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陶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安(1310年—1368年[1]),字主敬安徽馬鞍山當塗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

其少年聰慧,熟讀歷史,尤其擅長《易經》。元朝至正年間,中舉江浙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後避難返鄉。朱元璋攻破太平後,其與李習等人帥父老鄉親迎接。後留任為幕府,授左司員外郎[2]。後跟隨攻破集慶後,晉升郎中。當時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四人歸順時,朱元璋問陶安其四人如何。陶安回答道:「我的謀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宋濂,治理才能不如章溢、葉琛。」朱元璋認為其十分謙讓。後攻下黃州,命為黃州知州。其在黃州減免稅役,百姓安居樂業。後因事貶任桐城知縣,後移任饒州知州。陳友定當時攻伐饒州,其率兵固守,後援兵到退敵。當時幾位大將要屠殺跟隨逆賊的百姓,陶安制止,後得朱元璋讚賞,當地民眾為陶安立生祠[3]

洪武元年,命修國史,朱元璋賜其對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當時有御史彈劾其隱瞞過錯。皇帝問道:「陶安怎麼可能會這樣呢,況且你從何得知?」對答:「從民間傳言而知。」朱元璋大怒,立刻罷免該御史[4]。後命江西行省參政[5],在任上政績顯著。後死於任上,在病危時仍上書談時務。後朱元璋為其寫祭文,並追封姑孰郡公[6]

陶安子陶晟任浙江按察使,後因涉嫌貪污被誅殺[7]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一說1315年-1371年
  2. ^ 明史》(卷136):「陶安,字主敬,當塗人。少敏悟,博涉經史,尤長於《易》。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耆儒李習率父老出迎。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傑並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問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以習為太平知府。」
  3. ^ 明史》(卷136):「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及聘劉基、宋濂、章溢、葉琛至,太祖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略不如基,學問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讓。黃州初下,思得重臣鎮之,無逾安者,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移知饒州。陳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諭以順逆,嬰城固守。援兵至,敗去。諸將欲盡戮民之從寇者,安不可。太祖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4. ^ 明史》(卷136):「洪武元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嘗御東閣,與安及章溢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源,由於驕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當。」又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愈渥。御製門帖子賜之曰:「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5. ^ 明太祖實錄》(卷31):「癸亥置山東行中書省調江西參政汪廣洋為山東參政以翰林學士陶安為江西參政」
  6. ^ 明史》(卷136):「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參政闕,帝以命安,諭之曰:「朕渡江,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安辭。帝不許。至任,政績益著。其年九月卒於官。疾劇,草上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7. ^ 明史》(卷136):「子晟,洪武中為浙江按察使,以貪賄誅。其兄昱亦坐死。發家屬四十餘人為軍,後死亡且盡。所司復至晟家勾補,安繼妻陳詣闕訴,帝念安功,除其籍。」
官銜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慢達罕侯
元朝達魯花赤
韓宋黃州知州
龍鳳年間
繼任:
李仁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帖謨補化
元朝達魯花赤
韓宋桐城縣知縣
龍鳳年間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胡儼
空缺
上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烏顯
元朝知州
韓宋饒州知州
龍鳳年間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胡乾祐
明朝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