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文化资产)
25°02′55″N 121°30′40″E / 25.04861°N 121.51111°E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 工务室、电源室、食堂) | |
---|---|
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 台湾铁路管理局旧址 | |
位置 | 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一段2号 |
建成时间 | 日治大正8年(1919年) |
使用者 | 国立台湾博物馆 |
所有者 | 台湾铁路公司 |
官方名称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 (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 工务室、电源室、食堂) |
类型 | 登录等级:衙署 登录种类:国定古迹 |
评定时间 | 2007年5月25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工场) | |
---|---|
台铁旧礼堂 | |
位置 | 台北市大同区延平北路一段2号 |
建成时间 | 日治大正8年(1919年) |
使用者 | 国立台湾博物馆 |
所有者 | 台湾铁路公司 |
官方名称 | 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工场) |
类型 | 登录等级:衙署 登录种类:直辖市定古迹 |
评定时间 | 2010年9月30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的厅舍及相关建筑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邻近台北府城北门。建于日治大正时期,该建筑群被公告为中华民国的文化资产,其中主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工务室、电源室、食堂的部分为国定古迹[1],台北工场的部分(台铁旧礼堂)则是直辖市定古迹[2]。此地自2020年7月起做为国立台湾博物馆的分馆“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对外开放,但不包括整修中的台北工场。
铁道部厅舍自落成以来,不论是铁道部或台铁局时代,都一直是台湾铁路的行政中心,直到1990年台铁局本部从此地转移到新落成的台北车站大楼为止。另外,台北工场的钢制屋梁,经文史工作者吴小虹考证,认定是第一代台北车站(台北火车码头)的遗构[3]:239。
沿革
[编辑]铁道部厅舍所在地在日治初期,曾作为兵器修理所与炮兵工厂,后来在明治卅三年(1900年)才移交给铁道部,改为“台北工场”[4]。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铁道部台北工场进行扩建,“客车工场”(车辆修理工场,即后来列为直辖市定古迹的“台北工场”)与“涂工场”(油漆工场)也是在此时兴建,为这次工程中最大的两座建筑[3]。而铁道部厅舍由森山松之助设计,分别在大正八年、九年(1919、1920年)分两期完工[5]。
昭和十年(1935年),台北工场迁往松山新址,“客车工场”与“涂工场”被改为办公室使用[3]。
二次大战后
[编辑]台铁局移出后
[编辑]2005年6月,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将其附近的“台北工场”遗构(战后改作为大礼堂使用)一并列入古迹范围,并将原来的古迹名称“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化为“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而后在2007年5月25日,厅舍、八角楼男厕、战时指挥中心、工务室、电源室、食堂的部分公告被为国定古迹[1]。因为这个缘故,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在2010年9月30日调整古迹范围公告,将直辖市定古迹改名为“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台北工场)”[2]。
自2009年11月起,国立台湾博物馆接受台铁局委托代管铁道部建筑群[5]。2014年1月9日,国立台湾博物馆开始进行修复工程[6]。至2016年,台北工埸以外的铁道部建筑群修复完成,并命名为“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在2020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7][8]。
建筑
[编辑]本厅舍
[编辑]1918年5月,铁道部厅舍第一期工程初步完成以取代清代机器局四进衙门,由铁道部下属各课室使用。铁道部厅舍为“半木”构造,一楼为砖造结构,二楼为木造结构,屋顶与墙体均露出木梁柱,建筑风格受到英国建筑影响[5][9]。所用的木材大多是阿里山桧木[5]。厅舍本体平面略呈L形,主入口在转角处,两侧设卫塔[9]。
-
大厅
-
柱头
-
阶梯扶手
-
天花板
-
勋章饰
八角楼
[编辑]八角楼男厕位在厅舍后面的中庭,这种八角或六角形的厕所在1870年代已出现在日本本土,但在台湾相当罕见[4]。该建物兴建于1919年,为砖造一层楼历史主义风格建筑,因日治时期铁道部职员主要为男性,因此园区在当时只设置男厕。楼顶为砌石板瓦,主结构采钢筋混凝土材料,室内空间中空并以中央的八角柱为核心,上方设有通风口与外墙间由八根钢筋混凝土横梁相接。室内附有小便斗八座,围绕于八角柱周围,有门便所则分布于八角形的两个边每边分布两间,一共四间,后侧皆有配置便于清除污秽物的户外化粪池。建物外墙采洗石子材料以墙面分割线来呈现仿石砌构造的古典建筑风格。
-
正面外观
-
背面外观
-
室内
-
厕间门扉
台北工场
[编辑]台北工场是指日治时期的“客车工场”(车辆修理工场),位在厅舍西北方[3]:237。过去在东边还有一座外形相似的“涂工场”(油漆工场)[注 1],两座建筑都是在1909年扩建台北铁道工场时兴建的,且利用了清朝“台北火车码头”(第一代台北车站)的旧构件[3]:237。在两栋建筑之间,曾设有“迁车台”以搬运车辆[3]:240。“客车工场”后来约在1950年改为台铁局本部的大礼堂(该建筑因而别称“台铁旧礼堂”),并在两年后(1952年)加建二楼玄关[3]。
后来因郑州路拓宽、以及市民大道高架道路与台北地下街的兴建,该建筑的北端部分遭到拆除(约建筑整体的三分之一)[3];之后更因捷运北门站与桃园机场捷运工程的进行,而被位移至原址东南方30公尺,至工程完成后移回,但原址原有的考古遗迹已被捷运工程破坏[10]。台北市政府自2020年起展开台北工场的修复工程,预计2023年完成[11]。
其他
[编辑]- 铁道部厅舍所在区域,清治时期称为“河沟头”。台北城尚未拆除时,城外还有一条引自淡水河的狭窄护城河。
- 1990年代初的著名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主要场景即在此拍摄。
- 依照桃园机场捷运及台北捷运松山线的兴建规划,旧厅舍区块西北角的部分遗迹,会进行移地重建。
-
电源室,兴建年代在1925年之前,可能用途为机械发电或做为蓄电厂的单层供电场所,历年多有增建,建物为配合厅舍、工厂的基地走向呈现曲折造型,角度特殊;构造涵盖砖造扶壁柱和木造桁架屋顶,上方设有俗称“太子楼”的通风散热气窗。
-
工务室(图左),兴建时间在1934年台北工场迁出后,为洋式单层木造风格建筑,长约44公尺、立面开窗占墙面八成,初作为铁道部工务课庶务系及改良课长室,其后历经三次以上隔间墙增改建,最下端铺设有防蚁混凝土地基,中间铺设有雨淋板及灰泥墙体并有门窗开口,屋顶为栈瓦四坡水形式。
交通
[编辑]捷运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来源
[编辑]- ^ 1.0 1.1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 ^ 2.0 2.1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 国家文化资产网.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4).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吴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博扬文化. 2006年4月. ISBN 957-0463-75-9.
- ^ 4.0 4.1 徐逸鸿. 《圖說日治台北城》. 猫头鹰出版社. 2013-10: 60–63. ISBN 978-986-262-173-8.
- ^ 5.0 5.1 5.2 5.3 陈炜翰、古庭维、洪致文、王禄融. 《百年鐵道‧臺灣鐵道》.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5-12: 73. ISBN 978-986-04-6705-5.
- ^ 鐵道部古蹟群修復 葉匡時現勘. 中央通讯社. 2014年1月18日 [2014年4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4月19日).
- ^ 杨明怡. 鐵道部博物館 明春完工、後年開放. 即时新闻 (台北: 自由时报). 2015-03-15 [2016-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 ^ 郑景雯. 台博鐵道部園區6日開幕 重現百年古蹟建築. 台北: 中央通讯社. 2020-07-05 [2021-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中文(台湾)).
- ^ 9.0 9.1 李干朗. 《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远流出版. 2003-07-01: 249. ISBN 957-32-4957-X.
- ^ 〈台铁礼堂的历史寻根〉,《台湾铁道文化志》,洪致文著,远足文化出版
- ^ 陈怡璇. 台北工場估112年3月修復完成 盼納鐵道部園區. 中央通讯社. 2022-12-14 [202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