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Rufuse41/力丸煤鐵株式會社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力丸煤鐵株式會社
力丸煤鐵株式會社(日語:力丸石炭鉄株式会社 /日語假名:りきまるせきたんかぶしきがいしや)
是明治中期時代初創於山口縣的礦業公司,創始人為伊達健三郎(風早健三郎),該企業原先屬於明治政府國營企業,但在後期通過低價售賣的方式賣給民間人士,由此產生了新的力丸煤鐵株式會社。
發展歷史
[编辑]該公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4年,當時的公司是明治政府下的國營企業,但由於前期日本政府不善於進行現代化的經營導致該公司瀕臨破產,1884年,日本政府決定出售虧損的企業到私人企業家手中,該公司的雛形便已經出現,伊達健三郎將其命名為“力丸會社”,並接手了其下屬的煤礦產業和資產。 自1896年開始,該公司的業務不在僅限於日本本土,而是逐漸轉向被日本剛剛佔領的台灣地區,很快業務便拓展至台北,雞籠,高雄等地,1910年《日韓議定書》簽訂之後,朝鮮正式被日本吞併,隨著政府鼓勵投資的政策下達之後,已經擴大了不止五倍企業規模的力丸煤鐵株式會社開始進駐朝鮮,並控制了一些位於漢城,濟物浦,開城等地的煤礦鐵礦。歐戰結束后,日本工業得到了長久發展。1929年因全球性經濟大危機爆發,公司被迫與三菱財閥合併並成為其下屬的分支企業。1933年,滿洲事變爆發兩年後,力丸會社社長伊達宏宣佈該企業將正式進入滿洲從事商業活動,並在1937年成為昭和制鋼所的重要原料提供商之一,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企業與日本陸軍合作,在戰爭經濟的刺激下,企業獲得了短期的暴利,但好景不長,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斷失利,企業的運營狀態逐漸萎靡不振,其位於台灣的工廠與礦山開始頻繁被美軍轟炸機袭扰。1945年八月蘇聯對日本和滿洲國宣戰,力丸煤鐵株式會社位於滿洲和北朝鮮的大部分資產均被蘇軍佔領,一部分則 運至日本國內。 二戰結束後,根據聯合國的政策,日本境內所有財閥均被解散,其上屬企業三菱遭到肢解,力丸煤鐵株式會社就此徹底覆滅。
負面影響
[编辑]該企業在私下長期從事鴉片種植與販賣業務,鑒於日本國內有嚴格的鴉片禁令,該企業便選擇將鴉片售賣至台灣,朝鮮,滿洲等地以獲取巨量利潤。 自1942年開始,社長伊達宏與駐台灣、朝鮮的陸軍合作,共將約14000名平民掠奪至日本本土從事高強度勞作,其中大部分都死於日本。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