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7年10月24日
外觀
阿瑟·霍利·康普頓,美國物理學家,因發現展示電磁輻射粒子性的康普頓效應而於192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那時的人們儘管已經清楚理解光的波動性,但仍不能完全接受光同時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因而這一發現轟動一時。他在曼哈頓計劃中領導冶金實驗室的事跡,以及在1945至1953年間擔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的經歷也為人熟知。1919年,康普頓成為首批受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資助出外留學的學生,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的卡文迪許實驗室深造。在那裡,他研究了伽馬射線的散射與吸收。他在日後發現的康普頓效應正是基於這些研究。此外,他還利用X射線研究了鐵磁性與宇宙射線,並發現:鐵磁性是電子自旋排列的宏觀表現;宇宙射線主要由帶正電的粒子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康普頓是曼哈頓計劃的關鍵人物。他的報告對於計劃的實施非常重要。1942年,他成為冶金實驗室的領導人,負責建造將鈾轉化為鈽的核反應爐、尋找將鈽從鈾中分離出來的方法以及設計原子彈等工作。康普頓監理了恩里科·費米建造世界首個核反應爐芝加哥1號堆的過程,該反應爐在1942年12月2日開始試運行。冶金實驗室還負責了位於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X-10石墨反應爐的設計與實現。鈽則在1945年自漢福德區的漢福德B反應爐中開始製造出來。戰後,康普頓成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校長。在其任期內,學校正式廢止本科生中的種族隔離、任命了首任女性正教授並錄取了大量回國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