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諾曼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公元1000-1100年時諾曼人的民族服飾,繪於維多利亞時期

諾曼人諾曼語:Normaunds,法語:Normands拉丁語Normanni)是中世紀定居於法國諾曼第公國的民族,為法蘭克人高盧人維京人混血。[1][2][3] 諾曼人作為一個融合民族在10至11世紀的維京擴張中開始出現,諾曼人首領羅洛在911年的沙特爾圍城戰中戰敗後宣誓效忠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羅洛成為第一任諾曼第公爵,而諾曼人所佔據的領地正式合法化並成為西法蘭克的一部分。[4]諾曼人的民族文化最早出現於10世紀中葉,在和法蘭克人高盧羅馬人英語Gallo-Roman的長期融合後,他們逐漸接受了西法蘭克文化。[5]但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民族特徵並未完全消失,而是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不斷發展。[6]

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建立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第王朝。諾曼第王朝對中世紀歐洲近東地區有著巨大的政治、文化、軍事影響。[7][8]諾曼人以他們的尚武精神以及對天主教虔誠而聞名,一度成為天主教擁護者的代名詞。[4] 諾曼第地區的諾曼人主要使用高盧羅曼語,同時諾曼語也被作為方言使用。諾曼第公國是法國中世紀時期的主要封地,在理查一世統治下成為了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公國[9][10] 在他的統治於996年結束之時,北歐維京人的後代們「不僅皆成為基督徒,而且在所有基礎上都成為法國人。他們採用了法語、法國的法律和制度思想,以及法國的社會風俗,並且完全的與法蘭克人和高盧人融合」。[11]

諾曼人以其獨特的羅馬式建築和音樂傳統文化以及重大的軍事創新而聞名。諾曼人從薩拉森人拜占庭人手中奪取義大利南部和馬爾他島後,在羅傑二世率領下建立了西西里王國諾曼第公爵威廉一世則率領遠征隊在1066年的黑斯廷斯戰役中擊敗並征服了英格蘭[12]後來西西里諾曼人博希蒙德一世在十字軍東征時到黎凡特地區建立了安條克公國。諾曼人的影響力達到頂峰時,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加納利群島等地區均被諾曼文化影響。

今天,諾曼語法國英格蘭西西里地區仍然存留,諾曼人在征服地區引入的文化以及司法和政治制度,依舊對許多歐洲國家有著重要影響。[8][13]

諾曼人與諾曼第

[編輯]
諾曼人征服區域示意圖(紅色部分),其勢力範圍曾延伸至馬爾他英格蘭及部分北非地區

從地理概念而言,諾曼第地區的範圍大致相當於古代魯昂教區以及歷史上被稱為新布列塔尼或西佛蘭德斯的區域,該地區作為次級行政區劃始終缺乏明確邊界。從人口構成來看,當地居民以法蘭克人為主體,自880年代起陸續遷入的維京人殖民者主要分布於兩大聚居區:規模較小的上諾曼第(東部)和較大的下諾曼第(西部)。

需注意區分"諾曼人"(Normans)與"北人"(Norsemen)的概念差異——後者特指來自斯堪地那維亞的維京族群。然而在古羅斯編年史中,"諾曼"常被用來指代瓦良格人(Varangians);類似地,法蘭克王國文獻也將9世紀前期劫掠法蘭西後定居諾曼第的各維京部族統稱為諾曼人。

至10世紀,原本以劫掠為主的維京軍事集團逐漸轉型為包含婦女與動產定居的永久性社群。隨著異教信仰逐漸被當地基督教文化取代,古諾爾斯語也讓位於奧依語加洛羅曼語變體。經過一兩代人的文化融合,定居維京後裔在語言習俗方面已與法蘭克鄰居無異。

諾曼地區較早吸納了盛行於北法的封建制度,並將其發展為獨特的階級體系。與可追溯至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貴族不同,諾曼軍事貴族多形成於11世紀之後。1066年諾曼征服前夕,大量缺乏土地的諾曼騎士以僱傭兵身份活躍於歐洲各地。十字軍東征前,騎士階層尚未獲得崇高社會地位,僅代表具備戰馬裝備的職業武士身份,這也促使許多諾曼後裔積極參與東征以獲取財富與封地。

語言發展

[編輯]

諾曼語的形成過程具有鮮明的文化融合特徵:掌握統治權的維京精英階層逐漸採用當地奧依語,最終形成這種兼具北歐語底層詞彙與羅曼語語法結構的區域性語言。

主要貴族世家

[編輯]
  • 諾曼第王朝——首個統治諾曼第公國的維京家族,其創立者羅洛(亦稱諾曼第的羅貝爾)通過911年《聖克萊爾條約》獲得西法蘭克國王查理三世正式冊封,由此確立諾曼第作為獨立公國的法律地位。
  • 歐特維爾家族——發源於科唐坦半島的諾曼軍事貴族,以地中海遠征與十字軍活動聞名。該家族鼎盛時期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陸的西西里王國,成為中世紀南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統治力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rown 1994,第18: "The first Viking settlers in Normandy, it is agreed, were predominantly Danish, though their leader, Rollo was of Norse extraction."頁
  2. ^ Brown 1994,第19: "the Northmen of Normandy became increasingly Gallicized, increasingly Norman we may say, until by the mid-eleventh century they were more French than the French, or, to speak correctly, more Frankish than the Franks."頁
  3. ^ Elizabeth Van Houts. The Normans in Europ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0: 1 [2022-12-22]. ISBN 9780719047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 
  4. ^ 4.0 4.1 Norma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9). 
  5. ^ Chibnall 1999,第2: "In Normandy the conquering northmen had assimilated...the indigenous Frankish and Gallo-Roman peoples..."頁
  6. ^ Sicilian Peoples: The Normans. L. Mendola & V. Salerno. Best of Sicily Magazine. [31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6). 
  7. ^ Lars Brownworth, Episode I: Rollo and the Viking Age. [2018-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7). 
  8. ^ 8.0 8.1 The Norman Impact. History Today Volume 36 Issue 2. History Today. 2 February 1986 [31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9. ^ Eleanor Searle, Predatory Kinship and the Creation of Norman Power, 840–106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8), p. 89
  10. ^ François Neveux. A Brief History of The Normans (Constable & Robbinson, Ltd, London, 2008), pp. 73. 74
  11. ^ J.R. Tanner, C.W. Previte-Orton, Z.N. Brook.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5, Chapter XV).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 Claims to the Throne. Mike Ibeji. BBC. 17 February 2011 [26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5). 
  13. ^ What Did the Normans Do for Us?. John Hudson. BBC. 12 February 2012 [31 Jul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