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心主义四夷

西戎西周对其边界以西族群的泛称[1][2][3][4],在更早的商代曾被稱為氐羌[5][6],为藏族漢族羌族的先民之一,在戰國時期之後,「西戎」被改為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7],為四夷之一[8]

先秦

[编辑]

在距今6000-4000年期間,隴西河湟等地區是一個濕热同步的氣候最適宜期。以旱作農業為主要生業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遺址有秦安的大地灣、天水的西山坪、師趙村、禮縣的高寺頭、慶陽的南佐疙瘩梁、平涼的廟庄等。在青海東部的循化縣也發現了廟底溝因素的遺存。西進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創造出以精美陶器為特色的馬家窯文化。代表馬家窯文化晚期最高發展水平的馬廠類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騰格裏沙漠和額济納旗地區。在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以種粟為主的旱作農業文化呈持續的逐步發展狀態。

虽然在先秦夷夏观中,西戎東夷北狄南蠻合称四夷,但有研究指出先秦西戎和先秦北狄皆與中原原住民同出一源[9]

暂归附于狄人的戎部族又稱鬼戎,古本《竹書紀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又有武乙三十年(约公元前1118年),周王季历攻打义渠,“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詩經》中也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傳說犬戎是黃帝後裔[10],與中原姬姓諸國同祖[11][12]

西戎居中國者為犬戎,犬戎同為姬姓,居北方者為山戎[13],居陸渾者為允姓,又稱陰戎九州之戎[14]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西征击败西戎,收復周朝舊地,“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緜諸(今甘肃东部)、(今甘肃东部)、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今陕西大荔东)、烏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於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其後逐渐被秦国攻滅。

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15]

語言學家白一平沙加爾上古漢語的讀音進行重構,認為「戎」在上古漢語中讀作「*nuŋ[16]

秦漢以後

[编辑]

被漢族列為「西戎」的外族或國家:吐谷渾、吐蕃藏族、焉耆、龜茲、大宛、康居國大秦國[17]泥婆羅、党項羌、高昌、疏勒、于闐、天竺、罽賓、康國、波斯拂菻大食[18]獅子、奄蔡、嚈噠吐火羅[19]、羌族。

學術研究

[编辑]

台灣學者姚大中認為,西戎在漢朝之後被改稱西羌,即羌族的前身[20]。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黃烈[21]主張所有西戎族群皆為羌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冉光榮等人[22]與中華民國學者劉文起[23]也有類似意見。翦伯贊同样認為犬戎與其他西戎部落皆出自羌族[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澐认为,西戎人群與周代中原人群同出一源[9][25][26],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26]

相关条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戎或西戎,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民族对非我族类的称号。 
  2. ^ 林剑鸣. 秦史稿. 所谓西戎乃是泛指秦国西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许多戎族 
  3. ^ 郭沫若. 中国史稿. 所谓西戎,主要指活动在陕甘青藏的一些分散的羌人部落或方国 
  4. ^ 赵越云; 樊志民.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15 (3). 将戎理解为生活于华夏族群西部的诸少数民族的通称似为学术界普遍的看法...中国古代的族群界限或曰民族界限,往往以文化的差异尤其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为其区分标准 ...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可否认的是,以旱作农业类型对应华夏族群、以游牧农业类型对应西戎族群、以非典型游牧类型对应北狄族群的分析框架,反僅僅適用于本文所论述的晚商西周春秋时期。」、「从农业类型的视角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农业类型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与演进,在如此之长的时代里北方地区似乎只存在单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戎狄族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这一时段内,北方地区内部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严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换言之,整个北方地区在晚商以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族群差异,作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北方地区、区别于华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产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仅仅存在华夏族群,并无所谓的戎狄族群。」、「从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依托于旱作农业类型而产生的史实来看,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5. ^ 劉寶才《先秦史》:「中原以西各部族方國被稱為西戎,始自西周,商代則稱為羌或氐羌。羌與姜相通,『在姓為姜,在種為羌』。……西戎與華夏族有同源關係。」頁77-78。
  6. ^ 國語.楚語上. 蠻、夷、戎、狄,其不賓也久矣,中國所不能用也。 
  7. ^ 汉族名称的来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6月7日). 
  8. ^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9. ^ 9.0 9.1 《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认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0. ^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11.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12.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13. ^ 《春秋分記·卷八十八·四夷》:“犬戎,姬姓,西戎之別居中國,其先唐叔子先別在戎狄,雲又別種曰茅戎,今陝州平陸縣有茅亭……北戎,其別者曰山戎,山戎之別又曰無終,今河北化外薊州玉田縣。”
  14. ^ 《春秋分记·卷八十八·四夷》:“在京兆而姬姓者,曰骊戎。在晋南鄙而姜姓者,曰姜戎,姜姓之后。别居陆浑者又为允姓,曰陆浑戎,曰阴戎,曰九州之戎。”
  15. ^ 《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16. ^ Baxter, William H. and Laurent Sagart. 2014.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94537-5.
  17. ^ 出自《晉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四夷.西戎》
  18. ^ 出自《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19. ^ 出自《太平御覽.四夷部》
  20. ^ 姚大中《古代北西中國(中國史卷二)》,台灣:三民書局,1992年二版。
  21. ^ 黃烈《中國古代民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22. ^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出版。
  23. ^ 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出版
  24. ^ 剪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25.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
  26. ^ 26.0 26.1 林沄《戎狄非胡论》

參考資料

[编辑]
  • (明)严从简著 《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 中华书局 ISBN 71010006078
  • 原建军,实习生:李楠、郝成刚 探寻秦根 2005/02/07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邊裔典·西戎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三國志/卷30》,出自陳壽三國志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舊唐書·卷198》,出自刘昫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