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鮑里斯·強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The Right Honourable
鮑里斯·強森
Boris Johnson
Hon FRIBA
英國首相府官方肖像照,2019年
英國 英國首相
任期
2019年7月24日—2022年9月6日
君主伊莉莎白二世
副首相多米尼克·拉布
前任德蕾莎·梅伊
繼任伊莉莎白·特拉斯
  保守黨黨魁
任期
2019年7月23日—2022年9月5日
代任: 2022年7月7日 - 2022年9月5日
主席
前任德蕾莎·梅伊
繼任麗茲·特拉斯
大英國協輪值主席
任期
2019年7月24日—2022年6月24日
元首伊莉莎白二世
秘書長帕特里夏·史考蘭德
前任德蕾莎·梅伊
繼任保羅·卡加梅
 英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
任期
2016年7月13日—2018年7月9日
君主伊莉莎白二世
首相德蕾莎·梅伊
前任菲利普·韓蒙德
繼任傑瑞米·杭特
第2任大倫敦市長
任期
2008年5月4日—2016年5月9日
副職理查·巴恩斯英語Richard Barnes (British politician)
維多莉亞·柏威克英語Victoria Borwick
羅傑·伊凡斯英語Roger Evans
前任肯·李文斯頓
繼任沙迪克·汗
影子高等教育副大臣
任期
2005年12月6日—2007年7月16日
領袖大衛·卡麥隆
影子大臣大衛·威立茲
前任史蒂芬·歐布萊恩英語Stephen O'Brien
繼任羅伯·威爾遜
影子藝術副大臣英語Minister for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任期
2004年4月14日—2004年11月17日
領袖麥可·霍華
影子大臣茱莉·科克布萊德英語Julie Kirkbride
前任傑拉爾德·豪沃斯
繼任托尼·巴爾德里英語Tony Baldry
  保守黨副主席
任期
2003年11月11日—2004年11月17日
領袖麥可·霍華
主席連恩·佛克斯摩瑞斯·薩奇英語Maurice Saatchi, Baron Saatchi勳爵
 英國下議院議員
任期
2015年5月7日—2023年6月12日
前任藍道昌英語John Randall (British politician)
繼任史蒂夫·塔克韋爾英語Steven Tuckwell
選區阿克斯布里奇及南賴斯利普
多數票10,695(23.9%)
任期
2001年6月9日—2008年6月4日
前任麥可·赫塞爾廷
繼任約翰·豪威爾
選區亨利
個人資料
出生亞歷山大·波利斯·德菲弗爾·強森
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

(1964-06-19) 1964年6月19日60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城
國籍
政黨  保守黨
配偶阿萊格拉·莫斯廷-歐文英語Allegra Mostyn-Owen
1987年結婚—1993年離婚)

瑪麗娜·惠勒
1993年結婚—2020年離婚)

凱莉·西蒙茲2021年結婚)
兒女7名
親屬約·強森(弟)
居住地卡爾頓花園1號[2]
母校伊頓公學
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簽章
網站下議院網站

亞歷山大·鮑利斯·德費弗爾·強森[註 1](英語:Alexander Boris de Pfeffel Johnson;1964年6月19日),英國保守黨籍政治人物,曾任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7],也是一位通俗史學家英語popular history文學作家,早年任職於傳播媒體界,工作經歷有報社記者、雜誌編輯、電視節目策劃等。強森曾於2001年至2008年期間在亨利選區擔任過國會議員,以及於2008年英語2008 London mayoral election至2016年期間擔任過大倫敦市長,自2015年起獲選為阿克斯布里奇及南賴斯利普選區國會議員,並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間任職過德蕾莎·梅伊內閣中的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後於2019年7月下旬接替德蕾莎·梅伊出任英國首相及保守黨領袖。其政見主張奉進步的一國保守主義為基調。

強森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均為英國人,父系帶有土耳其裔血統,幼年家境寬裕,其曾於布魯塞爾歐洲學校英語European School of Brussels I阿什當宅第英語Ashdown House, East Sussex伊頓公學就讀,後考入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修讀古典學,並於1986年當選牛津聯盟英語Oxford Union主席英語List of Presidents of the Oxford Union。青年時期的強森先後任職於《泰晤士報》及《每日電訊報》兩家報社,在《每日電訊報》撰稿時經常起筆有關歐洲懷疑主義論述的文章,後於1999年至2005年期間在《旁觀者》雜誌擔任主編,且於1998年至2005年期間兼任BBC1電視節目策劃。加入保守黨後,強森於2001年亨利選區當選國會議員,並在麥可·霍華大衛·卡麥隆兩位保守黨領袖的領導下進入影子內閣,其自身的政治立場與大部分與保守黨相同。由於強森時常在電視上露面,還呈現一頭金色亂髮的樣子令人印象深刻,並持續發表內容尖銳的聲明與撰寫書籍和專欄,這讓他迅速成為英國最受矚目的政治人物之一。

強森於2008年大倫敦市長選舉英語2008 London mayoral election中擊敗工黨籍的時任市長肯尼斯·李文斯頓當選大倫敦市長,因而辭去了國會議員的職務。他在首個任期內實行了禁止在公共運輸工具內飲酒、支援金融業發展和建設公共運輸設施(包括:新倫敦巴士桑坦德自行車泰晤士河纜車)。2012年5月,強森於2012年大倫敦市長選舉中再度擊敗昔日的競選對手肯尼斯·李文斯頓順利連任大倫敦市長,並於第二個任期內成功舉辦了倫敦奧運,他亦在2015年英國大選中當選為阿克斯布里奇及南賴斯利普選區的國會議員。2016年5月,強森卸任大倫敦市長後,在即將舉行的脫歐公投裡和同黨籍的時任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留歐派人士立場相左,支援脫離歐洲聯盟,進而成為英國政壇中脫歐派的領導人物之一。最終,6月23日舉行的公投結果顯示脫歐陣營獲得勝利,致使大衛·卡麥隆為負起政治責任而辭去了擔任六年多的首相職務。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強森在繼任大衛·卡麥隆為英國首相的德蕾莎·梅伊內閣中出任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2019年5月,在時任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宣布辭職後,作為國會後座議員的強森參加了保守黨內繼任黨領袖及首相的競爭,與同為挑戰者之一的時任外相傑瑞米·杭特擊敗黨內眾多對手,雙雙進入了決選投票的階段,最終根據7月23日的開票結果,強森所獲票數力壓傑瑞米·杭特取得勝利,當選新一任保守黨領袖,並於7月24日起正式接任首相及大英國協輪值主席職務,成為英王伊莉莎白二世在位時期第十四位英國首相。同年12月12日,強森帶領保守黨在大選中贏取國會過半席次,成功續任首相且得以組建多數政府,本次大選亦使保守黨創下繼1987年大選以來在國會斬獲最多席次的歷史新紀錄。2022年7月7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辭去英國首相一職[8],但會暫時留任擔任看守首相直至保守黨選出接替者[9]

2023年6月9日,強森宣佈辭去議員職務,認為下議院特權委員會的目的是「不管事實如何,都要判我有罪」,稱他看到的報告草案「充滿了不準確之處和偏見」,並稱委員會決心將他趕出議會。該委員會調查強森是否於派對門事件中誤導下議院。[10]

強森於英國是一名備受爭議的政治人物。其支持者指稱他性格幽默,能吸引非傳統的保守黨選民的支援,如工人階級出身的選民和非保守黨的疑歐派選民。但他亦同時被批評奉行菁英主義排外任人唯親、懶惰和不誠實,也遭指控曾多次發表涉及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的言論。[來源請求]

早年

[編輯]

童年(1964年-1977年)

[編輯]

1964年6月19日強森出生於美國紐約市上東城的威爾康奈爾醫療中心,他的出生是在美國有關部門和英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登記過的,所以他持有英、美雙重國籍。他的父親時年24歲的史丹利·強森當時正在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史丹利的祖父是有切爾克斯土耳其血統的鄂圖曼土耳其內政大臣阿里·凱末爾英語Ali Kemal[11][12]他的其他祖先有英國人法國人,其中包括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史丹利與鮑利斯的母親夏洛特·強森·沃爾英語Charlotte Johnson Wahl(娘家姓福西特)[13]於1963年結婚,之前他們遷居美國;夏洛特為來自自由知識分子家庭的藝術家。她是立陶宛猶太人美國古文書學家[14]伊萊亞斯·埃弗里·洛英語Elias Avery Lowe和翻譯家海倫·特蕾茜·洛-波特英語Helen Tracy Lowe-Porter的孫女。關於自己不同的祖先,強森描述自己是「熔爐式的人」——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祖父母們血統的組合。[15]鮑利斯英語Boris (given name)被其父母以他們在墨西哥見到的一位俄羅斯流亡分子的名字命名。[16]:10-12、19-25[17]:1-13[18]:44

強森出生後隨父母住在赤爾夕旅館對面的公寓中,不久就前往加拿大新英格蘭旅行。1964年9月,回到英國,其母在牛津大學學習。1965年其母在牛津的夏鎮生下了女兒瑞秋。1965年7月,全家搬到了倫敦北部的克勞克·恩德;在1966年2月,其父史丹利獲得了在世界銀行的工作而舉家移居華盛頓。第三個孩子利奧生於1967年,其母夏洛特也因一幅畫作而小有名氣。史丹利又因工作調動在當年6月將全家搬到康乃狄克州諾沃克[16]:12-16[17]:2-14[18]:44

強森就讀過的阿什頓-霍斯學校

在1969年夏天,這個家庭回到英國,定居在位於薩莫塞特郡溫斯福德附近的埃克斯穆爾強森家族農場。{在那裡,強森第一次狩獵狐狸,從此成為他畢生的愛好。史丹利經常離開埃克斯穆爾,強森在她母親和寄住在家的互惠生的幫助下大大提高了學識。孩提時,強森很安靜、知識面廣,雖然他患有嚴重的耳聾,不得不藉助助聽裝置如鼓室導管。強森和妹妹弟弟很小時就被鼓勵參與高層次社會活動和挑戰一些高難度的事,強森有記錄的最早的野心是成為「世界之王」。除了兄弟姐妹之外他沒有別的朋友,兄弟姐妹之間變得非常親密。1969年全家搬到北倫敦麥達維爾,因為史丹利成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後。1970年,夏洛特和孩子們回到了埃克斯穆爾小住,強森在那裡的溫斯福德學校上學,後再返倫敦定居在櫻草山,強森又轉學至櫻草山小學。1971年底,四弟約·強森誕生。[16]:13-31[17]:11-26[18]:44-45

史丹利進入歐盟執委會工作後,1973年4月,全家遷至布魯塞爾郊區的于克勒定居,強森得以學會流利法語。[19]夏洛特患神經衰弱,並因抑鬱症住院。1975年,強森和他的兄弟姐妹被送往東索塞克斯郡的阿什頓-霍斯預備寄宿學校。在那裡強森迷上了英式橄欖球,並取得出色的拉丁語古希臘語成績。他對教師體罰學生感到震驚。史丹利和夏洛特的關係在1978年12月破裂,1980年兩人離婚。夏洛特搬進了諾丁山的一所公寓,強森及弟妹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那裡陪伴她。[16]:31-42[17]:26-35[18]:44-45

伊頓和牛津(1977年-1987年)

[編輯]
「作為小孩,我有很多暗瘡,書呆子氣重,刻苦不善談笑,我消遣時間的辦法就是到倫敦乘坐地下鐵去大英博物館待上一天。」
鮑里斯·強森[16]:49

1977年秋天,強森以國王獎學金英語King's Scholar入讀伯克郡伊頓公學。中學期間,強森開始使用中間名「鮑利斯」而不是「亞歷山大」作為自己的名字,並後來才知道那時同學們管他叫「怪人」。強森年輕時於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學習西洋古典學,並積極參與學生活動。他也放棄了母親信仰的天主教,成為英國國教徒。雖然學校報告說他遊手好閒、自滿和遲到但他還是把自己變成了校內知名人物。他的朋友大多來自富裕的上層中產階級,最好的朋友是後來成為商人的大流士·古比英語Darius Guppy黛安娜王妃的弟弟、後來的第九代史賓賽伯爵查爾斯·史賓賽,他們都成了強森的牛津校友,成年後依然交好。強森的英語和古典學成績優異,常年拿獎學金,他還是學校辯論社的秘書,後來成為校報《伊頓公學紀事報》的編輯。1981年加入伊頓俱樂部,在伊頓畢業後,強森在澳洲遊學一年,在精英階層的獨立寄宿學校吉朗語法學校英語Geelong Grammar School教授英語和拉丁語。[16]:42-59[17]:41-44、51-52[18]:44

強森讀古典學的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

強森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拿到獎學金,讀了四年古典學。983年秋到校報到,作為牛津大學的一代日後將主宰英國政壇和媒體界的本科生中的一員,他的同學有大衛·卡麥隆喬治·奧斯本威廉·海格麥可·戈夫傑瑞米·杭特尼克·博爾斯。他與伊頓的校友代表貝利奧爾學院在大學裡打橄欖球,還加入了著名的布靈頓俱樂部英語Bullingdon Club[20]強森與據稱是同年級最漂亮的女生、貴族出身的阿萊格拉·莫斯廷-歐文(Allegra Mostyn-Owen)成為情侶,仍在大學時已經訂婚。[16]:57-62、72-78[17]:56-66、76-83[18]:45

強森成為牛津大學裡受歡迎的知名公眾人物。與大流士·古比共同編輯校內諷刺雜誌《支流》。1984年,強森當選為學生辯論社牛津聯盟英語Oxford Union的秘書,後競選辯論社主席,失利。1986年,強森在本科生、後來的美國政治顧問法蘭克·倫茨的幫助下再次競選主席;競選運動側重於從其上層支持者出發建立自己的人格魅力,淡化他與保守黨的關係,以博得中間派社會民主黨自由黨青年團體的支援。倫茨後來指稱,強森在競選期間表示自己是社民黨的支持者,但強森聲稱沒有這方面的回憶。[21]強森最終如願以償,雖然他的主席任期並不特別突出或令人難忘,且其能力和嚴肅性受到質疑。強森專業從事古典文學古典哲學的研究,[22]二等文學士學位英語British undergraduate degree classification從貝利奧爾學院畢業,由於不是一等學位,他以此為恥。[16]:68-92[17]:60-74、84

早期事業

[編輯]

《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1987年-1994年)

[編輯]
「我看到整體(歐盟)的變化,那令人愉快。法國人和德國人不得不決定如何處理柏林圍牆倒塌,還有歐洲將往何處去,還有創造單一政治體以回應一個歷史的德國的巨大壓力,造成了保守黨內最奇妙的緊張氣氛,我在布魯塞爾寫下的一切,如同把石頭扔向花園的牆上,發出的驚人巨響讓我在英國隔壁溫室都能聽到,我在布魯塞爾寫下的一切,給了保守黨驚人的、爆炸性的影響,它真的給了我關於權力相當宿命般的感覺。」
鮑里斯·強森[17]:102

1987年9月,強森與阿萊格拉·莫斯廷-歐文在施洛普郡的西費爾頓結婚,這個婚禮特別委託德國作曲家漢斯·維爾納·亨策作小提琴獨奏。新婚夫婦去埃及度蜜月,回國後定居於倫敦西肯辛頓。強森在管理諮詢公司L.E.K. Consulting從事諮詢工作,結果發現工作無聊,一個星期後就辭職了。通過家族關係,1987年底,他成為《泰晤士報》的實習記者,師從一名正式記者。當強森為報紙撰寫一篇關於愛德華二世時期宮殿的考古發現的文章時,醜聞爆發了。他參照了一段自己編造的話作為權威來源,而謊稱是自己的教父、歷史學家科林·盧卡斯英語Colin Lucas寫的。《泰晤士報》主編查爾斯·威爾遜英語Charles Wilson (journalist)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解僱了強森。[23][16]:92-102[17]:85-96[18]:46

強森通過自己牛津辯論社主席的人脈給《每日電訊報》主編馬克斯·哈斯丁的辦公室寫求職信,最終獲得錄用。其文章的讀者是保守、中產階級、中年的「中英格蘭英語Middle England」人,並以獨特的文風而聞名,充滿古老的單詞和短語,時常稱其讀者為「我的朋友」。在1989年春天,強森被報社派往布魯塞爾報道歐盟執委會。作為時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雅各·德洛爾的批評者,他以布魯塞爾少見的歐洲懷疑主義記者而出名。布魯塞爾的許多記者同行批評他的文章,認為他經常不誠實,抹黑歐盟執委會,《衛報》的約翰·帕爾默說,「作為記者,他完全不負責任地虛構故事。」[16]:102-127[17]:97-101

強森的傳記作家安德魯·金森英語Andrew Gimson認為,這些文章是強森「歐洲懷疑主義最著名的名片」。根據傳記作家索尼婭·普內爾英語Sonia Purnell的觀點,他幫助歐洲懷疑主義成為「右派有吸引力和能引發情感共鳴的因素」,而以前這些只與英國左派有關聯。強森的文章使他成為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最喜歡的記者,儘管柴契爾的繼任者約翰·梅傑反感強森,還花了很多時間試圖反駁他的觀點。強森的文章加劇了保守黨內親歐派和疑歐派之間的緊張關係,這種緊張關係被廣泛視為保守黨在1997年大選失敗的一個原因。結果,強森被許多保守黨黨員不信任。他的作品也對20世紀90年代初右翼英國獨立黨出現產生關鍵影響。[16]:115-124[17]:102-104

1990年2月,強森的妻子阿萊格拉離開他回到倫敦。嘗試了幾次不成功的調和後,他們於1993年4月離婚。與其童年的朋友、律師瑪麗娜·惠勒戀愛,後者於1990年搬到了布魯塞爾。1993年他們在蘇塞克斯郡霍舍姆結婚,並在不久後生下了一女。強森和他的新妻子定居在以左派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而聞名的伊斯林頓。在這種環境和妻子的影響下,強森對氣候變化LGBT權利和種族關係等問題的態度更自由化。在伊斯林頓,這對夫婦育有三個子女,孩子們都以「強森-惠勒」—父母兩人姓氏的組合—為姓,他們被送到當地的卡農貝里(Canonbury)小學和私立中學受教育。強森為孩子們投入了很多時間,並撰寫了一本詩集,《固執父母的風險:一個警示故事》,這本書出版後反響不佳。[16]:129-153[17]:107-125

政治專欄作家(1994年-1999年)

[編輯]

回到倫敦後,強森申請成為戰地記者,他的主編拒絕了他的要求,並提拔他擔任助理主編兼首席政治專欄作家。強森的專欄因意識形態的折中主義和獨特的文風而廣受讚譽,並獲得了廣播節目《報章摘要英語What the Papers Say》年度評論員獎。他也被指責為偏執;2002年在其《每日電訊報》專欄中,強森建議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必須愛上在大英國協國家巡遊因為她會受到「歡呼者揮舞著旗幟的黑人小孩英語piccaninnies」歡迎,而在剛果,東尼·布萊爾會遇到「西瓜微笑英語Watermelon stereotype」,[24][25]並擁護在烏干達的歐洲殖民主義,[26][27]還把一名同性戀男子稱為「穿緊身短背心(tank-topped)的兄弟」。[16]:139-140、161-171[17]:124-125

保守黨政府的首相約翰·梅傑不喜歡強森並否決了強森作為保守黨候選人的資格

1993年強森流露出從政的願望,希望作為保守黨候選人參加199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儘管時任首相梅傑考慮否決強森的候選人資格,黨鞭安德魯·米切爾(後在卡麥隆內閣任首席黨鞭)勸梅傑別那樣做。但強森最終沒有參加選舉,因為他找不到一個選區。於是他轉而尋求在英國下議院獲得自己的選區。在又一次遭拒絕後,他被保守黨派往威爾斯工黨安全席次南克盧伊德參選。經過六個星期的競選活動後,他在1997年的大選中獲得了9091票,得票率23%,輸給了工黨候選人。[16]:162-165、185-186[17]:125[18]:46

1995年6月發生了醜聞,強森與他的朋友大流士·古比在1990年的通話被曝光。通話中古比說自己正在私自調查《世界新聞報》記者史都華·科利爾(Stuart Collier),希望從強森處得知科利爾的住址,讓這個記者挨一頓打。強森同意了,但是擔心會牽連到自己。醜聞曝光後,強森堅持說他最終沒有把資訊提供給古比;強森的主編哈斯丁譴責強森的行為,但沒有解僱他。[16]:173-176[17]:117-123

強森得到了《每日電訊報》的姐妹報《旁觀者》的一個常規專欄,發表一些思想混雜甚至互相衝突的文章。1999年,他在男性時尚雜誌《智族》上寫新車專欄。因為強森為了測試新車常常得到大量違章停車的罰單,他的編輯對此感到惱火;由於強森在《每日電訊報》和《旁觀者》的兩個專欄經常不能按時交稿,其同事常被迫熬夜等他交稿;同事們說,如果報刊不等強森交稿而照常刊印的話,強森就會非常憤怒並咒罵他們。[16]:168-181[17]:177-178

1998年4月,強森登上電視節目《我有新聞告訴你》嶄露頭角;他塑造的一位裝模作樣的上流人物獲得很大成功,後來作為客串主持人被再次邀請參加節目。}之後,他被公眾熟識,開始在其他電視節目上露面,如《英國瘋狂汽車秀》、《帕金森》、《弗羅斯特早餐時間英語Breakfast with Frost》和《問題時間英語Question Time (TV series)》。}[16]:176-178[17]:127-130

《旁觀者報》和亨利選區國會議員(1999年-2008年)

[編輯]
2007年的強森
「選擇強森……說明保守黨不得不依靠名人效應的悲慘政治現實。強森,儘管有天賦,卻不可能被提拔進未來的任何一個保守黨政府。實際上,他對嚴肅的政策細節沒有太大興趣,很難想像他作為社會保障部的副大臣忙碌地處理晦澀的行政細節的身影。為了保持自己風趣的名聲,他無疑會發現自己對Bertie Wooster(《萬能管家》中的角色)的詮釋已經達到了模仿的程度。」
《標準晚報》馬克斯·哈斯丁,[16]:219

1999年7月,當時《每日電訊報》和《旁觀者》的老闆康拉德·布萊克向強森提供了後者的主編職位,條件是強森放棄從政的願望;他同意了。他網羅了一批舊交來周刊工作,在保持周刊傳統的右傾前提下吸納左派作家和漫畫家。在強森的主持下,訂閱量增長了10%,達到62000份,並開始盈利。他的主編任期也受到批評;一些人認為,在他的領導下,讀者不能關注嚴肅的議題,同事們則惱火於他經常不在崗,錯過會議和活動。由於他在雜誌上作出的不正確的政治預言,其政治判斷力的名聲被嚴重打擊。由於允許作家塔基·狄奧多拉托帕羅斯英語Taki Theodoracopulos在雜誌上發表種族歧視和反猶太言論,他廣受批評,批評者中甚至包括他的岳父、BBC記者查爾斯·惠勒英語Charles Wheeler (journalist)[16]:188-204[17]:131

在前副首相麥可·赫塞爾廷退休,其選區亨利的議員空缺出來,強森決定爭取成為該選區的保守黨候選人,這是位於牛津郡的保守黨安全席次。當地的保守黨協會發生分裂,一些人發現他有趣和迷人,而其他人批評他對嚴肅的事情輕率態度和對當地知識的貧乏。最終他被選中。在2001年大選中,強森作為選區的保守黨候選人,在高電視曝光度的幫助下,贏得8500張多數票。 他在選區里購買了新的房產,還經常參加亨利的社交活動,並偶爾為當地報紙《亨利標準報英語Henley Standard》寫專欄。強森的選區活動很成功,他參加了當地為保留醫院和救護車的運動,還支援當地的釀酒廠商Brakspear Brewery。[16]:209-221、238-240[17]:141

當選議員後,他違背了對老闆布萊克的承諾,提出辭去《旁觀者》的主編職位。雖然強森稱為「不可持續的兼職」,但布萊克沒有解僱他,認為他是「有能力的主編」、「幫助促進雜誌和提高其發行量」。進入國會後,強森被任命參加評估《犯罪所得的法案英語Proceeds of Crime Act 2002》的常設委員會,他錯過了許多會議。儘管他作為公共演講者甚有聲名,但在下議院的發言卻被廣泛認為死氣沉沉和缺乏激情,強森後來承認那些演講是「垃圾」。作為議員首個四年任期內,他參加了下議院的一半以上的投票,而第二任期內已經下降到45%。在大多數情況下,強森支援保守黨立場,在這段時間裡只違背過本黨五次,當時他採取比黨內主流更社會自由的態度;例如表決廢除第28條英語Local Government Act 2003,並支援2004年《性別承認法英語Gender Recognition Act 2004》。雖然他最初聲稱不會這樣做。但投票支援政府計劃加入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行動,並於2003年4月訪問了巴格達。2004年8月,強森似乎對他的決定感到遺憾,他支持對時任首相東尼·布萊爾在入侵伊拉克時發揮的作用進行調查的呼籲,[28]2006年12月,他把入侵描述為「巨大的錯誤和不幸事件」。[16]:149、189-190、225-233[17]:265

他除了擔任議員外,還繼續任《旁觀者》的主編,為《每日電訊報》和《智族》寫專欄,參加電視劇的製作。他還出版了《朋友、選民、國民:在樹樁上的記事》一書,講述他在2001年競選活動的經驗。2003年他又出版了專欄合集《借給我你的耳朵》。}在2004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小說《七十二個處女:錯誤的喜劇》,這部書圍繞著保守黨的黨內政治生活,也包含各種傳記成分。有批評者認為他同時擔任了太多職位,強森援引保守黨政治家溫斯頓·邱吉爾班傑明·迪斯雷利的先例為自己辯護,他們都同時擔任政治和寫作職位。為了緩解壓力,他參加了慢跑和自行車運動,後來成為「也許是英國最著名自行車騎行者」。[16]:226-251[17]:143-145、176-192

2001年威廉·海格辭任保守黨領袖,強森引導《旁觀者》支援唯一的親歐派候選人、前財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強森認為克拉克是唯一能帶領保守黨贏得大選的候選人,但最終伊恩·鄧肯·史密斯當選。強森與鄧肯·史密斯關係緊張,《旁觀者》對後者的領袖任期大力批評。鄧肯·史密斯在2003年11月被罷免,麥可·霍華取而代之;霍華德認為強森是最受歡迎的保守黨政客和民選官員,任命他為保守黨副主席,負責監督黨的競選活動。在2004年5月的影子內閣改組中,霍華德又任命強森兼任影子藝術副大臣一職。[16]:223-243[18]:46-47[17]:150、178-179

2004年8月,強森是支援對首相東尼·布萊爾開始執行彈劾程式英語Impeach Blair campaign的幾個議員之一,這是對布立爾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作用提出「重罪和不端行為英語High crimes and misdemeanors」指控的運動。但是彈劾運動很快就失敗了。[29]2004年10月,霍華德命令強森前往利物浦,對記者西蒙·赫弗匿名撰寫並發表在《旁觀者》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公開道歉;這篇文章說,希爾斯堡慘案對於利物浦人傾向於福利國家起到了推進作用。[30][16]:251-252>[17]:193-207[18]:47

2004年11月,英國小報透露,自2000年以來,強森一直與《旁觀者》的專欄作家彼得羅納·懷亞特英語Petronella Wyatt曖昧關係,導致後者兩次流產。強森最初回應為「胡說八道」。在指控被證實之後,霍華德要求強森辭去黨副主席和影子藝術副大臣的職務,不是因為緋聞,而是因為他公開地撒謊。強森拒絕辭職,霍華德直接開除了他。[31]這件事被《旁觀者》的戲劇評論家托比·揚和勞埃德·亞芬斯(Lloyd Evans)改編為戲劇《誰是爸爸?》,2005年7月這部劇在伊斯林頓國王劇院英語King's Head Theatre首演,這部戲使強森心煩意亂。2006年4月,「《世界新聞報》指控強森與記者安娜·法扎克利(Anna Fazackerley)有婚外情,法扎克利和強森都拒絕評論,雖然前者失業後,很快就被強森雇用。[32]同月,他還參加了英國和德國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和名人之間的慈善足球比賽,吸引了更多的公眾的注意,在那場比賽中他贏了德國前足球運動員毛里齊奧·高第諾。2006年9月,他稱去年的保守黨領袖選舉就像巴布亞紐幾內亞土著人的自相殘殺,引來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的批評。[16]:257-281、296-300[17]:162–173、209-166[18]:47

2005年的大選中,強森連任亨利的國會議員,將他的多數優勢增加到12793票。但保守黨仍不敵工黨,霍華德辭任保守黨領袖,而強森支援大衛·卡麥隆作為他的繼任者。卡麥隆成功當選後,因強森在學生中的知名度而任命他為影子高等教育副大臣。強森的主要興趣在於減免大學學費,他支持工黨政府提議的費用充值英語Tuition fees in the United Kingdom計劃。2006年9月,他的形象被用在「鮑利斯需要你」和「我愛鮑利斯」的宣傳材料中,以促進保守黨在大學學生精靈英語Student orientation群體中的形象。[33][16]:277-302[17]:232-243[18]:47

2006年,強森擔任影子高等教育副大臣期間參觀諾汀罕大學

2006年,強森競選愛丁堡大學校監,但他支持學費充值拖了後腿,最終以第三名敗選,輸給國會議員馬克·巴拉德英語Mark Ballard[34][16]:291–292[17]:248

2005年,《旁觀者》的新執行長安德魯·尼爾英語Andrew Neil解僱了強森。隨著收入減少,強森說服《每日電訊報》將自己的工資從20萬英鎊提高到25萬英鎊,平均每個專欄5000英鎊,每篇專欄文章的寫作大約花去一個半小時的時間。[35]他策劃了老虎聲像出版公司英語Tiger Aspect Productions通俗歷史英語popular history電視節目《羅馬的夢想英語The Dream of Rome》;該節目在2006年1月播出,同名書在2月出版。通過他自己的製作公司,他推出了續集《羅馬之後》,內容為早期伊斯蘭歷史。這些活動使他在2007年賺取54萬英鎊,成為英國國會收入第三高的議員。}[16]:289-295[17]:244-253

2007年11月希拉蕊·柯林頓第一次總統競選期間,強森在為《每日電訊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稱之為「精神病院的虐待護士」。[24][36]

大倫敦市長

[編輯]

2008年大倫敦市長選舉

[編輯]

2007年3月,強森被建議出馬參選大倫敦市長。}最初保守黨內並不重視這個建議,而比較支持他的同學尼克·博爾斯。但博爾斯退出後,強森獲得黨領袖卡麥隆和《標準晚報》的支援,7月,他正式宣布他的候選資格,[37]並在9月份贏得黨內初選,獲得79%的選票。[38]保守黨雇用選舉策略家林頓·克羅斯比英語Lynton Crosby負責強森的競選活動,競選資金主要來自倫敦金融部門的私人捐助。強森的政策主張集中於減少青少年犯罪、使公共運輸更安全並用更新的雙層新倫敦巴士更換鉸接式公共汽車英語Articulated buses in London。他還著力加強親保守黨的外倫敦地區對自己的支援,而時任市長任內更傾向於內倫敦。他利用自己的人氣,甚至是反對他政策的人,這些人和反對時任市長的人的共同態度是:「我投給鮑利斯,因為他是逗笑好玩的人。」[16]:31、201-208、307-327、401[17]:278-285[18]:52-53、73

強森承諾如果當選市長,他將用新倫敦巴士替換鉸接式公共汽車英語Articulated buses in London

工黨的時任市長肯·李文斯頓認真對待強森,認為他是「我將在我的政治生涯中面對的最強大的對手。」李文斯頓的競選運動描繪強森是脫離現實的花花公子和有偏見的人,正如他在他的專欄中使用的種族主義和反同性戀語言所證明的那樣;強森則回應那些文字是結合當時的語境表達諷刺之意的[39]。強森堅持認為自己不是怪人,宣稱「我絕對100%的反種族主義;我鄙視和反對種族主義」。公開強調他的土耳其血統,並違反保守黨的政策,宣布他支持對非法移民的大赦。然而,極右的英國國家黨(BNP)敦促其支持者在第二輪投票時支援強森,這使得指控更加猛烈;強森回答說自己「完全和毫無保留地」譴責BNP。[40]強森承認自己在學校里時吸食過大麻古柯鹼,這也引發了爭議。[16]:90、314-340[17]:299[18]:9、67-69、133-154

選舉在2008年5月舉行,大約45%的合格選民參加投票,第一輪投票中強森獲得43.2%的選票,利文斯頓得票37%;第二輪投票時,強森獲得勝利,以53.2%的得票率小勝李文斯頓的46.8%。[41]強森受益於親保守黨的地區尤其是東部的貝克斯利區和東南的布倫來區的高投票率[42]強森因此贏得了全英國最大的直選職位。在他的勝利後,他讚揚利文斯頓是「非常優秀的公僕」,並補充說,他希望「發現一種市長可以因市民對倫敦純澈的愛而更強大的方式。」[41]他還宣布,因為獲勝,自己將辭去國會議員[43]其選區的一些保守黨員和選民則因他高升倫敦而放棄他們感到憤怒。[16]:313、348-351[18]:201-204

第一屆市長任期(2008年-2012年)

[編輯]
強森勝選後在大倫敦市政廳發表勝利演說

上任後,強森的第一次公務活動是出席錫克教徒特拉法加廣場舉辦的光明節慶祝活動。當月發布首個政策倡議:禁止在公共運輸工具上飲酒。[44]他在其執政的最初幾個星期里受到批評,主要是因為他就職後首周就遲到了兩個官方會議,並且三周後他就到土耳其度假去了。2008年8月,強森到北京參加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閉幕式,他的著裝冒犯了東道主中國。強森像前任市長李文斯頓那樣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建立了自己的執政團隊。那些市政廳中被認為與李文斯頓政府聯絡過於緊密的人都被解僱。強森任命企業家提姆·帕克英語Tim Parker擔任第一副市長,但後來帕克開始在市政廳攬權,並堅持所有工作人員都要直接向他報告,強森解僱了他。由於這些問題,許多保守黨人最初對強森的市政廳避而遠之,擔心強森的所作所為不利於保守黨贏得2010年大選[16]:352-371[17]:288-309[18]:207

在市長競選期間,強森向自民黨候選人布萊恩·帕迪克英語Brian Paddick, Baron Paddick表示,他不確定如何依靠市長每年14萬英鎊的工資過活。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同意在他的市長任內同時繼續在《每日電訊報》專欄的筆耕,從而每年賺取25萬英鎊。他的團隊認為這會引起爭議,並承諾捐贈其《每日電訊報》薪酬的五分之一給慈善事業為學生提供助學金。強森對此很惱怒,最終沒有捐出那五分之一。當他做客BBC的《針鋒相對英語HARDtalk》節目被問及《每日電訊報》薪酬時,爭論爆發了;他把25萬英鎊稱為「雞飼料」而被廣泛譴責,因為這大約是英國工人平均年工資的十倍。[45][46][16]:360-363

強森推行的新倫敦巴士

總體上,強森和李文斯頓的施政內容無太大變化。然而,他確實扭轉了李文斯頓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措施,結束了該市與委內瑞拉的石油交易,關閉了公開發行的《倫敦人報英語The Londoner》,並取消了黑色計程車的半年檢,雖然後者在三年後又被恢復。取消了倫敦西部收擁堵費的區域,還取消了對四輪驅動的機動車增收擁堵費的計劃。他後來被指控沒有出版關於大倫敦當局委託的空氣污染的獨立報告。這份報告後來於2013年發布,表明倫敦自2010年在433所小學所在的地區二氧化氮的水平超標。貧困地區,如紐漢、哈克尼和哈姆萊茨大樓,平均比更富裕的地區污染嚴重,每年有6000名倫敦人死於高於歐盟標準的二氧化氮引起的併發症。[47][48][49][50][16]:373、391、443[18]:211

他保留一些李文斯頓的專案如橫貫鐵路2012年倫敦奧運會,但被指責試圖將之歸功於己。他採用了利文斯頓政府所制定的公共自行車計劃;通稱為「鮑利斯自行車」,部分通過私人融資系統融資1.4億英鎊資金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雖然它被證明很受歡迎。[51]儘管強森支援在倫敦騎自行車,他自己本身就是廣為人知的自行車騎行者,他的政府被一些騎行者批評沒有打造更安全的自行車騎行環境。根據其選舉承諾,強森委託開發在市中心運營的新倫敦巴士。他還命令建造連通格林威治半島和皇家碼頭之間的泰晤士河纜車系統。在擔任市長之初,強森宣布計劃將現付現收的蚝卡的適用範圍擴充至倫敦的國家鐵路服務,[52]強森選舉宣言中的一個承諾是保留Tube售票處,反對李文斯頓關閉多達40個倫敦地鐵售票處的提議。[53]2008年7月2日,市長辦公室宣布關閉計劃將被放棄,售票處將保持開放。[54]2013年11月21日,倫敦交通局宣布所有倫敦地鐵售票處將於2015年關閉。[55]在資助這些專案時,強森政府借貸了1億英鎊,而公共運輸票價則增加了50%。[16]:390、414-437[17]:307

5月4日強森到任市長後,6日任命大倫敦議會保守黨領袖理查·巴恩斯英語Richard Barnes (British politician)副市長英語Deputy Mayor of London,同時任命競選團隊主要成員、前倫敦治安負責人伊恩·克萊曼英語Ian Clement為政府關係副市長,大倫敦議會議員基特·馬特豪斯為治安副市長,青年工作者雷·路易斯為青年副市長,[56]西蒙·彌爾頓英語Simon Milton (politician)爵士為政策和規劃副市長兼市長幕僚長,[56]還任命馬尼拉·米薩英語Munira Mirza為市長文化顧問,「政策交流」智庫創始人、牛津同學尼克·博爾斯擔任市長幕僚長,[57]反對者質疑強森對到任兩個月就因財務不當行為和虛假聲明而辭職的副市長雷·路易斯的判斷。[58]

強森實現了李文斯頓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想法;結果被稱為「鮑利斯自行車」。

強森的首個市長任期在某些問題上被認為偏左,例如通過支援倫敦最低生活工資和大赦非法移民的想法。他試圖通過倫敦的同性戀驕傲遊行和讚美少數民族報紙來安撫批評家不要說他是怪胎。2012年他禁止基督教團體Core Issues Trust在公交車上刊登「同性戀是病」的廣告。[59]2008年8月,強森打破官方不對外國選舉表態的傳統,公開認可巴拉克·歐巴馬當選為美國總統[60][61][16]:374-375

強森自領首都警察監管局主席,並於2008年10月成功地迫使大倫敦警察局長伊恩·布立爾英語Ian Blair辭職,後者因為據稱將合同交給朋友和處理巴西公民瓊·查爾斯·德梅內塞斯的死亡案而受到批評。[62][63]這使強森贏得了保守黨的尊重,他們把此事解釋為強森的第一個充滿力量和自信的處置。雖然2010年1月他辭去首都警察監管局主席職務,在其市長任內,強森高度支援大倫敦警察,特別是在圍繞伊恩·湯姆林森死亡英語Death of Ian Tomlinson的爭論中。倫敦的整體犯罪率下降,儘管強森認為嚴重的青少年犯罪減少,但這種說法被證明是錯的,因為它增加了。[64]同樣,他聲稱大倫敦警察隊伍擴大的說法也不正確,因為該市的警察規模在其管理下減少,與英國其他地方一致。2011年英國騷亂發生時,強森和家人正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度假,他沒有立刻回倫敦,而是騷亂發生兩天後才啟程回國,他因此受到批評。在訪問克萊姆的受害地時,他被圍觀的人譏諷嘲笑。[16]:377-388、429-436[17]:304、333-335

強森對2011年倫敦騷亂的反應受到批評

強森支援倫敦的金融部門,並譴責2007-08年金融危機之後他所看到的「銀行家受抨擊」的現象,譴責2011年出現的反資本主義占領倫敦運動英語Occupy London。他花了很多時間與那些參與金融服務的人交往,並批評政府對高收入者的50%稅率。他組織富人慈善捐款,捐贈給市長基金,該基金是為幫助處境不利的青年而設立的;雖然最初宣布它將籌集1億英鎊,到2010年,它只籌到了150萬英鎊。他還保留了在英國媒體廣泛的人脈,幫助新聞媒體對其市政廳正面報道。反過來,他在世界新聞報電話竊聽醜聞期間仍然支持他的媒體朋友,其中包括魯伯特·默多克[16]:389、400-440[17]:324

2008年5月8日強森宣布成立法務審計小組。小組的任務是監測和調查倫敦開發署英語London Development Agency大倫敦政府的財務管理。[65]強森的公告受到工黨的批評,認為這個名義上的獨立小組的實際上是政治化的,小組成員的任命必須過問強森的意見,批評言論包括「真正目的直指前市長李文斯頓」和「不當利用公共開支」。[66]這個小組的負責人裴申思·惠特克羅夫特英語Patience Wheatcroft, Baroness Wheatcroft與保守黨議員結婚,[67]另外四名小組成員中有三名與保守黨有密切聯絡:史蒂芬·格林哈爾什英語Stephen Greenhalgh(自治市保守黨領袖)、[68]派翠克·弗雷德里克(保守黨東南英格蘭和南倫敦商務關係主席)和愛德華·萊斯特(自治市保守黨領袖)。[69]

2010年,強森在倫敦青年運動會英語London Youth Games開幕式上點燃聖火

在他第一任期內,強森捲入了幾個私人醜聞。搬到伊斯林頓的新家後,他在陽台上建了一個棚子,沒有獲得規劃許可;鄰居投訴後,他拆了棚子。強森還被指與名為海倫·麥金太爾的女士有婚外情和私生子,他未作否認。[70][71][72]強森還因提前警告保守黨國會議員、大學學長達米安·格林警察要逮捕他的訊息而惹來爭議;強森否認了這種說法,沒有根據《刑事司法法英語Criminal Justice Act》面臨刑事指控。他在人事上也被批任人唯親,他任命了一位支持他的前標準晚報編輯韋羅妮卡·羅德利英語Veronica Wadley為倫敦藝術委員會英語Arts council主席,她被廣泛認為不適任。[73][74]強森也捲入了國會開支醜聞英語United Kingdom parliamentary expenses scandal,他報銷的計程車費用太多,與他的副市長伊恩·克萊曼被發現濫用市政府信用卡,克萊曼因此辭職。強森在倫敦是受歡迎的人物,具有很強的名人地位。2009年11月,他騎車遇見被三個反社會青年綁架的攝影師弗蘭妮·阿姆斯壯英語Franny Armstrong並解救了她。[75][76][16]:380-410、446[17]:305-331

2012年強森謀求連任大倫敦市長,他再次聘請林頓·克羅斯比英語Lynton Crosby策劃他的競選活動。在選舉前,強森出版了新書《強森的倫敦生活》,這是一本受歡迎的歷史作品,歷史學家A·N·威爾遜英語A. N. Wilson將其稱為「催票密碼本」。民意調查顯示,儘管李文斯頓的交通政策更受歡迎,但倫敦的選民對強森在犯罪和經濟問題上的信任度更高。在2012年市長選舉期間,強森面對捲土重來的工黨候選人、前市長李文斯頓。強森的選舉運動強調了李文斯頓犯有逃稅罪,而李文斯頓稱強森是「赤裸裸的騙子」。政治學家安德魯·克里尼斯(Andrew Crines)認為,李文斯頓的競選集中注意力於批評強森,而不是對倫敦的未來提出替代和進步的政策願景。2012年,強森再次擊敗李文斯頓當選大倫敦市長。[77][16]:338、440-448[78]

第二屆市長任期(2012年-2016年)

[編輯]
強森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

倫敦成功地主辦了2012年夏季奧運會,而申奧成功的2005年是肯·李文斯頓市長任內。強森在籌辦中的作用是擔任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聯席主席,負責監督奧運會。[79]在擔任這個角色後,他的兩個行動一是改善倫敦附近的交通,在繁忙和大量遊客湧入的時候,加開更多的班次,並在首都附近開設更多的公共汽車線路;[80][81]二是允許商店和超市在星期日有更長的營業時間英語Sunday shopping[82]然而強森被指控在奧運會開幕之前通過部署除塵劑來除去監測站附近的空氣顆粒物以掩蓋污染。[49]2013年11月,強森宣布對倫敦地鐵的運營進行重大改革,包括延長運營時間,新開周末晚間班次。還宣布,所有地下售票處將關閉,目的是每年節省超過4000萬英鎊,而提供自動票務系統。[83][84]

2016年,強森在奇斯爾赫斯特和西德卡普文法學校英語Chislehurst and Sidcup Grammar School為預科教育中心揭幕

2012年2月,強森批評了倫敦的聖派翠克節慶祝活動,他將活動與新芬黨聯絡起來,並稱之為「左翼垃圾」,[85]他後來為此道歉。[86]

2013年2月,在2014年倫敦預算公布後的一次倫敦議會上,強森表決後被迫退出會議,理由是他的副市長維多利亞·波雷克英語Victoria Borwick離開了議事廳。當得知投票結果意味著他不用就預算回答議員的問題後,他說自己的反對者:「非常懶的無脊椎果凍」。[87]

強森出席了2013年7月在倫敦舉行的世界伊斯蘭經濟論壇,他在回答問題時曾開玩笑說,馬來西亞婦女上大學是為了找丈夫,這得罪了一些女性與會者。[88][89]

2016年4月,在為《太陽報》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強森回應了歐巴馬總統認為英國應該留在歐盟的評論,稱歐巴馬為「半個肯亞人英語Barack Obama citizenship conspiracy theories」並且對英國有「源自祖先的厭惡感」。[24]這些評論被溫斯頓·邱吉爾的外孫,保守黨議員尼可拉斯·索梅斯爵士稱為「愚蠢」和「深深冒犯」,他稱這篇文章「令人遺憾」和「完全愚蠢」。[90]在一個月後的大選期間,他說有人企圖建立羅馬帝國式的統一歐洲。他說:「拿破崙希特勒、各種各樣的人都試過,結果都不幸。歐盟試圖用不同的方法達到這一目的。」[24][91]

2014年他推出了自己的新書《成為邱吉爾的條件》,媒體認為這是強森把自己比作邱吉爾。[92]

市長遺產

[編輯]

2016年5月7日,強森卸任大倫敦市長。離任後,他仍然受到倫敦人民的歡迎。在其任期結束時委託輿觀調查公司所做民意調查顯示,52%的倫敦人認為他的市長做得「不錯」,而只有29%認為他做得「糟糕」。[93]而其繼任者沙迪克·汗在同一項民意調查中只有31%的受訪者認為他的表現會比強森更好。

在2016年,他為大倫敦警察購買的三個德國製造的水炮,未等時任內政大臣德蕾莎·梅伊使用,就被繼任市長出售,資金用於青年服務。[94]

強森可能因在市長任上的不當行為而被調查,原因是在建造泰晤士花園橋時花費了過多的資金。工黨國會議員安德魯·格恩說:「鮑里斯·強森在他的市長期間內推動了這個專案,他需要就他和他的辦公室在魯莽決定支出公共資金用於施工合同中所起的作用提供答案。」[95]2018年3月,《衛報》報道稱對強森的壓力正在增加,並且對他試圖的解釋持懷疑態度。[96]

重返國會

[編輯]

強森最初否認他將回歸下議院,而是將繼續完成市長任期。[16]:446然而,經過多次媒體猜測,2014年8月,他成為保守黨的安全席次阿克斯布里奇及南賴斯利普選區的候選人,參加2015年英國大選[97]9月正式成為候選人。[98][99]2015年在5月7日英國舉行大選,強森再次當選英國下議院議員,人們猜測他返回下議院是想取代大衛·卡麥隆首相保守黨領袖之位。[100]強森亦受卡麥隆之邀列席內閣政治性會議。

英國脫歐運動(2015年-2016年)

[編輯]
曼徹斯特舉行的反脫歐遊行上,強森是被諷刺的人物之一。

強森在2016年年初成為媒體關注的中心,他拒絕澄清對英國退出歐盟的支援。2016年2月,他在「英國脫歐公投」運動中贊成投票脫歐。[101]他把卡麥隆的對脫歐的恐懼看成「非常誇張」。金融市場上,強森宣布支援脫歐後英鎊下跌了近2%,是自2009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102]歐巴馬敦促英國留在歐盟時,強森說,總統是由他的肯亞血統造成的反英情緒才引發如此言論的。[103]這些評論被譴責為種族主義,被一些工黨自由民主黨政治人物所不能接受,[104][105]倫敦國王學院學生會因此取消了對他發表演講的邀請。[106]相反,他的評論由英國獨立黨(UKIP)領袖奈傑爾·法拉奇和保守黨前領袖伊恩·鄧肯·史密斯支援。[104][107][108][109]

強森支援土耳其加入歐盟,但這與投歐運動的主題無關。反對者認為強森這樣主張是暗示如果英國繼續留在歐盟,就會有大量土耳其人來到英國。然而,在2019年1月舉行的關於脫歐的議會辯論後接受採訪時,他否認在競選期間提及土耳其。[110][111]

2016年6月22日,公投投票前一天,強森在溫布利球場的6000名觀眾現場觀看的電視辯論中稱那天是「英國獨立日英語Debate over a British Independence Day observed in the United Kingdom」。[112]首相大衛·卡麥隆當時特別提到強森的說法,公開聲明:「英國是不獨立的說法是無稽之談,整場辯論說明我們完全享有主權。」[113]

6月23日,英國公民投票最終以51.9%決定英國退出歐盟,卡麥隆宣布辭職,強森被廣泛認為是保守黨領袖和首相替補人選中的領跑者。[114][115]在即將正式開始競選活動之前,強森宣布退出領袖選舉,理由是自己「不能提供黨當前需要的團結力」。[116]這是由於當天早上強森的盟友時任司法大臣麥可·戈夫不再支援強森而宣布自己將參加領袖選舉導致的,戈夫說,自己不再支援強森的原因是強森「不能為未來的任務提供足夠的領導力和團隊」。[117][118][119]電訊報》稱戈夫粉碎強森首相之夢的行動堪稱「人們一生難得一見的政治暗殺」。[120]與此同時,麥可·赫塞爾廷指出,強森「分裂了」保守黨,「他造成了現代最嚴重的憲法危機。他使國家喪失了數十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21]強森認可安德利婭·利德索姆作為保守黨領袖的候選人,但她一個星期後退出,德蕾莎·梅伊當選。[122]

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2016年-2018年)

[編輯]
2016年7月,強森在倫敦與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沙烏地外交大臣阿德爾·朱拜爾和阿聯外交大臣阿布杜拉·賓·扎耶德·阿勒納哈揚討論葉門問題

2016年7月13日,隨著德蕾莎·梅伊成為新一任英國首相,強森被任命為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123]不過由於他以前發表過許多爭議性的言論,因此該任命受到一些記者和政治人物的批評。[124][125][126]瑞典前首相卡爾·比爾特說:「我希望這是一個笑話。」法國外交部長尚-馬克·埃羅說:「我完全不擔心鮑里斯·強森,但是……在競選期間他對英國人說了很多話,現在是他無路可退」因為英國試圖與歐盟就其未來關係談判。[127]相反,澳洲前總理托尼·阿博特歡迎這次任命,稱他為「澳洲的朋友」。[126]美國政府的進階官員稱,強森的任命將推動美國與德國的進一步關係,犧牲與英國的特殊關係[128]

一些分析家認為這項任命可能是梅在政治上削弱強森的策略:新設立的脫歐大臣國際貿易大臣這兩個職務將削弱外交大臣的權力,[123][129]這項任命將確保強森經常出國訪問,不能組織反叛聯盟,同時也迫使他對從歐盟退出所引起的任何問題承擔責任。[130][131]

2016年8月,首相梅在國貿大臣福克斯寫信給強森說英國貿易不能蓬勃發展,而未來的政策責任仍然在強森的部門後奉勸「失和的大臣們」—強森和連恩·佛克斯—「不要鬧了」。[132]強森支援英國變革的錄音,被《衛報》認為是給梅加快退歐過程施加壓力,雖然該檔案還記錄了前衛生副大臣安娜·蘇布里的憤怒,中央政府不能支付「國民醫療服務(NHS)每周3.5億英鎊的」運營成本,她以前將這些言論稱為謊言。[133]在一篇《華盛頓郵報》批評脫歐派人士的文章中,強森的影片和他對首相缺乏忠誠被稱為「浮誇的」。[134]

強森曾支援沙烏地阿拉伯對葉門的干涉[135]拒絕阻止英國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售武器,稱沙烏地阿拉伯在葉門戰爭中沒有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明確證據。[136]2016年9月,他被指控阻止聯合國調查沙烏地在葉門的戰爭罪行。[137]

2016年9月,強森會見緬甸實際領袖翁山蘇姬

強森作為外交大臣第一次訪問土耳其有點緊張,因為在2016年5月,他寫的一首諷刺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打油詩在《旁觀者》舉辦的「冒犯艾爾多安詩歌大賽」中獲勝,得到1000英鎊獎金。[138]一位記者質疑,他是否會為這首公開發表的詩道歉,強森把這個問題當成「瑣事一樁」。[139]強森承諾幫助土耳其以「任何可能的方式」加入歐盟,並表示英國繼續支援土耳其的民選政府。[140] 在與澳洲外交部長茱莉·畢曉普於2016年9月下旬會晤後,強森重申支援談判增加英國和澳洲之間的簽證,宣稱澳洲人去英國比去斯洛伐克等歐洲國家更難以解決是「奇怪」的。[141]在2017年1月,前政府大臣威廉·華萊士英語William Wallace, Baron Wallace of Saltaire說,強森在脫歐過程的表現使公務員「絕望」,他「疏遠其他歐盟成員國的外長們」。外交部對此為強森作了辯護。[142]

在2016年12月,在羅馬地中海對話會議上,強森說:「有些政治家正在扭曲和濫用宗教信仰和不同宗教的差異,以便進一步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這是整個地區最大的政治問題之一……這就是為什麼你發現沙烏地阿拉伯伊朗、每個人,操控傀儡玩代理人戰爭。」[143]這些意見被解釋為英國的外交失誤,[143]因為沙烏地阿拉伯是英國的盟友,也是英國武器的最大買主。[144][145]

首相德蕾莎·梅伊表示,外交大臣的意見並不代表政府的看法。[146]其他保守黨人卻為強森辯護。蘇格蘭保守黨領袖露絲·戴維森說:「我認為鮑里斯·強森對於代理人戰爭和伊朗方面的看法絕對正確。我同意他的分析。現在這可能不是英國政府的立場,但猜猜看。我未在中央政府任職,我認為他是對的。」那個月晚些時候,強森訪問了巴林,會見了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人,並對沙烏地阿拉伯表示讚賞,稱沙烏地在葉門是「確保自己不受胡塞武裝轟炸」。[147]

2017年7月,強森抵達東京都廳舍

2017年大選後,強森否認了媒體傳聞的他將挑戰首相德蕾莎·梅伊的訊息。[148]9月16日他在推特上進一步澄清「所有人在特蕾莎的領導下為了美好的脫歐(努力)」。[149]

2017年8月,瑞秋·西爾維斯特英語Rachel Sylvester在《泰晤士報》上報道說,英國脫歐期間,強森在朝鮮和卡達等重大問題上低效和不連貫,他對國家需要什麼沒有主張。他的言辭似乎表明,英國只能主宰「似乎是某種公立學校里的遊戲,而不是關乎國家未來的談判」。文章還指出歐洲的部長和白宮的官員們都將強森視為笑柄。[150]接下來是6月份的《今日英語Today (BBC Radio 4)》節目採訪,主持人艾迪·麥爾英語Eddie Mair詢問政府對德蕾莎·梅伊成為首相時強調的「焚燒不公正」的回答,他表示自己對這些問題缺乏足夠認識需要提示。[151]

強森在2017年9月發表在《每日電訊報》上的一篇專欄文章中重申,英國脫歐後將重獲每周3.5億英鎊的控制權,如果這筆資金大部分用於國民衛生服務的話,將是好事。[152]他後來重提此事時被內閣同事批評。英國統計局英語UK Statistics Authority主席大衛·諾格羅夫英語David Norgrove稱其言論「顯系曲解資料」。[153][154]政府稱這只是報紙頭條而非強森實際言論。[154]9月19日,前財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說如果強森在政局明了的時期做如此言論早已被開除了。[155]保守黨年會召開前夕,強森在第二次演講中闡述了自己的脫歐方案,這甚至比內閣的還要早。露絲·戴維森呼籲以「更認真的人」取代強森,批評了他的過度樂觀主義,並預言英國在過渡時期之後「仍會像現在一樣缺乏方向感」。[156]

強森多次引起爭議。2017年1月21日他訪問仰光佛教聖地大金塔時,隨口吟誦了一段英國作家吉卜林在緬甸寫下的詩句《曼德勒之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吉卜林生於英屬時期的印度,成長於英國如日中天之時,其作品一直帶有為美化殖民主義的色彩。強森吟誦的《曼德勒之路》不僅讚美了英國的士兵,還帶有貶損緬甸佛教的詞句。強森的吟誦被身邊的英國駐緬甸大使打斷,大使提醒他有電視台在拍攝他的訪問新聞,他的身上還佩戴著麥克風,在大金塔里誦讀這段詩句「不合適。」[157][158][159]

強森在2017年聯合國大會上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會面

強森在2017年保守黨年會上發表講話時說,利比亞城市蘇爾特伊斯蘭國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之間的持續衝突地點,但將來可能是新的杜拜,只要把屍體清理乾淨。[160]他發表這番言論後幾名保守黨議員即要求開除他。[161]

經濟學人》雜誌則稱由於被外國同行嘲笑,強森不喜歡外交部的工作。[162]《泰晤士報》外交版前編輯馬丁·弗萊徹英語Martin Fletcher擔心強森損害英國的外交利益,他參照一位不具名的前大使的話:「『強森是現代最尸位素餐和最不合格的外交大臣,他已經成功地讓人們所有的期望落空了』。駐倫敦的一位歐洲進階外交官對此表示贊同,稱強森『不被當作外交舞台上的演員』,正在損害英國的利益。他認為歐盟27國駐英大使中有五分之三不喜歡強森,剩下的大使對強森極為厭惡。當然,我的對話者是他們領域的專家、都市精英和俱樂部付費會員。(......)我也對強森給我國所造成的傷害感到驚愕,並對他擔任首相的可能性感到震驚。」[163]

2017年12月,強森在德黑蘭會見伊朗外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里夫

2016年11月1日,強森向下院外交事務專責委員會英語Foreign Affairs Select Committee表示,英國公民納贊寧·扎克哈里-拉特克利夫因涉嫌在伊朗探親時訓練BBC波斯語頻道記者而被伊朗以顛覆政權罪逮捕,可能判處5年有期徒刑。強森的這番表態似乎給伊朗方面的指控提供了證據,11月4號,伊朗法庭再次審理扎克哈里-拉特克利夫一案,檢方又新加了兩項罪名,而這有可能使扎克哈里的刑期提高到16年。扎克哈里-拉特克利夫的家人、雇主湯森·路透基金會英語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選區議員圖麗普·西迪克英語Tulip Siddiq、影子外交大臣艾米莉·索恩伯里和前外交大臣馬爾康·芮夫金都奉勸強森收回他說的話。7日早晨,強森給伊朗外長扎里夫打電話,更正了他之前所說的被捕女記者在伊朗從事過培訓記者的說法。強森堅持說他被誤導了,而他所說的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證明扎加里-拉特克利夫的判決是正確的。[164][165]儘管美國總統唐納·川普退出伊朗核協定框架,但在2018年5月,強森表態支援該協定框架,[166][167]強森認為這筆交易可以為伊朗人民帶來經濟利益。[168]

在2018年2月致梅首相的一封信中,強森認為北愛爾蘭可能不得不接受英國退歐後的邊境管制,並且不會嚴重影響貿易,而他最初表示硬邊界是不可想像的。[169]

2018年3月,強森因在下院發言時將影子外交大臣艾米莉·索恩伯里稱為「努吉夫人」的「無意識性別歧視」(索恩伯里丈夫的姓氏,但索恩伯里婚後仍用娘家姓)而道歉。[170]

2018年5月,英國前俄羅斯間諜毒殺案發生後,強森將普丁治下的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與1936年希特勒治下的柏林奧運會作比較。[171]俄羅斯外交部譴責強森的「不可接受和不值得回應」的評論。[172]

據報道,2018年6月,當被問及企業界對英國「硬」脫歐的擔憂時,強森曾說過「去他的企業(fuck business)。」[173][174][175][176]

2018年6月,強森會見以色列總理班傑明·納坦雅胡

2018年7月,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契克斯別墅召開會議,與內閣成員商討脫歐策略。會後她表示,其內閣成員已在脫歐問題上達成一致立場,並將向歐盟提出在脫歐後設立「英國-歐盟貨物自由貿易區」的建議。此舉遭到英國國內要求退出歐盟關稅同盟與歐洲共同市場的人士批評。三天後,強森隨英國脫歐事務大臣大衛·戴維斯辭職表達不滿。[177][178][179]他在辭職信中,稱大臣們是:「對歐盟說一套話語,對選民說另一套話語,而且對歐盟比對選民要真誠些。」[180]還說:「拯救英國退歐還為時不晚。我們有時間參與這些談判。我們已經改變了一次,我們可以再次改變。」[181]

暫居後坐(2018年-2019年)

[編輯]

辭去外交大臣一職後,強森回到後座。7月,他與《每日電訊報》下屬的電訊媒體集團簽署合約,為後者撰寫專欄。[182]8月,商務任命諮詢委員會報告這一行為違反了大臣守則。[183][184]

是月,《每日電訊報》刊登了強森論丹麥罩袍禁令的文章。他反對任何對罩袍或面紗的禁令,但暗示這種服裝使穿著者像「信箱」和「銀行搶劫犯」。[185] 英國穆斯林理事會稱強森的行為是在迎合極右翼, 前保守黨主席賽伊達·沃爾希則認為強森在玩弄狗哨政治。[186][187] 包括首相在內的許多進階保守黨人使呼籲強森為此道歉。[188][189] 一些保守黨議員如娜汀·多里斯認為強森的批評還不到位,他們認為罩袍應被禁止。[190] 一項天空新聞民意調查發現,60%的人認為強森的言論並非種族主義,而33%的人認為是;48%的受訪者認為強森應該道歉,43%認為不必。[191] 一個獨立小組被組建起來以審查強森的言論。[192] 12月,小組認為強森並無不法行為,雖然他的語言可以被認為是「挑釁」,但基於「尊重和寬容」,他完全有權使用「諷刺」來表達自己的觀點。[193]

同月,強森被命令為瞞報5萬英鎊的收入向國會道歉。國會標準專員稱這並非無心之失,強森曾九次未在規則範圍內作申報。[194]

2018年9月,強森在文章中寫道:「我們已經開始接受永久的政治勒索。我們把英國憲法包裹在一個炸彈背心裡,而其引信卻在歐盟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手中。」強森的前副手阿蘭·鄧肯發誓要將強森的這一評論變成「其政治生命的終點。」[195][196]然而強森拜相後,後者放棄於同年大選中競逐連任。

Buzzfeed 新聞網報道,強森與川普的前首席策略師史蒂芬·班農私下接觸。在採訪中,班農稱讚強森,還呼籲他取德蕾莎·梅伊而代之。[197][198]

首相生涯(2019年-2022年)

[編輯]

第一屆(2019年7月-12月)

[編輯]
2019年7月25日,強森在唐寧街10號舉行首次內閣會議

隨著德蕾莎·梅伊於2019年6月辭去保守黨領袖,他便宣布成為候選人,參與接著舉行的保守黨領袖選舉,以謀求在7月拜相。而他在議員多輪投票中,得票皆拋離其他對手。最終他於7月23日獲宣布成功當選保守黨領袖,並於翌日下午前往白金漢宮,接受女王邀請,接替德蕾莎·梅伊擔任英國首相

被他稱為「現代英國的內閣」的新閣於同日組成,閣員數目由之前的29名增至33名;同時成員亦「大換血」,當中之前四位重大國務官當中只有薩吉德·賈偉德留在內閣,並改任財相。另外,他也於26日創造了聯盟大臣一職,由自己兼任,旨在維繫聯合王國內四個構成國之間的關係。

9月3日,保守黨下院議員奧利弗·萊特溫提交申請,要求立即就是否從強森手中奪取議會議程控制權進行投票。最終以328票贊成、30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從強森手中奪取議會議程控制權的動議[199][200]。強森隨後將倒戈黨員開除,使保守黨失去下議院多數地位。之後他向女王提出將國會休會的建議更被最高法院裁定違憲—不尋常地長的休會時間被指是冒險以硬脫歐迫使國會通過脫歐協定。

然而到了10月,在脫歐協定被國會否決後,以避免無協定脫歐,及歐盟同意延後脫歐大限至翌年一月的情況下,國會終接受強森第四度提前解散的協定,於12月進行選舉[201]。2019年12月12日,強森如願在大選帶領保守黨贏得過半的365席,創下保守黨1987年大選後新高,更取得過往被視為對手工黨的安全席次;反之工黨僅得203席,亦是1935年大選後新低,故他得以繼續執政之餘,更取回國會控制權,為脫歐掃除障礙。在確認大局已定後,他於13日前往白金漢宮覲見女王,向她請示自己將籌組來屆多數政府。

第二屆(2019年12月-2022年9月)

[編輯]

新政府剛重新上任,便迅速在議會推行脫歐法案。2020年1月31日,英國準時脫歐,有十個月的時間與歐盟談判自由貿易協定。鮑里斯·強森在上任不久後批准了華爲在英國使用的安全授權(但很快便要求禁用並淘汰華為),同時批准了高鐵2號在英國的建造工程。2020年2月13日,強森進行第二次內閣重組,解僱了大量內閣成員,時任財政大臣薩吉德·賈偉德因不滿強森對他提出的苛刻要求而辭職。二月份,因英美關係在英國批准華爲後大幅度降溫,強森推遲了訪美計劃。3月2日,強森正式與歐盟展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最終趕及於同年年底達成協定。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3月份,鮑里斯·強森宣布暫時關停英國的酒吧、餐館以及一切其他的非必要的社會活動,以圖減緩冠狀病毒的傳播速度。2020年3月27日,鮑里斯·強森通過Twitter發表視訊演說,宣布自己已經出現輕微的COVID-19症狀(包括咳嗽和發燒)且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但表示精神狀態良好,仍會繼續帶領政府。[202][203]4月6日,強森病情惡化轉入加護病房,並請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多米尼克·拉布臨時接替首相主持政府事務。[204]唐寧街表示,這是為了以防萬一他需要使用呼吸機,而且他仍然保持著清醒的狀態。[205]保守黨前黨魁伊恩·鄧肯·史密斯表示,他對這一訊息感到震驚。工黨倫敦市長沙迪克·汗表示,他為首相今晚的病情迅速康復祈禱。[206]各政治黨派的國會議員也在推特上發表了類似的反應。[206]4月9日,強森離開重症監護病房,入住普通病房。[207]4月12日,強森出院。[208]4月27日,強森恢復工作。[209]5月3日,強森接受《星期日太陽報》訪問,憶述留院時的經歷,披露醫生一度預計他或面臨死亡。[210][211]

2021年11月30日,英國《鏡報》獨家披露強森在疫情期間違反禁足令,與好友在唐寧街10號舉行私人聚會,引發派對門事件[212]

2022年6月6日,1922委員會主席宣佈當晚對強森發動不信任投票。[213]最終以211票支援擔任保守黨黨魁,148票反對擔任黨魁下,保住黨魁兼首相職務[214][215]。根據目前規則,一年內將無法再次發動對他的不信任投票[216]

6月30日,在酒吧醉酒後猥褻兩名男子的副首席黨鞭克里斯托弗·品契爾宣布辭職,議員職務被暫停。[217]其後品契爾被指出此前有過多次不端行為[218],強森一開始表示不知情,但後來有報告稱他在提名品契爾為保守黨黨鞭前已接到相應報告,使民眾質疑強森蓄意包庇有性騷擾前科的政府官員[219]。截至7月6日,有46名強森政府的官員辭職。[220]7月7日,鮑里斯·強森宣布辭去保守黨黨魁與首相職務,暫時擔任看守內閣首相直至保守黨選出新黨魁並接任首相職務[221][222]

7月18日,工黨在議會對鮑里斯·強森政府發起不信任投票,未獲通過。[223]

外交事務

[編輯]

2020年7月1日,強森於以色列報章《新訊息報》頭版以希伯來語發文,抨擊以色列計劃單方面併吞約旦河西岸部分地方違反國際法及違背以色列自身利益,明言英國不會承認以色利對1967年界線之任何單方面改變。[224][225][226][227]

強森在2019年7月接受香港鳳凰衛視採訪時表示,他的政府將非常 "親中"。他表示支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基礎設施投資倡議,即「一帶一路」,並承諾使英國對中國投資保持 「歐洲最開放的經濟體」。同時,強森對華人十分友好,和唐人街與僑團維持緊密的關係,更是保守黨政治人物中,唯一和鼎泰豐老闆共同製作小籠包的人物。

2020年6月3日,強森宣布,如果中國政府繼續推行香港國家安全法,英國將向35萬名持有英國國民 (海外)護照香港居民以及260萬名其他符合條件者提供移居英國的機會,並可在以後申請英國公民身分。中國政府稱「干涉中國內政」。

2021年9月英國加入與美國和澳洲簽訂的AUKUS防務條約,該條約被解釋為旨在對抗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力量,受到中國政府的反對。強森反駁稱,該條約並非旨在對中國採取敵對行動。

保守黨魁選舉

[編輯]

因首相里茲·特拉斯於2022年10月21日請辭,黨魁選舉事務的黨團1922委員會於當晚擬定選舉流程。有民調顯示,在一般黨員之間,強森的支援度最高[228]。但23日,強森宣布為了維持保守黨團結而退選,禮讓前財相里希·蘇納克[229]

政治觀點

[編輯]
2019年9月16日,強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尚-克洛德·容克會面,討論脫歐協定

在意識形態上,強森將自己描述為「一國保守主義者」。[230][231]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學者托尼·特拉弗斯描述強森是「相當經典的、即小政府主義、輕度歐洲懷疑主義的保守派。他也欣然接受特拉弗斯讚賞的卡麥隆和喬治·奧斯本的「現代社會自由主義」。[232]《衛報》同意強森在市長期間混合了經濟和社會自由主義,[233]經濟學人》聲稱,強森這樣做「超越了他的保守黨身分」,並採取更自由主義的立場。[234]強森《旁觀者》的同事史都華·里德(Stuart Reid)將後者的觀點描述為「社會自由主義的自由意志主義者」觀點。強森通過對「現有規則典章的熱愛並認識到社會層次結構的必然性」,保留了其個性中的「保守黨要素」。[17]:136、342

「我是支援自由市場的、寬容的和廣義上的自由意志主義者(雖然也許不是極端自由意志主義者)、傾向於看到傳統的優點、反政府監管、親移民、自立自強、愛好酒、愛好狩獵、愛好駕駛和準備捍衛格倫·霍德爾的宗教信仰自由。」
鮑里斯·強森[16]:225

民間社團「民主審計」的執行主任史都華·威爾克斯-希格指出,「鮑利斯在政治上是靈活的」,[232] 而傳記作家索尼婭·普內爾(Sonia Purnell)則表示強森經常改變他對政治問題的看法,反映出她認為的「堅定的保守黨外表下的意識形態空虛」。她後來提到強森的「機會主義,一些人稱之為實用主義的政治方法」。[16]:2、121前大倫敦市長肯·李文斯頓在接受《新政治家》採訪時聲稱,他曾經擔心強森是「柴契爾夫人以來最強硬的右翼政客」,但通過觀察強森的市長任期,他得出結論,強森是「相當懶惰的廢物(tosser),只是想忝居高位」,而實績了了。[235]強森有時被描述為「民粹主義者[236][237][238]和「民族主義者」。但強森則回應說如果「民族主義」意味著鄙視其他民族的文化那他不是民族主義者。[239]

雖然強森因為他在《每日電訊報》中強烈的疑歐論文章而廣為人知,但他的許多同事認為這是一種機會主義的詭計,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前,強森曾就加入哪一派猶豫了很長時間,為此他前往鄉下別墅,閉關靜思,有人提出他可能同情聯邦歐洲的事業。例如,2012年,他歡迎土耳其加入歐盟。索尼婭·普內爾說他「既不是真歐洲主義者也不是小英格蘭主義者英語Little Englander」。[16]:121-122[17]:7

普內爾同時指出,強森「不是精英主義者」。在一篇題為《長壽的精英主義》的文章中,強森說「精英和精英主義者不可能一直在他們的洞穴里。」普內爾認為,強森受他左翼的母親家族的影響,導致他發自內心的「厭惡種族主義」。[16]:25、52、198

公眾形象

[編輯]
2006年3月,強森與自由民主黨議員約翰·海明英語John Hemming (politician)(左)和保守黨議員格拉漢姆·史都華(中)示威反對關閉醫院

除了世人皆知的「鮑利斯」,強森還有各種綽號,包括「BoJo」,他的姓和名的混成詞[240][18]:43傳記作家索尼婭·普內爾將他的公眾形象描述為「鮑利斯牌」,指出他在牛津大學時就已經開始經營了。強森的前主編馬克斯·哈斯丁把這個公眾形象稱為「外觀類似於漫畫家佩勒姆·格倫維爾·伍德豪斯筆下的人物,富有智慧型、魅力、輝煌而令人驚嘆的不穩定閃耀」,政治科學家安德魯·克林斯說,強森創造了「有強大智力資本的被喜歡和受信任的個人形象」。私家偵探編輯伊恩·希斯洛普英語Ian Hislop將他定義為「兒童漫畫鮑利斯」(Beano Boris),因為他的滑稽的性質,並說:「他是我們的貝盧斯科尼……他是我國唯一的對未來的持有樂觀態度的政治家,其他人太忙了不能擔負這個責任。」[241]對記者戴夫·希爾來說,強森是「英國政治中獨一無二的人物,是喜劇演員、騙子、人為顛覆性情景表演者和民粹主義媒體明星前所未有的混合體」。[242] [16]:1、91、103[78]

強森有目的地培養了一種「半散漫的外表」,例如當他公開露面之前,他會刻意讓他的頭髮呈現出散亂的外觀。普內爾把他描述為「狂熱的自我推銷者」,他的生活充滿了「有趣和笑話」。安德魯·克林斯稱為「小丑」,強森說,「幽默是一種工具,你可以用來給藥丸加上糖衣(美化討厭的東西),並得到你想要的重點。」普內爾指出,同事們經常表示,強森利用別人使自己受益,傳記作家安德魯·金森注意到強森是「我們時代的偉大奉承者之一」。普內爾指出,他使用「一點幽默和一大堆虛張聲勢」轉移了人們對嚴肅問題的關注點。金森的文章稱強森是「人道的人」,當維護他自己的利益時,「也可能令人震驚地蔑視別人」。金森還指出,強森「過分渴望被喜歡」。[16]:1-3、183、214[17]:108、258、301[18]:74[78]

根據普內爾的文章,「強森有著巨大的魅力、機智幽默、充滿性張力還有一頭金髮;他也受到數百萬人的認可和喜愛,儘管很多人不得不與他密切合作(更不用說依賴他)。憑著資源、狡猾和戰略眼光,當有利時機恰巧與其個人優勢相吻合,他就可以擺脫嚴重的政治變故,但這些手段很少取得到實際成果、甚至詳細計劃支援」。此外,普內爾指出,強森是對自己的私生活「高度迴避的人」,他和別人之間有明顯的距離,幾乎沒有親密的私人朋友。在朋友和家人中,強森被稱為「亞力克」而不是「鮑利斯」。金森說,強森「有很差的禮貌,他常遲到,也不在乎遲到,不關心著裝。」高度雄心勃勃,非常有競爭力,生來就是「為爭取至高無上而奮鬥」。他會特別憤怒於他認為侮辱他的個人生活的內容;例如,當《電訊報》中的一篇文章激怒他時,他通過電子郵件給編輯薩姆·利思英語Sam Leith傳達了簡單的資訊「滾去死」(Fuck off and die)。因此,普內爾指出,強森「用笨拙、自嘲或幽默」掩蓋了他的無情,還補充說,強森是「年少輕狂的諷刺和粗暴性參照」的粉絲。[16]:1-7、15、26、37、456[17]:17、301[18]:43

強森能講流利的法語義大利語德語西班牙語也很出色,尤精熟拉丁語[243]經常在他的報紙專欄和演講中參照拉丁語格言。[16]:91、109

強森說過去他「經常吸大麻」,[244]他贊成使醫用大麻合法化。[245]

「鮑利斯是規則的例外、刻板印象的反面,他具有高度原創性。體態豐腴還有些傻氣,與美女海報截然相反。他類似於人們的洗衣筐,堆積起來卻常常忘記清洗。」
傳記作家 索尼婭·普內爾,[16]:2

強森在英國政治和新聞業中是一位有爭議的人物。[246][247]普內爾將強森描述為「後布立爾時代英國政治中最為非常規,但引人注目的政治家」。她補充說,在英國,他「受到百萬人的喜愛和所有人的熟知」。吉爾斯·愛德華茲和強納生·伊薩比評論說,強森被稱為「廣泛而典型的公眾人物」,他的朋友將他描述為「討人喜的保守黨人」,可以吸引其他保守黨政客不能吸引的選民。[248]金森表示「人們愛他,因為他讓他們笑」,指出他已經成為「保守黨普通黨員的寵兒」。[16]:1[17]:148[18]:47

普尼爾認識到,在2008年市長選舉期間,他將「意見極端化」,批評者認為他是「邪惡、小丑、種族主義和偏執狂」。[16]:345、365《衛報》記者波莉·湯因比的文章把他稱為「小丑、花花公子、專注的反社會者和連續行騙的騙子」,[17]:279而工黨籍前大臣黑索爾·布立爾斯英語Hazel Blears稱他為「令人討厭的右翼精英,有惡劣的意見和犯罪的朋友」。[18]:110強森也被與美國總統唐納·川普比較。[249][250][251]在2016年6月,前副首相尼克·克萊格將他描述為「唐納·川普的詞典同義詞」,[252]保守黨國會議員、前財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將他描述為「更友善的唐納·川普」,[253]歐洲理事會主席辦公室主任馬丁·澤爾邁爾英語Martin Selmayr則將強森和川普潛在當選的可能描述為其各自國家的「恐怖情景」。[254]然而,強森選擇遠離川普,在許多場合批評他,並且在北約峰會和北約數國領袖一起嘲笑川普。[255][256]

私人生活

[編輯]
強森及其弟弟利奧,攝於2013年

強森的父親史丹利·強森(Stanley Patrick Johnson,1940年8月18日-)也曾任英國國會議員,1984年落選,強森的母親夏洛特·強森·沃爾(Charlotte Johnson Wahl,1942年5月29日-)是歐洲人權委員會主席詹姆士·福西特爵士(James Fawcett,1913年4月26日-1991年6月24日)[257]的女兒[258]。強森的妹妹瑞秋(Rachel Johnson,1965年9月3日-)是記者,三弟利奧是會計公司普華永道的合伙人,[259]四弟約·強森是前下議院議員,官至商務部副大臣英語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卻因與兄政見不合而離開了政府,卻後又獲其安排為上議院貴族。強森的繼父是美國學者尼可拉斯·沃爾英語Nicholas Wahl。強森的繼母珍妮佛(Jennifer Kidd)是前馬莎百貨主席泰迪·謝夫英語Joseph Sieff的繼女。[260]

1987年強森與阿萊格拉·莫斯廷-歐文Allegra Mostyn-Owen,1964年3月22日-)結婚,她是藝術史學家威廉·莫斯廷-歐文英語William Mostyn-Owen和義大利作家蓋婭·塞瓦迪奧英語Gaia Servadio的女兒,[261]1993年離婚。[262]

1993年年底強森與英國律師瑪麗娜·惠勒結婚(Marina Wheeler,1964年8月18日-)。[263]惠勒家族和強森家族已經交往了幾十年,[17]:11-12, 26–27, 71, 118, 119, 254瑪麗娜·惠勒在布魯塞爾的歐洲學校和強森同時就讀。他們有四個孩子:二個女拉拉和卡西婭,和二個子米洛和狄奧多。[264]強森和他的家人住在北倫敦的伊斯林頓。

2009年,強森與藝術顧問海倫·麥金太爾生下一女。2013年,因為這個私生女兒的存在,強森打了一系列的官司,上訴法院取消了一項禁止要求報告的禁令;法官裁定公眾有權知道強森的「魯莽」行為。[265][266][267]

2018年9月,鮑裡斯·強森和瑪麗娜·惠勒共同宣布,強森持續被指控婚姻不忠之後,他們「分開了」,還宣布離婚訴訟已經開始。其時強森已與其時婚姻的第三者、現時的太太凱莉·西蒙茲(Carrie Symonds)同居[268]。離婚手續於2020年完成。

強森和西蒙茲兩人在2020年3月時都被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其中西蒙茲還有孕[269]。他們的第一個孩子於2020年4月29日,在倫敦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出生,母子均安[270][271]。兩人的兒子名為:韋佛雷德·羅利·尼可拉斯·強森(Wilfred Lawrie Nicholas Johnson),紀念兩人的祖父和治療強森的醫生。[272]二人2021年5月29日在西敏寺低調成婚[273]

2023年10月底,強森加盟GB News頻道,擔任新聞主持人、節目製作人和評論員。[274]

強森也通曉英語外的6種語言,如法語、義大利語、德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古希臘語[275][16]:109

公民權

[編輯]

出生在紐約市的強森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在2014年,強森承認他在美國國家稅務局的資本增值稅的問題,[276][277]最終他繳納了這筆稅金。[278]2015年2月,他宣布他打算放棄美國國籍以證明他對英國的忠誠。[279][280]2017年2月,據報道他在2016年正式放棄了美國國籍。[281]

祖先

[編輯]
鮑里斯·強森家族
 
 
 
 
 
 
 
 
 
 
 
 
 
 
 
 
 
 
阿里·凱末爾[282]
 
 
 
 
 
 
 
 
 
 
 
威爾弗雷德·強森,生於鄂圖曼帝國[282]
 
 
 
 
 
 
 
 
 
 
 
 
 
 
法蘭克·布魯[282]
 
 
 
 
 
 
 
威妮弗蕾德·布魯
 
 
 
 
 
 
 
 
 
 
 
瑪格麗特·強森[282]
 
 
 
 
 
 
 
史丹利·強森 (英國)[282]
 
 
 
 
 
 
 
 
 
 
 
 
 
 
 
 
 
史丹利·F·威廉斯[282]
 
 
 
 
 
 
 
 
 
 
 
艾琳·威廉斯
 
 
 
 
 
 
 
 
 
 
 
 
 
 
休伯特·馮·菲菲爾,符騰堡保羅王子之孫[283]
 
 
 
 
 
 
 
瑪麗·路易莎·德·菲菲爾(或女男爵馮·菲菲爾)[282]
 
 
 
 
 
 
 
 
 
 
 
海倫·馮·河
 
 
 
 
 
 
 
亞歷山大·鮑利斯·德菲菲爾·強森
 
 
 
 
 
 
 
 
 
 
 
 
 
 
 
 
 
 
 
 
詹姆士·福西特爵士
 
 
 
 
 
 
 
 
 
 
 
 
 
 
夏洛特·福西特[13]
 
 
 
 
 
 
 
 
 
 
 
 
 
 
 
 
 
埃利亞斯·艾弗里·洛威,生於洛伊[14]
 
 
 
 
 
 
 
 
 
 
 
法蘭西斯·比阿特麗斯·洛威
 
 
 
 
 
 
 
 
 
 
 
 
 
 
亨利·柯林頓·波特
 
 
 
 
 
 
 
海倫·特雷斯·波特
 
 
 
 
 
 
 
 
 
 
 
克拉拉·霍爾庫姆
 
 
 
 
 
 

榮譽

[編輯]

官方勛獎

[編輯]
烏克蘭自由勳章(MOL) 伊莉莎白二世白金禧紀念章 查理三世加冕紀念章

榮譽市民

[編輯]

其它獎項

[編輯]

傳記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亞歷山大·鮑里斯·德菲弗爾·強森(鮑里斯·強森)[5]/強生[6],中國大陸稱為亞歷山大·鮑里斯·德費弗爾·約翰遜(鮑里斯·約翰遜)[3],港澳稱為約翰遜[4]

參考文獻

[編輯]

參照

[編輯]
  1. ^ 放棄美國公民身份人數更多了 5411人創紀錄. 聯合新聞網. [2017-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2. ^ "Boris Johnson forced to share Foreign Office country residence with Cabinet colleagues David Davis and Liam Fox"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elegraph, Kate McCann, 18 July 2016
  3. ^ 鮑里斯·強森將接任英國首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華網》,2019年7月23日。
  4. ^ 結果將於7.23宣佈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蘋果日報》,2019年6月25日。
  5. ^ 「疑歐派」若當選英國首相 全球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大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ETtoday新聞雲,2019-07-17。
  6. ^ 醜聞不斷 英首相強生宣布辭去保守黨主席. 公視. 2022-07-07 [202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2). 
  7. ^ 英國新首相約翰遜擺出破釜沉舟姿態 推出全面「脫歐」內閣. BBC. BBC. [2019-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 ^ Boris Johnson quits as Tory leader but vows to stay on as PM. BBC News.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 (英國英語). 
  9. ^ 约翰逊将宣布辞去保守党党魁职务. BBC News 中文.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5) (中文(簡體)). 
  10. ^ Boris Johnson: I've been forced out over Partygate report. BBC News. 2023-06-09 [2023-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2) (英國英語). 
  11. ^ Acar, Özgen. Bir Baba Ocağı Ziyareti [A Visit to Family Home]. Hürriyet Daily News (Turkey). 2008-06-20 [201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0) (土耳其語). 
  12. ^ Gökçe, Deniz. Obama ile Boris Johnson Kapıştı [Obama versus Boris Johnson]. Akşam (Turkey). 2016-04-25 [201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1) (土耳其語). 
  13. ^ 13.0 13.1 Llewellyn Smith, Julia. Boris Johnson, by his mother Charlotte Johnson Wahl. The Sunday Telegraph (London). 2008-05-18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3). 
  14. ^ 14.0 14.1 Interview: Boris Johnson – my Jewish credentia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Jewish Chronicle, Daniella Peled, April 2008
  15. ^ Woodward, Will. Phooey! One-man melting pot ready to take on King Newt.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5).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16.16 16.17 16.18 16.19 16.20 16.21 16.22 16.23 16.24 16.25 16.26 16.27 16.28 16.29 16.30 16.31 16.32 16.33 16.34 16.35 16.36 16.37 16.38 16.39 16.40 16.41 16.42 16.43 16.44 16.45 16.46 16.47 16.48 16.49 16.50 16.51 16.52 Purnell, Sonia. Just Boris: Boris Johnson: The Irresistible Rise of a Political Celebrity [只是鮑利斯:鮑里斯·強森:政治名人的不可抗拒的崛起]. London: Aurum Press Ltd. 2011. ISBN 1-84513-665-9. 
  17. ^ 17.00 17.01 17.02 17.03 17.04 17.05 17.06 17.07 17.08 17.09 17.10 17.11 17.12 17.13 17.14 17.15 17.16 17.17 17.18 17.19 17.20 17.21 17.22 17.23 17.24 17.25 17.26 17.27 17.28 17.29 17.30 17.31 17.32 17.33 17.34 17.35 17.36 17.37 17.38 17.39 17.40 Gimson, Andrew. Boris: The Rise of Boris Johnson [鮑里斯·強森的興起] 2nd. Simon & Schuster. 2012.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18.11 18.12 18.13 18.14 18.15 18.16 18.17 18.18 18.19 18.20 18.21 Edwards, Giles; Isaby, Jonathan. Boris v. Ken: How Boris Johnson Won London [鮑利斯VS肯:強森如何贏得倫敦]. London: Politico's. 2008. ISBN 978-1842752258. 
  19. ^ Johnson, Stanley. Stanley Johnson: Why I remain a fan of Brussels [史丹利·強森:為什麼我仍然是布魯塞爾的粉絲].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6-06-18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0. ^ David Dimbleby Slams 'Disgraceful' Boris Johnson For Ruining Bullingdon Club.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5-28 [201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 UK riots: how do Boris Johnson's Bullingdon antics compare?. The Guardian. 2011-08-10 [2014-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1. ^ Deedes, Henry. Pandora column: A youthful flirtation comes back to haunt Bori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6-08-07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2). 
  22. ^ Lyn Barber Interviews Boris Johns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03-10-05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3. ^ "Boris Johnson's media scrap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17 July 2007.
  24. ^ 24.0 24.1 24.2 24.3 Boris Johnson's most controversial foreign insults. BBC Newsbeat. 2016-07-14 [201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4). 
  25. ^ Johnson, Boris. If Blair's so good at running the Congo, let him stay there. BBC Newsbeat. 2016-07-14 [201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26. ^ Boris Johnson. If Blair's so good at running the Congo, let him stay there. The Daily Telegraph. 2002-01-1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8). 
  27. ^ Boris Johnson. Getting our knickers in a twist over China. The Daily Telegraph. 2005-09-0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8. ^ Blair impeachment campaign starts. BBC.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31). 
  29. ^ Impeachment in practice. news.bbc.co.uk. [2016-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30. ^ Boris sorry for Scouse stereotype. BBC News. 2004-10-19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22). 
  31. ^ On your bike, Boris: Howard sacks Johnson over private lif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4-11-14 [2013-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13). 
  32. ^ Barber, Lynn (19 October 2008). "No more Mr Nice Gu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London).
  33. ^ Woodward, Will. Boris Johnson goes Warhol to become poster boy for Tories.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09-06 [2006-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34. ^ Fazakerley, Anna (24 February 2006),"Blond has more fun but fails to thwart anti top-up fee vo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London).
  35. ^ Brook, Stephen. Boris to return to Telegraph column.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5-15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36. ^ Boris Johnson defends his comments about Hillary Clinton. BBC News. 2015-02-11 [201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2). 
  37. ^ Jones, George. Boris Johnson to run for mayor.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7-07-16 [201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38. ^ Johnson is Tory mayor candidate. BBC News. 2007-09-27 [201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3). 
  39. ^ Hosken, Andrew. Ken: The Ups and Downs of Ken Livingstone [肯·李文斯頓的崛起和淡出]. Arcadia Books. 2008: 426-427. ISBN 978-1-905147-72-4. 
  40. ^ Jones, Sam. Give second vote to Johnson, BNP tells supporters.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4-02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41. ^ 41.0 41.1 Johnson wins London mayoral race. BBC News. 2008-05-03 [200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9). 
  42. ^ Grice, Andrew. Cripes! Boris takes London (and rounds off a rotten day for Gordon Brow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8-05-03 [2008-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5). 
  43. ^ Watt, Nicholas. Johnson snatches Tories' biggest prize.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5-03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44. ^ Mayor unveils plan to ban alcohol on the transport network (新聞稿).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08-05-06 [2008-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45. ^ Mayor's £250,000 'chicken feed'. BBC News. 2009-07-14 [2010-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3). 
  46. ^ Mulholland, Hélène. Johnson condemned for describing £250,000 deal as 'chicken feed'.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07-14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47. ^ Nearly 9,500 people die each year in London because of air pollution – study. The Guardian. 2015-07-15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48. ^ Adam Vaughan. Boris Johnson accused of burying study linking pollution and deprived schools. Guardian newspapers. 2016-05-16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49. ^ 49.0 49.1 Boris Johnson accused of hiding study linking air pollution and deprived schools. Daily Telegraph. 2016-05-17 [2016-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50. ^ Caroline Mortimer. Boris Johnson accused of burying report on the number of schools in London's most polluted areas. The Independent. 2016-05-16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51. ^ Martin Hoscik. Exclusive: TfL reveals how much Barclays has paid for Cycle Hire scheme. MayorWatch.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52. ^ Waugh, Paul. Boris plans to 'Oysterise' overground rail services by next May.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8-05-12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53. ^ Johnson, Boris. Saying No To Ticket Office Closures (PDF). Getting Londoners Moving (Transport Manifesto for the 2008 Mayoral election) (Back Boris campaign). : 38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04-23). 
  54. ^ Murray, Dick. Mayor scraps Ken plan to axe 40 Tube ticket offices.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8-07-02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55. ^ London Underground in 24-hour plans as ticket offices shut. BBC News. 2013-11-21 [2015-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56. ^ 56.0 56.1 Boris Johnson announces further senior appointments to his administration (新聞稿).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08-05-06 [2008-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57. ^ Watts, Robert; Oliver, Jonathan. Boris Tory HQ team puts reins on Boris Johnson. The Times (London). 2008-05-11 [2008-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 需付費查閱
  58. ^ Taylor, Matthew. London mayor: Johnson forced to remove his deputy mayor after magistrate claim proves false. The Guardian. 2008-07-04 [2008-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59. ^ Mulholland, Helene; Booth, Robert; Strudwick, Patrick. Anti-gay adverts pulled from bus campaign by Boris Johns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12-04-12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7). 
  60. ^ Mulholland, Hélène. Barack Obama gets backing from Boris Johns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8-01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61. ^ Prince, Rosa. Boris Johnson backs Barack Obama as US President.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08-01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7). 
  62. ^ Britain's top policeman resigns. BBC News. 2008-10-02 [201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63. ^ O'Neill, Sean; Fresco, Adam; Coates, Sam. Boris Johnson forces Sir Ian Blair to quit as police chief. The Times (London). 2008-10-03 [2010-04-01]. [失效連結]需付費查閱
  64. ^ Donovan, Tim. London mayor admits 'caveats' in youth crime statistics. BBC News. 2011-11-16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65. ^ Mayor of London announces new Forensic Audit Panel to investigate GLA and LDA (新聞稿).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2008-05-08 [2008-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8). 
  66. ^ Labour accuse Mayor of 'Tory witch hunt'. MayorWatch. 2008-05-09 [2013-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3). 
  67. ^ The Media Guardian 100 – 87 Patience Wheatcrof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London). 17 July 2006.
  68. ^ Stephen Greenhalgh | Conservative Home.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2). 
  69. ^ Ken Livingstone refuses to appear before LDA audit panel.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08-07-15 [2016-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70. ^ Mulholland, Helene. No censure for Boris Johnson over relationship with unpaid City Hall adviser.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12-15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 
  71. ^ Mulholland, Hélène. Boris Johnson pressed for full details of the appointment of his alleged lover. The Guardian (London). 2010-07-2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72. ^ Public has right to know about Boris Johnson's secret lovechild, court rule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3-05-2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73. ^ Mulholland, Hélène. Ken Livingstone claims Boris Johnson tried to 'pay off' former Evening Standard editor. The Guardian (London). 2009-10-09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74. ^ Coates, Sam. Boris Johnson 'broke rules' by proposing ally for top London arts job. The Times (London). 2009-10-08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30). 需付費查閱
  75. ^ Johnson saves woman from 'oiks'. BBC News. 2009-11-03 [200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1). 
  76. ^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Saves Filmmaker from Mugging. Time (New York). 2009-11-04 [200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77. ^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wins second term by tight margin 5 May 2012 Last updated at 01:35. BBC News. 2012-05-05 [2012-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78. ^ 78.0 78.1 78.2 Crines, Andrew S. Why did Boris Johnson win the 2012 mayoral election? [鮑里斯·強森為什麼贏得20102倫敦市長選舉?].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2013, 3 (9): 1-7. 
  79. ^ The Mayor of London – 2012 Olympics. London 2012. [201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9). 
  80. ^ Boris Johnson on London 2012 Olympics tickets and transport. The Guardian (video). 2012-07-30 [201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1. ^ London 2012: Boris Johnson says capital is prepared. BBC News. 2012-07-22 [201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31). 
  82. ^ Bozier, Luke. Boris should fight for London to be open on Sundays. Conservative Home blogs. 2012-09-09 [2012-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83. ^ Every Tube ticket office to close. BBC News. 2013-11-21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4. ^ Beard, Matthew. 950 London Underground staff to lose their jobs in Tube ticket office shake-up.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3-11-21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5. ^ Boris Johnson calls London St Patrick's day event lefty Sinn Féin crap. The Belfast Telegraph. 2012-02-1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4). 
  86. ^ Johnson apologises to London Irish for St Patrick's Day slur. The Irish Times (Dublin). 2012-03-13 [2012-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87. ^ Williams, Rob. Video: 'Great supine protoplasmic invertebrate jellies!' – Boris Johnson's parting shot at London Assembly members after they vote NOT to grill him over budget cut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3-02-25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0). 
  88. ^ Topping, Alexandra. Boris Johnson criticised for suggesting women go to university to find husband. The Guardian (London). 2013-07-08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89. ^ Wright, Oliver. Boris Johnson gaffe: Why do women go to university? To find men to marry....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3-07-08 [2013-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3). 
  90. ^ Obama hits back at Boris Johnson's alleged smears. BBC. 2016-04-22 [201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1. ^ Ross, Tim. Boris Johnson: The EU wants a superstate, just as Hitler did. BBC. 2016-05-15 [2018-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2. ^ Kampfner, John. The Churchill Factor review – Boris Johnson's flawed but fascinating take on his hero. The Guardian. 2014-11-03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3. ^ YouGov | Mayor Boris: the public verdict. YouGov: What the world thinks. [2018-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8). 
  94. ^ Water cannon bought by Boris Johnson to be sold off without being used. The Guardian. 2016-07-01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5. ^ Boris Johnson could face investigation over Thames garden brid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Guardian 28 February 2018
  96. ^ Boris Johnson under growing pressure over scrapped garden bridg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 Guardian 19 March 2018
  97. ^ de Peyer, Robin. Boris Johnson declares he will stand in Uxbridge and South Ruislip.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2014-08-26 [2014-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8. ^ Johnston, Chris. Boris Johnson selected to stand for Tories in Uxbridge and South Ruislip. The Guardian (London). 2014-09-12 [2015-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99. ^ Swinford, Steven; Holehouse, Matthew (12 September 2014). "Boris Johnson selected to stand for Tories in Uxbridge and South Ruisli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Retrieved 4 April 2015.
  100. ^ Bennett, Asa. Boris Johnson lacks the skills to be prime minister, says Tory chairman. LondonlovesBusiness.com. 2012-09-17 [201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101. ^ Boris Johnson says UK is better off outside the EU. BBC News. 2012-02-21 [201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2. ^ Wearden, Graeme. Pound hits seven-year low after Boris Johnson's Brexit decision. The Guardian (London). 2016-02-22 [2016-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3. ^ Stone, Jon. Barack Obama hits back at Boris Johnson and explains why he moved Winston Churchill bust in the Oval Offic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6-04-22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104. ^ 104.0 104.1 Obama hits back at Boris Johnson's alleged smears. BBC News. 2016-04-22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5. ^ Lawless, Jill. London mayor under fire for 'loaded' criticism of 'part-Kenyan' Obama. The Times of Israel (Jerusalem). 2016-04-22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6. ^ Espinoza, Javier. Boris Johnson 'no platformed' over Obama's ancestry comment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6-04-28 [201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7. ^ Clark, Natasha. Duncan Smith: "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hurling a word like 'racist'"需要付費訂閱. Times Red Box. 2016-04-25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3). 
  108. ^ Sparrow, Andrew; McDonald, Henry; Asthana, Anushka. Duncan Smith says almost all forecasts are 'probably wrong'. The Guardian (London). 2016-04-25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09. ^ Stone, Jon. Boris Johnson was not racist about Barack Obama, Iain Duncan Smith insists.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6-04-25 [2016-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6) (英國英語). 
  110. ^ Brexit: Did Boris Johnson talk Turkey during referendum campaign?. BBC politics. 2019-01-18 [2019-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11. ^ Letter to the Prime Minister and Foreign Secretary - Getting the facts clear on Turkey. VoteLeave. 2016-06-16 [2019-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112. ^ EU debate: Boris Johnson says Brexit will be 'Britain's independence day' as Ruth Davidson attacks 'lies' of Leave campaign in front of 6,000-strong Wembley audience. The Telegraph. 2016-06-2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4). 
  113. ^ Boris Johnson's independence day claim nonsense, says David Cameron. The Guardian. 2016-06-22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14. ^ Boris Johnson Favourite to replace David Cameron as PM after Brexit. The Guardian (London). 2016-06-24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15. ^ Cowburn, Ashley. Michael Gove's statement on running for Tory leadership against Boris Johnson.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6-06-30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5). 
  116. ^ Boris Johnson rules himself out of Conservative leader race. BBC News. 2016-06-30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1). 
  117. ^ Witte, Griff. Stung by a betrayal, former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ends bid to lead Britain.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06-30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18. ^ Boris Johnson won't run for Prime Minister after Michael Gove enters rac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6-06-30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119. ^ Hughes, Laura. Boris Johnson announces he will not run for Prime Minister as Michael Gove declares his bid after claiming his colleague 'cannot provide the leadership'.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6-06-30 [2016-0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30). 
  120. ^ Swinford, Steven. Boris Johnson's allies accuse Michael Gove of 'systematic and calculated plot' to destroy his leadership hope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6-07-0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121. ^ May, Josh. Lord Heseltine: Boris Johnson must 'live with the shame' of his actions. Politics Home. 2016-06-3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 
  122. ^ Asthana, Anushka; Mason, Rowena. Boris Johnson endorses Andrea Leadsom in Tory leadership bid. The Guardian (London). 2016-07-04 [2016-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5). 
  123. ^ 123.0 123.1 RobDotHutton, Robert Hutton. Boris Johnson Appointed U.K. Foreign Secretary in May Government [強森任梅內閣外交大臣]. Bloomberg.com. [2016-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124. ^ Patrick Wintour. Boris Johnson and diplomacy are not synonymous [鮑里斯·強森和外交不是同義詞]. The Guardian. 2016-07-13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25. ^ Boris Johnson is foreign secretary: The world reacts [強森任外交大臣:世界反應]. BBC News.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26. ^ 126.0 126.1 Bonnie Malkin; Philip Oltermann; Tom Phillips. 'Maybe the Brits are just having us on': the world reacts to Boris Johnson as foreign minister [「也許英國人只是和我們開玩笑」:世界對外交大臣鮑里斯·強森的反應]. The Guardian.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27. ^ Holton, Kate; Pitas, Costas. May builds new-look Brexit cabinet to steer EU divorce. Reuters (Thomson Reuters).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28. ^ Robert Moore. Boris Johnson's appointment as Foreign Secretary has not gone down well in the United States. ITV News.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29. ^ Stephen Bush. Sending Boris Johnson to the Foreign Office is bad for Britain, good for Theresa May. The New Statesman.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0. ^ Thomas Hüetlin. Boris Johnson als Außenminister: Der Prügelknabe [Boris Johnson as Foreign Secretary: The whipping boy]. Der Spiegel. 2016-07-14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德語). 
  131. ^ John Cassidy. The Huge Challenge Facing Theresa May. New Yorker. 2016-07-13 [2016-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2. ^ Steven Swinford. Theresa May tells feuding ministers to 'stop playing games' and get on with the job. Daily Telegraph. 2016-08-14 [2016-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3. ^ Peter Walker and Toby Helm. Boris Johnson backs Brexit pressure campaign Change Britain. Guardian newspapers. 2016-09-11 [2016-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4. ^ Griff Witte. What does Brexit mean? With divorce talks looming, Britain still doesn’t have a clue.. Washington Post. 2016-09-17 [2016-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5. ^ Boris Johnson urged to back probe into international law violations in Yemen. The Independent. 2016-09-2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7). 
  136. ^ Boris Johnson defends UK arms sales to Saudi Arabia. The Guardian. 2016-09-05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7. ^ Boris Johnson criticised by human rights groups after blocking inquiry into war crimes in Yemen. The Independent. 2016-09-27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8. ^ Boris Johnson wins 'most offensive Erdoğan poem' competition [鮑里斯·強森贏得諷刺艾爾多安詩歌賽]. The Guardian. 2016-05-19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39. ^ Boris Johnson refuses to apologise for his President Erdogan poem | Coffee House. Coffee House. 2016-09-27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美國英語). 
  140. ^ Boris Johnson: UK will help Turkey join the EU. Politico. 2016-09-28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41. ^ Julie Bishop hopes for Britain-Australia exchanges in post-Brexit deal. The Australian. 2016-09-23. 
  142. ^ Baxter, Holly; Watts, Joe. Brexit: Former government member says Foreign Office ‘in despair’ over Boris Johnson. The Independent. 2017-01-04 [2017-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143. ^ 143.0 143.1 Johnson accuses Saudis over 'proxy wars'. 2016-12-08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透過www.bbc.co.uk. 
  144. ^ Tovey, Alan. Charted: the world's biggest arms importers. 2015-03-08 [2017-11-15].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45. ^ Dominiczak, Peter. Row over Saudi Arabia comments blows open rift between Theresa May and Boris Johnson. The Telegraph. 2016-12-08 [2017-11-15].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46. ^ Johnson's Saudi comments 'not UK's view'. 2016-12-08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透過www.bbc.co.uk. 
  147. ^ Boris Johnson charms Gulf leaders days after Saudi Arabia 'proxy wa....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48. ^ 存档副本. [2017-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1). 
  149. ^ Hope, Christopher. Boris Johnson insists he is 'all behind' Theresa May for a 'glorious Brexit' as Tories hail his vision for Britain outside EU. The Telegraph. 2017-09-16 [2017-11-15].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50. ^ Sylvester, Rachel. Our foreign secretary is an international joke. 2017-08-29 [2017-11-15].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51. ^ Boris Johnson struggles in interview. BBC News.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152. ^ Johnson, Boris. My vision for a bold, thriving Britain enabled by Brexit. The Telegraph. 2017-09-15 [2017-11-16].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9) (英國英語). 
  153. ^ editor, Anushka Asthana Political. Boris Johnson left isolated as row grows over £350m post-Brexit claim. The Guardian. 2017-09-17 [2017-11-15].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54. ^ 154.0 154.1 Johnson and stats chief in £350m Brexit row. BBC News. 2017-09-18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55. ^ Johnson denies cabinet Brexit split. BBC News. 2017-09-19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56. ^ Hamish Macdonnell, Francis Elliott, Political Editor | Sam Coates |. Boris Johnson under fire from Ruth Davidson on eve of Tory conference. The Times. 2017-09-30 [2017-11-15]. ISSN 0140-0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57. ^ Ambassador stops Boris Johnson 'reciting colonial poem' in Burmese temple. ITV News.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語). 
  158. ^ Boris Johnson 'caught on camera quoting Kipling in Burmese temple'. Evening Standard.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59. ^ Booth, Robert. Boris Johnson caught on camera reciting Kipling in Myanmar temple. The Guardian. 2017-09-29 [2017-11-15].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60. ^ Anger over Johnson Libya 'bodies' comment. BBC News. 2017-10-04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61. ^ Is Boris Johnson really unsackable?. The Economist.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5) (英語). 
  162. ^ Theresa May should clear out her cabinet. The Economist.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5) (英語). 
  163. ^ The joke’s over – how Boris Johnson is damaging Britain’s global stature. www.newstatesman.com. [201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語). 
  164. ^ Fears for jailed mum after Johnson remark. BBC News. 2017-11-06 [2017-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65. ^ Rawlinson, Kevin. Boris Johnson to call Iran in wake of comments about jailed Briton. The Guardian. 2017-11-07 [2017-11-16].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英國英語). 
  166. ^ Boris Johnson defends Iran nuclear deal after Israeli claims. 2018-05-01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167. ^ Wintour, Patrick. UK will not follow Trump in ditching Iran deal, Boris Johnson vows. The Guardian. 2018-05-09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68. ^ Trump pulls US out of Iran deal: Here's what to know.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169. ^ Maidment, Jack. Boris Johnson accuses Remainers of trying to use Irish border issue to stop the UK leaving the EU. The Daily Telegraph. 2018-02-28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70. ^ Speaker tells Johnson off for 'sexism'. BBC News. 2018-03-27 [2018-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71. ^ Wintour, Patrick. Boris Johnson compares Russian World Cup to Hitler's 1936 Olympics. The Guardian. 2018-03-21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172. ^ Osborne, Samuel. Sergei Skripal: Chemical weapons inspectors arrive in Salisbury to investigate nerve agent attack. The Independent. 2018-03-21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9). 
  173. ^ EU diplomats shocked by Boris's 'four-letter reply' to business concerns about Brexit. The Daily Telegraph. 2018-06-23 [2018-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74. ^ Enough already: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we must stop a hard Brexit. The Guardian. 2018-06-24 [2018-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75. ^ EU diplomats reveal Boris Johnson said 'f**k business' over Brexit fears. The National. 2018-06-23 [2018-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176. ^ Johnson challenged over 'Brexit expletive'. BBC News. 2018-06-26 [2018-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77. ^ At-a-glance: The new UK Brexit plan agreed at Chequers. BBC News. 2018-07-07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78. ^ Stewart, Heather. Brexit secretary David Davis resigns plunging government into crisis. The Guardian (London). 2018-07-09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31). 
  179. ^ Stewart, Heather; Crerar, Pippa; Sabbagh, Dan. May's plan 'sticks in the throat', says Boris Johnson as he resigns over Brexit. The Guardian (London). 2018-07-09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1). 
  180. ^ Boris Johnson on Twitter. Twitter. [201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需要非第一手來源]
  181. ^ Johnson: It is not too late to save Brexit. BBC News. 2018-07-18 [2018-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82. ^ ACoBA Letter to Johnson (PDF). 2018-08-08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8-09). 
  183. ^ Johnson's Telegraph contract broke rules. BBC News. 2018-08-09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84. ^ ACoBA Letter to Johnson (PDF). 2018-08-08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8-09). 
  185. ^ Johnson, Boris. Denmark has got it wrong. Yes, the burka is oppressive and ridiculous – but that's still no reason to ban it. The Daily Telegraph. 2018-08-05 [201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86. ^ Johnson burka 'letter box' jibe sparks anger. BBC News. 2018-08-06 [201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 
  187. ^ Johnson 'won't apologise' for burka comments. BBC News. 2018-08-07 [2018-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188. ^ Criticism grows of Johnson's burka jibe. BBC News. 2018-08-08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89. ^ Theresa May demands Boris Johnson apologise for Islamophobic burqa comments. The Independent.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0. ^ Conservative chairman calls for apology from Boris Johnson over burka remarks. BT News. 2018-08-07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191. ^ Sky Data poll: Comparing women who wear burkas to bank robbers 'not racist'. Sky News. 2018-08-08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2. ^ Johnson to be investigated over burka row. BBC News. 2018-08-09 [2018-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3. ^ Boris Johnson cleared by investigation into burka comments. Sky News. [2018-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4. ^ Bienkov, Adam. Boris Johnson ordered to apologise to Parliament for failing to declare earnings. Business Insider.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195. ^ Walker, Peter. Tories condemn Boris Johnson for Brexit 'suicide vest' remarks. The Guardian. 2018-09-09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6. ^ Open warfare between top Tories over Boris Johnson 'suicide vest' jibe at May. The Independent.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7. ^ Feder, J. Lester. Boris Johnson Has Been Privately Talking To Steve Bannon As They Plot Their Next Moves. Buzzfeed News. 2018-07-25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8. ^ Wright, Oliver. Drone strikes are retribution for atrocities, Boris Johnson suggests需要付費訂閱. The Times (London). 2018-07-26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199. ^ 英国议会夺取议程控制权 约翰逊警告或将提前大选. [201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200. ^ 英国首相约翰逊遭遇党内哗变 议会争取立法阻止“硬”脱欧. [2019-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4). 
  201. ^ 聯合新聞網. 賭上國運「脫歐大選」的陰謀算計?英國會提前解散,12月12日改選.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2019-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中文(臺灣)). 
  202. ^ 康玉斌.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新浪網. 2020-03-27 [2020-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03. ^ Boris Johnson tests positive for coronavirus. BBC News. 2020-03-27 [2020-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5) (英國英語). 
  204. ^ 最新消息:英國首相約翰遜新冠病情惡化轉入重症病房. BBC News 中文. 2020-04-06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中文(繁體)). 
  205. ^ UK PM Boris Johnson taken to intensive care. BBC News. 2020-04-06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英國英語). 
  206. ^ 206.0 206.1 Rawlinson, Kevin. Coronavirus: Boris Johnson taken into intensive care – live updates. The Guardian. 2020-04-06 [2020-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07. ^ 肺炎疫情:英国首相父亲称“约翰逊差点为集体牺牲自己”. [2020-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08. ^ 恢复显迅速 约翰逊出院了. [2020-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09. ^ 英国首相“复工”面临三大挑战. [2020-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10. ^ 約翰遜受訪披露染疫生死一線 醫生曾打算宣布死訊. 明報. 2020-05-03 [202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11. ^ Boris Johnson Says Doctors Prepared to Announce His Death. Bloomberg. 2020年5月3日 [2020年7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4日). 
  212. ^ Pippa Crerar. Boris Johnson 'broke Covid lockdown rules' with Downing Street parties at Xmas. The Mirror. 2021-11-30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213. ^ 強生派對門遭黨內逼宮 首相大位能否保住尚未可知.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1). 
  214. ^ 英國首相約翰遜在不信任投票中獲勝 一文看懂來龍去脈. [2022-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215. ^ Jim Pickard. Johnson’s fate to be revealed at 9pm after secret ballot. Financial Times. 2022-07-06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216. ^ BBC. 英国首相约翰逊在不信任投票中获胜 一文看懂来龙去脉. BBC News 中文 (BBC). BBC.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中文(簡體)). 
  217. ^ Chris Pincher suspended as Tory MP after groping allegation. BBC News. 2022-07-01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8). 
  218. ^ Snowdon, Kathryn; Seddon, Paul. Chris Pincher: New claims emerge against former Tory MP. BBC News. 2022-07-03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219. ^ BBC. Boris Johnson resigns: Five things that led to the PM's downfall. BBC News (BBC). 2022-07-07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7). 
  220. ^ 46人辞职!英首相把逼自己辞职的大臣给开了.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221. ^ Nick Eardley. How will Conservatives choose a new leader?. BBC News. BBC. [2022-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英國英語). 
  222. ^ BBC. Boris Johnson resigns: Johnson will stay on but only as caretaker PM, new cabinet agrees. BBC News. BBC. [2022-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英國英語). 
  223. ^ 俄媒:英国工党发起对约翰逊政府不信任投票 未获通过. [2022-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22). 
  224. ^ In Hebrew op-ed, UK’s Johnson implores Israel to drop annexation bid. The Times of Israel. 1 July 2020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225. ^ British Prime Minister Boris Johnson decries annexation in op-ed for Israeli newspaper. Jewish Telegraphic Agency. 1 July 2020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2). 
  226. ^ Boris Johnson warns against annexation in Israeli newspaper article. The Guardian. 1 July 2020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227. ^ Johnson warns Israel against plans to annex part of West Bank. BBC News. 1 July 2020 [2020-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228. ^ 英國保守黨魁選舉流程將擬定 最熱門人選強生、蘇納克. 中央社. 2022-10-21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229. ^ 強生宣布退出保守黨魁選舉 蘇納克24日可望成英國新首相. 中央社. 2022-10-24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1). 
  230. ^ Brogan, Benedict. Boris Johnson interview: My advice to David Cameron? I've made savings, so can you.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0-04-29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31. ^ Parker, George. Boris Johnson aims to win back voters as 'One Nation Tory'. Financial Times (London). 2014-12-2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7). 
  232. ^ 232.0 232.1 Boris Johnson: classic Tory or political maverick?. Channel 4 News. 2012-10-09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8). 
  233. ^ Hill, Dave. Mayor Boris, the liberal.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12-04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1). 
  234. ^ Generation Boris. The Economist (London). 2013-06-0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7). 
  235. ^ Eaton, George. Ken Livingstone: "Boris is a lazy tosser who just wants to be there". New Statesman (London). 2014-04-3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36. ^ London's Popular And Populist Mayor Makes The Case For Leaving The EU. NPR. 2016-05-03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37. ^ Brussels casts Boris Johnson in populist 'horror scenario'. Financial Times. 2016-05-26. 
  238. ^ Luck Runs Out for a Leader of 'Brexit' Campaign. New York Times. 2016-06-3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239. ^ Why the new nationalists are taking over. Politico. 2016-06-28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240. ^ The BoJo, Ken and Bri show. New Statesman (London). 2007-09-06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5). 
  241. ^ Frost, Caroline. 17 Things We Now Know About Boris Johnson, And His Worthiness, Or Not, To Be PM.... The Huffington Post. 2013-04-03 [2016-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242. ^ Hill, Dave. Zac Versus Sadiq: The Fight to Become London Mayor [扎克VS薩迪克:京尹之爭]. Not specified: Double Q. 2016: 31. ISBN 978-1-911079-20-0. 
  243. ^ London's schools: The lessons of Boris. The Economist (London). 2012-11-10 [2012-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244. ^ Boris: I took cocaine and cannabis. Oxford Mail. 2007-06-04 [201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1). 
  245. ^ Boris Johnson: Legalise cannabis for pain relief.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8-04-24 [2012-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46. ^ Olson, Donald. London for Dummies. John Wiley & Sons. 2010: 21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47. ^ Stone, Madeline. 21 of the most absurd photos of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Business Insider UK. 2015-11-04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4). 
  248. ^ Kirkup, James. Boris Johnson goes looking for Conservative friends in the north. The Telegraph. 2015-01-07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49. ^ Donald Trump and Boris Johnson kiss and make Out. Politico. 2016-05-24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0. ^ New York Post compares Boris Johnson to Donald Trump. The Guardian. 2016-06-29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1. ^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eyes Trump-style insurgency in EU battle. Newsweek. 2016-03-23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2. ^ Wright, Oliver. EU referendum: Boris Johnson is like Donald Trump 'with a thesaurus', claims Nick Clegg.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6-06-02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4). 
  253. ^ Ken Clarke: Boris Johnson is just a 'nicer Donald Trump'. The Daily Telegraph. 2016-05-30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4. ^ Martin Selmayr's populist 'horror scenario': Trump, Le Pen, Johnson, Grillo. Politico. 2016-05-26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5. ^ Boris Johnson: 'I was mistaken for Donald Trump'. The Daily Telegraph. 2016-03-21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6. ^ Trump's Muslim comments 'extraordinary': Ex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CNBC. 2016-06-05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57. ^ Clapham, Andrew (1993). "Human Rights in the Private Sphere". OUP. p. 186.
  258. ^ Byrnes, Sholto. Who is Boris Johnson?. New Statesman (London). 2008-03-27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3). 
  259. ^ Leo Johnson, partner, PwC Sustainability and Climate Change.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09-01-15 [2013-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2). 
  260. ^ Bates, Stephen. People. The Guardian (London). 2008-05-14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61. ^ Boris Johnson’s first wife marries again. [2017-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7). 
  262. ^ Doward, Jamie. No dumb blond. The Observer (London). 2004-08-29 [2010-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263. ^ Boris celebrates Vaisakhi in Southall. BackBoris.com. 2008-04-06 [2008-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3). 
  264. ^ Wheeler, Brian. The Boris Johnson story. BBC News. 2008-05-04 [2008-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6). 
  265. ^ Public has right to know about Boris Johnson's secret lovechild, court rule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3-05-21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66. ^ Halliday, Josh. Public has right to know Boris Johnson fathered child during affair, court rules. The Guardian. 2013-05-21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67. ^ Pitel, Laura. 'Boris lovechild' can be public knowledge, appeal court rules. The Times (London). 2013-05-22 [2016-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 需付費查閱
  268. ^ 唐宁街10号首住未婚情侣. [2019-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2). 
  269. ^ Coronavirus: Now pregnant Carrie Symonds has Covid-19, and PM Boris Johnson is still si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Times.2020-04-05.[2020-04-07].
  270. ^ 英相強生未婚妻生了 母子均安.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71. ^ When was Boris Johnson and Carrie Symonds' baby born?. The Sun. 2020-05-02 [2020-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72. ^ 「Boris Johnson and Carrie Symonds name baby son Wilfred Lawrie Nichola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02-05-2020]
  273. ^ 约翰逊秘密结婚 首相办公室证实婚讯. [2021-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31). 
  274. ^ 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改行当主播 _大公网. 大公網. 2023-10-31 [2023-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1) (中文). 
  275. ^ Reading into the problem of illiteracy where 'Street' is often king. The Irish Times. 22 July 2010 [26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276. ^ Watt, Holly. Boris Johnson could be hit with six-figure tax bill.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4-11-20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77. ^ Siddique, Haroon. New York-born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refuses to pay US tax bill. The Guardian (London). 2014-11-20 [201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78. ^ London Mayor Boris Johnson agrees to pay US tax bill. BBC News. 2015-01-22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279. ^ Crikey! Boris gives up White House to bid for No 10. The Sunday Times (London). 2015-02-15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6). 需付費查閱
  280. ^ Мэр Лондона намерен отказаться от гражданства США [The Mayor of London is going to give up his US citizenship]. RIA Novosti. 2015-02-15 [2015-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9) (俄語). 
  281. ^ Boris Johnson among record number to renounce US citizenship in 2016. The Guardian. 2017-02-08 [2017-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282. ^ 282.0 282.1 282.2 282.3 282.4 282.5 282.6 BORIS JOHNSON – HOW WE DID IT:. www.bbc.co.uk/whodoyouthinkyouare.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2). 
  283. ^ BORIS JOHNSON – HOW WE DID IT: European Aristocracy. www.bbc.co.uk/whodoyouthinkyouare. 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284. ^ 泽连斯基在基辅授予约翰逊自由勋章:乌克兰有幸能有像英国这样的朋友.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3) (中文(簡體)). 
  285. ^ Boris Johnson visits Kyiv on Ukraine's Independence Day. CNN. [202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0) (英語). 
  286. ^ Boris Johnson named honorary citizen of Odesa for helping Ukraine. The Daily Telegraph. 2022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2). 

來源

[編輯]
Hill, Dave. Zac Versus Sadiq: The Fight to Become London Mayor [扎克VS薩迪克:京尹之爭]. Not specified: Double Q. 2016. ISBN 978-1-911079-20-0. 
Hosken, Andrew. Ken: The Ups and Downs of Ken Livingstone [肯·李文斯頓的崛起和淡出]. Arcadia Books. 2008. ISBN 978-1-905147-72-4. 
Johnson, Stanley. Stanley I Presume. London: Fourth Estate. 2009. ISBN 978-0007296736. 
Ruddock, Andy. Invisible Centers: Boris Johnson, Authenticity, Cultural Citizenship and a Centrifugal Model of Media Power [隱形中心:鮑里斯·強森,真實性,文化公民和媒體力量的離心模型]. Social Semiotics. 2006, 16 (2): 263–282. 
Yates, Candida. Turning to Flirting: Politics and the Pleasures of Boris Johnson [轉向調情:政治和鮑里斯·強森的樂趣]. Rising East Essays. 2010, 2 (1). 

相關書籍

[編輯]

深入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新聞

參見

[編輯]
政黨職務
前任者:
德蕾莎·梅伊
英國保守黨領袖
2019年-2022年
繼任:
麗茲·特拉斯
官銜
前任者:
傑拉爾德·豪沃斯
影子藝術副大臣英語Minister for 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2004
繼任者:
托尼·巴爾德里英語Tony Baldry
前任者:
史蒂芬·歐布萊恩英語Stephen O'Brien
影子高等教育副大臣
2005–2007
繼任者:
羅伯·威爾遜
前任者:
肯·李文斯頓
大倫敦市長 繼任者:
沙迪克·汗
前任者:
菲利普·韓蒙德
外交及國協事務大臣
2016-2018
繼任者:
傑瑞米·杭特
前任者:
德蕾莎·梅伊
英國首相
2019年-2022年
繼任:
麗茲·特拉斯
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
前任者:
麥可·赫塞爾廷
亨利選區
國會議員

2001–2008
繼任者:
約翰·豪威爾
前任者:
約翰·蘭德爾英語John Randall, Baron Randall of Uxbridge
阿克斯布里奇及南賴斯利普選區
國會議員

2015年至今
現任
媒體職務
前任者:
法蘭克·強森
旁觀者周刊》主編
1999–2005
繼任者:
馬修·德安科納英語Matthew d'Anc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