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霍恩林登战役

坐标48°09′35″N 11°59′53″E / 48.15972°N 11.99806°E / 48.15972; 11.99806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霍恩林登战役
第二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1800年12月3日霍恩林登战役》,现藏于凡尔赛宫战争画廊
日期1800年12月3日
地点48°09′35″N 11°59′53″E / 48.15972°N 11.99806°E / 48.15972; 11.99806
结果 法国胜利
参战方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哈布斯堡君主国 神圣罗马帝国
巴伐利亚选侯国 巴伐利亚选帝侯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让·维克托·莫罗 哈布斯堡君主国 约翰大公
兵力
53,595人
41,990名步兵
11,805名骑兵
99门火炮[1]
60,261人
46,130名步兵
14,131名骑兵
214门火炮[2]
伤亡与损失
2,500-3,000人伤亡
1门炮
13,550人
4,600人伤亡
8,950人被俘
76门炮

霍恩林登战役(法语:Bataille de Hohenlinden)发生于1800年12月3日,是法国大革命战争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间的一场战役。让·维克托·莫罗将军指挥的法军在此役击败约翰大公领军的奥地利巴伐利亚联军,迫使后者向后溃退,无奈之下只得请和,实质上结束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事。

莫罗将军率5.6万法军与6.4万反法联军交锋,诈败使奥军误以为法军无心作战。约翰大公遂主动出击兵分四路,穿过密林朝部署在霍恩林登平原上的法军推进,然各部队互不联系。莫罗于是趁其甫出埃伯斯贝格森林之际发起伏击,并派遣安托万·里什庞斯英语Antoine Richepanse率部突袭奥军左翼。法军各师将领表现出色,遂成功包围并击溃奥军主力。

霍恩林登的决定性胜利,与6月14日法军于马伦戈战役之胜相辅相成,终结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奥地利最终在1801年2月签订《吕内维尔条约》,承认法国对莱茵河以西之控制权,并接受法国在义大利及尼德兰所扶植之傀儡政权。之后1802年,法英缔结《亚眠和约》,双方进入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最长之和平时期。

背景

[编辑]
约翰大公

1800年4月至7月,莫罗将军率领法军接连在史塔卡赫战役梅斯基希战役英语Battle of Messkirch比伯拉赫战役英语Battle of Biberach (1800)赫希施泰特战役中取胜,将奥军由莱茵河一路逼退至因河。7月15日,交战双方达成停战协议,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将原奥军司令保罗·克赖解职[3]。奥地利国务总理约翰·阿马多伊斯·冯·图古特英语Johann Amadeus von Thugut先是邀请斐迪南大公约瑟夫大公接任统帅,但二人皆予以婉拒[4]。其后,弗朗茨二世欲任命其弟卡尔大公接掌军队,惟后者亦加以推辞,最终改由年仅18岁、经验尚浅的约翰大公出任统帅。弗朗茨考虑到约翰难以胜任此重任,任命弗朗兹·冯·劳尔英语Franz von Lauer为其副手,并指示约翰须听从劳尔的指挥[3]。之后,弗朗茨还任命弗朗兹·冯·魏罗特英语Franz von Weyrother担任该军参谋长,加大了奥军指挥体系的混乱[5]

9月,双方续签停战协议。11月12日,莫罗按照该协议通知奥方战事即将重启。奥军参谋长魏罗特于是决定采取攻势战略,并说服约翰与劳尔两人。他计画先于兰茨胡特歼灭法军左翼,随后南下,于慕尼黑西侧切断莫罗的补给线。然而奥军统帅部发现其部队行动过于迟缓,难以执行此一计画,遂在劳尔的建议下,改以直接进攻慕尼黑为目标。尽管如此,此次突进仍使莫罗的法军措手不及,并成功在局部战场取得兵力优势[5][6]

12月1日,双方于安普芬交战,奥军击退保罗·格勒尼耶将军指挥的法军左翼部队。然而尽管法军兵力劣于对手,仍以1,700人伤亡的代价,杀伤奥军3,000人。奥军统帅部因为法军撤退而斗志高昂,约翰大公与魏罗特遂无视劳尔的谨慎建议,下令全军展开追击,认为法军已然溃败[7]。然而法军的撤退行动仅是莫罗的诱敌之计,他决定在霍恩林登平原开阔地带部署军队,准备迎战。而反法联军则需经密林沿正西方向挺进,以接近法军阵地[8]

计划

[编辑]
让·维克托·莫罗

莫罗麾下共有两个军,分别为保罗·格勒尼耶的左翼军与其亲率的预备军。其中克洛德·勒格朗英语Claude Juste Alexandre Legrand师、路易·巴斯图尔英语Louis Bastoul师与米歇尔·内伊师隶属于前者,而让-约瑟夫·安热·多普尔师、安托万·里什庞斯英语Antoine Richepanse师、夏尔·德康英语Charles Mathieu Isidore Decaen师与埃马纽埃尔·德·格鲁希师隶属于后者。他将上述部队中的四个步兵师布置在主防线,面向东方展开。这些部队由北至南分别为:勒格朗师(7,900人)、巴斯图尔师(6,300人)、内伊师(9,600人)及格鲁希师(8,600人)。此外莫罗还部署一支由普尔将军指挥的1,700名重骑兵作为预备队。而在埃伯斯贝格附近的南方地区,法军另有两个师驻守,分别为里什庞斯师(10,700人)及德康师(10,100人)。莫罗的计画是让里什庞斯师在德康师的协助下向东北方向推进,以攻击奥军左翼(即南翼),而法军主防线则在开阔地带灵活机动,以便在奥军穿越森林时发动反击[9]

奥军根据魏罗特所拟定的战役计画,以四个纵队向西推进。由北至南依次为:金迈尔右翼纵队(16,000人)、拉图尔英语Ludwig Anton, Count Baillet de Latour右翼中央纵队(10,800人)、科洛弗瓦特英语Johann Kollowrat左翼中央纵队(20,000人)及里施英语Johann Sigismund Riesch左翼纵队(13,300人)。奥军的三个南方纵队主要沿著哈格至霍恩林登的主干道前进,而金迈尔的右翼纵队则沿伊森河谷多尔芬伦多夫,再南下至伊森,从东方迫近霍恩林登平原的东侧[10]。奥军总司令约翰大公亲率科洛弗瓦特的纵队前进,经主干道上的东-西向高速路推进。拉图尔的部队则沿著该道路以北的小道行军,而里施则沿著该道路以南的支线前进。奥军纵队之间因为当地地势森林密布、道路状况恶劣,再加上指挥体系混乱,而缺乏有效的相互支援。此外,奥军统帅部误判形势,误以为法军正处于撤退状态,因而急于追击,试图在敌军完全撤离前将其截击[8]

战斗

[编辑]
霍恩林登战役计划

科洛弗拉特与格鲁希交火

[编辑]

奥军各纵队于黎明时分开始行军。科洛弗瓦特的部队沿著全天候道路推进,顶著风雪仍以良好速度进军。上午7时,弗朗茨·勒珀尔指挥的前锋部队与格鲁希师麾下由皮埃尔-路易·德·马尔科涅英语Pierre-Louis Binet de Marcognet上校所率的第108线列步兵半旅英语Demi-brigade于密林深处发生激战。第108半旅起初顽强抵抗稳住防线,但随后被莱里奥·斯潘诺奇将军指挥的奥军一个掷弹兵营从侧翼击退。之后,科洛弗瓦特再派遣伯恩哈德·埃拉斯穆斯·冯·德罗伊英语Bernhard Erasmus von Deroy少将的巴伐利亚旅,并增派第二个掷弹兵营,以扩大战果[11]

当奥军突破树线时,格鲁希亲率一支强大的步兵与骑兵部队发动反击。科洛弗瓦特的军队顿时溃退,其中法军第11猎骑兵英语Chasseur à cheval团冲破一个掷弹兵方阵,而第4骠骑兵团则攻陷了一座火炮阵地。科洛弗瓦特因其部损失五门大炮,决定暂缓攻势,等待拉图尔与里施纵队抵达侧翼以协同作战。他因为担心左翼空虚,命令两个掷弹兵营回撤,以寻找里施纵队的位置[12]

进攻格勒尼耶翼

[编辑]
保罗·格勒尼耶

在北方,金迈尔率军扫荡了法军驻守伊森的前哨部队,法军则按计画向西撤退,退回至格勒尼耶部队的主防线。由施瓦岑贝格指挥的金迈尔左翼师向西南推进,与巴斯图尔及内伊的两个师猛烈交战。奥军一支部队攻占福斯滕镇,但莫罗立即投入多普尔普尔所率预备骑兵部队,协助夺回该地。随后,双方在自北向南连成一线的塔丁、韦廷、克赖林及克罗纳克等村庄展开拉锯战。其中,奥军第55“默里”步兵团在仅距霍恩林登1.3公里的克罗纳克村中的战斗表现出色。而在最北侧,斐迪南大公指挥的师开始在哈特霍芬村附近与勒格朗师交战[13]

拉图尔率纵队在泥泞的森林小道上艰难行军,又遇风雪交加的恶劣天候,导致进度严重落后。至上午10时,其纵队仍远远落在科洛弗瓦特纵队后方。此时,前方清晰可闻金迈尔与科洛弗瓦特战线的炮火声,更令其忧虑的是,来自南方的战斗声响也逐渐增强。拉图尔在此情况下作出异常决策,将黑森-洪堡亲王腓特烈与霍恩洛厄-英戈尔芬根亲王腓特烈两位将军的拆分为多支小型战斗队伍。他派出一个步兵营与六个骑兵中队向北搜寻金迈尔,又令一个步兵营与四个骑兵中队向南寻找科洛弗瓦特。接著,他将主力推进至米特巴赫村后,再拆派两个步兵营与两个骑兵中队支援施瓦岑贝格的进攻,另派三个步兵营与一个炮兵连前往协助科洛弗瓦特,仅留下三个步兵营与六个骑兵中队供己指挥[14]

里什庞斯的包抄

[编辑]
里什庞斯的进军

里施的纵队如同拉图尔,需在恶劣的道路与暴风雪中行军,因此严重落后于科洛弗瓦特纵队,直到上午9时30分才抵达阿尔巴兴。结果,里什庞斯英语Antoine Richepanse所率师成功绕行至里施前方。然而里什庞斯的部队在行至圣克里斯托夫村时,恰巧遇上科洛弗瓦特先前派来寻找里施的两个掷弹兵营,这支奥军部队意外地将法军纵队拦腰截断。里什庞斯面对此危局,果断地留下德隆英语Jean-Baptiste Drouet, Comte d'Erlon将军率领的后卫旅应战,自己则则亲率前锋旅继续向北进军[15]

里什庞斯以第八线列半旅与第一猎骑兵团为前锋,迅速占领迈滕贝特村,并推进至主干公路。此时,他遭遇约翰·冯·列支敦士登亲王所率奥军骑兵纵队。他为了应对克里斯蒂安·沃尔夫斯克尔少将率领的胸甲骑兵冲锋,命令第四十八线列半旅沿公路向西机动,并意识到此举将直插科洛弗瓦特纵队的后方,遂令该部兵力三个营并排展开,两翼派出散兵掩护。同时,魏罗特听见东侧枪声,遂从科洛弗瓦特纵队中抽调三个巴伐利亚营前去侦察,结果这些部队陷入了与德鲁埃部队的激战。不久后,又有弗雷德英语Karl Philipp von Wrede少将率领的两个巴伐利亚营赶来,堵住里什庞斯的去路。然而,法军第四十八线列半旅很快击溃弗雷德部队,魏罗特则在战斗中负伤[16]

另一方面,里施虽然得知附近有两个法军师活动,但他面并未立即投入战斗,而是选择谨慎等待其掉队部队在阿尔巴兴集结完毕。然而,他最终犯下了与拉图尔相同的错误。他将手下两个强大的师,伊格纳茨·久洛伊英语Ignác Gyulay马克西米利安·冯·默费尔特英语Maximilian, Count of Merveldt将军所部,拆分为五支小型纵队,分别沿不同的森林小道推进,剩馀的三个营与大部分骑兵则留守作为预备队[17]

奥军失利

[编辑]
米歇尔·内伊

上午11时,德康率部抵达战场南缘,支援德鲁埃准将所部。当时战场局势极为混乱,暴风雪使各部队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中错误交战。然而,新投入的法军终于突破敌军防线。德鲁埃率军北上至公路地带,加入法军第八线列半旅对抗列支敦士登亲王指挥的奥军骑兵。与此同时,德康率军向东进攻里施,由波兰多瑙军团英语Danube Legion打头阵,法军逐一击破里施所属的小纵队,将其击退至阿尔巴兴高地[18]。尽管如此,里施仍设法固守山顶阵地,俘获500名法军士兵,但自身亦付出900人伤亡的代价[19]

莫罗察觉胜机来临,于中午下令格勒尼耶所属各师与格鲁希师发动全面攻击。内伊虽未能突破拉图尔纵队的正面,但在转向右翼后,猛攻科洛弗瓦特纵队,迅速突破其防线,俘获1,000名奥军士兵并缴获10门火炮。格鲁希亦重新发动攻势,与内伊、里什庞斯形成三面包围之势,终于彻底瓦解科洛弗瓦特纵队,使之溃不成军[18]。约翰大公策马疾驰方才逃脱,但大批奥军与巴伐利亚军因士气崩溃而成群投降,法军并缴获60馀门火炮[20]

拉图尔见溃兵蜂拥逃入附近森林,遂决定放弃战场,退往伊森,抛下金迈尔自力求存。当金迈尔获悉科洛弗瓦特全军覆灭后,随即命令所属各师撤退。奥军斐迪南大公在北翼短暂与法军勒格朗师交战后,遂率部撤离,由卡尔·冯·文森特英语Karl von Vincent少将指挥的龙骑兵旅掩护后撤。勒格朗报告其损失不足300人,但成功俘获500名敌军并缴获3门火炮。幸赖施瓦岑贝格在指挥上的杰出表现,其师得以脱离险境。一名法军军官曾在作战期间举议和旗前来劝降,惟施瓦岑贝格成功组织撤退,于当日晚间将部队安全带回,未损一门火炮[21]

后果

[编辑]
弗朗茨·劳尔

奥军报告称其在此役共有798人阵亡、3,687人负伤,另有7,195人被俘,还有50门火炮及85具炮弹运输车被法军缴获。巴伐利亚军则伤亡较小,仅24人阵亡、90人负伤,但其损失亦包括1,754名俘虏、26门火炮及36具炮弹运输车。总计,反法联军约有4,600人伤亡,另有8,950名士兵与76门火炮被俘。法军则承认自身损失1,839名士兵、一门火炮与两具炮弹运输车。然而,由于数个部队未能提交完整战报,莫罗所率法军的实际伤亡人数应不低于3,000人[22]

奥军统帅部在战役失败后将劳尔当作替罪羊,将其勒令退休。约翰大公则将主要责任归咎于里施英语Johann Sigismund Riesch将军,指责其行动迟缓,但同时亦认为拉图尔与金迈尔同样难辞其咎。魏罗特则未受责难,但其名声最终因在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所拟定的战略而荡然无存。巴伐利亚中将克里斯蒂安·冯·茨韦布吕肯英语Christian of the Palatinate-Zweibrücken (1752–1817)则将失败归因于奥军的无知与无能。奥军诸将除了施瓦岑贝格外,几乎毫无战场主动性。反观法军方面,莫罗麾下的各师表现皆极为优异,尤以里什庞斯英语Antoine Richepanse之表现最为突出[23]

约翰大公下令其士气低落的部队撤退,莫罗则从容追击,直至12月8日才加快步伐。自此起的15日内,法军挺进300公里,并俘获2万名奥军士兵[24]。12月9日,克洛德·勒古布英语Claude Lecourbe率领法军右翼于罗森海姆击溃里施部队。12月14日,奥军于萨尔茨堡暂时阻挡下勒古布的进攻[25]。然而其部队在随后一周内的连续战斗中愈发溃散,其主要战败地点包括:诺伊马克特弗兰肯马克特施瓦嫩施塔特弗克拉布鲁克兰巴赫克雷姆斯明斯特。里什庞斯将军在这期间再次展现杰出军事才华,极大地扰乱并摧毁奥军撤退的秩序[26]。12月17日,卡尔大公接替其弟约翰指挥军队,然而此时奥军已如惊弓之鸟,溃不成军,最终在法军推进至距维也纳仅80公里处时被迫请求停战。12月25日,莫罗同意签订停战协议,双方于1801年2月正式签署《吕内维尔条约》,巩固了法国对莱茵河以西地区的控制权。这场大捷不仅实质上结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也使胜利的功臣莫罗成为拿破仑潜在的政治对手[27]

注脚

[编辑]
  1. ^ Arnold(2005年),第275页
  2. ^ Arnold(2005年),第277页
  3. ^ 3.0 3.1 Arnold(2005年),第206页
  4. ^ Rothenberg(1982年),第64页
  5. ^ 5.0 5.1 Arnold(2005年),第213-214页
  6. ^ Connelly(2012年),第114页
  7. ^ Arnold(2005年),第219-221页
  8. ^ 8.0 8.1 Arnold(2005年),第223页
  9. ^ Arnold(2005年),第225页
  10. ^ Arnold(2005年),第222页
  11. ^ Arnold(2005年),第229–230页
  12. ^ Arnold(2005年),第230–233页
  13. ^ Arnold(2005年),第233–234页
  14. ^ Arnold(2005年),第233页
  15. ^ Arnold(2005年),第237页
  16. ^ Arnold(2005年),第237-243页
  17. ^ Arnold(2005年),第235页
  18. ^ 18.0 18.1 Arnold(2005年),第243–244页
  19. ^ Arnold(2005年),第248页
  20. ^ Arnold(2005年),第247页
  21. ^ Arnold(2005年),第248-249页
  22. ^ Arnold(2005年),第253页
  23. ^ Arnold(2005年),第253-255页
  24. ^ Eggenberger(1985年),第193页
  25. ^ Smith(1998年),第190页
  26. ^ Smith(1998年),第190-192页
  27. ^ Chandler(1979年),第201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英文)Eggenberger, David. An Encyclopedia of Battles.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ISBN 0-486-24913-1. 
  • (英文)Rothenberg, Gunther E. Napoleon's Great Adversaries, The Archduke Charles and the Austrian Army, 1792–1814.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253-33969-3. 
  • (英文)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