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海道
淮扬海道是清朝江苏省下属的道级行政区之一,辖淮安府、扬州府、海州直隶州等地。
清康熙九年四月初一(1670年5月19日)改淮海道(巡海道)置,驻淮安府山阳县,约辖淮安府8州县及扬州府,并管理河工事务。[1][2]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二十(1696年3月22日),添设江南通省管河道员,本道不再管辖河工事务。[1][3]雍正二年九月十九(1724年11月4日),增辖海州、通州2直隶州。[1]雍正八年八月初六(1730年9月17日),通州往属太通道。[1]雍正九年(1731年),改名为淮扬海道。[1]乾隆八年四月十七(1743年5月10日),淮扬海道改置为河务道,不再分巡地方。[1]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分巡淮扬海河务道兼理漕务盐法,按察使司副使衔。[1]
乾隆三十年四月十五(1765年6月3日),淮扬海道分巡扬州府及淮安府属山阳、安东、清河、盐城、阜宁5县,改名淮扬道,全称分巡淮扬河务兵备道兼理漕务盐法海防等处地方。[1]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1]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迁驻清江浦(清河县)。嘉庆七年(1802年),淮徐道原管之桃源县及淮徐、淮扬两道兼巡之海州并所属沭阳、赣榆2县,改归本道管辖。嘉庆十六年(1811年),桃源北岸、安东、阜宁、海州暨所属地方往属淮海道,本道分巡扬州府所属各县及淮安府所属山阳、盐城、清河、桃源4县。咸丰十年六月廿八(1860年8月14日),并入淮徐扬海道。[1]
同治四年正月二十(1865年2月15日),析淮扬徐海道复置,称淮扬河务兵备道,分巡淮安、扬州二府及管理河务。[1]光绪三年(1877年),海州来属,改名淮扬海道。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廿二(1905年1月27日),隶属于江淮巡抚。[1]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廿七(1905年3月2日),由江淮巡抚提议,改名为江淮淮扬海通海道,增辖通州直隶州与海门厅。同年三月,仍属江苏省,道员加按察使衔,清理讼狱。辖区当随江淮巡抚的裁撤而恢复原状。同年四月,受江北提督节制。清末为分巡淮扬海河务兵备道兼提法使衔辖邳宿铜丰桃源等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