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祺
郭泰祺(1888年12月4日—1952年)[1],字保元,號復初,湖北省黃州府廣濟縣(今武穴市)人,中華民國外交官。
生平
[編輯]北京政府時代的活動
[編輯]郭泰祺的父親郭錫谷是清朝秀才。1902年(光緒28年),郭泰祺入張之洞創辦的新式學堂武昌湖北省五路高等小學堂。後來,郭泰祺的才識獲得張之洞器重,1904年(光緒30年)獲公費赴美國留學。完成中學教育後,在1908年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政治學。1911年,獲優秀大學生的榮譽稱號,同年6月升入大學院。留學期間,還從事記者活動。[2][3]
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見報後,郭泰祺在1912年(民國元年)歸國,被任命為湖北軍政府外交股長。同年8月,國民黨成立,郭泰祺加入。1913年2月,黎元洪就任副總統,郭泰祺作為其英文秘書隨行赴北京。1916年(民國5年)6月,隨著袁世凱死去,黎元洪升為大總統,郭泰祺任其高等顧問兼外交部參事。1917年7月,張勳復辟,黎元洪失勢,郭泰祺下野。其後,郭泰祺回到湖北省,歷任湖北方言學校、武昌國立外語學校、武昌商科大學校長。[4][5][6]
護法軍政府的活動
[編輯]1918年(民國7年),郭泰祺赴廣州,加入孫文(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任參事兼外交次長。同年夏,和陳友仁、王正廷赴美國活動,爭取美國政府支持護法軍政府,但以失敗告終。1919年(民國8年)1月,郭泰祺、陳友仁作為護法軍政府代表奉派參加巴黎和會。但是,郭泰祺、陳友仁赴美國展開否認北京政府的活動,後來通過其他途徑改派王正廷作為護法軍代表參加巴黎和會。[7][5][6]
1920年(民國9年)11月25日,孫文改組軍政府,郭泰祺任軍政府參事兼宣傳局局長。翌年5月,孫文就任非常大總統,郭泰祺任總統府參事。1922年(民國11年)4月,調任廣東省政務廳廳長。翌年,任外交部次長。1924年(民國13年),任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科的前身)校長。[8][5][6]
國民政府的活動
[編輯]1927年(民國16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郭泰祺站在蔣介石方面,擔任江蘇省外交交涉員兼上海政治分會委員。8月,任外交部次長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上海辦事處國際組主任。[5][6]其後,郭泰祺參與了西山會議派及新桂系、汪精衛等反蔣派的活動。1931年(民國21年)12月,中國國民黨各派大團結。[9]
1932年(民國21年)1月,汪精衛任行政院長,羅文幹任外交部長,郭泰祺任外交次長。[5]同月,一·二八事變後的停戰交涉中,郭泰祺作為中國方面代表參加,最終締結上海停戰協定。但是,上海的各團體及學生激烈反對該協定,郭泰祺被反對者砸中頭部負傷,入院治療。結果,協定的簽訂改在醫院的病床上進行。[10][6]
同年6月,郭泰祺被免去外交次長,改任駐英國公使。任內,曾在國際聯盟三度作為中國代表出席,在國際聯盟會議上反對承認滿洲國並展開辯論。1935年(民國24年)5月,伴隨著公使升格為大使,郭泰祺成為第一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同年,被倫敦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察委員。[5][6]1937年(民國26年)7月,隨著盧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郭泰祺多次照會國際聯盟,抗議日本的軍事行動。[11]1938年初,英國牛津大學授予郭泰祺名譽法學博士。[3]
短暫的外交部長生涯
[編輯]1941年(民國30年)4月,時任駐英大使郭泰祺被召還中國,接替王寵惠擔任外交部長。[5]郭泰祺是反蔣派人物,蔣介石本來希望自己身邊的王世傑接任外交部長,但王世傑和陳果夫不合,運動的結果是郭泰祺出任外交部長。郭泰祺與承認汪精衛的南京國民政府的國家斷交。同年12月,郭泰祺突然被罷免外交部長職務,改任國防最高會議外交委員會主席。理由是在對美國交涉中與蔣介石意見對立,花費超額資金修建官邸等等。[12]1945年(民國34年)5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5][6]
抗日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1月,顧維鈞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一屆會議代表;1946年3月,顧維鈞返抵重慶,同月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紐約開幕,郭泰祺任主席。[13]1947年(民國36年)4月27日,政府特派郭泰祺為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特別大會全權代表。[14]:8343同年6月,在乘車自寓所到代表團辦事處途中突發心臟病,隨即被送往紐約長老會醫院,中華民國政府特給假三個月,另派蔣廷黼暫代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國首席代表。1947年7月21日,國民政府特任郭泰祺為中國常駐聯合國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代表,11月13日辭免。1947年12月,改任駐巴西大使,任至1949年。但實際上他以「巴西的天氣並不適合靜養身體」為由而未赴任,在美國隱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歡迎郭泰祺歸國,但不久郭泰祺即病倒,未能歸國。1952年2月29日,郭泰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塔芭芭拉的醫院病逝,享年66歲(滿64歳)。[15][5][6][3][16][17]
家庭
[編輯]注釋
[編輯]- ^ 邵(2000)、98頁以及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作生於1888年。徐主編(2007)、1273頁作生於1890年。
- ^ 以上見邵(2000)、98頁。徐主編(2007)、1273頁及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作1909年(光緒元年)郭泰祺歸國,創辦湖北方言學校,自任校長。如果這屬實,那麼郭泰祺當時虛歲22歲便出任校長。
- ^ 3.0 3.1 3.2 刘金华,郭泰祺:“被遗忘的外交家”,世界知识2007年12期. [2013-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邵(2000)、98-99頁。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徐主編(2007)、1273頁。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
- ^ 邵(2000)、99頁。
- ^ 邵(2000)、99-100頁。
- ^ 邵(2000)、100-101頁。
- ^ 邵(2000)、101頁。
- ^ 邵(2000)、101-102頁。
- ^ 邵(2000)、102頁。劉國銘主編(2005)、1848頁採用了後一理由。
- ^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11,傳記文學出版社,1989年
-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年7月.
- ^ 邵(2000)、102頁。
- ^ 百年中國大事要覽:外交卷,黨建讀物出版社,2002年,第299頁
- ^ 周谷,外交秘聞: 一九六〇年代台北華府外交秘辛,聯經出版,2006年,第169頁
- ^ 凌其翰,我的外交官生涯:凌其翰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34頁
參考文獻
[編輯]- 邵桂花「郭泰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0卷. 中華書局. 2000. ISBN 7-101-02114-X.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劉國銘主編.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團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劉壽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 Huebner, Stefan. Pan-Asian Sport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Asia, 1913-1974. NUS Press. 2016: 55–101. ISBN 978-981-4722-03-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中國(國民政府)
| |||
---|---|---|---|
外交職務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