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
崔琰 | |
---|---|
国家 | 东汉 |
时代 | 东汉末年 |
主君 | 袁绍、曹操 |
姓 | 崔 |
名 | 琰 |
姓名 | 崔琰 |
字 | 季珪 |
氏族 | 清河崔氏 |
籍贯 | 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 |
出生 | 163年 |
逝世 | 216年(53岁) |
崔琰(163年—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司空崔林堂兄[1],原属袁绍,后属曹操。
生平
[编辑]早期
[编辑]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并在郑玄处求学,但是学期未过一年,就恰逢黄巾之乱,徐州黄巾军攻破了北海郡(194年),郑玄与其子弟到不其山避难,当时粮十分缺乏,玄只好停学,辞谢其子弟,因此琰被遣散,到处都是盗寇,西去道路不通,于是周旋于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去寿春,向南到长江,洞庭湖地区。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家,在家只以弹琴读书自娱。
为袁绍属下时
[编辑]袁绍听到琰名誉后征召,时绍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琰劝绍:“昔日荀况(荀子)有说道:‘对士兵平日不教训,战斗力不强,即使是商汤及周文王都不能拿那些人来打胜仗’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都未看到主公的德政,应令各郡县掩埋尸骸来显示伤痛及爱心,追随周文王之仁慈之举。”[2]于是被任为骑都尉。
后来绍要出兵于黎阳,镇守延津,琰说:“天子现于许昌,百姓都想支持朝廷,本军不如谨守治境,向天子述职,方便可安定此区。”[3]但绍不听,因此于官渡被挫败,绍死后,其子袁谭和袁尚夺位时争取琰,但琰以病来推辞,因此获罪,被关进监狱,终被阴夔和陈琳营救才免死。
为曹操属下后
[编辑]袁谭被打败后投靠曹操任冀州牧,征召琰为别驾从事,于宴会上对琰说:“昨日查核户籍,可达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为大州了!”但琰说:“现在九州分裂,二袁(袁谭和袁尚)大动干戈,冀州人民尸体遍野,没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众风俗,救民于火,反而却计算甲兵多少,把此当成大事,难道冀州百姓都是这样来期望明公(曹操)吗?”[4]于是操肃然动容,向琰表示歉意,当时在场的宾客都大惊失色。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曹丕。曹丕照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在追逐猎物上。琰规劝:“曾听周文王不敢打猎为乐,《尚书》记载此时以为后人借鉴,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其非礼而讥讽之。这是周公,孔丘格言,两部经典有所明义,夏桀无道,成为商朝一面镜子,《诗经》说道:‘殷鉴不远。’;王者的疾日不该举乐,《礼记》记载此事作为忌戒。这又是比较切近的得失成败的比例,不能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强,而其公子任意放纵,游玩作乐,极为奢侈,正义之举天下不闻,明哲君子顿刻间便离去,勇武壮士不肯为其为爪来使用,这就决定了袁氏虽拥有了百万民众,地盘跨过河北,却没立足之地。今国家衰败,恩惠施予尚不普遍,百姓都想着德政。况且明公亲自参与军旅征讨,上上下下操劳辛苦,谨慎地使行为端正,思虑治国最高战略,对内所有鉴戒,对外发扬高远节操,深加思索对太子责任,宝贵身份。而现在穿着山泽园囿卑贱服装,急于四处奔驰,身临险地,志向只限于打猎小娱乐,忘了国家社稷的重要,这实在令有识者痛心啊!希望能烧毁猎具,舍弃戎服来满足众人愿望,不让老臣获罪于天。”后来曹丕果真听其教诲,做到以上所有东西,还说其再犯错就再给教诲。[5]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成为了丞相,崔琰为东西曹掾属征事。起初授于其东曹职务时文告说:“君有伯夷风范,史鱼耿直,反贪夫因君之名誉而变得清廉,壮士因崇尚君名誉而更勉励自己,这是可作为时代表率的,所以授君为东曹一职,履行职责。”[6]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任命崔琰为尚书,这时尚未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华及爱心。曹操犹豫,发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访谈。崔琰信不封口答复:“我懂《春秋》有长子当立大意,并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慧,应该继承大业。琰将用死来坚守原则。”由于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操十分称赞崔琰的大公无私与高风亮节,喟然叹息,升其为中尉。[7]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很有威重的仪态,再加上个性耿直,勇于提出谏言,朝廷中人均对他很是敬仰,而曹操对他也有几分敬畏。崔琰曾经推荐过钜鹿人杨训,说他虽然才能不足,但清廉贞洁,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礼征召杨训。
引咎而死
[编辑]曹操为魏王时,崔琰所推荐的杨训上表称赞曹操功绩,夸述曹操盛德,就有人讥笑杨训虚伪、迎合权势,认为崔琰推介不当。崔琰从杨训那里拿表文来看,便写信给杨训:“读过你的表文了,写得很好!时势啊时势,总会有变化的时候(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人喜欢谴责、呵叱别人,而不寻求情理。但有人诬陷说崔琰此信是傲世不满且怨恨咒骂,曹操便生气说:“谚语说‘生女耳(只不过是生个女儿罢了)’,‘耳’不是个好词,‘会有变的时候’的意思为很不恭顺。”于是崔琰被罚为徒隶,派人监视,但他也不屈服,曹操便下令文:“崔琰虽然受刑,但仍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接待宾客时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怨忿。”于是赐崔琰死。根据傅玄著作《傅子》记载,是丁仪的谗言冤死了崔琰。[8]
《魏略》记载,有人得到崔琰的信并用来包裹笼,且拿着笼在街上行走。当时有位与崔琰不和的人,从远处看见用来包裹笼的信纸上有崔琰的名字,就向曹操告发崔琰。曹操认为崔琰心怀不满,于是将崔琰收监,并削去他的头发要他当劳役。那人又向曹操告发说:“崔琰虽为劳役,但他胡须卷曲,双目直视,好像有怨忿。”曹操亦对此认同,便想杀死崔琰。曹操派人去处理崔琰,那官员向崔琰说:“你的事三日后会有消息。”崔琰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几日后,那官员向曹操告知崔琰未死,曹操愤怒地说:“难道崔琰非要我动刀不可吗!”那官员将此言告知崔琰,崔琰说:“我真不好,没想到曹公是这样的意思!”然后就自杀。[9]
由于曹操性忌,凡是不可容忍的人如孔融、许攸及娄圭都曾是曹操老友,但皆为不恭敬者被杀,而崔琰则是世人长年痛惜之者。崔琰死后,同朝的毛玠十分不愉快。
性格特征
[编辑]崔琰相貌端正而有威仪,眉目疏朗,声音洪亮,四尺胡须整齐秀长,直垂胸脯,仪态十分威严,入朝每每引起群臣的瞩目,连曹操都对其相当敬畏,但其性格朴实、言辞迟钝,喜欢击剑、崇尚武艺,因此于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其转为正卒时才感慨发奋,才研读《论语》、《韩诗》,使到其有文武的一面。
与司马兄弟(司马朗和司马懿)要好,曾对司马朗评论司马懿明哲公允,刚强果断英勇,没人可比。也有评论过其堂弟崔林说其大器晚成的人,最终必有发展。又对孙礼说其诚信耿直,刚毅果断,又对卢植儿子卢毓说其清醒机警,深明事理,百折不饶。还对礼,毓说可做三公,果真,林,礼及毓成宰辅。还有与要好朋友公孙方和宋阶早逝,因此崔琰就抚养其子女,对待其子为亲生子,其明鉴卓识,笃于情义。
逸事
[编辑]《世说新语》捉刀的故事:魏王曹操将要接见匈奴使臣,但自认容貌丑陋,无法在外国称雄,就命一表人材的崔琰假装魏王,接见匈奴使臣。曹操自己扮成侍卫的武士,持刀站在床头。接见完毕,派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气派高雅,仪表非凡,但是床头捉刀人才是英雄啊!”曹操听到此事,就派人追杀这个会识人的使臣。[10]
家庭
[编辑]- 崔密,崔琰父亲
评价
[编辑]- 陈寿于《三国志》评论:“崔琰高格最优,鲍勋秉正无亏,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贵“既明且哲”,虞书尚“直而能温”,自非兼才,畴克备诸!”
- 曹操:“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 傅玄《傅子》:“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
- 《先贤行状》:“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推方直道,正色于朝。魏氏初载,委授铨衡,总齐清议,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归高,天下称平。”
- 鱼豢《魏略》:“明帝时,崔林尝与司空陈群共论冀州人士,称琰为首。群以‘智不存身’贬之。林曰:‘大丈夫为有邂逅耳,即如卿诸人,良足贵乎!’”
- 袁宏《三国名臣颂》:“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 严从:“崔子矫然,植青松之操,鲠词直对,则左右失容,捐生取义,千载称美,虽遇谗谮,荩亦其素志矣。”
- 罗贯中:“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 梁启超:“古者任官,各举其所知,内不避亲,外不避仇。汉、魏之间,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书,而天下号得人;毛玠、崔琰为东曹掾,而士皆砥砺名节。后世虑选人之请托,铨部之徇私也,于是崔亮、裴光庭定为年劳资格之法,孙丕扬定为掣签之法。防之诚密矣,然而奇才不能进,庸才不能退,则考绩废也;不为人择地,不为地择人,则吏治隳也。”
- 易中天:“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崔琰之死,是当时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证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证明自己是奸雄。”
艺术形象
[编辑]三国演义
[编辑]崔琰初为袁绍谋事。袁绍败亡后,曹操辟他为官。崔琰刚正不阿,官做到尚书。后来反对曹操进位魏王而入狱。狱中大骂曹操欺君奸贼,被曹操下令杖杀于狱中。
影视
[编辑]- 1975年电视剧《洛神》:周吉
- 1987年歌仔剧《金缕歌》:方龙
- 1994年电视剧《杨丽花歌仔戏洛神》:林义雄
- 2002年电视剧《洛神》:江汉
- 2013年电视剧《新洛神》:隋抒洋
- 2017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王泽清
- 2018年电视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张雷
漫画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 《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 清河崔氏
注解
[编辑]- ^ 《三国志·魏志二十四·崔林传》:少时晚成,宗族莫知,惟从兄琰异之。
- ^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布列,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骨埋(上此下肉,念此),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
- ^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
- ^ 谓琰曰:“昨安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人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人声先路,存向风俗,救其凃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 ^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查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于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帮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戒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池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
- ^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
- ^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 ^ 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
- ^ 《魏略》于《三国志裴注·魏书·崔琰传》注释记载:人得琰书,以裹帻笼,行都道中。时有琰有不平者,遥见琰名著帻笼,从而视之,遂白之。太祖以为琰腹诽心谤,乃收付狱,髡(原上髟下几)刑输徒。前所白琰者又复白之云:“琰为徒,虬须直视,心似不平。”时太祖亦以为然,遂欲杀之。乃使清公大吏往经营琰,敕吏曰:“三日期消息。”琰不悟,后数日,吏故白琰平安,公忿然曰:“崔琰必欲使孤行刀锯乎!”吏以是教告琰,琰谢吏曰:“我殊不宜,不知公意至此也!”遂自杀。
- ^ 《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 ^ 《新唐书·卷七十二·表第十二下·宰相世系二下》:“伯基八世孙密。密二子:霸、琰。霸曾孙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