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
1932年—1938年
国旗
国旗
国徽
国徽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地图(1933年)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地图(1933年)
首都车本(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车本村)
常用语言汉语闽南语泉漳片漳州话
政府苏维埃政府
• 1934年3月18日-?
林路(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
• 1934年3月18日-?
吴庭坚(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历史 
• 建立
1932年4月
• 终结
1938年2月
前身
继承
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
福建省 (1912年-1949年)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又称靖和浦苏区[1],是1932年4月—1938年2月中国共产党南靖平和漳浦3县交界区域建立的苏区,其政权先后称漳浦县革命委员会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938年阶段,又称闽南游击区闽粤边游击区。它是闽南革命根据地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

1932年初,邓子恢假扮成乡村郎中,在漳浦县西部的车本村、小山城、象牙庄及邻县的平和、南靖一带走村串户,秘密发动群众,成立农会,建立革命根据地,筹组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并于3月20日撰写《关于漳浦小山城的调查报告》,详细介绍组织农民抗捐及武装斗争的情况。同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后,成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4月24日,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根据毛泽东“以漳浦龙溪圩为中心,扩大南靖、平和、漳浦、龙溪云霄5县新苏区”的指示,开赴漳浦,成立漳浦县革命委员会,发展靖和浦革命根据地。车本村(今属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是靖和浦革命根据地的中心[2]。5月,中央红军东路军从进漳期间扩编的1500多名红军战士中抽调出600—700名,连同原闽南红军游击队,在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进行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以下简称“红三团”),共800余人,建制上隶属闽西军区,但不属于年底改称的福建军区[3]。中央红军东路军回师中央苏区后,国民党军队对靖和浦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猛烈反扑。1932年6月,红三团在寨仔村、龙溪圩、车本村等地连遭失利,最终只有100多名红军战士突围,红三团政委王占春、团长冯翼飞先后战死。

1933年12月15日,根据中华共和国方面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方面的“初步协定”,十九路军从小山城、龙岭一带撤军,红三团得以在靖和浦边区的14个乡村开展土地革命[4]

1934年初,十九路军发动“闽变”被蒋介石镇压后遭到整编,国民党福建当局来不及重新部署兵力,靖和浦地区一度出现敌人兵力空虚的状况,苏区趁机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3月,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更名为中共靖和浦中心县委,何浚为书记,林路、许其伟,委员何兴、吴庭坚等为常委,机关驻地在车本村。3月18日(巴黎公社纪念日),召开靖和浦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林路为主席,吴庭坚为副主席,李若松、邢乐民、何清标、吴炳坤、吴恩盘等为委员[5]。5月,中共闽粤边特别委员会成立,驻地设在车本村。

1934年底,国军开始大举进攻靖和浦苏区,并实施“移民并村”政策,力图把苏区变成“无人区”。1935年初,国军第八十师在地主民团配合下,攻占靖和浦苏区的龙岭、车本、欧寮、山前、三坪等重要据点;红三团突围,余部400多人转入游击战[3]。至同年9月,红三团等闽南红军游击队不仅保持住原有的根据地,还开辟大片新游击区和根据地(包括乌山根据地、大芹山根据地、梁山根据地)。10月,国军第八十师对靖和浦苏区以及云和诏苏区发动第二期“清剿”,红三团在山中与敌人巧妙周旋,导致“清剿”无果。1936年3月—6月,红三团和独立营分兵出击,消灭地主武装,不仅恢复旧游击区,还开辟4个新游击区(云和、浦云、浦南、双格)和灶山根据地[6]

1936年2月,中共靖和浦县委把各区的脱产游击队整编为“漳州人民抗日义勇军”[6];7月,红三团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闽南抗日军第三支队,队伍逐渐发展到800余人[3]

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后,发生“漳浦事件”:1937年7月16日上午,粤军一五七师借集中点名发饷和整训为名,诱骗红三支队到漳浦县城体育场集合,强行缴械,扣押全体指战员。此后,红三团在漳浦清泉岩重建。1938年2月,红三团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一营,并于3月1日从龙岩白土出发,奔赴抗日前线[7][8][9]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