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結
外观



領結(Bow tie),為一種圍繞頸部的飾物,通常與較隆重的衣著如西裝或禮服一起穿著。領結由一條布料製造的絲帶,對稱地結在恤衫的衣領上,使兩面的結各形成環狀。有些領結是已打好的,其形狀已以縫製方式固定,並縫製至一個環以供套在領上。傳統的領結由一幅布料結成。領結主要由男士佩帶。
起源
[编辑]領結起源於17世紀在三十年戰爭時期的克羅地亞僱傭兵,他們使用絲巾圍繞頸部以固定恤衫的領口,這方法逐漸被法國上流社會所採用,法國當時領先於時裝業,領結在18世紀及19世紀更為盛行。著名法國作家歐諾黑·德·巴爾札克更曾為領結撰寫過一本書。
到19世紀末期,領結的末端變得越來越長,漸漸演變成領帶,領結則逐漸變得不再時興,只有建築師的社群繼續佩帶,因它是建築師制服的一個重要部份。
雖然領帶在今日社會較為普遍,但在商業會議、隆重場合甚至在家中,領結正在重新被注意。一些人穿戴領結出席較輕鬆的晚宴、雞尾酒會或晚上的活動。傳統上,領結仍被用作配襯燕尾服,且被視為唯一正統的領口衣飾。
在正式場合的晚宴中,需要佩帶領結,但因著裝守則不同,佩戴的領結並不一定是黑色的。領結在流行文化中,有時被視為有內涵的象徵,例如小說及電影中的特務詹姆士·龐德。但另一方面,領結也常見於小丑的服裝。部份人認為領結是不合潮流,或古怪。
各地名稱
[编辑]香港粵語以其英文名bow與「煲」字同音而稱領結為「煲呔」,前香港特首曾蔭權又因愛打領結而有「煲呔曾」或「煲呔」的暱稱。
以領結著稱者
[编辑]現實世界
[编辑]
虛構人物
[编辑]- 工藤新一(江戶川柯南),其領結實際上為阿笠博士發明的變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