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津石橋
22°19′44.46″N 114°11′41.13″E / 22.3290167°N 114.1947583°E
龍津石橋,是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一條石砌棧橋(具碼頭功能的橋狀石砌建築),建於1873年,1875年完工落成,全長200米,寬2.6米,分為南、北兩段,以花崗石建成,是當時全港最長和最堅固的石碼頭[1]。橋柱共21條。其後因海泥淤積,1892年以木材加建至300米,橋頭作丁字形,築有接官亭[2]。石橋經歷多次擴建,曾在日佔時期因日军擴建機場而被埋。
2008年3月,政府在啟德機場原址發現龍津石橋,整個遺蹟包括龍津橋、上下船平臺、碼頭石墩、接官亭、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1]。
歷史
[编辑]19世紀中葉,香港洋商利用中國帆船偷運洋貨入口中國,走私漏税。兩廣總督下令在出入香港和澳門之水道,各設海關關卡,以緝拿走私船隻。當時的粤海關在已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島以外的馬灣、佛頭洲、長洲及九龍灣各設海關緝私,打擊走私活動。由於海關武裝緝私船隻需要停泊補給,故大鵬協彭姓副將及九龍巡檢倡議在九龍砲臺東側40米修建長200米的石碼頭,以當時九龍寨城東面小河「龍津」命名[1][3]。
另外,香港在1867年至1871年期間曾經開放賭權,公開招標讓人們開辦賭場,不過到了1872年再次禁賭,於是很多賭場經營者就把賭場遷移到九龍寨城。九龍城寨門口對開海邊,本來也有碼頭供來往港九的街渡停泊,但因九龍城寨賭檔日盛,招徠香港的賭客到城內賭博日多,反吸引了不少洋人到九龍城遊覽以及進行非法活動。由於原本的碼頭已不敷應用,築建龍津橋亦是時勢所趨。[3]
1873年,龍津石橋開始動工興建,1875年落成後成為九龍寨城東門與海岸連接的登岸碼頭,亦是九龍半島割與英國後,中國官員由水路進入城寨的必經通道。龍津橋旁建有「接官亭」(又稱龍津亭)以迎接派駐九龍寨城衙門的官員,碼頭停泊大鵬協左營兵船,新安縣九龍巡檢和大鵬協副將上任和卸任儀式都在「接官亭」舉行。[1][3]
因龍津石橋的關係,經常有很多外國賭客光顧寨城的賭場,使寨城成了當時遠近知名的旅遊景點,加上九龍寨城的賭業因得到駐守當地的副將支持,賭客安全得到保障,因而發展迅速,同時帶旺了附近九龍大街的巿集。[4][3]石橋亦促進了當地海上交通進一步發展,航線甚至遠及廣州和澳門等地。[3]
1892年,為解決碼頭因砂石沖積以致大型船隻無法靠泊的問題,由九龍樂善堂集資,在龍津橋南端擴建一座長約80米、末端呈「丁」字型(寬一丈二尺,約4米)的木碼頭,樂善堂徵收碼頭使用費作為慈善用途[1]。當時樂善堂設置公秤,貨物在碼頭交收時,須秤量繳費。鄰近的馬頭圍、馬頭涌、馬頭角等地名,亦因龍津石橋而得名[1][5][3]。
1898年,英國按《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中國官員仍可駐守九龍寨城,而龍津橋則留與中國官民使用,並議定「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及後英人以進佔「新界」期間遇到鄉民武力抵抗,認為事件與寨城內的官員有關,便根據專條內有關九龍寨城的附帶說明中「惟不得與保衛香港之武備有所妨礙」,於翌年5月出兵強佔寨城驅逐中國官兵,關閉中國海關。自此城內成為民居,中國官員和兵船失去了龍津石橋的控制權。至1910年九廣鐵路全線通車,龍津碼頭進一步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和價值[3]。
1910年,港英政府將樂善堂擴建的木碼頭改建為水泥碼頭。隨着香港人口在1920年代激增,當時著名華人紳商何啟與區德等人合資經營之「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九龍灣北岸進行大規模填海興建啟德濱,龍津石橋餘南段繼續使用,碼頭北端連同岸上的龍津亭則被拆毁。1928年,港府拆卸原本的水泥碼頭及部分石橋,並在1875年建成之碼頭南端沿北131度,向海續建一段長60米的新碼頭,建成後命名為「九龍城碼頭」[1],给香港的蒸汽小輪使用[3][6]。
日本佔領香港期間,日軍在1942年起大規模擴建機場,九龍城碼頭隨啟德濱樓房一併拆卸,石橋、碼頭石墩及基座等被埋[1][3]。
龍津亭
[编辑]龍津亭建於龍津石橋前,亦是九龍街的盡頭處。亭為傳統中式建築,分上下兩層,四邊有門。亭上嵌有石額兩幅︰面向寨城的石額刻有由南海出身的翰林潘仕釗在同治十三年(1873年)所題的「龍津」兩字(該年亦為龍津石橋始建年份);臨海的一幅則刻有「同登平蕩」四字,但並無任何題名。亭內還嵌有創建碑記。龍津亭除供旅客休憩及避雨外,也有迎接官員之意,故時人稱為「接官亭」。至1920年代後期因九龍城及啟德濱發展計劃而被拆卸,基座被埋[3]。
1930年出版的《九龍樂善堂專刊》記載了政府當時曾有意「俯順輿情」,撥出太子道與衙前圍道的中央草地,以「龍津門」的形式改建龍津亭,使之與鯉魚門「互相朝對」,但計劃最終沒有實現[3]。
龍津亭「同登平蕩」的石額自1930年或之前已告遺失;面向城寨的「龍津」石製匾額則由樂善堂保留,並被安置於樂善堂義學(後改稱樂善堂小學)後門門楣內側[3][7]。
考古發現
[编辑]啟德機場在1998年停用後,政府曾委託考古專家在2003年進行考古調查,發現1924年啟德濱海堤及上岸梯級,但沒有發現龍津橋遺跡。2008年3月,考古學家發現一段龍津橋及9座石橋墩,政府在同年11月委託考古專家發掘,終找到1875年龍津橋、上下船平台、碼頭石墩、接官亭墻基基石、1930年代九龍城碼頭水泥墩、木質防撞柱及梯級。此外,亦發現青花瓷杯、碗、碟、枕頭、陶油燈、陶缸等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文物[1]。根據推測,以前接官亭的位置大概為今日富豪東方酒店,而昔日隔住太子道東的啟德客運大樓則是碼頭石橋上岸的地方。
-
石橋向海末端及海堤
-
前九龍城碼頭殘存混凝土支柱
保育安排
[编辑]因應龍津石橋的發現,啟德發展計劃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建議劃定龍津橋遺蹟的範圍,並原址保存龍津橋遺蹟,作為啟德發展計劃的一部分,報告於2009年3月獲通過[8]。政府在2010年至2011年進行兩階段的公眾參與諮詢,建議設立一條闊30米的保育長廊,保育龍津石橋遺跡,並會興建行人隧道連接石鼓壟道遊樂場,讓遊人可步行往返九龍寨城公園,亦因應保育長廊修訂啟德發展計劃的分區大綱圖與城市設計[9]。然而,由於配合沙中綫興建及鄰近地區發展,政府預期最快須待2022年後,才能正式開放[10]。2021年,龍津石橋保育長廊動工,預計將於2025-2026年落成[11]。
參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吴偉鴻,九龍龍津橋考古發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龍城歲月—維多利亞時代九龍城:龍津石橋. 香港記憶. 2014 [2020-01-18].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龍津橋及其鄰近區域」歷史研究,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最終報告,2012年12月
- ^ 舊機場發現龍津石橋遺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08年6月21日,香港
- ^ 梁濤(1993年)《九龍街道命名考源》,第66頁,市政局出版
- ^ 啟德地區發現龍津橋事宜[永久失效連結],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備忘錄,2008年6月26日
- ^ 樂善堂小學改建成過渡性房屋 提供51單位 保留多項歷史文物. 香港01. 2021-03-28 [2025-01-22].
- ^ 啟德地區的龍津石橋遺蹟[永久失效連結],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備忘錄,2009年12月4日
- ^ 啟德發展計劃與保育龍津石橋遺跡相關的城市設計優化建議[永久失效連結],古物諮詢委員會委員備忘錄,2011年6月15日
- ^ 「龍津橋遺迹保留可『近觀』建30米長廊 不設玻璃罩」《星島日報》A21,2011年5月14日
- ^ 建築署-啟德龍津石橋保育長廊. [202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5-12).
外部連結
[编辑]- 龍津石橋保育建議方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古物古蹟辦事處,2009年11月
- 龍津石橋保育的公民參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土木工程拓展署
- 寨城內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歷史系列2》,香港電台,201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