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冊/版面佈局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提议将注释4的内容从注释中移出,列入正文

[编辑]

由于经常可以见到有人在“参看-参见-相关条目”等用词之间互相替换,在“参考文献-参考资料-参加来源”等等用词之间互相替换,现提议将注释4列入正文,以求醒目,减少这样做的人数。--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8日 (六) 09:02 (UTC)[回复]

不反對,但比較擔憂此條對於採用哈佛格式來源的條目的影響。Sanmosa 熱烈慶賀「關注度」正名「收錄標準 2025年1月19日 (日) 08:50 (UTC)[回复]
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吗?思考...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9日 (日) 08:55 (UTC)[回复]
我以三條西家為例:該條目中的“參考資料”如果寫成“參考文獻”,那就會與下方的“參考書籍”混淆,但把下方的“參考書籍”寫成“參考文獻”並不會產生與上方的“參考資料”的問題,因為“參考資料”是偏向於註脚型的,而“參考書籍”與“參考文獻”則是偏向於列舉型的。假如在章節標題名稱會導致混淆的情況下仍不容許替換章節標題名稱,我擔憂會出現不必要的理解問題。Sanmosa 熱烈慶賀「關注度」正名「收錄標準 2025年1月19日 (日) 09:30 (UTC)[回复]
但是“导致混淆”的认知可能每个人都不同?比如这里你说的我觉得恰恰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我而言,“参考资料”反而和“参考书籍/参考文献”等性质相近,都是偏于列举型的(虽然目前指引中是将“参考资料”名称放在“内文来源”的位置;但不论是可靠来源文献还是维基百科条目,我都看到过不少用“参考资料”表示“参考文献/书籍”等“列举”的用法)。如果按我个人的理解和偏好,《三条西家》等条目中的“参考资料”就是容易和“参考书籍”混淆的写法,我会希望写成“参考注释”“参考注脚”“内文来源”等。可靠来源中文文献本就不统一(比如将“参考文献”写成“注释”的期刊也大有存在),其他人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对“合适/混淆”的不同理解。--自由雨日🌧️❄️ 2025年1月19日 (日) 09:44 (UTC)[回复]
這可能需要日後討論了。如果此後沒其他人有問題的話,那你照樣走一般公示程序就行。Sanmosa 熱烈慶賀「關注度」正名「收錄標準 2025年1月19日 (日) 12:47 (UTC)[回复]
提案
現行條文

附录段落可包含<ref>由於大多數對於附錄名稱的建議都無法證明其不是新興且可以持續取代現有方式的作法,而準則所要求的是能夠持續並且有效、而不是會因其他標準而變動。而關於各個標題,任何人也不應該強求統一自己喜愛的附錄名稱與格式,原因在於不同領域往往會使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因此不應該強制把在某學術領域常用的寫法套用至其他領域的條目中。</ref>:

……

  • 相关条目(参见)

……

以上部分不必须一一包含,其中除相關條目外,其他章节顺序如上排列。具体章节排布可参阅优良条目典范条目主题类似的条目來编辑

提議條文

附录段落可包含:

……

  • 相关条目(参见/参看

……

以上部分不必须一一包含,其中除相關條目外,其他章节顺序如上排列。具体章节排布可参阅优良条目典范条目中相应主题的条目。不同学术领域,不同期刊、工具书等往往会使用不同方式来命名这些附录性质的章节,如“相关条目”章节又常称“参见”“参看”等,并未统一。中文维基百科有关附錄名稱的建議未获得共识,因为无法证明某种命名方式可以持續取代其他命名方式(格式手册要求持续且有效,不会因其他标准而变动)。因而,编者不應強求各条目統一自己喜愛的附錄命名格式,即不应做出单纯在“相关条目”“参见”“参看”等用词之间互相替换的编辑。

顺带改写了一下原段落。 ——自由雨日🌧️❄️ 2025年1月22日 (三) 16:07 (UTC)[回复]

先説一下,不反對這個改法。Sanmosa 熱烈慶賀「關注度」正名「收錄標準 2025年1月23日 (四) 15:4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