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傳媒
外觀
電子傳媒,亦作電子媒體,泛指所有以電子方式傳送訊息的傳播媒體,包括電報、電台、電視、電影、電游等,亦即傳統印刷媒體以外、未有新媒體比如社群網站之前的所有大眾媒體。[1]
影響
[編輯]從19世紀的電報、電話、電影到20世紀的廣播、電視、衛星通信、電腦網路,以及後續出現的各種新型傳播方式,電子傳播媒介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對社會的影響歸納為以下幾點[2]:
- 使用電子傳播媒介的人不再受到其社會身份、地位的限制
- 口語傳播和文字傳播由人的社會地位決定,帶有強化特定身份的意味。電子傳播媒介提供了隱去身份參與交流的條件。
- 共享平台
- 多數電子傳播媒介為滿足人們獲取信息的需求,作為一種共享平台存在,是一種最為廣泛的公共領域。
- 公開與私下場合的模糊
- 將原屬於社會各個層面內部的場景展現於公共領域,各種私人領域的隱秘問題逐漸變成公共討論的問題。
- 人存在於更多信息系統中
- 電子傳播媒介繞開了空間的隔離,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電子傳播媒介獲取各種環境信息,不再限制於某一給定的信息系統。
- 新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
- 在電子傳播媒介的使用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新的行為方式和道德準則。電子傳播媒介改變了社會團體間的界限及群體的範圍,「距離」的意義消失時,人與人則在道德上更為接近。
- 更簡易、準確的監管
- 電子傳播媒介促成的新傳播模式中,每個人同時成為傳播者和接受者,人們自由獲取信息、發表意見時,由於技術原因,當權者擁有比使用其他傳播媒介時更簡易、準確的監管手段。
參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wireless revolution. The Economist. January 21, 1999 [12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 ^ 陳力丹. 传播学纲要.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300-08147-2.
這是一篇與媒體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