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包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包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不过包子其实源自于蒙古语ᠪᠤᠤᠵᠠ(西里尔蒙古文:Бууз),在元代之前包子是被称作馒头或蒸饼,有馅的被称作肉馒头或菜馒头,与包子一样烧卖也是蒙古语ᠱᠤᠤᠮᠠᠢ(西里尔蒙古文:Шумай),烧卖是蒙古人以包子为基础所改良的新式点心。同样的饺子也是,在元代饺子称为“扁食”,而扁食本身就是蒙古语ᠪᠠᠩᠰᠢ(西里尔蒙古文:Банш)。一般是用面粉混和水后发酵过的面团内馅蒸制而成,款式非常多。常用馅为各种肉类或各类蔬菜、芝麻、豆沙等等。现今出名的包子有天津狗不理包子、广东叉烧包,小笼包,灌汤包,上海生煎包。

历史

[编辑]
包子捏制过程
狗不理包子的包制过程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但当时统称为“饼”、“馒”、“曼头”[1][2]、“蒸饼”[3]、“笼饼”[4]、“馒头”[5]、“蛮头”[2],皆无馅。

唐代以后,馒头变小,称“玉柱”、“灌浆”[6]、“粳头”[7]、“馒役”[来源请求],亦为无馅。馒头有“瞒头”(欺瞒河神的人头)之说法,无文献可供考证。此词可能衍生自《说郛》内文所载之文字:“食品馒头本是蜀馔。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其俗以人首祀神,孔明欲止其杀,教以肉面二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8]

此后,无论是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一直到北宋赵祯出生后,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的就是有馅的馒头[9]。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苏南地区,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

包子是宋辽澶渊之盟交流下的语言混合产物,包子是阿尔泰语系对有馅馒头的称呼,后来因为澶渊之盟的交流,宋朝皇帝赵恒受到跟蒙古语一样是阿尔泰语系的契丹语的影响,开始也称呼有馅馒头为包子,之后蒙古崛起,蒙古语直接沿用契丹语的说法,所以包子就是阿尔泰语系对有馅馒头的称呼。宋朝皇帝赵恒之所以会将有馅馒头改称包子是为了让宋辽的澶渊之盟保持更加友好的关系,以凸显我大宋愿意包容大辽的文化风范,所以在赵恒的皇太子赵祯出生的那一年,为了庆贺群臣因此才会有王栐的《燕翼诒谋录》的著作中写道:“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

种类

[编辑]
名称 汉语拼音 其他名称 概述
叉烧包 chāshāobāo 粤语:caa1 siu1 baau1
闽南语: chhe-sio-pau
典型的粤菜,内包叉烧猪肉
菜肉包 càiròubāo 广东香港澳门地区常见的点心,是以上海白菜猪肉粒混于一起成馅制作的蒸包
狗不理包子 gǒubùlǐ 天津著名的包子
小笼包 xiǎolóngbāo 中国江南地区点心,又称小笼馒头,以“体小、馅大、汁多、味鲜、皮薄、形美”而著称。
水煎包 shuǐjiānbāo 与小笼包非常类似,但使用煎锅煎熟而非用蒸笼蒸熟。
生煎馒头 shēngjiān mántou 流行于上海苏州及其他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简称为生煎;亦称生煎包,类似于锅贴水煎包,为熟了的有馅馒头(包子)。
汤包(灌汤包) tāngbāo 俗称汤包、也称灌汤小笼包或小笼汤包
豆沙包 dòushābāo 粤语: dau6 saa1 baau1
闽南语: tāu-se-pau
豆沙为馅料的包子
莲蓉包 liánróngbāo 莲茸为馅料的包子
咖央包 kāyāngbāo 马来语 : pau kaya 咖央酱为馅料的包子,在地区也会以香兰为馅料
奶黄包 nǎihuángbāo 以咸蛋黄与卡士达酱为馅料的包子
烧包英语siopao shāobāo 菲律宾语: siyopaw 为菲化的粤式叉烧包,主要馅料有猪肉、鸡肉、虾子和蛋黄
麻茸包 máróngbāo 粤语: maa4 jung4 baau1
闽南语: o͘-môa-pau (乌麻包)
芝麻为馅料的包子
芽菜包 Yácàibāo 芽菜、牛奶等为馅料的四川包子
菜包 Càibāo 内馅以素菜为主的包子
肉包 ròubāo 粤语:juk6 baau1
闽南语: bah-pau
以各种肉类为馅的包子,内馅通常是猪肉馅,也有牛肉馅、羊肉馅、鸡肉馅。种类有叉烧包鲜肉包小笼包蒙古包子等。
大包 dàbāo 以猪肉和鸡蛋为馅料的包子
刈包 guàbāo 闽南语:koah-pau(割包)/hó͘-kā-ti(虎咬猪) 源起于中国福建省福州的“虎咬猪”,又称“割包”
破酥包 poshubao 云南的一种包点,以猪肉、火腿及竹笋为馅料
烤包子 Kao Baozi 维吾尔语: سامسا
самса
Samsa
新疆的以羊肉等为馅料的烤制的包子

其他地区的发展

[编辑]

包子在亚洲各国度广为流传,并且发展出各种特色的包子。

  • 菲律宾有烧包(Siopao他加禄语Siyopaw),外形如馒头,内馅以猪肉鸡肉羊肉虾仁鸭仔蛋等。
  • 日本,包子叫作中华馒(日语:中華まん),まん(man)源于“馒头”的“馒”,最常见的是猪肉馅。
  • 蒙古,包子被音译成ᠪᠤᠤᠵᠠБуузbuuz),多用羊肉丝做馅,有时也用犛牛肉。
  • 越南,包子叫做饼包bánh bao),内馅用猪肉、洋葱蘑菇鸡蛋、蔬菜等制作。

各式的包子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2. ^ 2.0 2.1 郎瑛《七修类稿》:馒头本名蛮头。
  3. ^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何曾)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4. ^ 《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5. ^ 《诚斋杂记》“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
  6. ^ 《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7. ^ 陈梗《负暄野录》“馒亦作梗”,书之“粳头”
  8. ^ 说郛 (四库全书本)
  9. ^ 王栐《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下注“即馒头别名。”、“今俗屑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