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港慶安宮

坐标23°07′17″N 120°12′06″E / 23.121350°N 120.201742°E / 23.121350; 120.201742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07′17″N 120°12′06″E / 23.121350°N 120.201742°E / 23.121350; 120.201742

西港玉勅慶安宮
慶安宮廟前廣場
基本信息
位置臺南市西港區慶安里慶安路32號[1]
宗教台灣民間信仰
主神天上聖母(西港媽)
例祭農曆年四月(西港刈香
廟格堡頭公廟、境主廟
建立时间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1]
地圖
地图
西港玉勅慶安宮王府行儀
官方名称西港玉勅慶安宮王府行儀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詳細登錄資料

西港慶安宮位於臺灣臺南市西港區,是主祀天上聖母[註 1]的廟宇[1],此外同祀中壇元帥、境主公(城隍爺)、十二瘟王等神[2]:27。1945年慶安宮南巡到臺南開基玉皇宮,受玉皇上帝勅封後,正式廟名才改為「玉勅慶安宮」[2]:28。而在1987年重修完成後,因廟宇建築採用繁複之雕工披覆金箔裝飾而成,所以又稱「金大廟」[2]:28。該廟又有「西港仔廟」、「西港大廟」的俗稱[3][4]。該廟也是列為中華民國國定民俗的西港刈香主辦廟宇,是西港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3][4]

由於慶安宮所在地據說是「鯉魚穴」,所以廟宇屋頂上雕塑了鯉魚像,鯉魚也成為西港慶安宮的重要標誌[3][5]

沿革

[编辑]

建廟由來

[编辑]
西港慶安宮屋頂的鯉魚

西港慶安宮的創建時間,據《臺南州祠廟名鑑》的記載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註 2],由謝厝謝大存所倡建[6][1][7][8][3]。另外也有倡建者是打鐵庄王長泰的說法[3][7][8]:300。據說原本西港仔五角頭各自供奉神明,分別是西港仔街[註 3]的福德正神與關聖帝君、南海埔[註 4]的城隍境主、堀(窟)仔頭[註 5]的城隍媽(境主媽)、瓦厝內[註 6]的中壇元帥、茄苳腳[註 7]的天上聖母,後來眾人建立慶安宮將這些神明集中供奉[2]:27、28[7][5]。又據說最初是以南海埔城隍爺為主神,稱「境主公廟」,後來從鹿耳門媽祖廟分靈後,才改以天上聖母為主神[5]。不過五角頭仍保有各自慶祝神明誕辰、杯選爐主的慣例[註 8][5]。劉枝萬〈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一文則提出西港仔街一帶可能原以中壇元帥與境主公守護神,而鹿耳門天上聖母原先分靈到姑媽宮,康熙末年因墾民移住到西港也將神像帶過去,之後合併建廟,以天上聖母為主神,廟名慶安宮[8]:301

而根據該廟〈慶安宮金大廟沿革碑誌〉的說法,該廟的由來可追溯到鄭成功來臺時[1][7]。該碑寫說當時部隊在鹿耳門登陸,先將天上聖母安置在「媽祖宮」[註 9],後派部將從蚶西港隨水路到西港駐紮[1][7]。之後在現址建慶安宮,並到媽祖宮恭迎天上聖母,從軍營迎請城隍境主中壇元帥等神[1][7]。而康熙五十一年那次是將原有簡陋神壇改建成較具規模的廟宇[10]。但也有說法認為蚶西港隨水路到西港駐紮的,是朱一貴之亂時的清軍將領藍廷珍[8]:300[7]。而境主公與中壇元帥可能是隨鄭軍來臺,但天上聖母應是分靈自鹿耳門媽祖廟[7]。另外據吳新榮的採訪紀錄,也有慶安宮天上聖母是從八份姑媽宮搶救而來的說法[7][8]:300。文史工作者盧嘉興曾提出西港慶安宮是八份姑媽宮移建而成的說法[註 10][11]。劉枝萬〈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一文也提到有說法認為慶安宮是道光廿八年(1848年)四月,由謝就、林盛、林尤胤、李烏茅、徐武等人募款,才從姑媽宮遷建於現址[8]:300。此外西港香在由慶安宮接辦之後,將請水地點改為鹿耳門的原因,除了慶安宮媽祖分靈自鹿耳門媽祖廟外,也有人提出是藉謁祖正名以回應「大媽實為姑媽宮仙姑娘媽」之傳言的說法[註 11][2]:42

另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成書的《諸羅縣志》並未記載西港慶安宮[11]。該書所記載的「天妃廟」只有在城南縣署之左(諸羅天妃宮[註 12])、外九庄笨港街(笨港天后宮[註 13])、鹹水港街(鹽水護庇宮)、淡水干豆門(關渡宮)的四間,另外該書有記載西港的「姑媽廟」(即八份姑媽宮)[13]

發展

[编辑]

慶安宮據說於乾隆年間重修一次(也有是康熙年間的說法)[1][3][8]:300。廟方〈台南縣西港玉勅慶安宮金大廟沿革碑誌〉(1979年立,1996年校正重刻)將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那次視為第一次重修,並未有乾隆年間重修的說法。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大水重創八份姑媽宮(懿德宮),因此請水遶境活動改由慶安宮接手主辦[7][2]:40。道光廿七年(1847年),由慶安宮總理謝淡格、生員林紀雲、耆老林敬老、方允德、李活水、黃清淵等人發起第二次重修[1][3]。此次重修後慶安宮舉行首次王醮,並且決定今後三年一科醮[1][2]:28

進入日治時期後,明治卅四年(1901年)由董事黃玉振首倡募資進行第三次重修,約募得3千圓[6][1][3]。昭和五年(1930年)由王李慶、郭清淵與黃圖主事修建兩廂,是為第四次重修[8][1][3]。二次大戰後,西港慶安宮在總裁[註 14]郭泰山、管理李錦連、會計李長榮、縉紳王季慶倡修,於民國36年(1947年)進行第五次重修[1][3]。該次重修工程於民國44年(1955年)完工,同年舉行第58科(乙未科)西港刈香,並將科醮的「總裁」一稱改為「會長」[1]。又據說在壬辰香科(1952年)時,王爺便降旨要興建東嶽地藏王寶殿[1]。民國47年(1958年),李錦連便策劃地藏王寶殿的增建[3]。但因為規模與所需經費龐大,工事無法順利推展,直到甲辰香科(1964年)黃圖出任會長才積極推動[1],該年落成[8]:301。民國60年(1971年),慶安宮年久失修,會長黃圖倡議拆除舊廟重建[1]。經董監事大會通過後,成立重建委員會,主任委員由黃圖擔任[1]。該次重建於民國76年(1987年)落成,除了興建新廟外,還有興建三層樓高的香客大樓、凌霄寶殿與禹門亭[3]。因為該次重建使用金箔裝飾全廟,慶安宮因而又稱「金大廟」[3]。此外民國81年(1992年)進行後殿的拆除重建,以使前後殿外觀有一致性[3]

祀神

[编辑]
玉勅慶安宮天上聖母神像
  • 正殿
    • 一樓
      • 大門:康元帥、辛元帥、羅德君大帝(范、謝將軍)
      • 正殿:天上聖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
      • 右廂文衡殿;關聖帝君、延平郡王
      • 左廂城隍殿;城隍境主、保生大帝
    • 二樓
      • 凌霄寶殿: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代天巡狩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 後殿
    • 東嶽殿;東嶽大帝
    • 地藏王寶殿;地藏王菩薩、十殿閻羅天子、觀音菩薩、面然大士
    • 右龕;斗姥星君、五斗星君、六十太歲星君
    • 左龕;張府天師、普化天尊、王靈天君

十二瘟王

[编辑]

西港香每科會迎請十二瘟王中的其中三位,香科當年值年者稱為大千歲,次一年為二千歲,再次一年為三千歲,四科完成一次循環[2]:167[5]

香科 大千歲 二千歲 三千歲
丑年香科 余文 侯彪 耿通
辰年香科 吳友 何仲 薛溫
未年香科 封立 趙玉 譚起
戌年香科 盧德 羅士友 張全

宗教儀式

[编辑]

西港刈香

[编辑]

西港刈香是南瀛五大香(後增為七大香)之一,西港香為其中之最而有「臺灣第一香」之稱[2]:18。先是於民國97年(2008年)6月27日公告為臺南縣的文化資產,次年(2009年)2月17日再經行政院文建會核定為國定重要民俗文化資產[2]:10、12。西港香主要內容有「刈香」與「王醮」,於每逢丑、辰、未、戌年的農曆四月中下旬舉行[2]:18。每一科的確切日期不定,且會在前一年元宵確認「五主會」(主會首、副會首、都會首、協會首、讚會首)[3]。此外能成為「五主會」的人,必須要是來自五角頭的信徒[3]

該活動原本是由八份懿德宮(今八份姑媽宮)所舉行的請水繞境活動,第一科是從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開始[7]。但在道光三年(1823年)因為曾文溪大水重創八份懿德宮一帶,因此該活動改由西港慶安宮接辦[7]。而關於慶安宮是從哪一科開始接手,有說法是自道光三年癸未科開始,但是黃文博《南瀛王船誌》有指出大水是在該年七月發生,而請水繞境是在四月舉行,應不會在大水之前就更換主辦廟宇,所以應該是從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才開始由西港慶安宮主辦[7][14]。該活動歷史悠久,除昭和十八年(1943年)因太平洋戰爭未舉行遶境(但有舉行王府科儀),至今未曾間斷[2]:206。而香路之規模,也從八份懿德宮(姑媽宮)時期之原十三村鄉[註 15],擴至三十六村鄉,增加至七十二村鄉,至現今九十六村鄉,香路範圍涵蓋現今西港七股佳里安定安南等地[2]:210

九皇禮斗護國消災大法會

[编辑]

該儀式的起源據說是過去在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進行的「九皇齋」[註 16],是在這段「北斗九皇」(北斗七星)降生期間進行的齋戒[3]。齋戒期間必須祭拜斗姥元君,早晚誦念斗母經[3]。後來演變成各廟宇在農曆九月初一進行的九天禮斗法會[3]

西港慶安宮原先並未進行該法會,是到了1974年才開始舉行,之後年年舉辦「九皇禮斗護國消災大法會」[3]。法會中會有道士設壇誦經禮懺,此外會將參與者的生辰八字寫在疏文上以祈福消災[3]。此外也會舉行過限橋或平安橋的,以讓參與者「過運」[3]。西港區各廟中,僅慶安宮會舉行此類法會[3]

文物

[编辑]

慶安宮保存有數面古匾與石碑等文物,多放置在後殿或香科文物大樓[3]。而歷史最悠久的匾額據說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五角頭耆老敬獻的「后德配天」匾,此外還有「威靈廣濟」(1827年)、「恩威竝濟」(1847年)、「代天府」(1848年)、「赫濯聲靈」(1848年)等古匾[3][1]

此外慶安宮旁立有「安定里向忠亭碑」,是文史工作者盧嘉興所發現,當時充當成慶安宮的階石[1]。碑文大多已磨損,只能辨識一部分[1]。該石碑是乾隆九年(1744年)「西六分堡」(漢人聚落)、「東十一社」(平埔族群聚落)共同豎立,紀念因朱一貴事件而建立的向忠亭[1]。向忠亭是清廷為褒揚協助清軍的當地仕紳吳士連而建,位在其大宅前,據說文武百官路過都要停轎下馬跪拜[1]。後來向忠亭年久失修,附近居民乃集資整修並立碑為記[1]

傳說軼事

[编辑]

鯉魚穴

[编辑]

傳說慶安宮所在地原是凹塘,過去有泉水湧出,並有鯉魚在其中游動,堪輿家稱之為「鯉魚穴」[1]。而在1971年11月23日(十月初六)子時舉行重建上樑儀式時,拍攝到香案上有呈現雙鯉魚形象線條的照片,地方耆老認為這是該廟位在鯉魚穴所致[1]。另外約是在日治時期,慶安宮開始分靈出金鯉魚令旗,供信徒迎請回家供奉,俗稱「鯉魚公」[15]。每三年舉行一次西港香時,這些分靈出去的「鯉魚公」會返回慶安宮「鑑醮」,確認這些鯉魚公神威猶存,廟方也會請師傅予以整飾[15]

千歲爺

[编辑]

傳說在西港香期間,凡在千歲爺賞兵拜拜時偷東西的小偷,會將贓物帶到王衙自首[10]。因為小偷會感覺到似乎有人在跟著他,要他將東西歸還[10]。小偷無法擺脫,只好將贓物歸還自首[10]

另外過去七股鄉槺榔村(後改為七股區槺榔里,2018年併入義合里)據說在某次西港香出了一個牛犁歌陣頭,陣頭人員在慶安宮等待時,有一人將錢帶放在某香舖忘了拿[10]。之後想起回到香舖尋找時,老闆卻起貪念說沒有看到錢袋[10]。同行者問該人這些錢的用途,他表示這些錢是要買金紙燒給千歲爺賞兵用[10]。結果香舖突然失火,眾人搶救撲滅火勢後,清點損失發現被燒掉的金紙剛好是那筆錢可以買的金紙數量[10]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該廟媽祖又稱「西港媽」。
  2. ^ 該書在「創立」一欄寫是「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一日」[6]
  3. ^ 範圍大約是現在西港的中山路、文化路、慶安路、新興街一帶[9]
  4. ^ 在慶安宮西南,慶安路和南42線交叉處東南[9]。因為是西港仔街「南」邊的「海埔」地而得名一帶[9]
  5. ^ 在西港中山路以東,嘉南大圳西港分線以南[9]。因為聚落在水堀旁而得名[9]
  6. ^ 在西港中山路、慶安路交會處東南一帶[9]。因據說隨鄭成功來臺的吳士連富有後,在此興建瓦造大厝而得名[9]
  7. ^ 在西港茄苳腳保安宮一帶[9]。因居民在茄苳樹旁定居而得名,是五角頭中最小的聚落[9]
  8. ^ 如南海埔角的境主公有大境主公、二境主公、三境主公三尊,由四祧(姓)爐主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一在慶安宮擲筊決定當年奉祀人選[3]:40。另外境主公的侍從范、謝將軍則奉祀在乩身家中[3]:40
  9. ^ 此「媽祖宮」是地名[7]
  10. ^ 盧嘉興認為康熙到道光之間1百多年都未重修不合理,認為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遷到現址重建,後改稱慶安宮[11]
  11. ^ 八份地區認為慶安宮大媽是姑媽宮大水時由茄苳腳搶救出的「鄞仙姑」[2]:42
  12. ^ 廟已不存,神像主要安置在嘉義城隍廟[12]
  13. ^ 北港朝天宮新港奉天宮皆主張其媽祖才是笨港媽祖。
  14. ^ 過去科醮會首的稱呼[1]
  15. ^ 所謂的「村鄉」並非單指一個庄頭或一座庄廟,通常是指「可以獨立參加的庄頭或庄廟」[2]:56。這些村鄉可能是「庄頭與庄廟合一」、「多庄共有庄廟」、「一庄多廟」、「有庄無廟」的情況[2]:56
  16. ^ 過去是主要是泉州籍移民的習俗[3]
  17. ^ 盧嘉興〈捏改古匾及竄改廟名考證〉一文指出該匾的年簽曾被改成「康熙壬辰荔月」[1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凃順從. 《南瀛古廟誌》.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04: 頁142─157. ISBN 957-00-3357-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黃文博. 《西港刈香》.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4-0223-0.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馬有成. 《珍藏西港 宗教民俗卷》. 臺南縣西港鄉公所. 2005-11: 頁112─132. ISBN 986-00-2614-9. 
  4. ^ 4.0 4.1 黄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縣政府文化局. 1994-04: 頁218─315. ISBN 957-00-2651-0. 
  5. ^ 5.0 5.1 5.2 5.3 5.4 黃名宏、洪瑩發. 《西港刈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5-05: 頁70─74. ISBN 978-986-04-4794-1. 
  6. ^ 6.0 6.1 6.2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111 (日语).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張耘書.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184─198. ISBN 978-986-03-9415-3.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劉枝萬. 〈臺南縣西港鄉醮典〉.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聯經. 1983. ISBN 957-08-1494-2.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12: 頁595─599. ISBN 957-01-2593-4.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許書銘、簡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臺南縣政府. 2010-06: 頁139─144. ISBN 978-986-02-3581-4. 
  11. ^ 11.0 11.1 11.2 11.3 盧嘉興. 〈捏改古匾及竄改廟名考證〉. 《臺灣風物》. 1981-12, 31 (4): 頁108─113. 
  12. ^ 丁偉杰. 〈百年後重逢! 天妃巡境壓軸 雙忠廟開基媽祖會香〉. 自由時報. 2017-04-02 [201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13. ^ 《諸羅縣志‧卷十二 雜記志》
  14. ^ 黃文博. 《南瀛王船誌》. 臺南縣文化局. 2000-02: 頁80─107. ISBN 957-02-5454-8. 
  15. ^ 15.0 15.1 陳桂蘭. 《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171─173. ISBN 978-986-04-3023-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