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
日本汉字 | |
---|---|
类型 | |
使用时期 | 公元五世纪到现在 |
书写方向 | 直书从右至左、从左至右 |
语言 | 日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汉字
|
姊妹体系 | 传统汉字、简化汉字 朝鲜汉字、儒字、台闽汉字 粤语汉字、吴语汉字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Hani (500), Han (Hanzi, Kanji, Hanja) |
Unicode | |
别名 | Han |
日语书写系统 |
---|
构成 |
其他 |
转写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字符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日本汉字(日语:漢字/かんじ Kanji */?,发音:[kaɲdʑi] (ⓘ)),又称日语汉字、日文汉字,是书写日语(特别是现代日语)用的汉字。其与假名共同构成传统的日语书写系统。
日本汉字的写法与现代中文用的汉字(包括简化字和繁体字)大同小异。古代日本几乎完全使用汉字书写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现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创的汉字,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日本官方定为国字,当中部分已传回中文。和制汉字主要指未收入中文的汉字。但近年香港及台湾广告、电视节目有时亦会使用。
《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四万五千个汉字,不过现代日文的常用汉字仅约两千馀字。
历史
[编辑]汉字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确切时间点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说法是汉字从公元五世纪随着一些百济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另一种是七至九世纪的遣唐使为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重大贡献,也把汉字带进日本。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的发音来读,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用者可依从日语语法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其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获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以平假名来书写。片假名也是从类似方式发展:寺庙学生把汉字部件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发音,还有汉文的日语助词。
随著日语书写系统得以发展成熟,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本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
片假名则有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
发音
[编辑]日本汉字读法分音读、训读两类。2010年改定的《常用汉字表》共收录汉字的音读2352种,训读2036种。
音读指源自中国的读音,与现代某些汉语(如粤语)的汉字发音相同或近似,可细分为吴音、汉音、唐音三类。公元五至六世纪,汉字由中国或朝鲜传入日本,在此时传入日本而得日文读音的汉字,以及当时没有读法的日文名称,模仿汉音的读法称为“吴音”;在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派遣往大唐长安学习的日本学者把中国汉字带回日本,依这种方式得音的日语汉字称为“汉音”;镰仓时代以后(南宋至明清)随禅宗的留学生或贸易商人所传入日本的汉字读音称为“唐音”。
训读是为了标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词汇而加上联系的汉字,与中文读音无关联的汉字读法,可说是为了解决原本日文词汇有音无字的现象。因日本曾广泛使用汉文训读,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训读数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淘汰,成为“古训”。
训读还有种特殊现象,有些汉字词必须作为整体来发音,不能拆开读,这种训读称为熟字训,如“大和”(やまと)。这类训读在历史上亦不少,不过现代常用的熟字训不多,可参考《常用汉字表》附表。
日文部分词汇也有音、训二读,并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假名)一词,音读为“かめい”(kamei),意思为假(借)的(文)字。训读作“かな”(kana)的话则指日文平假名、片假名的总称。
日本汉字读法复杂,为了正确表示汉字的发音,书写日文时可以在汉字上/旁添上假名,表示汉字读法。这种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标记,在日文叫“振假名”(振り仮名,furigana)、“读假名”(読み仮名,yomigana)或“ルビ”(Ruby),常见于幼儿书籍、日语学习者书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汉字或日本人姓名的发音。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汉语族各语言中,称为文白异读。不过汉语与日语的差异远大于汉语族内部差异,汉语的文白异读远没有日语音读与训读的差异那么显著。
写法
[编辑]字体
[编辑]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造新字体多是简化、删除笔画,但有例外:
- 新:歩;旧:步;音读:ほ、ふ、ぶ(ho,fu,bu);训读:あるく、あゆむ(aruku,ayumu)
- 新:賓;旧:賓;音读:ひん(hin)[注 1]
非但没有删减,反而增添。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干脆写成“歩”。但这种改动通常限于常用汉字,表外字“捗”等字形未作调整。
根据《同音汉字书写规则》,还有些字以近义字或同音字(以日语为准)取代,如
- 常用汉字:欠(“缺”的新字体);非常用汉字:歇;音读:けつ(ketsu);例如“間歇”变成“間欠”。
- 常用汉字:死;非常用汉字:屍;音读:し(shi);训读:しぬ(shinu);例如“屍體”今作“死体”。
手写字形问题
[编辑]日本字形表以往采用字模印刷,今天《常用汉字表》已使用电脑字型排印。日本规范电脑印刷体,但字形具体细节在电脑字体可以很讲究,与手写字形有差别。许多字体厂商设计了“教科书体”作为学童教材的内文字形,模仿手写时的特征。如表内、表外汉字的辵部在一般的印刷体中分别为“⻌”、“⻍”形,而教科书体则呈“⻎”形以供学童参考。
即便如此,学童日常写字时亦不可能像机械输出般将每个字都写得与教科书体相同。教师、家长对手写字细节的正误判断往往莫衷一是。为解决这问题,日本文化厅在2016年的“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汉字小委员会”颁布研究报告《常用汉字表字体、字形的指南》,说明一些手写汉字的细节差异,并非错误,都应视作正写。
如“‘木’竖笔是否带钩”、“‘米’最尾两笔是否和‘十’字中心相触(米、米)”、“‘今’第三笔是横还是点”、“‘令’下方为‘ㄗ’还是‘マ’(令、令)”、“‘礼’首笔是直点还是斜点”、“‘口’第一笔和第二笔起笔处是否相触”等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写,教师都不应将之当作错字。[2]
日本汉字多数直接借自中国汉字,但亦有一些汉字是日人根据中国汉字的六书自创的“会意”或“形声”字。这些日本自造汉字不同于中国大陆通行的简化字,是只限于日本语使用的汉字,在日本称为“国字”或“和制汉字”:
- 峠(とうげ,tōge):山路最高点,鞍部。同“岭”[3]。
- 榊(さかき,sakaki):红淡比。
- 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专业的领域。
- 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头。[注 2]根据《字统》,通“逵”。在平安时代初期读“つむじ”。
- 働(はたら-く,hatara-ku),働く:工作,亦用于“労働”(ろうどう,劳动)一词
- 躾(しつけ,shitsuke):教养。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日本自造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注 3]、“腺”、“鳕”。
另外,有些汉字并非起源于日本,但其今义借自日本,如“癌”(cancer),有时会误认为是日本人造的汉字。[4]“癌”是形声字,声符为“嵒”(同“岩”),北京音原为[jɛn˧˥](yán),后来引入“癌症”之义后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发音[需要解释]改读[ai˧˥](ái)。
国训
[编辑]部分日本汉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汉字的解释有所出入,称为“国训”:
- 沖(おき,oki):外海,取其“水中”之会意;中文原意为“用水注入、被水冲击、冲突”。
- 椿(つばき,tsubaki):山茶花;中文原意为“木名、长寿的代名词”。
- 丼(どん,don):盖饭;中文原意为“投物井中声”。
国训和自造汉字的区别是,国训所用的汉字在中文中原本就有使用,只是不同释义;而和制汉字并不在中文中,所以也没有该字在中文的原义。
外国地名旧译
[编辑]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记,但少数汉字译名至今仍常用,如“米国”(美国/アメリカ),而中国大陆(主要为汉地)、台湾和朝鲜半岛(除首尔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汉字名。
日常使用汉字
[编辑]当用汉字
[编辑]日本政府于1946年改革文字,成立《当用汉字表》,收了1850字。当用即“临时使用”之意。这1850字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并颁行简化的新字体。于是产生以下情况:
- 殘骸→残がい
- 附近→付近
日本的汉字简化改革,最初导火线是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教育使节团“建议”以日语罗马字全面取代汉字跟假名,减少汉字与脱汉运动无关;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汉字”规范汉字使用字数,而战后日语中的外来语已改以片假名取代。
教育汉字
[编辑]出现在“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的附录,俗称“教育汉字”。经过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订,现在共计1006字,从小一到小六,各学年的分配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汉字
[编辑]常用汉字有2136字,见常用汉字表与JIS之对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由于普遍认为“当用汉字”对于社会影响实在太大,于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字的《常用汉字表》,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即一般社会生活使用汉字的大致标准,不再强制)。
现行的《常用汉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内阁告示第2号发布,共2136字、4388音训。1981年(昭和56年)内阁告示第1号的旧《常用汉字表》(1945字、4087音训)宣布废除。
JIS汉字
[编辑]JIS汉字编码指日本工业规格(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制定的汉字等文字的字符编码。不在JIS中的汉字有时称为“环境依存文字”,如“鷗”(后来于2000年改定中加入)。
制定年 | 第一水准汉字 | 第二水准汉字 | 第三水准汉字 | 第四水准汉字 | 非汉字 | 合计 |
---|---|---|---|---|---|---|
1978年 | 2965字 | 3384字 | 尚无 | 尚无 | 453字 | 6802字 |
1983年 | 3388字 | 524字 | 6877字 | |||
1990年 | 3390字 | 6879字 | ||||
1997年 | ||||||
2000年 | 1249字 | 2436字 | 1183字 | 11223字 | ||
2004年 | 1259字 | 11233字 |
中文读法问题
[编辑]日语的和制汉字有部分已吸纳到中文,也有部分未收录到现代汉语,这些和制汉字无法读出字音。这些字在日本电影、动漫等大量出现,却没有中文读音,民间出现仿读。另外,中国大陆也有规范文件可作参考,见段落相关规范。
民间也尝试以前人的方法仿读日本汉字,以易记及字源为原则,主要方法有:
以边读边
[编辑]“辻”等字常用于日本人名,需要统一的中文读音,有些和制汉字的中文读法已获权威词典认可。
- 榊:仿读作“神”,亦有人读“申”。
- 辷:仿读作“一”。
- 込:实为“迂”之异体字,音“yū”,仿读作“入”,也有人仿读作“这”。
- 辻:仿读作“十”,也曾有因其形似简体“过”而仿读“过”。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取“shí”(官)。
- 凪:仿读作“止”,也有人仿读作“风”,香港《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取“优/jɐu⁵⁵”。
- 畠/畑:仿读作“田”,也有人仿读作“电”。《现代汉语词典》中两字均读“tián”(官)。
- 躾:仿读作“美”。
- 働:仿读作“动”。“动”的和制异体字,中文的“劳动”翻译自和制汉语的“労働”。[注 4]
调整结构
[编辑]
“匂”为“匈”,疑为“丐”、“葛”的俗字,待考[5]。 小篆“縻”下为“吕+小”亦无作“吕”之形;“麿”是和制汉字“麻吕”之合字。[来源请求]
以类似汉字仿读
[编辑]- 渋:有人以为是最相近汉字“涉”,将粤音读作“siːp³³”,导致至今仍有大部分香港人将“渋谷(涩谷)”之“涩”误读作“涉”而非“kiːp³³/saːp³³”。
- 雫:选择最相近汉字“雯”,将粤音读作“mɐn¹¹”。这种读法常见于“雫”字作人名之时,如动画电影《梦幻街少女》(耳をすませば》)之港版就将主角“月岛雫”转写为“月岛雯”。
以相似部件仿读
[编辑]有时也会参照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二简字来仿读。
- 峠:右边形近“卡”,仿读作“卡”,如台湾有日治时期残留之地名“寿峠”,常写作“寿卡”。汉典作“qiǎ”,全字库取作“古”。
- 枠:类似“椊”的异体,而“醉”的新字则是“酔”(“卒”俗作“卆”),仿读作“卒”。[来源请求]
根据古字或异体字
[编辑]有些中文汉字与日文汉字同形而意义不相通,但仍可作为读音的参考。有时也参照中国大陆的简化字、二简字来发音。
- 儚:连绵字,现代标准汉语读作méng,闽南语读音为bîng[需要解释][6]。儚儚:昏乱迷惑的样子。也有人仿读作“梦”,不建议。
- 雫:水滴。“雫”曾为“霞”的二简字,常仿读作“霞”。此外“雫”为汉语罕见字,本读作“nǎ”。
- 叶:实现,达成,闽南语读音为hia̍p[需要解释][7]。与葉不同。常仿读作中文的简化字,而“叶”为“协”的古文异体字[8]。
- 咲:在中文是“笑”的异体字[9],闽南语读音为tshiàu[需要解释][10]。日文中多作花开之意。
新字体读法
[编辑]亦有日本新字既不像中文传统汉字,也不像简化字,但通常找到对应的旧字体就可以知道对应的中文汉字、确定读音。
新 | 旧 | 繁 | 简 | 说明 |
---|---|---|---|---|
仏 | 佛 | 有时会原封不动使用。 | ||
払 | 拂 | |||
売 | 賣 | 卖 | 常误读作简化字“壳”(繁体“殼”;日本新字体“売”下半部为“儿”,简化字“壳”下半部为“几”,两者字形相似,甚易误认)。 | |
仮 | 假 | 日文“仮面”应该读成“假面”而非“反面”。另外“仮”原为“反”的异体字,日文中借作“假”之简化字。 | ||
駅 | 驛 | 驿 | 常误读作“尺”或“站”。 | |
沢 | 澤 | 泽 | “毛泽东”在日本译为“毛沢東” | |
浜 | 濱 | 滨 | 读“bīn”。常误读作“兵(bīng)”或中文的“浜(bāng)”。 | |
辺 | 邊 | 边 | 中文“辺”曾在中国大陆作为“道”的二简字,因此有时误读做“道”。 | |
芸 | 藝 | 艺 | 常误作中文“芸(yún)”。 | |
渋 | 澁 | 澀 | 涩 | 中文“澁”为“澀(涩)”的异体字,读作“sè”。 |
糸 | 絲 | 丝 | 有时会原封不动地用。《绝望先生》等作的译本曾误作“系”。“糸”作“絲”之异体字在《集韵》中已有记载;“糸”本读为“mì”,但其对应的日语读音为“べき”,与“糸(し/いと)”无关。[11] |
中国大陆规范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5年6月28日提出《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草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2],2009年12月21日发布推广、做为日本汉字读音参考[13]。
注意:该草案尚未成为正式规范,其作用是向社会提供参考,并鼓励需要者采用。
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草案)(节选)
[编辑]- 4 拟音原则
4.1 沿用汉语字词书中已有读音
- 汉语字词书中已有读音,包括不特别生僻的读音,尽可能沿用。严格控制拟订新音项的数量。新音项的拟订要符合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4.2 通过“声旁”认读形声字
- 尽量采用通过“声旁”认读形声字的方法。
4.3 分类拟音
- 本规范(草案)将日本汉字分为日本自造汉字、中日同形字、中国古字或俗字、日本略字四大类,分别确定拟音规则并拟音。
- 5 拟音规则
5.1 日本自造汉字
- 5.1.1 凡可视为形声或会意兼形声的,取“声旁”读音:如“畑”取tián(田)音,“辻”取shí(十)音,“込”取rù(入)音,“鴫”取tián(田)音。
- 5.1.2 凡不属或不能按形声或会意兼形声拟音的,取形似字或形似声旁的读音,如“麿”取形似字“磨”的字音mó;“峠”,右边“声旁”跟“卡”形似,取kǎ音。
5.2 中日同形字
- 5.2.1 凡中国汉字有读音的,直接取同形的中国汉字读音;如日本汉字“匂”,与中国汉字“匀”的早期字形相同,就取yún音;日本汉字“槇”,与中国汉字中释为“木顶”义的 “槙”的旧字形相同,就取zhēn音。
- 5.2.2 凡汉语字词书无注音或该注音作为日本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容易造成汉语使用者误读的,可另定读音。拟定字音时,凡可视为形声或会意兼形声的,一般取“声旁”读音。如“杣”,《汉语大字典》注“弥膻切”,读音当同“棉”(mián)。若把mián作为日本汉字“杣”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容易造成汉语使用者误读,就按形声字处理,取shān(山)音。
- 5.3.1 凡依据现有字词书判定为中国古字或俗字的,按中国汉字读音。如“俣”是中国古字,读yǔ;“搾”是中国汉字“榨”的异体字,读zhà。
- 5.3.2 凡汉语字词书无注音或该注音作为日本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容易造成汉语使用者误读的,可另定读音。如“籾”,《汉语大字典》注ní音。若把ní作为日本汉字“籾”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容易造成汉语使用者误读,就按形声字处理,取rèn(刃)音。
5.4 日本略字(日本简体字)
- 5.4.1 凡判定日本简体字形的繁体与中国内地简化字形的繁体为同一汉字字形的,按相应的中国简化字读音,如“広”(日)“广”(中)的繁体同为“廣”,就读“广(guǎng)”音;“桜”(日)“樱”(中)的繁体同为“櫻”,就读“樱(yīng)”音;“対”(日)对(中)的繁体同为“對”,就读“对(duì)”音;“実”(日)“实”(中)的繁体同为“實”,就读“实(shí)”音。
- 5.4.2 凡判定为同一汉字字形日本简化而中国内地没有简化的,按相应的中国传承字读音,如“拂”,日本简化为“払”,中国不简,日本汉字“払”就读“拂(fú)”音;“醉”,日本简化为“酔”,中国不简,日本汉字“酔”就读“醉(zuì)”音。
- 6 《日本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表》说明
- 本规范(草案)对汉语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32个日本汉字,依据上述拟音原则和规则,拟定了汉语普通话读音,编制成读音表。该表按汉字字头的笔画数排列先后次序。
- 7 日本汉字的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表
序号 | 日本汉字字形 | 日语读音 | 汉语普通话规范读音[注 5] |
---|---|---|---|
1 | 匂 | nio-u | yún / ㄩㄣˊ |
2 | 丼 | don | dǎn / ㄉㄢˇ |
3 | 辻 | tsuji | shí / ㄕˊ |
4 | 込 | ko-mu | rù / ㄖㄨˋ |
5 | 凧 | tako | jīn / ㄐㄧㄣ |
6 | 杣 | soma | shān / ㄕㄢ |
7 | 枠 | waku | zá / ㄗㄚˊ |
8 | 畑 | hata hatake |
tián / ㄊㄧㄢˊ |
9 | 栃 | tochi | lì / ㄌㄧˋ |
10 | 栂 | toga | méi / ㄇㄟˊ |
11 | 峠 | touge | kǎ / ㄎㄚˇ |
12 | 俣 | mata | yǔ / ㄩˇ |
13 | 籾 | momi | rèn / ㄖㄣˋ |
14 | 畠 | hata hatake |
tián / ㄊㄧㄢˊ |
15 | 雫 | shizuku | xià / ㄒㄧㄚˋ |
16 | 笹 | sasa | shì / ㄕˋ |
17 | 塀 | hei | píng / ㄆㄧㄥˊ |
18 | 椙 | sugi | chāng / ㄔㄤ |
19 | 硲 | hazama | yù / ㄩˋ |
20 | 蛯 | ebi | lǎo / ㄌㄠˇ |
21 | 喰 | ku-u | cān / ㄘㄢ |
22 | 搾 | shibo-ru saku |
zhà / ㄓㄚˋ |
23 | 榊 | sakaki | shén / ㄕㄣˊ |
24 | 働 | hatara-ku dou |
dòng / ㄉㄨㄥˋ |
25 | 糀 | kouji | huā / ㄏㄨㄚ |
26 | 鞆 | tomo | bǐng / ㄅㄧㄥˇ |
27 | 槇 | maki | zhēn / ㄓㄣ |
28 | 樫 | kashi | jīan / ㄐㄧㄢ |
29 | 鴫 | shigi | tián / ㄊㄧㄢˊ |
30 | 噺 | hanashi | xīn / ㄒㄧㄣ |
31 | 簗 | yana | liáng / ㄌㄧㄤˊ |
32 | 麿 | maro | mó / ㄇㄛˊ |
香港规范
[编辑]2004年,香港政府颁布《电脑用汉字粤语拼音表》及《香港转用ISO/IEC 10646的基础模块──香港字形及辅助工具》的粤音问题。其中修正并规范了部分日本汉字的粤语读音问题。例:
序号 | 日本汉字 | 日语读音 | 粤音 |
---|---|---|---|
1 | 渋 | しぶ(ɕibɯᵝ/shibu) | saːp³ |
2 | 凪 | なぎ(nägi/nagi) | jɐu⁵⁵ |
3 | 辻 | つじ(tsɯᵝʑi~tsɯᵝʥi/tsuji) | sɐp² |
4 | 込 | こ(~む)(ko̞-mɯᵝ/ko-mu) | jyː⁵⁵ |
5 | 畑 | はた(hätä/hata)
はたけ(hätäke̞/hatake) |
tiːn¹¹ |
6 | 峠 | とうげ(to̞ːge̞/touge) | kaː⁵⁵ |
注释
[编辑]- ^ 旧字体“賓”跟正体字“賓”字型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賓”(U+8CD3),中文和日文字体的显示效果不同。后来日本JIS X 0213:2004引入“賓”(1-92-24),致使Unicode 3.2增加U+FA64兼容性码位[1],使日文环境下也能显示旧字体。按照Unicode表意文字变种资料库的Adobe-Japan1部分,应使用U+8CD3 U+E0101指定旧字形的“賓”。电脑支援方面的信息可参见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 根据《字统》,通“逵”。在平安时代初期被读作“つむじ”。
- ^ 中国大陆已废止,“呎”、“英呎”皆改为不含口字旁的“英尺”,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1977年发布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
- ^ 动,见《汇音宝鉴.公下入声》,云:“日本所作。”又《中文大辞典.人部》云:“日本所制字,国人读如劳动之动,义与动通。我国社会经济学书多引用之。如劳动亦作劳是。”
- ^ 原文件的读音一栏只有汉语拼音,此处为方便使用注音符号的读者,附注和汉语拼音相对应的注音符号,并非台湾官方读法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Ken Lunde. Stabilizing CJK Compatibility Ideograph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VD (PDF). [2017-02-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23).
- ^ 文化庁:常用漢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針(報告)について. [2018-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2).
- ^ 和製漢字の辞典:峠[永久失效链接]
- ^ 黄河清. “癌”字探源. 《科学术语研究》. [2014-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中文(中国大陆)).
- ^ 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 ^ 廈門音个字典p.17.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 ^ 廈門音个字典p.183.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 ^ 《说文.劦部》:“协,众之同和也。旪,古文协从日;或从口为叶。”
- ^ 见于《集韵.去声.笑韵》笑、咲、关同。并云:“喜也,古作咲,或省。”
- ^ 廈門音个字典p.99. [2020-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 ^ 新明解現代漢和辞典 糸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 (新闻稿). 2005-06-28 [2020-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日本汉字的汉语读音规范(草案)》等6项语言文字规范草案发布 (新闻稿). 2009-12-21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来源
[编辑]- 书籍
- 何群雄 著:《汉字在日本》,香港商务印书馆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 刘元满 著:《汉字在日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和製漢字の辞典(日语)
- 日本の「漢字表」(日语)
- 当用漢字字体表(内閣訓令第一号、内閣告示第一号)1948年(日语)
- 地名・国名・人名の漢字表記(日语)
- 漢字の一覧表(字種、字体の変遷) - 国立国会図書館(日语)
-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日本汉字百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