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菲利克斯·阿德勒 (倫理學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Felix Adler
1913年
出生(1851-08-13)1851年8月13日
黑森大公國阿爾蔡
逝世1933年4月24日(1933歲—04—24)(81歲)
美國紐約市
墓地美國紐約州霍桑歡喜山公墓(Mount Pleasant Cemetery)
教育程度哥倫比亞大學 (BA)
海德堡大學(PhD)
職業教授
知名於倫理文化運動
配偶Helen Goldmark1880年結婚)[1]
簽名

菲利克斯·阿德勒(Felix Adler;1851年8月13日—1933年4月24日) [2]是一位德裔美國政治和社會倫理學家、宗教領袖和社會改革家,倫理文化運動的創始人。 [3]

生平

[編輯]

他出生於黑森大公國阿爾蔡,是猶太教改革派領袖塞繆爾·阿德勒和亨利埃塔·法蘭克福的兒子[4][5]。菲利克斯六歲時,因父親成為紐約伊曼紐爾聖殿首席拉比,全家從德國移民到美國。[6]

阿德勒就讀於哥倫比亞文法預科學校(Columbia Grammar & Preparatory School),1870年以優異的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4][7],1873年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8]

當阿德勒二十三歲回到紐約時,他被邀請去伊曼紐爾聖殿布道,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拉比。他的「未來的猶太教」(The Judaism of the Future)理論震驚了會眾,因為他一次都沒有提到,而提出猶太教是全人類的道德宗教。這次布道是他在伊曼紐爾聖殿的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布道。[6]

1874年,他父親的會眾幫阿德勒在康奈爾大學找到一個教職,擔任希伯來和東方文學的教授[4]。他很受學生歡迎,與學生討論了他新穎的宗教思想、當代的勞工鬥爭和權力政治。他因其觀點而被攻擊為無神論者,1876年康奈爾大學拒絕接受支付阿德勒工資[6]。1902年,阿德勒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和社會倫理學系主任,並在那裡任教直至1933年去世。

紐約倫理文化學會

[編輯]

1876年,26歲的阿德勒對他的伊曼紐爾聖殿布道進行進一步闡釋。1876年5月15日,他重申需要一種沒有儀式或信條的宗教,用來統一人類的道德行為[9]。廢除神學、將有神論者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自然神論者團結在一起在當時是一個革命性的想法。不久,阿德勒開啟了系列周日講座。1877年2月,在伊曼紐爾聖殿的約瑟夫·塞利格曼(Joseph Seligman)的幫助下,阿德勒成立了倫理文化學會(Society of Ethical Culture)。 [6]

阿德勒主張「要行動,不要信條」(deed, not creed),相信善行是倫理文化的基礎。1877年,學會組織了一支護士隊伍,探訪貧困地區的病人[6]。1878年,該協會為勞工階層建立了一所免費幼兒園[10],後來發展成倫理文化菲爾德斯頓學校(Ethical Culture Fieldston School),阿德勒一直擔任校長直至去世。

阿德勒於1904年擔任全國童工委員會(National Child Labor Committee)的首任主席。1917年,阿德勒在公民自由局(Civil Liberties Bureau,後來的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任職。1928年,他成為美國哲學協會東部分會主席。他也曾是全國都市聯盟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委員。

理論

[編輯]

阿德勒在康德黑格爾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原創的哲學。他拒絕康德的形上學,但接受康德對人的內在價值和尊嚴的強調,並結合了他自己的想法,如自我實現。他比約翰·杜威更早開始關注「人的問題」。雖然他的思想具有實用主義傾向,但本質上是「一位具有巨大實踐改革熱情的道德理想主義者」,主張道德完美主義[8]

阿德勒的倫理學既追求普遍原則,也考慮道德特殊主義。阿德勒認為,道德法則本身應當適用於所有人,只是需要考慮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能簡單一概而論。[8]

他認為美德的目的必須是美德本身,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美德;結果主義尤其是功利主義在倫理學中是不合適的,因為它試圖以定量標準判斷定性標準。阿德勒反對商業主義,認為「當今世界的病因是商業至上」。[8]

作品

[編輯]

書籍

[編輯]

文章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Seigel, Micol. Helen Goldmark Adler. Jewish Women: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Jewish Women's Archive. March 1, 2009 [November 21,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2. ^ Bowden, Henry Warn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ligious Biography 2nd.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3: 9–10. ISBN 9780313278259. 
  3. ^ Glazer, Nathan. American Judaism需要免費註冊. Chicago History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頁碼請求]
  4. ^ 4.0 4.1 4.2 Johnson 1906
  5. ^ Warner Bowden, Henry. Adler, Felix.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November 7, 2022]. ISBN 978-0-19-860669-7. doi:10.1093/anb/9780198606697.article.0800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6. ^ 6.0 6.1 6.2 6.3 6.4 Radest, Howard B. Toward Common Ground: The Story of the Ethical Socie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ilestones of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New York: Fredrick Unger Pub. Co. 1969: 14 &c [2023-07-23]. ISBN 97808044577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7. ^ Columbia College Today. www.college.columbia.edu.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3). 
  8. ^ 8.0 8.1 8.2 8.3 Adler, Felix (1851-1933).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936729. 
  9. ^ This day, Mar 15, in Jewish history. Cleveland Jewish 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19, 2014). 
  10. ^ Wollons, Roberta. Antler , 編. Changing Education: Women as Radicals and Conservators. Suny Series in Constructive Postmodern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51–68. ISBN 9780791402337.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