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汉经济协作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汉经济协作区
长沙
常德
鄂州
黄冈
黄石
荆门
荆州
景德镇
九江
南昌
南阳
萍乡
潜江
上饶
十堰
石首
天门
武汉
仙桃
咸宁
湘潭
襄阳
孝感
信阳
宜昌
宜春
益阳
岳阳
株洲

武汉经济协作区(長江中遊經濟圈)于1987年5月23日在湖南岳阳成立,為中國大陸中部地區最大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武汉为中心,跨越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湘)、湖北(鄂)、江西(赣)三武汉城市群湘东北城市群赣北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圈。截止2005年11月市长联席会议,成员共计31个城市。其最高协调和决策机构为“市长联席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1][2]

目标

[编辑]

突破以行政区划、单一地区或单一城市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内产业分工体系,促进城市间各个要素的融合、和城市间市场衔接等。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组建城市群(城市圈);协作区以城市群为基础,相向发展,形成大的经济圈。 未来长江中游地区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经济区,成为中国大陆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第四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1][2]

武汉经济协作区各个城市群

周边白色部分属于行政区划管辖范围
中间白色部分表示未加入该组织

区域基本情况

[编辑]

武汉经济协作区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5千万,31个城市政区2004年GDP总量约14000亿元。區內铁路干线有南北的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和东西走向的宁西线汉丹线襄渝线长荆线武九线石长线沪昆线公路有南北走向的京珠高速105国道106国道107国道207国道和东西走向的312国道316国道318国道320国道

历史

[编辑]

19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走上正常轨道。为顺应经济的发展,以重庆、武汉、南京三市市委书记共同发起,于1985年12月组建了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自此长江流域地区自1985年至1987年,以上海重庆、武汉、南京四个城市为主体,开始分别组建区域性经济协作会。[1][2]

1985年,武汉、岳阳、黄石等城市发起,“武汉经济协作区”筹组工作启动,1987年5月23日经济协作区在岳阳成立。在此期间,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重庆经济协作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分别成立。[1][2]

历次市长联系会议

[编辑]
  • 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暨成立大会,1987年5月23日于湖南岳阳召开。
  • 第二次市长联席会议于1988年8月31日在江西南昌召开;通过了《关于加强武汉经济协作区工作网络活动的意见》。
  • 第三次市长联席会议于1990年5月在湖北武汉召开;修定《协作区互惠原则》,通过《资源联合开发》、接纳《共同组建企业集团》等提案。
  • 第四次市长职席会议于1991年10月18日在湖北荆州召开;原则通过《关于在区域内进一步开展科技成果推广的意见》。
  • 第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于1994年9月16日在河南南阳召开;通过了《共建油料市场》、《组建企业家联谊会》、《金星计划》、《联建宜昌经协大厦》等提案。
  • 第七次市长联席会议于1997年6月10日在湖北孝感召开;提出建立利用好区域市场,开展跨地区资产重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
  • 第八次市长联席会议于1999年5月18日在河南信阳召开;会议通过在信阳建立茶叶电子商务市场、建立华中旅游圈提案,修订武汉经济协作区互惠办法。
  • 第九次市长联席会议于2001年6月16日河南驻马店召开;通过《新世纪实现联合发展新跨越的指导意见》、《联办武汉经贸洽谈会》的提案。
  • 第十次市长联席会暨第四届中国竹文化节于2003年10月11日至12日在湖北咸宁召开;通过了新的武汉经济协作区章程;成员28个。
  • 第十一次市长联席会议于2005年11月18日至19日在湖南长沙召开,成员31个。

参考

[编辑]
  1. ^ 1.0 1.1 1.2 1.3 2006年武汉经济协作区干事会工作报告.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2. ^ 2.0 2.1 2.2 2.3 武汉经济协作区章程. [2012-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9月28日).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