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亨利·莫爾菲爾德
理查德·亨利·莫爾菲爾德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磯縣洛杉磯市威尼斯 | 1929年9月9日
逝世 | 2010年10月11日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韦克县洛利 | (81歲)
死因 | 自然死亡 |
国籍 | 美国 |
语言 | 英語 |
母校 |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
职业 | 外交官 |
知名于 | 伊朗人質危機被扣押444天 |
配偶 | Dorothea |
儿女 | 5 |
理查德·亨利·莫爾菲爾德(英語:Richard Henry Morefield,1929年9月9日—2010年10月11日)是一位在美國外交部服務的美國外交官。1979年11月4日,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有66名工作人員被一個名為「伊瑪目穆斯林學生追隨者」的激進伊斯蘭學生組織俘虜,這場事件後來被稱為伊朗人質危機,他是其中之一。他是被扣為人質444天的52名美國人之一,直到1981年1月19日簽署《阿爾及爾協議》結束了關於其餘被扣為人質的俘虜的談判,他們於第二天獲釋。
早期生活
[编辑]莫菲爾德於1929年9月9日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威尼斯,在聖地亞哥長大[1],並在那裡就讀聖地亞哥高中。[2]他的大學背景主要是歷史,並於1951年在舊金山大學獲得了該學科的本科學位。[3]他在美國陸軍服役兩年,並獲得中尉軍銜,服完兵役後於1954年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碩士學位。[1][3]他於1956年加入美國外交部。[3]
伊朗人質危機
[编辑]1979年11月4日,莫爾菲爾德在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擔任美國駐伊朗總領事。 大使館被伊斯蘭激進學生包圍後,建築物被佔領。[3]他用汽車將五名美國人送走,他們在加拿大大使館避難。[1]莫爾菲爾德和大約兩打員工一起試圖離開使館大院,但在幾個街區外被一群學生和革命衛隊抓獲。 總共有66名美國人被扣為人質,該組織要求將獲準進入美國的被廢黜國王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送回伊朗接受審判。13名人質中的13名人質和非裔美國人在緝獲後幾週內獲釋,一名重病人質於1980年7月獲釋,莫爾菲爾德成為52名美國俘虜之一,最終被關押了444天。[3]
莫爾菲爾德是六名美國人之一,他們首先被帶到德黑蘭的一所學校,他們被安置在浴室裡,並用步槍指著他們,這是他最終面臨的三起模擬處決中的第一起。12月回到大使館後,莫爾菲爾德被關在一間沒有窗戶的地下室儲藏室裡,他不得不與其他八名人質共用一間儲藏室,只留下足夠的空間向任何方向邁出兩到三步。 他和他的人質同伴除了互相玩紙牌遊戲和跳棋之外沒什麼可做的。莫爾菲爾德養成了定期運動的習慣,每天做伏地挺身、仰臥起坐,並在他的小隔間周圍慢跑一小時。[3]出獄時他體重減輕了30多磅,並開玩笑說「如果我聰明的話,這可能會讓我多活10年」。[3]
1981年1月19日《阿爾及利亞協議》簽署後,莫爾菲爾德和其他俘虜接受了體檢,並於第二天獲釋,被安置在人群包圍下高呼「壞、壞、美國壞」的公共汽車上,乘坐一輛阿爾及利亞汽車離開該國飛機。他們抵達德國後,他打電話給妻子,告訴她「那些人試圖摧毀我們」,但「我們打敗了他們」。1月25日,莫爾菲爾德在斯圖爾特國際機場與妻子和孩子團聚。他的妻子回憶起她當時的難以置信,她終於見到了丈夫,她說:「直到那一刻,我真的不相信一切都結束了。然後,當然,我也跑了。我們有幾分鐘沒有說話」。[3]
從伊朗獲釋後
[编辑]莫爾菲爾德被任命為國務院加勒比事務辦公室主任,並被派往墨西哥,擔任駐瓜達拉哈拉總領事以及美國駐墨西哥城大使館經濟參贊。[1]
2005年有報道稱,新當選的伊朗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是參與佔領大使館的學生激進分子之一,莫爾菲爾德表示,他不認識他,因為「我不是他們花大量時間處理的人之一」。[4]獲釋多年後,他對伊朗人民並無怨恨,2006年對BBC的一位採訪者說,「我無法將我對伊朗及其文化的了解與那些扣押我444天的激進學生相提並論」,他們稱這個國家為「一個擁有許多不同群體的社會,如果有機會,他們可以為新的現代伊朗做出貢獻」。[5]
2010年10月11日,莫爾菲爾德因肺炎在北卡羅來納州羅利去世,享年81歲。他身後留下了妻子多蘿西亞、一個女兒和四個兒子。他的兒子里克於1976年在弗吉尼亞州一家餐館的搶劫中被槍手殺害。[3]莫菲爾德回憶說,處理兒子死亡的經歷給了他更大的力量度過人質危機。[1]
參考文獻
[编辑]- ^ 1.0 1.1 1.2 1.3 1.4 McLellan, Dennis. "Richard Morefield dies at 81; diplomat was seized in Iran hostage crisis: Held for 444 days, the U.S. consul general in Tehran was given a hero's welcome after the hostages were freed and he returned home to San Dieg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s Angeles Times, October 15, 2010.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
- ^ Former Iran hostage grew up in San Diego. San Diego Union-Tribune. 2010-10-15 [2023-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6) (美国英语).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Hevesi, Dennis. "Richard Morefield, Held Hostage in Iran, Dies at 8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15, 2010.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
- ^ Barringer, Felicity; and Brinkley, Joel. "For Former Tehran Hostages, a Tangle Of Anger at Both Captors and the U.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 2005.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
- ^ Coomarasamy, Jamie. "Former Iran captive counsels cau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t loggerheads with Iran over Tehran's nuclear programme, the BBC's Jamie Coomarasamy meets an American with personal – and painful – memories of the count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May 9, 2006. Accessed October 20,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