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衛隊第24師
親衛隊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 | |
---|---|
24. Waffen-Gebirgs-(Karstjäger-)Division der SS | |
![]() 1944年,親衛隊第24師於斯洛文尼亚軍訓 | |
存在時期 | 1944年7月18日—1945年5月9日 |
國家或地區 | ![]() |
效忠於 | ![]() |
部門 | ![]() |
種類 | 山地獵兵 |
功能 | 反游擊行動 |
規模 | 師(實際未超過旅級兵力) |
直屬 | ![]() |
別稱 | 喀斯特獵手(Karstjäger) |
格言 | 吾之榮耀即忠誠 |
參與戰役 |
|
標識 | |
师徽章[a] | ![]() |
親衛隊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德語:24. Waffen-Gebirgs-(Karstjäger-)Division der SS)是納粹德國武裝黨衛隊中的一支部隊,屬山地獵兵師。武裝黨衛隊作為納粹黨的軍事組織,在二戰期間受德意志國防軍指揮,但未被正式納入國防軍建制。戰後紐倫堡審判中,武裝黨衛隊因戰爭罪行及反人類罪行而被定為犯罪組織。該師被命名為「喀斯特獵手」,為武裝黨衛隊下轄38個師之一。成立於1944年7月18日,由黨衛軍喀斯特防衛志願營組建,實際兵力未達編制上限,隨後縮編為黨衛軍「喀斯特獵手」山地旅。該單位在其營、師及旅級單位期間,主要參與卡斯特高原地區的反游擊戰,地區橫跨南斯拉夫、義大利及奧地利邊境,其山區地形需倚賴專業山地部隊及裝備。
該部隊前身於1942年以連級單位成立,主要成員來自南斯拉夫及義大利南提洛省的德意志人。主要負責反游擊作戰,但在義大利投降後,參與前往塔爾維西奧解除義大利武裝,及保護義大利境內德意志族群的行動。此外,其在戰爭末期成功確保奧地利山口暢通,使德軍得以順利撤離巴爾幹半島並向英軍投降。殘餘部隊於1945年5月9日向英國第6裝甲師投降,為後期投降的德軍殘餘部隊。義大利與德國聯合研究顯示,該部隊在義大利投降至戰爭結束期間,犯下23起戰爭罪行,造成277人死亡。
歷史
[编辑]起源
[编辑]1942年中期,武裝黨衛軍組建了連級規模的部隊,旨在義大利、奧地利和南斯拉夫交界處崎嶇的高山地區(即喀斯特高原)執行反游擊作戰。[1]黨衛軍旗隊領袖漢斯·布蘭德(Hans Brand),地質學家兼洞穴學家,提出了組建該部隊的建議。[2]部隊於1942年7月10日,在地達豪黨衛隊訓練中心成立,成員來自親衛隊第23師的後勤補充營。[3]
1942年11月擴編至約500人的營級規模,稱為黨衛軍「自由喀斯特防衛營」。[4]該營隊於1943年上半年在奧地利接受訓練。[1]人員主要從南斯拉夫德意志人和義大利南提洛人中招募,[5]軍官幹部則來自黨衛軍地質部隊。[2]黨衛軍地質軍團(SS-Wehrgeologenkorps)於1941年4月成立,主要由工程師和地質學家組成。負責勘察洞穴和天然障礙,並確定越野地形是否適合坦克通行。[6]另負責尋找淡水水源。[7]1943年9月卡西比爾停戰協定簽訂後,該營任務為解除塔爾維西奧周邊的義大利武裝,其鄰近三國邊界。後續轉為保護當地德意志人。1943年10月至1944年6月,該部隊駐紮於義大利格拉迪斯卡迪松佐,並參與了的里雅斯特、烏迪內和伊斯特里亞半島地區的反游擊行動。[1]10月10日,該營的部隊在普雷迪爾山口遭到伏擊,造成3人死亡、8人受傷。隔日,該營燒毀斯特爾梅茨納普雷德盧村,並殺害了16名男子以示報復。截至1943年10月19日,該營在博韋茨(弗利奇)村附近的一系列交戰中,共陣亡18人、45人受傷。同時繳獲了兩門義大利75毫米山炮,增強了部隊火力。[8]
1943年10月底和11月,該營參與了扎加和科巴里德周邊的反游擊行動,包括「屋簷」行動(Traufe)。[8]11月底,該營被分發至義大利黨衛隊和警察領袖、親衛隊上級集團領袖卡爾·沃爾夫的指揮下,執行相關任務。[9]1944年2月,該營執行了「拉特」行動(Operation Ratte),期間燒毀科門和布拉尼克村,並將兩村居民拘禁在勞動營中。1944年初,布蘭特建議招募斯洛文尼亞民族主義者加入該營,但遭到黨衛軍總部的拒絕,擔憂此政策會導致該部隊被南斯拉夫游擊隊滲透。據估計,當時約有2萬名共產黨游擊隊員在戈里齊亞地區活動。該營於1944年3月參與多項行動,包括「柏樹」(Zypresse)、「紫羅蘭」(Märzveilchen)、「鼴鼠」(Maulwurf)及「淡藍」(Hellblau)行動,造成大量游擊隊員傷亡,並處決了被俘的游擊隊員。3月和4月,該營展開為期12天的「水仙花」(Osterglocke)行動,隨後在5月底展開了「藤蔓」(Liane)行動,及從5月7日至7月16日持續實行的「安妮瑪麗」(Annemarie)行動。[10]
1944年6月,該營巡邏隊於弗留利地区奇维达莱附近執行任務期間失蹤,兩日後發現全體隊員赤身裸體,頭顱遭割下並插於刺刀之上。[8]該部隊以其在反游擊戰中的表現而聞名[2],並在反游擊作戰期間,擴充兵力至約1000人。[1]
擴編
[编辑]1944年7月18日,黨衛軍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下令將該營擴編為師級規模,但其授權兵力僅為6600人。隸屬於亞德里亞濱海戰區的親衛隊集團領袖和警察領袖、黨衛軍少將奧迪洛·格洛博奇尼克的第24武裝黨衛軍山地師「喀斯特獵手」應運而生。「喀斯特獵手」的名稱源自「喀斯特」(Karst),即行動區域,及「獵手」(Jäger),德軍輕步兵的軍事術語。該師應由兩個山地步兵團組成,配備砲兵團、偵察營、戰車獵兵(反坦克)營和工兵營,及後勤補給部隊。[11]裝甲部隊配備了14輛繳獲的義大利P-40坦克,但戰車性能不佳,僅半數可以正常使用。[12]1944年8月,兵力不足的親衛隊第24師在第188山地師的指揮下參與「達赫施泰因」行動。[13]1944年8月至11月期間,該師持續於同地區執行反游擊任務,但兵力僅3000人,不到其授權編制的半數兵力。由於無法招募到足夠的士兵,該師於12月被縮編為旅。[14]
1944年末和1945年初,武裝黨衛軍山地(喀斯特獵兵)旅最初部署於尤利安山,與英國支援的游擊隊作戰,隨後轉移至里雅斯特周邊沿海地區及馬拉諾潟湖地區。鑑於存在被盟軍切斷後路之風險,該旅旋即返回尤利安山。必須經過塔利亞門托河,從奧索波和弗留利地區傑莫納之間的戰場通過。1945年4月底,該旅於尤利安山南部邊緣與英軍和紐西蘭軍隊交戰。[15]其支援連從波騰施泰因的訓練中心派往奇維達萊,在一個戰車連的協助下,使用戰車擊毀了部分英軍戰車。[16]在戰爭的最後幾週,該旅隸屬於由黨衛軍准將海因茨·哈梅爾(Heinz Harmel)指揮的戰鬥群,該戰鬥群奉命保持南斯拉夫和奧地利之間的卡拉萬克斯山口暢通。使德軍從南斯拉夫撤退,以便向英軍而不是南斯拉夫部隊投降。該戰鬥群成功完成了最後的任務,並且是後期投降的德軍殘餘部隊,於1945年5月9日向英國第6裝甲師投降。[1]
戰後紐倫堡審判,武裝親衛隊因戰爭罪行及反人類罪行而被定為犯罪組織,包括殺害戰俘和在佔領國犯下的暴行。[17]判決不含被徵召入伍的,且沒有犯下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的黨衛軍成員。[18]
戰鬥序列
[编辑]該師的最終戰鬥序列如下:[11]

- 武裝黨衛隊第59山地獵兵團(三個營)
- 武裝黨衛隊第60山地獵兵團(三個營)
- 黨衛隊第24山地炮兵團(四個營)
- 黨衛隊第24偵察營
- 黨衛隊第24戰車獵兵營(反坦克營)
- 黨衛隊第24工兵營
- 黨衛隊第24山地通信營
- 黨衛隊第24後備營
該師編制涵括後勤補給單位。實際僅組建第59山地獵兵團、第24山地炮兵團的一支營隊、第24工兵營的一支連隊及該師裝甲連之半數兵力。[14]
戰爭罪
[编辑]義大利和德國聯合研究表明,該師於卡西比爾停戰協定和二戰結束期間,在義大利犯下了23起戰爭罪行,造成277人死亡。其中規模最大的屠殺事件如下:[19]
- 納蒂索內河谷大屠殺:事件發生於奇維達萊德爾弗留利的師部營房,共有113人遇害,確切日期尚未查明。
- 1944年7月21日,帕盧扎附近的馬爾加普拉莫西村(Malga Pramosio),共27人被殺,為對義大利游擊隊襲擊的報復行動。
- 1944年8月25日,尼米斯附近的托爾拉諾村(Torlano),共33人被殺,為對游擊隊襲擊的報復行動。
- 1945年4月28-29日間,切维尼亚诺-德尔弗留利和泰爾佐達奎萊亞間,共21名男性人質被殺,同為對游擊隊襲擊的報復行動。
- 1945年5月2日,在特拉薩吉斯附近的阿瓦西尼斯村(Avasinis),共51人被殺。
指揮官
[编辑]據歷史學家戈登·威廉姆森記載,曾有三位武裝黨衛隊軍官先後指揮該師及其前身旅級單位:[1][b]
- 親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領袖-卡爾·馬克思(Karl Marx,1944年12月)
- 親衛隊突擊隊大隊領袖-維爾納·哈恩(Werner Hahn,1944年12月—1945年2月)
- 親衛隊上級領袖-阿道夫·瓦格納(Adolf Wagner,1945年2月—5月)
徽章
[编辑]該師車輛標誌使用風格化的盧恩字母,左右各有個箭頭。[20][14]實際佩戴黨衛隊的神秘符文領章,並無配發及穿戴自身製作的領章。[21]
參見
[编辑]註腳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列表
- ^ 1.0 1.1 1.2 1.3 1.4 1.5 Williamson(2004年),第4页
- ^ 2.0 2.1 2.2 Blood(2006年),第263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81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84页
- ^ Bishop & Williams(2003年),第72页
- ^ Häusler & Willig(2000年),第154页
- ^ Blood(2006年),第57页
- ^ 8.0 8.1 8.2 Kaltenegger(2008年),第348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348–349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349页
- ^ 11.0 11.1 Kaltenegger(2008年),第85–86页
- ^ Cappellano & Battistelli(2012年)
- ^ Kaltenegger(2008年),第349–350页
- ^ 14.0 14.1 14.2 14.3 Kaltenegger(2008年),第86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353–354页
- ^ Kaltenegger(2008年),第354页
- ^ Stein(1984年),第250–251页
- ^ Ginsburgs & Kudriavtsev(1990年),第244页
- ^ Atlas of Nazi and Fascist Massacres in Italy(2018年)
- ^ Keegan(1970年),第139页
- ^ Williamson(2004年),第5页
- 來源列表
- 24. Waffen Gebirgs Karstjäger Division der SS Karstwehr Bataillon [24th Waffen Mountain Karstjäger Division of the SS Karstwehr Battalion]. Atlas of Nazi and Fascist Massacres in Italy. [2018-09-20] (德语).
- Bishop, Chris; Williams, Michael. SS: Hell on the Western Front. Saint Paul, Minnesota: MBI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7603-1402-9 (英语).
- Bishop, Chris. SS Hitler's Foreign Divisions: Foreign Volunteers in the Waffen-SS 1940–45. London: Amber Books. 2012. ISBN 978-1-908273-99-4 (英语).
- Blood, Philip W. Hitler's Bandit Hunters: The SS and the Nazi Occupation of Europe.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s. 2006. ISBN 978-1-59797-445-5 (英语).
- Cappellano, Filippo; Battistelli, Pier Paolo. Medium Tanks in German Service. Italian Medium Tanks: 1939–45. Oxford, Oxfordshire: Osprey. 2012. ISBN 978-1-84908-775-9 (英语).
- Ginsburgs, George; Kudriavtsev, Vladimir Nikolaevich. The Nuremberg Trial and International Law. Dordrecht, Netherlan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90. ISBN 0-7923-0798-4 (英语).
- Häusler, Hermann; Willig, Dierk.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Geology in the German Wehrmacht 1939–45. Rose, Edward P.F.; Nathanail, C. Paul (编). Geology and Warfare: Examples of the Influence of Terrain and Geologists on Military Operations. Bath, Somerset: Geological Society. 2000: 141–158. ISBN 978-1-86239-065-2 (英语).
- Kaltenegger, Roland. Totenkopf und Edelweiss: General Artur Phleps und die südosteuropäischen Gebirgsverbände der Waffen-SS im Partisanenkampf auf dem Balkan 1942–1945 [Skull and Edelweiss: General Artur Phleps and the Southeastern European Mountain Units of the Waffen-SS in Combat against Partisans in the Balkans 1942–1945]. Graz, Austria: Ares Verlag. 2008. ISBN 978-3-902475-57-2 (德语).
- Keegan, John. Waffen SS: The Asphalt Soldiers. London: Pan/Ballantine. 1970. ISBN 978-0-345-09768-2 (英语).
- Littlejohn, David. Foreign Legions of the Third Reich. 3 – Albania, Czechoslovakia, Greece, Hungary and Yugoslavia. San Jose, California: R. James Bender Publishing. 1994. ISBN 0-912138-29-7 (英语).
- Stein, George H. The Waffen SS: Hitler's Elite Guard at War, 1939–45
.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978-0-8014-9275-4 (英语).
- Williamson, Gordon. The Waffen SS (4): 24. to 38. Divisions, & Volunteer Legions. Oxford, Oxfordshire: Osprey. 2004. ISBN 978-1-84176-592-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