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Lyliylytl/Sandbox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萌動の心(^_^)∠※π≈3.141592653589793238留言哦簽名乃賣萌,或扔掉最好。於共和國64年




西方哲學

[編輯]

古希臘文明為源頭而發展起來的哲學思想,及其在歐洲諸國的發展。又稱歐洲哲學。習慣上人們按照時間順序將其分為4個時期:1、古希臘羅馬哲學;2、中世紀哲學;3、近代哲學;4、現代哲學。雖然這種分段並不反應哲學思想的內在聯繫,但這是一種常規的分段。最早可追溯到萊頓的G.霍恩編寫歐洲歷史時(大約1666年)開始使用。1700年時,德國史學家C.塞拉斯將其推廣到各個部門歷史的編寫,而黑格爾也於1805年~1830年先後在耶拿、海德堡及柏林都講授過《哲學史》也使用這種分段。 [1] [2]


古希臘-羅馬哲學

[編輯]


古希臘哲學時期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時期,時間為公元前6世紀[約585]到公元6世紀。它一般被分為三個時期:前蘇格拉底時期、古希臘三賢者的古典希臘時期、和後亞里斯多德(或希臘化)時期:有時候會把新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哲學家們的古典時代晚期加入作為第四個時期。[3]

前蘇格拉底時期

[編輯]

在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西方哲學就從古代神話詩歌中脫穎而出,逐步開始對宇宙的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開始了獨立發展。當時的哲學家們多關注自然界,所以又被稱為自然哲學家

  • 愛利亞學派,其代表有巴門尼德芝諾巴門尼德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則一切運動變化都是不存在。愛利亞的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理論,即世界只有「存在」,而沒有「不存在」,只有「一」,而沒有「多」,因此,世界是不變的。
  • 赫拉克利特,他強調「變」。認為變才是真實的,而永久的不變是不存在的。他便向外界宣傳自己的理論,世界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他更加暗示世界中的變存在著秩序和理性。
  • 以上諸多爭論,看似截然不同,其實本質上是相似的。這種變與不變的關係,雙方都只是片面地強調一種。必須既要承認變,又要承認不變。而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就產生了認識論問題。
  • 智者派,公元前5世紀中期,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等所形成的智者派將研究的重點由自然轉移到人類本身。認為「人才是萬物之本」。他們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而高爾吉亞卻認為所有的都是同樣的假,這是懷疑論的雛形。[4] [5] [6] [7]
畢達哥拉斯
[編輯]

畢達哥拉斯是這個時期的著名的哲學家。他是出現於蘇格拉底之前並對柏拉圖產生直接影響的人。

公元前6世紀末,以畢達哥拉斯為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所主張的哲學與前述的觀點即相近又有不同。他認為「一切都是數字」。其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實質和結構都是它們所包含的數字關系所決定的。

他指出平均、秩序和調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調,並以音樂的調和說明宇宙的調和。他所在的學派將宇宙總結為十種性質相異的組合:有限與無限、奇與偶、一與多、左與右、男與女、靜與動、直與曲、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方與圓。

至此之後,數學的本質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數學不受觀察和實驗造成的不確定性影響,而且是通過純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8] [9] [10] [11]


希臘三賢哲學時期

[編輯]
柏拉圖 (左)和亞里斯多德 (右): 裁剪自雅典學院 ,拉斐爾·聖齊奧作, 1509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合稱古希臘三賢者。

蘇格拉底
[編輯]

針對智者派的懷疑主義思想,蘇格拉底所做的是將道德引入哲學領域。他沒有直接教過人,但柏拉圖深受其影響。而其整個哲學思想來源於兩大理論:其一,永遠不要做壞事;其二,一個內心真正善良且正義的人絕不會做相反之事。

他認為真理有其客觀性,他試圖推翻智者們以個人主觀感覺為真理的思想。然後提出的概念,以作為人生行事的方向。對於道德是什麼的問題。蘇格拉底之回復為「知識道德。」對於知識是何物的問題。他回答是如下,知識乃是透過理性而得的概念。認識論道德哲學由他創立。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就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如此,蘇格拉底奠定了他的哲學地位。 [12] [13] [14] [15]

柏拉圖
[編輯]

柏拉圖學園派的創立人,也是蘇格拉底最重要門徒。他集思想之大成,第一個建立貫通形上與形下的哲學思想體系,他的工作固然有許多地方不完備,但他為哲學獻身的專誠精神,他的卓越的才思,他的哲學對後來西方哲學的影響,使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備受尊敬。

他的學說是以形上的觀念論為重心,而他對「觀念」的解答為,其「概念」的客觀實在化。他認為世間萬物皆由觀念而成,觀念是形而上的,但卻是實在的,其為永恆的,為萬物之根源;觀念是絕對的完全。即是理念論,其學說主要是居於感性世界之外的和感性事物的原型。在所有理念中,是最高。在其論著《國家篇》中,他又把只重視感性認識的人比作只會看見事物陰影之洞穴中的囚徒,這表明他輕視感性認識的作用。

於是以此觀念論為依據,柏拉圖建立他的靈魂論,為個人的倫理道德;又寫了「理想國」 以論一個國家的理想形態。他共有三十五篇對話錄傳世:被後人認為不但是哲學作品,也是文學佳作。 [12] [13] [14] [15]


亞里斯多德
[編輯]

亞里斯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他深受柏拉圖的影響,也因此深了其師的哲學的缺失。亦成立逍遙派。他的思想大體上是在對柏拉圖理論的修正與革新。他在哲學上有著諸多貢獻,就如通過對自然和人性的觀察,加上理性的思維,就能達到事物內部結構的真正認識。

他的思想主要為以下幾點:1.宇宙間任何一物均為實在;2.任何物體均具有四種成因,即為物質因、動力因、形式因與目的因;3.四因可以說成是兩個原理,即物質與形式;4.物質為潛能,形式為實現;5.世間萬物分為無機物植物動物人類,其中會有變化,呈現出逐漸進化的趨勢;6.無機物之前有無形式之物質,只存在於思想中;7.是萬物的目的因;8.其倫理學是形式與物質並重的,人們的理性與情慾不可偏廢,應該予以調合。

由此,他最早對「科學」進行分類:理論哲學、實踐哲學和藝術。其中,理論哲學中的第一哲學即是形上學的雛形,而另外的還有物理學生物學倫理學政治學詩歌等。他貫徹了實體與屬性、形式與質料、潛能與實現、共相與殊相之間的區別。他的哲學理論和著作對後來的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6] [17] [18] [19]

希臘化哲學時期

[編輯]

亞里斯多德死後,整個哲學界陷入了獨立時期,稱為希臘化哲學英語Hellenistic_philosophy時期。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這段時期產生了斯多葛學派伊壁鳩魯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派、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這些學派的共同特點是倫理化。斯多葛學派主要是順應自然和自製。伊壁鳩魯學派則是把快樂作為生活的本質和善的標準。

古典時代晚期: 而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直到公元529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命令關閉雅典所有學園

古希臘-羅馬哲學的各種理論也成了西方哲學的各種思想學說的起源,伴隨著歷史的發展了,古希臘羅馬也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特點。 [20] [21] [22] [23]

中世紀哲學

[編輯]
托馬斯·阿奎那

大約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6世紀左右。

公元3世紀,在埃及的普羅提諾(Plotinus)將古希臘的柏拉圖思想中較為神秘的部分進行了重新闡述,並發展為新柏拉圖主義。基督教哲學最初就在這樣背景中形成的。從基督教紀元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就成為哲學的主要問題。

中世紀哲學常常被稱為經院哲學。這個時期哲學家重新解讀了柏拉圖思想和亞里斯多德思想,以及使用新柏拉圖主義等來對基督宗教的教義作理性的分析。這時,哲學成為了神學女僕。同時宗教信仰也鼓舞了基督教哲學家發展新的哲學思想。

其中有三位著名的哲學家是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奧卡姆的威廉

奧古斯丁代表著基督教哲學的最初階段。深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他用懷疑論的精神提出許多現代哲學所碰到的問題。他並不直接證實上帝的存在,而是在人類意識和經驗的本質中,在人們對自身弱點和不確定性當中,來尋找信仰的基礎。《懺悔錄》是他的著作,也確定了他在基督教哲學的地位

在奧古斯丁之後出現了唯名論與實在論的爭端。博伊西斯是將古代哲學與宗教哲學連接在一起的代表,他更重視多樣的個別事物的真實性,是中世紀唯名論的先驅。J.S.愛留根納將基督宗教融入到新柏拉圖主義當中,並認為普遍的一個統一整體是最真實的,而多樣性的事物就不全面了,更不真實,他是實在論的先驅。安瑟爾謨是實在論的代表,受到柏拉圖理念論的影響。而羅瑟林是唯名論的代表,受到亞里斯多德的諸多思想影響。此外,鄧斯·司各脫也是著名的唯名論者。

還有12世紀初的阿伯拉爾,他是的思想是存在一個既非實際物體又非空靈意識的共同體,由此,他創立了概念論。

出生在13世紀的阿奎那是著名的中世紀哲學家,並創建了一個基督教亞里斯多德主義的體系,被稱為托馬斯主義。他追隨著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將自然世界看作是一個等級社會,由種差、種和類等本質的不同單位所構成。而處在頂端的是人類理性,藉此貶低盲目信仰而把人類理性地位提高。他的學說都是以亞里斯多德關於事物的本質與存在,形式與質料等的差異為樞紐。他認為,根據宇宙的存在與形式的上帝的存在所做出的論證才是真理。他還反對阿拉伯哲學家所提的「雙重真理」說,其著作《神學大全》和《駁異大全》。

而同一時期的奧卡姆是唯名論者的代表人物,他在邏輯和認識理論中預先勾劃出現代經驗主義的輪廓。所以他否認任何一種理性神學能具有正當性,宗教只是信仰和天啟疆域。他與另一位代表人物羅吉爾·培根共同開闢神學對自然系統研究和實驗方法的道路,而非神學上的預設。

早在12世紀,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魯世德就提出反對正統經院哲學的思想。他亦受到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只是更加傾向自然性。雙重真理學說就是他提倡的,其本質是否認真主干預世界,主張自然事物受到因果必然性支配。從13世紀開始他的學說流行起來,形成了「阿威羅伊主義」其最大代表是西格爾·德·布拉邦。 [24] [25] [26]


近代哲學

[編輯]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到19世紀,為近代哲學時期。從中世紀末到文藝復興開始,哲學與基督宗教開始分家,並開始了反對宗教,反對教會,反對權威,反對經院哲學。關於理性和信仰的分離,標誌著近代哲學的誕生。 [27][28][29]

文藝復興的哲學

[編輯]
焦爾達諾·布魯諾

文藝復興開始,人們的思想開始從清淨的僧院走出,來到喧囂的塵世。從而發展自然,也發展人類自身。從而形成人文主義自然哲學兩股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思潮。

其思想學派有:1.政治理論。如義大利馬基雅弗利法國博丹英國霍布斯荷蘭格勞秀斯等,他們都不同程度地為政權作辯護,主張強權即公理。2.人文主義重新將人放在宇宙的中心位置。它受到柏拉圖主義,希臘懷疑主義和羅馬斯多葛主義的影響。盧克萊修手稿的發現影響了伽利略布魯諾和加桑迪。3.自然哲學仍然堅持自然界是合乎理性的,並由系統的研究。李奧納多·達·文西在《筆記》中列舉經驗主義機械科學和數學等三條原則。從第一條導出培根的經驗主義;從第二條導出霍布斯的機械主義;從第三條道出了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的數學方法。

其中人文主義是以人道主義為準則的文化運動,主要代表有,柏拉圖派的希臘人普萊索和貝沙里揚,義大利人M.費奇諾;亞里斯多德派的P.彭波那齊等。

其中自然哲學家用經驗觀察的方法反對經院哲學,但他們往往與魔術鍊金術占星術一併研究。其中著名的有B.特萊西奧,以及尼古拉斯和G.布魯諾,後兩位認識論的方法探討了如何把握對立統一的途徑問題。 [27] [28] [29]


中期近代哲學

[編輯]

從17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還由於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帶來了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它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問題突顯出來,標誌著近代哲學進入全盛時期,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期。

自從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之後,從哲學分離出的自然科學繁榮昌盛。而自然科學家的伽利略同時也為近代哲學提供研究方法,其特點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進行歸納和數學演繹。

這時期的經驗論代表人物有F.培根、T.霍布斯、J.洛克、G.貝克萊和D.休謨等;唯理論代表者有R.笛卡爾、B斯賓諾莎、G.W.萊布尼茨和C.沃爾夫。

其中F.培根運用歸納法,第一個提出思維的主體「人」應該主動干擾自然,是指為人服務。

[27] [28] [30]


笛卡爾
[編輯]

笛卡爾是近代哲學家唯理論的第一人。在笛卡爾看來,物質世界是由數學關係組成的單一體系,他企圖將物理學轉化為數學。

他的「天賦觀念」學說,主張思維中的概念即是真理;他懷疑一切主張,完全運用思維推演已達到客觀真理。

在其著作中,對整個經院哲學以及在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教育與哲學體系加以諷刺。其認為「我思故我在」是認識論的無可懷疑之出發點。笛卡爾是割裂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者,為了釐清二者關係,他堅定認為在上帝那裡,精神和物質是統一的。他還是一位機械主義者。其理論被稱為笛卡爾主義[31] [32] [33]

斯賓諾莎
[編輯]

斯賓諾莎是笛卡爾之後,又一位著名的唯理論者。他的認識論、幾何學和機械觀都來自於笛卡爾。但是他對笛卡爾的二元論不認同,他認為精神和物質不過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 [34] [28] [35]


啟蒙主義
[編輯]

牛頓洛克啟蒙主義之父。其目標是闡明理性的起源,並將它應用於人們自身。洛克的《人類悟性論》和休謨的《人性論》完成了這兩個任務。此外,啟蒙主義不但對認識論,還對社會政治做出貢獻。洛克的《國民政府》和盧梭的《民約論》都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要求,啟迪了後世的自由主義和公民平等的。

其中洛克發展了經驗論,他不認同笛卡爾的「天賦觀念」,提出白板說,他也強調人們從感覺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也認為感覺中的個別東西才是第一位。但他普遍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

貝克萊更是發展了洛克的哲學理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除了感知的主題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麼也沒有。他非常不贊同物質的抽象概念,認為其既無客觀實在,也不能存在於人心。

休謨的理論比貝克萊的更進一步,他不僅僅認為物質實體不存在,更認為精神實體不存在。只承認知覺的存在。他還以自己的不可知論懷疑論不承認統一性和普遍性的東西,認定多樣性和個別性才是最高原理,這把當時英國哲學重視個別性原則發展到頂峰。

[34] [36] [35]


萊布尼茨
[編輯]

他是三大唯理論者最後一人。他堅定地維護笛卡爾的學說,反駁洛克的理論。他認為洛克體系與亞里斯多德密切相關,而他的體系繼承與柏拉圖。與笛卡爾不同的是,他認為萬物的實體是「單子」,且互相沒有關係,而是由於「前定和諧」才共存一體,即存在於之中。「前定和諧」調和了笛卡爾之二元論和斯賓諾莎之實體雙重性。 [28] [37] [38]

其他哲學家
[編輯]

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也包含了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爭論。到了18世紀的法國哲學,J.O.de.拉美特里才公開宣布唯物主義是唯一的,而D.狄德羅也拒絕承認上帝的存在。

在政治倫理思想方面,伏爾泰,C.S.孟德斯鳩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都有論述。

其中百科全書派成為當時法國哲學的最高成就,他們皆認為機械主義才是最終形式。他們認為物質是唯一的且處於永恆運動的。精神只是人腦的屬性。

所以,他們認為無機物與有機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維是人感官的結果。但他們仍然是經驗主義者,在因果性上,他們不承認偶然性的作用,認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這就成為唯心主義的觀念。

[39] [27] [28]

德國古典哲學

[編輯]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直到19世紀初,哲學便進入了近代哲學的總結時期,這就是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有兩條線索標誌著轉折的到來:一、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更加明確;二、產生了系統辯證法。其代表人物有I.康德、J.G.費希特、F.W.謝林、G.W.F.黑格爾等。 [27] [28] [40]

康德
[編輯]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三個標誌性的創造:

1、哲學意義的新規定;2、哲學方法的新概念;3、哲學寫作的新結構。

他受到休謨的諸多影響,並為西方哲學帶來一次革命。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核心就是規定理性能做什麼以及不能做什麼。

康德同意休謨的理論並認為,存在一些原則,使得心靈對經驗和認識加以組織,而證據皆可以在數學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題里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義要多得多。他使用稱之為批判哲學的先驗方法,來展現經驗的某些範疇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預先存在與人們一切言談之中。

憑藉著他的三部「批判性」的著作,為先驗方法作出相應的結構:

1、分析論,分析理性的有效機能;2、辨證論,展示理性的可能失誤;3、方法論,列舉實用的各種規則。

他還為道德哲學奠定了新基礎,且他賦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義。因為其影響在現代依舊尚存,其理論被人們稱謂康德主義[41] [42] [43] [44]

費希特和謝林
[編輯]

費希特本來承認斯賓諾莎的機械的因果決定論,但後來受到康德的影響,開始認為因果決定論只是表面,其實質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僕而是獨立自由的主體。就此,他建立了主觀的思維與客觀的存在之統一說。

謝林是從費希特理論出發的,但深受斯賓諾莎和文學上浪漫主義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即他認為自然和精神、存在思維,客體和主體,表面相反,實則統一,是同一個「絕對」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絕對」即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他認為藝術才是最直觀的理性。 [43][27] [28]

黑格爾
[編輯]

黑格爾及其理論的出現將西方哲學的推上一個新高度,他創立了西方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他的理論和學說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並被稱為黑格爾主義

從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而成的多種哲學運動。其重點就是以歷史邏輯為主,歷史方面,它從不同角度理解「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邏輯方面,它有發現其中所說的「真理即使整體」。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

他從康德的「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

他認為,為了達到這個「絕對精神」,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

就此,社會和歷史的現象,便被賦予一種在哲學史上還是嶄新的顯赫地位。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45] [44] [46] [47]

現代哲學

[編輯]

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19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19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A.叔本華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

20世紀的西方哲學上主流有兩條:1.有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2.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

現代哲學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潮流。 [48] [49] [50] [51] [40] [52]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編輯]

歷程哲學

19世紀中期,黑格爾主義在中歐受到歡迎,並在此後也隱約出現在該地區。在英國美國也具有影響力,不僅啟發了布拉德利羅伊斯等人的觀念論哲學,還形成了一種哲學氣候。即形式有所修正,但是本質不變。比如懷特海的「歷程哲學」。 [48] [50] [49] [51] [40] [53]

主流馬克思主義
[編輯]

K.馬克思的著作本身不能說成是一種哲學,更不是一種哲學體系,但他的全部論述是對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體系中的唯心主義進行的激進批判。他認為哲學必須變成現實,人就不能在只是解釋世界,必須即改造世界本身,有改造人對世界的認識。

但是儘管馬克思本人批判黑格爾的觀念論,但其思想卻深受黑格爾的特別是辨證論的影響。並將其基本本質作了自然主義的改造。這之後,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才在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列寧等人的闡釋和補充下,為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並形成新的世界觀

另外馬克思主義也指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史達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史達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其他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 [54] [55] [49] [51] [56] [40] [57]

西方馬克思主義
[編輯]

此外,比上述類型更為複雜的版本有阿爾都塞等人做出詳盡闡述。然而,在盧卡奇布洛赫等人採用黑格爾學說,而非科學學說對馬克思思想重新詮釋,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後來在英美等地獲得新生。

之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受到[[弗洛伊德]]、存在主義、康德、社會科學以及黑格爾等思想的革新,已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如霍克海默阿多諾。以及與「法蘭克福學派」有聯繫的「批判會理論」等。後來,薩特和不少法國學者的「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科拉科夫斯基彼得羅維克英語Gajo Petrović東歐哲學家提出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54] [55] [49] [56] [51] [57]

革新的黑格爾主義
[編輯]

20世紀開始,黑格爾主義的社會性方面在狄爾泰和一些德國學者重新發展。他們對其在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生活與歷史的進路作出修正。

在美國,詹姆士杜威對黑格爾主義作出了相似的,在社會性傾向和自然主義特色的詳盡闡述。實用主義運動在英美影響甚大,在此將黑格爾的思想發揚為新的哲學運動。

英國的維根斯坦也轉變的思路,從之前的實證主義和新康德思想,轉而去研究語言、科學,及科學史倫理學等。

結構主義

在法國,因科傑夫英語Alexandre Kojève的影響,使得黑格爾主義對薩特等人形成衝擊,當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這種衝擊更加明顯。則出現與克勞德·李維等相關聯的「結構主義」。還有福柯德希達等法國「後結構主義」等思想。 [49] [51] [50] [48] [52]


後古典現代哲學

[編輯]

分析哲學

後古典主義是種哲學觀,從培根,笛卡爾休謨康德,這股浪潮獲得科學的傾向,後來又獲得邏輯和語言的,逐漸形成一種基本的分析哲學

實證主義

19世紀上半葉英美,「蘇格蘭常識學派」很普及,後來英國摩爾的思想和20世紀初美國「新實在論者」都發展了它。孔德實證主義在法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美國得到米爾格拉姆的發展,成為「實驗主義」,又形成科學性的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

實證主義在德國由陸宰布蘭希維克英語Léon Brunschvicg等人的發展下,形成「新康德主義」,並經由重新發現的休謨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在英美等地也流行起來。

邏輯實證主義

一種很注重邏輯的學說,在德摩根布倫塔諾邁農弗雷格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進展。羅素和摩爾發動了分析運動,由此形成分析哲學的雛形。又在維根斯坦的研究下,將分析哲學進行了重新解釋,變成了語言分析問題,從而產生邏輯實證主義。

語言哲學

二戰後,分析哲學更加分化,並形成多個不同的派系。但其本質相差無幾,都集中研究「分析」這一概念上來,後來有不少開始研究語言哲學這一分支。

現象學

胡塞爾將嚴謹的數學思想賦予哲學,使的笛卡爾主義進一步激進化,在海德格爾的影響下,便產生了現象學運動

唯物論

其中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期間的一個唯物主義代表。他將黑格爾哲學稱謂精緻化和理性化的神學體系,他認為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思維不僅僅是人腦的表現也是人與人思維的表現。

他的唯物論和實證主義以馬赫的學說達到頂點,並在英國流行。

新托馬斯主義

而從公元1879年以來教宗利奧十三世頒發教義宣稱為「永遠的父親」之後。多瑪斯哲學在基督宗教和神學中的哲學教義再度得到肯定。而梅西耶(Désiré-Joseph Mercier)和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發展了該學說並吸收了近代哲學的諸多優點,逐步形成新托馬斯主義[50] [58] [49] [51] [59] [52] [60] [61]

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編輯]

意志主義

該潮流在費希特和謝林的學說下,又經過康德以及黑格爾的影響,終於由叔本華所注意到其中尚未被探索的領域——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基本特性的東西,即是「意志」。

尼采也有所謂的「權力意志」這種學說,一種關於生命與世界的與叔本華類似的詮釋。但,尼采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革,有「對所有價值重新作出評價」的論述。將其大膽的心理概括傳統從宗教、藝術到道德、社會,再到科學和認識本身。

實用主義

因為達爾文發現的進化論,讓斯賓格勒發展為一個哲學表達,而柏格森為其發展提供促進作用。在一戰後,舍勒普萊斯納蓋倫等採用上述學說,開創了「哲學人類學」。

上列觀點在桑塔亞那杜威等人和懷特海的影響下,重新對黑格爾主義進行理解。由皮爾士詹姆士等思想家開創了實用主義運動,對「人類行動、利益和目的作出實際考慮」。

存在主義

齊克果對人類生命詮釋的過程中比實用主義更激進,他通過「信仰跳躍」來獲得與上帝的關聯。

海德格爾雅斯培也對齊克果的「主體性」和實用主義進行研究。雅士培強調人類存在不可能被化解到只能以客觀角度加以了解的地步。海德格爾更進一步對「存在的意義」作了研究,他主要對人類存在的特性和結構做了奇特的分析。

在薩特和加繆的發展下,使之流行並衍生出「存在主義」。薩特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對「塑造人類自己」這個問題存在本質性的不確定。

解釋學

研究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多採用現象學來解釋人類生命和人類條件的問題。而龐蒂使用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對人類存在作研究。

從齊克果以來的這些哲學家多注重以文學風格對哲學進行研究。從此,哲學、語言文學三者關係更為緊密,如伽達默爾的「詮釋學哲學」和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的哲學」等,逐步形成解釋學[49] [51] [50] [62] [63] [64] [65]

現代哲學的出路

[編輯]

潮流流向

之康德之後,西方哲學逐漸分為英美和歐陸兩大地域區別。而前述之幾種潮流也不斷在這兩個地域之間遊走,一種潮流在一個地區流行之後,定會出現不少分支,而後消退,但其又會在另一個地區流行起來。但,兩個地域並非密不透風,如美國與德國之間的哲學研究卻越來越能反映彼此的合流。這是一方面。

聯繫學科

另一方面,變化多端的哲學,三個中心領域從沒有被忽視,即是形上學認識論倫理學。然而邏輯和心靈哲學也得到充分的關注的同時,在其他更廣泛的領域也被哲學所涉及到了。當下最流行的是與其他學科,或者說與科學和知識界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繫來。

上述領域包括:社會和政治哲學語言哲學科學哲學數學哲學法律哲學、藝術哲學和宗教哲學等。還有一些研究種類的「應用」形式,非形式邏輯學、醫學與法律倫理學、技術哲學、性哲學、體育哲學、文學哲學和電影哲學等。

結語

眾說紛紜,各立門戶,已經成為當下哲學領域的普遍情況,但學派之間的爭論與衝突重來沒有平息過。哲學是應該更加分散,還是應該更加整合,這是現代哲學的出路的問題。 [66] [67] [50] [52] [68]

非西方哲學

[編輯]

中國哲學

[編輯]

中國哲學的主要部分起源東周時期,當時以諸子百家廣為人知,以孔子儒家老子道家墨子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還有一些流派例如農家陰陽家名家在之後則名聲不顯。在秦朝焚書坑儒後除了儒家和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躍。

宋明理學

[編輯]

先秦諸子之後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自唐朝佛教也開始對哲學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世紀中國哲學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學的發展。

宋明理學反對漢代後開始影響儒學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導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學的哲學運動。儘管理學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評,理學仍借鑑了它們兩個的部分術語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上學看作心靈發展、宗教啟示的催化劑並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學把形上學當作建立一個理性的倫理體系的指導。宋明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韓愈李翱被視為宋代理學的先驅。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以道教形上學理論為框架建立了他的倫理哲學體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

日本朝鮮哲學

[編輯]

印度哲學

[編輯]

阿拉伯哲學

[編輯]

非洲哲學

[編輯]

美洲哲學

[編輯]
  1.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主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2.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3. ^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概要部分. 1983年典藏版. 
  4.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之概要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5.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章节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6.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 第一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7. ^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前期希腊部分. 1983年典藏版. 
  8.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之概要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9.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章节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10.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 毕达哥拉斯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11. ^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前期希腊毕达哥拉斯部分. 1983年典藏版. 
  12. ^ 12.0 12.1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之苏格拉底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amencps-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13. ^ 13.0 13.1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希腊哲学中的创新思想家 苏格拉底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brencps-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14. ^ 14.0 14.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章节苏格拉底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nencps-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15. ^ 15.0 15.1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中期希腊哲学苏格拉底部分. 1983年典藏版.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ntwencps-21」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16.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之亚里斯多德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17.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希腊哲学中的创新思想家 亚里斯多德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18.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章节亚里斯多德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19. ^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中期希腊哲学亚里斯多德部分. 1983年典藏版. 
  20.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21.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晚期希腊和罗马哲学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22.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古希腊哲学章节第三部分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23. ^ 高懷民.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希腊哲学 晚期希腊哲学部分. 1983年典藏版. 
  24.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士林哲学章节.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25.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26.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世纪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章节.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近代哲学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29. ^ 29.0 29.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30.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期近代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31.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笛卡尔章节.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32.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笛卡尔主义.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33.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期近代哲学章节 笛卡尔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34. ^ 34.0 34.1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斯宾诺莎章节.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amencps-28」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5. ^ 35.0 35.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期近代哲学章节 斯宾诺莎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nencps-28」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6.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近代哲学 启蒙主义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37.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莱布尼茨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38.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期近代哲学章节 莱布尼茨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39.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中期近代哲学章节 法国哲学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40. ^ 40.0 40.1 40.2 40.3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41.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起源到康德哲学史 康德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42.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近代哲学 启蒙主义康德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43. ^ 43.0 43.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nencps-32」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4. ^ 44.0 44.1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康德 “三大”批判时期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brencps-33」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45.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 黑格尔及其继承人之黑格尔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46.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47.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黑格尔主义.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48. ^ 48.0 48.1 48.2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49. ^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19世纪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50.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现代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20世纪哲学章节.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52. ^ 52.0 52.1 52.2 52.3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当代西方哲学部分. 1983年典藏版.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cntwencps-35」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53.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新黑格尔主义部分. 1983年典藏版. 
  54. ^ 54.0 54.1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 黑格尔及其继承人 马克思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55. ^ 55.0 55.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现代哲学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56. ^ 56.0 56.1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马克思主义.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57. ^ 57.0 57.1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马克斯主义部分. 1983年典藏版. 
  58.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 后古典现代哲学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59. ^ 中国大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主要发展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 费尔巴哈部分.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3. ISBN 978-7-5000-7958-3. 
  60.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分析哲学部分. 1983年典藏版. 
  61.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新康德学派部分. 1983年典藏版. 
  62.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 形形色色的哲学第三潮流.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63.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存在主义部分. 1983年典藏版. 
  64.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现象学部分. 1983年典藏版. 
  65.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实用主义部分. 1983年典藏版. 
  66. ^ 大美百科全书 条目:哲学 从康德到现代哲学史 结论部分. 台北: 光復書局股份公司. 1992.6. ISBN 9780717201037. 
  67. ^ 不列颠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史 结语.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9. ISBN 9781593392925. 
  68. ^ 袁保新. 中华百科全书 条目:西方哲学 结语部分. 1983年典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