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政权
汉 | |||||||||||||
---|---|---|---|---|---|---|---|---|---|---|---|---|---|
23年—25年 | |||||||||||||
京城 | |||||||||||||
• 23年 | 宛 | ||||||||||||
• 23年-24年 | 洛阳 | ||||||||||||
• 24年-25年 | 长安 | ||||||||||||
国君姓氏 | 刘 | ||||||||||||
君主 | 汉更始帝刘玄 | ||||||||||||
兴衰 | |||||||||||||
• 23年3月11日 | 刘玄在淯水边被绿林军拥立为皇帝,复国号汉。 | ||||||||||||
• 25年 | 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投降,更始政权灭亡。 | ||||||||||||
|
更始政权(23年3月11日-25年),又称玄汉,国号为汉,是中国历史介于两汉之际的短暂政权,由当时以推翻新朝王莽为目标的各派势力结盟进而建立此政权,但其拥立的皇帝仅历刘玄一代,只建立了3年的时间便告瓦解。
新朝末年,中原掀起“反莽复汉”的活动,各地大大小小起兵反抗王莽政权的起义军,最终汇合成以南方绿林军和北方赤眉军为中心的两股势力。更始元年二月初一日(23年3月11日),刘玄在南阳淯水之滨被绿林军拥立为皇帝,复国号汉,改元更始元年。更始元年(23年)九月,更始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
到了更始二年(24年)时,更始政权建立了一套中央及地方的政治制度,名义上占据了原西汉朝的大部分疆域,但对于地方的控制力极为微弱,地方豪强拥兵自重。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三年(25年)十月,刘玄投降,更始政权灭亡。
更始政权的建立,是新朝末年民变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反莽抗争进一步广泛开展的里程碑。由于出现了与王莽相对立的更始政权,对各地起事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1]
历史
[编辑]绿林起义
[编辑]在王莽统治的十馀年间,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再加上旱灾及蝗灾连年不断,饥民数量剧增,饿殍遍布四野,青徐地区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这就使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并汇成声势浩大的绿林和赤眉的大起义,继居摄二年(7年),长安附近爆发赵明、霍鸿领导的起义之后,新天凤二年(15年),边五原及代郡又爆发人民起义。新天凤四年(17年),又有临淮瓜田仪起义于会稽。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西)的吕母因其儿子吕育被宰杀,遂聚众百馀人为子复仇,并发展成万馀人的起义队伍。各地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更大规模的绿林起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2]
新天凤四年(17年),荆州地区饥荒严重,百姓只能挖掘草根充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遂被饥民推为渠帅,率领数百人起义。接著,南阳人马武,颖川人王常、成丹等,也加入起义队伍。这支起义军据守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不久发展成七、八千人的队伍,历史上被称为绿林军。新地皇二年(21年),荆州两万官兵进剿绿林军,遭到起义军迎头痛击。王臣等在云杜(今湖北京山)迎击荆州军,杀敌数千,缴获官军所有的作战物资。起义军乘胜攻取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北)等地。起义军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到五万馀人。[2]
新地皇三年(22年),绿林山一带疫病流行,起义军死亡很多,不得不分兵两路,向其它地区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皍等率领,北进南阳,称为“新市兵”。新地皇三年(22年)七月,王匡等率起义军进攻隋县(今湖北隋县),平林(今湖北隋县北)人陈牧、廖湛等率千馀人响应,称为“平林兵”。[2]
荆州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新莽政权摇摇欲坠,一些贵族豪富无不为之震惊。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加入起义军。如西汉宗室刘玄,在陈牧起义后,即加入了平林军。另一宗室刘𬙂、刘秀兄弟,则聚族人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称为“舂陵兵”,并与新市兵、平林兵联合反莽。与南方绿林起义几乎同时,另一支义军劲旅赤眉军,正在东部地区逐渐发展壮大。[2]
棘阳大捷
[编辑]更始政权建立
[编辑]棘阳大捷后,以绿林为主的反莽联军已达十馀万人。形势的发展使各路义军的首领都感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而刘氏集团的加入,使皇权主义在起义队伍中的影响增加。所以,在当时起义军要建立统一组织,没有别的形势可选择,只有推举出一个皇帝为政权的代表。更始元年二月初一日(23年3月11日),新市、下江、平林、舂陵各路绿林系统的义军汇集于淯阳,经过协议推举,共议以刘玄为帝。因刘玄曾为平林军之更始将军,故称为更始帝,建元曰更始元年。[1]
诸将领推举刘玄为帝不是偶然的。刘玄,字圣公,是刘秀之族兄,当然也属远族皇亲。当绿林军起义之时,刘玄是较早的投入到起义队伍中的刘氏宗族的一员。当他加入到平林人陈牧所领导的平林军,为其军安集掾时,刘𬙂和刘秀才率舂陵兵与农民军会合。另外,刘玄与王莽政权的争斗也应是很坚决的,在他参加平林军之前,就是因为“弟为人所杀,圣公结客欲报之。客犯法”,他才“避吏于平林”的。可见,刘玄与王莽政权没有任何妥协的可能。以上三项条件:1.刘氏宗族;2.较早投入农民军;3.与王莽政权誓不两立。使刘玄成为当时绿林军选择的最合适的皇帝。这是由绿林军队伍内部各种力量相互牵制关系决定的:自刘𬙂、刘玄的舂陵兵加入绿林军中,农民起义队伍就带有浓厚的恢复刘氏政权的色彩。地主们又大造舆论“刘氏复起”,也不能不给起义的农民以影响。“故群雄之起兵者,无不以刘氏号”,造成一种“人心思汉,举天下不谋而同”的气氛。当时反莽的起义,大多以“兴汉”、“辅汉”相号召。淳朴的绿林军领袖自然也不会超越这种认识水准。欲推举皇帝,只能在刘氏宗族中挑选,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事。问题是选哪一个皇族。刘𬙂起事前就“怀复社稷之虑”,并不惜“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英俊”。起事后,又“自称柱天都部”,可见他确是有称帝的欲望。南阳地主也多欲推他为帝。但绿林军却不拥护他;舂陵兵也是新加入义军的一支数量不大的武装,诸义军领袖是不会推举刘𬙂的。而刘玄所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方面为刘氏宗族所率的地主武装所拥护;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的起义军所信任。这样,更始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绿林军皇帝的位置上了。[1]
刘玄称帝后,以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𬙂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馀诸将分别为九卿、将军等。更始元年(23年)五月,刘𬙂攻克宛。更始元年(23年)六月,刘玄入都宛城,尽封宗室及诸将、列侯百馀人。建立起组织机构较为完整的更始政权。[1]
昆阳之战
[编辑]更始帝败亡
[编辑]政治制度
[编辑]更始政权的政治制度以西汉官制为基础,并杂以一些新朝的机构设置。在中央,设有三公和丞相制度,同时还有九卿和其他中央官制,其中上公与侍中仍源自新朝;在地方,州设州牧或置刺史,郡置太守,县设县令,都尉、长史及郡属亦见史籍。此外,更始政权还独创国三老、郡三老制度,改谏大夫为“谏议大夫”,仆射为“祭酒”,后为东汉所承袭。
疆域
[编辑]更始政权承袭著西汉106郡国,直接控制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河东、河内、河南、颍川、汝南、梁、沛、淮阳、鲁、东、济阴、山阳、陈留、东平、平原、千乘、临淮、东海、泗水、楚、广陵、魏、常山、钜鹿、信都、真定、中山、河间、广平、清河、渤海、涿、广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代、太原、上党、雁门、定襄、云中、西河、上、五原、北地、朔方、汉中、南阳、南、江夏、零陵、武陵、桂阳、长沙、苍梧、交阯、南海、郁林、合浦、九真、日南、豫章、丹阳、会稽、六安、九江、广德、广宗、广世等79个郡国,间接控制泰山、城阳、济南、齐、北海、高密、胶东、淄川、东莱、琅琊、安定、泰山、陇西、武威、金城、张掖、酒泉、武都、敦煌等19个郡国,未控制庐江、蜀、广汉、巴、越巂、犍为、牂牁、益州等8个郡国。
君主年表
[编辑]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淮阳武顺王 (东汉光武帝谥) |
刘玄 | ?-25年 | 23年3月11日-25年 | 更始 | 23年-25年 | 霸陵 |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1.0 1.1 1.2 1.3 林剑鸣. 《新編秦漢史(下)》. 中华民国: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2月27日: 第979页-第981页. ISBN 9789571105758 (中文).
棘阳大捷后,以绿林为主的反莽联军已达十馀万人。形势的发展使各路义军的首领都感到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组织,而刘氏集团的加入,使皇权主义在起义队伍中的影响增加。所以,在当时起义军要建立统一组织,没有别的形势可选择,只有推举出一个皇帝为政权的代表。地皇四年(公元二二年)二月初一,新市、下江、平林、舂陵各路绿林系统的义军汇集于淯阳,经过协议推举,共议以刘玄为帝。因刘玄曾为平林军之更始将军,故称为更始帝,建元曰更始元年。诸将领推举刘玄为帝不是偶然的。刘玄,字圣公,是刘秀之族兄,当然也属远族皇亲。当绿林军起义之时,刘玄是较早的投入到起义队伍中的刘氏宗族的一员。当他加入到平林人陈牧所领导的平林军,为其军安集掾时,刘𬙂和刘秀才率舂陵兵与农民军会合。另外,刘玄与王莽政权的争斗也应是很坚决的,在他参加平林军之前,就是因为“弟为人所杀,圣公结客欲报之。客犯法”(《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他才“避吏于平林”的。可见,刘玄与王莽政权没有任何妥协的可能。以上三项条件:1.刘氏宗族;2.较早投入农民军;3.与王莽政权誓不两立。使刘玄成为当时绿林军选择的最合适的皇帝。这是由绿林军队伍内部各种力量相互牵制关系决定的:自刘𬙂、刘玄的舂陵兵加入绿林军中,农民起义队伍就带有浓厚的恢复刘氏政权的色彩。地主们又大造舆论“刘氏复起”(《后汉书·光武帝纪》,也不能不给起义的农民以影响。“故群雄之起兵者,无不以刘氏号”,造成一种“人心思汉,举天下不谋而同”(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的气氛。当时反莽的起义,大多以“兴汉”、“辅汉”相号召。淳朴的绿林军领袖自然也不会超越这种认识水准。欲推举皇帝,只能在刘氏宗族中挑选,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事。问题是选哪一个皇族。刘𬙂起事前就“怀复社稷之虑”,并不惜“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英俊”。起事后,又“自称柱天都部”(《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列传》),可见他确是有称帝的欲望。南阳地主也多欲推他为帝。但绿林军却不拥护他;舂陵兵也是新加入义军的一支数量不大的武装,诸义军领袖是不会推举刘𬙂的。而刘玄所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方面为刘氏宗族所率的地主武装所拥护;另一方面也为广大的起义军所信任。这样,更始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绿林军皇帝的位置上了。刘玄称帝后,以族父刘良为国三老,王匡为定国上公,王凤为成国上公,朱鲔为大司马,刘𬙂为大司徒,陈牧为大司空。其馀诸将分别为九卿、将军等。五月,刘𬙂攻克宛。六月,刘玄入都宛城,尽封宗室及诸将、列侯百馀人。建立起组织机构较为完整的更始政权。更始政权的建立,是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反莽抗争进一步广泛开展的里程碑。由于出现了与王莽相对立的更始政权,对各地起义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更始政权的建立是值得肯定的。
- ^ 2.0 2.1 2.2 2.3 潘国基. 《秦漢史話》.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出版社. 1992年7月: 第331页-第332页. ISBN 9787200015621 (中文).
在王莽统治的十馀年间,由于政局动荡,社会经济凋敝,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再加旱灾及蝗灾连年不断,饥民数量剧增,饿殍遍布四野,青徐地区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状。这就使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并汇成声势浩大的绿林和和赤眉的大起义,继居摄二年(公元7年),长安附近爆发赵明、霍鸿领导的起义之后,天凤二年(公元15年),边五原及代郡又爆发人民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又有临淮瓜田仪起义于会稽。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西)吕母,因儿子吕育被宰杀,遂聚众百馀人为子复仇,并发展成万馀人的起义队伍。各地农民起义方兴未艾,更大规模的绿林起义,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的。天凤四年(公元17年),荆州地区饥荒严重,百姓只能挖掘草根充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人王匡、王遂被饥民推为渠帅,率领数百人起义。接著,南阳人马武,颖川人王常、成丹等,也加入起义队伍。这支起义军据守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不久发展成七、八千人的队伍,历史上被称为绿林军。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荆州两万官兵进剿绿林军,遭到起义军迎头痛击。王臣等在云杜(今湖北京山)迎击荆州军,杀敌数千,缴获官军所有的作战物资。起义军乘胜攻取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云杜、安陆(今湖北安陆北)等地。起义军回到绿林山时,队伍已发展到五万馀人。地皇三年(公元22年),绿林山一带疫病流行,起义军死亡很多,不得不分兵两路,向其它地区转移。一路由王常、成丹率领,西入南郡,称为“下江兵”;一路由王匡、王凤、马武、朱鲔、张皍等率领,北进南阳,称为“新市兵”。同年七月,王匡等率起义军进攻隋县(今湖北隋县),平林(今湖北隋县北)人陈牧、廖湛等率千馀人响应,称为“平林兵”。荆州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新莽政权摇摇欲坠,一些贵族豪富无不为之震惊。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纷纷打出反莽的旗号,加入起义军。如西汉宗室刘玄,在陈牧起义后,即加入了平林军。另一宗室刘𬙂、刘秀兄弟,则聚族人七、八千人,起兵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称为“舂陵兵”,并与新市兵、平林兵联合反莽。与南方绿林起义几乎同时,另一支义军劲旅赤眉军,正在东部地区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朝代和政权 |
---|
前朝: 新 |
更始政权 23年3月11日-25年 |
后朝: 汉 · 东汉、赤眉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