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飛彈
青鋒飛彈 | |
---|---|
類型 | 短程彈道飛彈 |
服役期間 | 1991年10月 |
生產歷史 | |
生產商 | 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2,772公斤 |
長度 | 6.15公尺 |
直徑 | 0.56公尺 |
青鋒飛彈(Ching Feng),是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於1970年代研製,類似前蘇聯FROG-7砲兵飛彈以及美國MGM-52長矛飛彈的戰術短程彈道飛彈(SRBM),短翼的配置設計使他更像FROG-7飛彈。而研發之初完全是為了台灣自製中程彈道飛彈的技術做儲備工作。青鋒飛彈之後,天馬飛彈的計劃幾乎同時展開。
概述
[編輯]青鋒飛彈是一個使用液態燃料火箭引擎的戰區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它可能以美國MGM-52長矛飛彈為藍本研製,兩者具有極其相似的尺寸和能力。據認為,該型飛彈於1982年進入服役,作為常規的防禦性平臺,旨在捍衛臺灣來自中共的入侵。[1]
青峰的設計採用了單級液態燃料飛彈,可攜帶270公斤高爆炸藥(HE)或核子彈藥的有效載荷。最大的攻擊距離被認為是130公里(81英里)。發射重量僅1500公斤,6.4公尺長、0.6公尺寬,這使得飛彈的移動相對方便,使它成為快速部署的理想選擇。當前操作狀態未知。
歷史
[編輯]台灣於1970年代開始研發飛彈。1976年,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劃管制室",規劃發展射程達300公里的青峰地對地飛彈。經過數年的研發,台灣首先研製出工蜂四型多管火箭,於1980年代初研製出青峰地對地飛彈。
青鋒飛彈首次發表於1981年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的雙十節國慶閱兵大典,代號「漢武演習」;中華民國國軍在該年典禮上的地面部隊分列式中,展示此款新武器裝備,是台灣第一次公開的地對地彈道飛彈[2]。後進行了試射,但其射程僅100公里,由於未達300公里的預期目標,加上美國施壓,最後沒有展開生產和部署。此後,台灣曾試圖發展射程更遠的地對地飛彈,但由於美國的反對,被迫暫時擱置地對地飛彈發展計劃,轉而發展其他用途的飛彈。
飛彈出現二十年之後,中科院曾經在內部刊物中指明青鋒飛彈有來自以色列的協助,而以色列一向具備大量俄系武器的改良經驗,飛彈的研發,其中都帶有蘇聯風格,透過以色列而傳到台灣。英國詹氏年鑑(Jane's)1980年代曾經推測過青鋒飛彈的研發過程受到以色列大量的技術支援,進而研製。
設計與性能
[編輯]- 尺寸
- 彈體全長6.15公尺
- 翼展1.4公尺
- 彈徑0.56公尺
- 發射重量-1520公斤
- 彈頭重-450公斤
- 最大速度-3.0Mach
- 彈道最高-約46公里
- 動力-液態燃料火箭引擎
- 有效射程-60~130公里
- 導引系統-慣性導引
- 最大射程彈著誤差-約370公尺
結果
[編輯]於國慶日閱兵典禮中亮相,但最後因美國的壓力和國防政策的轉變,連同當時的天馬計劃一起終止。
外部連結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hing-feng[永久失效連結]
- ^ 台灣擁有戰略性攻擊武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05.
- 全球防衛雜誌314期(2010-10):「天馬」之前-台灣研發彈道飛彈前傳(上)
- 全球防衛雜誌315期(2010-10):「天馬」之前-台灣研發彈道飛彈前傳(下)
參見
[編輯]中華民國飛彈 | ||||||
---|---|---|---|---|---|---|
短程彈道飛彈 | 中程彈道飛彈 | 反艦飛彈 | 巡弋飛彈 | |||
青鋒飛彈 · 天戟飛彈 | 天馬飛彈 | 雄風一 · 雄風二 · 雄風三 | 雄二E · 萬劍 · 雲峰 · 雲峰二 | |||
反戰車飛彈 | 反輻射飛彈 | 空對空飛彈 | 防空飛彈 | |||
昆吾飛彈 | 天劍二A | 天劍一 · 天劍二 | 天弓一 · 天弓二 · 天弓三 · 天弓四 · 海弓三 · 捷羚 · 海劍羚 · 陸劍二 · 海劍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