |
建造数量 | 15 | 64 | 59 |
交付数量 | 15 | 64 | 25 |
服役数量 | 15 | 64 | 16 |
战损数量 | 14 | 46 | 1 |
报废数量 | 1 | 18 | |
排水量 水面/水下 |
168/183吨 | 417/493吨 | 474/560吨 |
全长 | 33.99米 | 49.4米 | 56.1米 |
舷宽 | 3.15米 | 5.2米 | 5.5米 |
吃水深度 | 3.04米 | 3.7米 | 3.8米 |
承压舱ø | 3.15米 | 不详 | 不详 |
潜航深度 | 50米 | 50米 | 75米 |
潜没耗时 | 22秒 | 35秒 | 18秒 |
推进装置 | 1 × 66千瓦柴油机 1 × 130千瓦电动机 |
2 × 184千瓦柴油机 2 × 170千瓦电动机 |
2 × 220千瓦柴油机 2 × 283千瓦电动机 |
航速 水面/水下 |
6.2/5.2节 | 11.6/7.0节 | 11.5/6.6节 |
水面航程 水下航程 |
750海里以5节 50海里以4节 |
9430海里以7节 55海里以4节 |
10000海里以7节 40海里以4.5节 |
蓄能器容量 | 1小时 | ||
武器装备 | 6 × 布雷井 12 × UC120型水雷 1 × 7.92毫米MG08重机枪 |
6 × 布雷井 18 × UC200型水雷 2 × 艇艏鱼雷发射管 1 × 艇艉鱼雷发射管 7 × 500毫米鱼雷 1 × 88毫米口径炮(133发) |
6 × 布雷井 14 × UC200型水雷 2 × 艇艏鱼雷发射管 1 × 艇艉鱼雷发射管 7 × 500毫米鱼雷 1 × 105毫米口径炮 |
定员 (军官/水兵) |
1/13 | 3/23 | 3/29 |
注释
[编辑]脚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Messimer, Dwight R. Verschollen: World War I U-boat losse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978-1-55750-475-3. OCLC 231973419.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译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陈进 等 (编).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Termote, Tomas. Krieg unter Wasser: Unterseebootflottille Flandern 1915 - 1918. Bonn: Mittler Verlag. 2015. ISBN 3-8132-0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