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胜利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胜利友是指1941年香港保卫战初期,一群凭借香港守军撤退期间的治安真空,在九龙市区到处抢掠、为非作歹的华人匪类。九龙骚乱维持至少三天,直到日军于12月12日全面占领九龙重新建立秩序为止。

胜利友主要由来自不同帮派的黑帮成员所组成,计上其他趁乱混水摸鱼的流氓,人数或达数千人。他们于手臂缠上白布,在街上呼喊“胜利”口号作记认,因而得名。这些匪徒持有菜刀、铁撬等作武器,在九龙聚众到各处民居勒索抢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不少居民受害。[1]

香港保卫战头三天,报纸仍然照常出版,唯只能报道政府公告和正面消息,并未有提及九龙区的混乱局势。有关该场骚乱最早的文字纪录乃经由于战役后逃离香港的中国文学家所记载,战后透过香港市民的战时日记和以口耳相传将该段历史传承至今。

历史

[编辑]

1941年12月8日清晨,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越过深圳河入侵香港,并随即轰炸启德机场香港政府以防务理由,除已取得许可者,其他人等一律禁止前往香港岛[2]12月11日下午1时,香港守军撤出醉酒湾防线,并在傍晚起渡海,全线退守香港岛,驻守九龙各警署的警察亦同步撤退。日军前线要到11日晚上近7时,才抵达九龙市区的周边。日军12日早上进城前的权力真空令九龙半岛沦为无政府状态的空城,混乱情形达至高峰。

背景

[编辑]

早于战前,日方已在香港招揽华人间谍收集情报,并成立分别潜伏于港岛和九龙的“天组”及“佑组”组织。日军在新界推进时,来自荃湾围的佑组成员为日军带路翻越大帽山,亦有九龙成员破坏守军准备作撤离用的车辆和船只,并偷袭警察和士兵,后世把这些人归类为“第五纵队”。[3]

在战争爆发之初,九龙区的粮食管制已基本上失效,物质短缺。很多米铺因害拍被抢掠而关门,只因警察要求才被迫维持营业。12月8日,旺角的米铺外曾发生骚动,唯市面秩序仍受控制。12月9日至10日,骚乱漫延至深水埗油麻地红磡九龙城各区。深水埗的骚动较为严重,又有人鼓动群众抢掠油麻地的米铺,需要警察出动才能维持秩序。

12月8日晚上,西湾河街市附近两所米铺遭到太古船坞工人抢掠。12月9日晚上,有约700名船坞工人包围并抢掠该两所米铺,又与警察发生冲突,群众经政府人员担保粮食后供应才散去。12月10日,有近千人在该两所无人管理的米铺抢掠。[4]

九龙区形势

[编辑]

12月9日黄昏,长沙湾九巴车厂和青山道有两枚土制炸弹爆炸。12月9日深夜,深水埗军营被纵火破坏,一名纵火者被守卫射击,其他三人逃逸。12月10日晚上,旺角有约20名持械凶徒被警察拘捕。

12月11日早上,深水埗钦州街有人抢掠受轰炸损毁的唐楼被警察阻止。九龙城沙埔一名男人被警察截查间遗下一枚土制炸弹。12月11日午间,有50至60人在主教山上以白旗和镜子发出讯号,界限街和运动场道的唐楼亦有同样情形。一队守军经过警察训练学校大门时被华人群众以手榴弹袭击,有穿便衣的日本军人在旺角一带袭击守军人员。12月11日下午,尖沙咀一带抢掠者众,有九龙货仓咕喱运走米粮和其他物品,并直到深夜。一队经九龙船坞撤退的守军于红磡芜湖街遇与一群近200人的持枪华人匪徒交锋,他们试图把车队截停。另一队经九龙城码头撤退的守军亦于太子道东、西贡道、九龙城警署一带遇上抢掠者。12月11日傍晚,乘货车巡视九龙的警察于西洋菜街和红磡目击大批臂缠白布的抢掠者乘货车在市内游走。[4]

12月9日下午,九龙各个三合会堂口(包括和安乐和洪胜和群英和利和和勇义粤东)的代表聚首于深水埗钦州街一幢唐楼的天台密谋抢掠大计,瓜分势力范围。[5][6]12月9日傍晚,“佑组”成员在头目骆宝山的带领下闯入长沙湾九巴车厂(现今天悦广场),劫走五辆巴士到马路上巡游,沿途高叫“胜利”。

12月9日晚上开始,胜利友开始在深水埗、旺角、油麻地一带生事,九龙城堂口福义兴亦开始在该区行动。12月10日凌晨,暴徒向富裕阶层为主的尖沙咀地区进发,多条街的居民被搜掠和伤害。半岛酒店中国红十字会会所亦被暴徒骚扰,但幸保不失。数天之间,胜利友在弥敦道沿路抢劫不同商号,例如金铺、银号、当铺、米铺,逼令店东和店员交出所有财产,不肯就范的商号会遭受纵火破坏。初时胜利友向路上途人和到民居勒索“保护费”,并贴红条在门上代表受“保护”,但更多的是直接抢劫行人和民宅,不少当时略有资产的九龙华人被洗劫一空。[7]眼见抢掠行为无人阻止,其他没有组织的流氓亦都加入抢掠行列,形势早已失去控制。

12月11日早上,在守军准备撤退的同时,和安乐为首的胜利友闯入尖沙咀九龙仓,殴打留守的职员并把仓内存留给市民的粮食和物资全数抢走。后来,胜利友把抢回来多出的粮油食品在黑市上高价转售,谋取暴利。当天,胜利友开始到红磡、土瓜湾一带抢掠,他们火烧黄埔船坞,又在每条街道中间燃起火堆,将居民赶到街上,强逼交出财物。这一群暴徙在下午已抵达九龙城,并与福义兴为首的潮州帮展开厮杀,双方死伤众多。[5][6]

12月12日早上,日军进占尖沙咀

12月12日清晨,日军第230联队第3大队开始进入九龙市区,沿弥敦道往尖沙咀方向推进,在大路交界设哨站,重设秩序,期间镇压香港黑帮,遇有抢掠者,即时格杀。[8][9]傍晚时间,仍有胜利友到大角咀意图抢掠船厂工友的住所,但这些工友早有预备,并将胜利友击退。

港岛区形势

[编辑]

英方早已收到线报指出港岛区“天组”成员计划在守军退守港岛后,发动针对欧籍人士的袭击,英方请求国民政府驻港代表陈策出面摆平,同时间港岛警方出动突袭,成功拘捕数百名亲日份子,令港岛大部份市面得以维持秩序。

当九龙骚乱的消息传到港岛后,港岛区各堂口亦密谋分一杯羹。12月11日上午,西环和合图湾仔单义组队在上环胁迫艇户渡海到旺角,加上其他上数千名港岛流氓、码头苦力亦在同日稍晚时间渡海,一同加入抢劫行列。[10]

12月11日晚上,警队与各三合会组织派出的六名代表开会,会上三合会组织同意遵从秩序,同时确认三合会成员曾计画于当日凌晨发动针对欧籍人士的袭击。[4]

被害事件

[编辑]
  • 上海街一间金铺,店东因拒绝交出夹万钥匙被杀害,其他5名店员一同被杀[5][6]
  • 油麻地警署附近的几幢唐楼遭纵火焚烧
  • 马头围道金门戏院有多名反抗的市民被推入火埋中烧死[5][6]

第一身见证

[编辑]
  • 在这段时期,加多利山的欧籍居民决定躲进阿根廷领事雷蒙·拿华利(Ramon Lavelle)的26号屋内作共同防卫,面对胜利友的包围,他们在阳台伸出假装为枪管的手杖,又将重物掉出街上作阻吓。守在正门的约翰·布力架(John Braga)被手持斧头的暴徒寸寸进逼,雷蒙被迫拔出手枪,呜枪数发,暴徒知难而退。12月12日,为了保护居民,雷蒙决定与通日语的中华电力秘书诺埃尔·布力架(Noel Braga)出外与日军接触,成功说服他们于黄昏时份进驻中电总部大楼[11]
  • 九龙城居民朱石年于战争爆发后与家人搬回当时仍为乡郊的大磡村祖家居住,因而得以逃过胜利友的抢劫。[12]
  • 居于深水埗福华街53号的连咏洁一家,被胜利友搜刮数次,把米抬走,又到厕所搜索金器。[13]
  • 太平馆餐厅的伙计将粮食藏起来,被强行闯进的胜利友搜出;后又再有人上门勒索500元一日的保护费,换取一张贴于餐厅门口、写上“忠义堂”三字的纸条。[1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勝利友、日軍、左仔. 香港独立媒体. 2019-07-30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8). 
  2. ^ 限制九龍居民渡海. 工商日报. 1941-12-09. 
  3. ^ 邝智文, 蔡耀伦 ·. 東方堡壘 - 香港軍事史1840-1970. 中华书局. 2018. 
  4. ^ 4.0 4.1 4.2 CO 129/592/4 War Diary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5. ^ 5.0 5.1 5.2 5.3 章盛. 香港黑社會活動真相. 天地图书. 1979. 
  6. ^ 6.0 6.1 6.2 6.3 谢永光. 香港淪陷: 日軍攻港十八日戰爭紀實. 商务印书馆. 1995. 
  7. ^ 简又文. 宦海飄流二十年. 1973. 
  8. ^ 苏庆彬. 七十雜憶:從香港淪陷到新亞書院的歲月. 中华书局. 2011. 
  9. ^ 陶傑:香港淪陷時的逃難狀態. 灼见名家. 2021-12-23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31) (美国英语). 
  10. ^ 唐海. 香港淪陷記. 1942. 
  11. ^ 鐘樓憶舊 : 中電總部雜記. 中华书局. 2022. 
  12. ^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香港口述歷史檔案計劃(2001-2004)檔案編號:206. 1941年香港战役空间史研究计划 /. [2025-01-18]. 
  13. ^ 九龍工業學校校訊 - 2017年7月號 (PDF). 
  14. ^ 徐锡安. 盛世太平——太平館餐廳的百年印記. 明窗出版社. 2021年. ISBN 9789888687732.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