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陽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秦昭襄王在位56年,是秦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秦國成為東周戰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積極開展對外戰爭,加快了兼併六國的進程[1][2]。公元前280年,秦國通過司馬錯攻占楚國黔中,迫使楚國割讓上庸及漢水以北地區。隨後,白起率軍攻克鄢城和郢都,楚頃襄王逃亡並遷都陳。秦楚暫告一段落後,秦國轉向魏國。公元前275年,魏冉大敗魏軍,魏國割讓八城求和。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魏冉白起胡陽率秦軍大勝趙、魏聯軍,斬首15萬,魏國割讓南陽。這是白起最著名的四大戰役之一,其他為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完全屈服於秦國。同時,秦國暫停擴張,與楚國恢復友好,進一步穩固了其優勢。

伊闕之戰後,秦國大敗韓、魏聯軍,擴張至宛、南陽和魏河東、河內。相反,華陽之戰後領土變化不大,因韓魏領土已大幅縮減,難以再大規模割讓[3]

華陽之戰
日期前275年~前273年
地點
韓國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
結果 秦軍大勝,取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和趙國的觀津。
參戰方
秦國
韓國
魏國
趙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白起
魏冉
胡陽
魏:芒卯
趙:賈偃
兵力
約十萬人 約十九萬人
傷亡與損失
數萬人 魏軍:十三萬人
趙軍:兩萬人

背景

[編輯]

前280年,秦國重新進攻楚國,命令司馬錯徵發隴西士卒,通過蜀地東進,攻占黔中。楚頃襄王被迫割讓上庸和漢水以北的地區給秦國。

前279年,秦昭襄王派大良造白起率軍南下,迅速占領鄧城(今湖北襄陽),並越過漢水逼近鄢城(今湖北宜城),這是楚國的北方門戶。白起採用引水灌城的戰術,成功摧毀鄢城。

前278年,白起繼續南進,攻克郢都,向西奪取夷陵(今湖北宜昌),焚燒楚國先王的陵園,向東占領竟陵(今湖北潛江),清除郢都周圍的楚軍。面對秦軍的猛烈攻擊,楚軍紛紛潰散,楚頃襄王逃往東北,並將都城遷至陳(今河南周口淮陽區),改名郢陳。秦昭襄王以郢城為郡府,設立南郡。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4]

秦楚戰爭告一段落後,秦國開始東擴進攻韓國和魏國。前276年,武安君白起在占領楚國郢都後率軍攻向魏國,奪取了兩座城,拉開了中原大戰的序幕。

前275年,秦相魏冉率軍進攻魏國,直抵大梁。魏安釐王向韓國求助,韓釐王任命暴鳶為主將,率軍救援魏國。魏冉大敗韓軍,斬殺4萬人,暴鳶逃至開封,魏安釐王被迫割讓八座城。魏冉隨後繼續進攻,擊敗魏將芒卯,進入北宅(今河南滎陽),圍攻大梁。魏國大夫須賈成功說服魏冉同意割讓溫邑(今河南溫縣),之後魏冉解除對大梁的圍攻,與魏國講和。

華陽之戰

[編輯]

華陽之戰發生於前273年,戰國時代秦國攻打魏國趙國的一場戰爭。

前273年,趙、魏兩國聯合進攻韓國,逼近韓都新鄭北面的重要城邑華陽(今河南省鄭州市南),韓釐王意識到危急,派使者請求秦國援救,但秦昭襄王不願出兵。韓相國因此召見謀士陳筮(田苓)[5],要求他前往咸陽再次請求支援。

陳筮抵達咸陽,見秦相魏冉。魏冉傲慢地問:「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答:「未急也。」魏冉憤怒地質問:「韓國急則會變,你為何說未急?」陳筮解釋:「如果韓國真的急,會向他國求援,所以我才說未急。」這暗示秦國若不出兵,韓國可能會背棄他們。魏冉領悟後,立即對陳筮說:「公無見王,請立即發兵救韓。」

於是,秦昭襄王便派遣穰侯魏冉為主將,與武安君白起和客卿胡陽率軍緊急馳援韓國。

秦軍採取出其不意的戰術,以每天急行百里的速度進行長途奔襲。經過八天急行軍,秦軍突然出現在華陽戰場,趁趙、魏聯軍不備發動攻擊,大敗敵軍。此戰,秦軍斬首魏軍13萬,俘獲魏將3名,魏將芒卯[6]逃遁,趙國將領賈偃也被擊敗,導致趙軍逃入黃河,淹死2萬人[7]

秦軍魏國的卷縣、蔡陽和長社,以及趙國的觀津,迫使魏國向秦國求和,獻出南陽地區。

秦軍隨後攻取了魏國的卷縣(今河南省原陽縣舊原武西北)、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中陽(在今河南鄭州市東)[8]和長社(今河南省長葛市東)[9],以及趙國的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東部審坡鎮),迫使魏國向秦國求和,獻出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地區)[10][11]

華陽之戰是秦國戰爭史上的一場激烈戰役,白起運用速戰速決的戰法,殲滅了魏、趙聯軍15萬人。雖然韓國得以解救,但勝利屬於秦國。

戰後,魏國慘敗,魏大夫段乾子建議魏安釐王割讓南陽向秦國求和,屬於不得已的做法。然而,蘇代(蘇秦的弟弟)對此並不贊同,他勸魏安釐王說:

「欲璽者段乾子,欲地者秦也。王若讓欲地者掌相印,讓欲印者掌地,魏國的領土將會喪失殆盡。通過獻地討好秦國,如同抱著乾柴救火,乾柴燒不完,火就不會滅。」

魏安釐王理解這一道理,但認為事情已無法改變,最終選擇割讓修武(今河南修武),向秦國求和。這樣,魏國成為繼韓國之後又一個被迫屈服於秦國的國家。

余旭

[編輯]

華陽之戰結束後,韓、魏兩國被迫屈服於秦國。秦昭襄王將注意力轉向齊、楚兩國,命令魏冉歸還觀津並增派軍隊攻擊齊國,同時命令武安君白起與韓、魏聯軍共同進攻楚國,以擴大勝利。

齊襄王得知秦國將援助趙國攻打齊國後,派蘇代暗中勸阻穰侯魏冉。蘇代分析認為,韓、趙、魏三國的聯合是秦國所痛恨的,儘管他們之間多次背叛,但並不算不講信義。因此,秦國應集中力量治理安邑,而非攻打齊國。魏冉採納了這一分析,決定撤兵回國。

黃歇作為楚國使者來到咸陽,擔心白起會攻打楚國。他上書秦昭襄王,分析了秦、楚與韓、魏的關係,認為秦國攻楚如同兩隻猛虎相鬥,可能給韓、魏帶來機會,建議善待楚國以換取安全。秦昭襄王讀後表示贊同,命令白起停止進攻,撤回韓、魏軍隊,並派使者與楚頃襄王建立友好關係。

黃歇接受盟約返回楚國,被楚頃襄王任命為左徒,參與朝廷事務。

前272年,楚頃襄王派太子熊完前往秦國做質子,黃歇隨同輔佐。此後近十年,秦楚兩國維持友好關係。

文獻記錄

[編輯]

《史記·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中。

《史記·穰侯列傳》: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且與趙觀津,益趙以兵,伐齊。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於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史記·韓世家》:(韓厘王)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戰國策·韓策》:趙、魏攻華陽,韓謁急於秦。冠蓋相望,秦不救。韓相國謂田苓曰:「事急,願公雖疾,為一宿之行。」田苓見穰侯,穰侯曰:「韓急乎?何國外使公來?」田苓對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何以為公之王使乎?冠蓋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田苓曰:「辟韓急,則將變矣。」穰侯曰:「公無見王矣,臣請令發兵救韓。」八日中,大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史記·魏世家》:(魏安厘王)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

《史記·趙世家》:與魏共擊秦。秦將白起破我華陽,得一將軍。

《史記·楚世家》:(楚頃襄王)二十七年,... ... 復與秦平,而入太子為質於秦。楚使左徒侍太子於秦。

《史記·春申君列傳》: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發使賂楚,約為與國。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

《史記·六國年表》(前281年至前273年):

公元前
公元前281 魏冉復為丞相。     秦拔我石城。    
公元前280 擊趙,斬首三萬。地動,壞城。     秦敗我軍,斬首三萬。 秦擊我,與秦漢北及上庸地。  
公元前279       與秦會黽池,藺相如從。 秦拔沖、西陵。 殺燕騎劫。
公元前278 白起擊楚,拔郢,更東至竟陵,以為南郡。       秦拔我郢,燒夷陵,王亡走陳。  
公元前277 白起封為武安君。       秦拔我巫、黔中。  
公元前276   魏安厘王元年。秦拔我兩城。封弟公子無忌為信陵君。     秦所拔我江旁反秦。  
公元前275   秦拔我兩城,軍大梁下,韓來救,與秦溫以和。 暴鳶救魏,為秦所敗,走開封。      
公元前274   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        
公元前273 白起擊魏華陽軍,芒卯走,得三晉將,斬首十五萬。 與秦南陽以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卜憲群. 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華夏出版社. 2016-5-1. ISBN 9787508086620. 
  2. ^ 趙國華; 葉秋菊. 秦战争史.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20-12. ISBN 9787560446585. 
  3. ^ 王子今. 秦统一的进程与意义.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7-11. ISBN 9787520310291. 
  4. ^ 《史記·秦本紀》:​「白起為武安君。​」​張守節註:​「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
  5. ^ 《史記·韓世家》中作「陳筮」,司馬貞《索隱》提到徐廣的版本寫作「筌」,而《戰國策》中則作「田荼」。目前《戰國策》卷二十八《韓三》作「田苓」。
  6. ^ 芒卯在《戰國策》中作「孟卯」,在《戰國縱橫家書》第十五卷中也作「孟卯」。高誘在《淮南子·泛論訓》中注釋道:「孟卯是齊人,後成為魏臣,能安定其危機,解決其困擾。」芒、孟二字發音相同。
  7. ^ 《史記·穰侯列傳》提到:「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對此,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指出:「當時秦國是為了救韓而攻打趙、魏,文中提到的攻韓應為誤寫。」《白起列傳》中提到:「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追趕芒卯,俘獲三晉將,斬首十三萬。」梁玉繩對此考證稱:「這場戰役是穰侯、白起、胡陽共同指揮的,不應只提白起。華陽是韓國的領土,不能稱為魏國的,而是秦軍在華陽擊敗了魏國。秦國攻打趙、魏是為了救韓,不能與韓國相干,因此不應提到三晉將。」
  8. ^ 《史記·秦本紀》:​「三十三年,客卿胡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 《穰侯列傳》:​「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此均稱攻取魏國三城。楊寬在《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中考辨:​「以秦簡《編年紀》與《史記》比勘,可知《秦本紀》與《穰侯列傳》之『蔡陽』當是『蔡、中陽』之誤。……是時蔡為魏地,中陽亦為魏地。……《魏世家》​《六國表》謂『秦拔我四城』,四城當即卷、蔡、中陽、長社。卷在今河南原陽縣西,中陽在今河南鄭州市東,長社在今河南長葛縣東北,蔡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皆在韓魏接境之邊緣,蓋秦兵據韓地以攻取魏西邊之城邑。​」
  9. ^ 史記 卷五 秦本紀第五》:三十三年,客卿胡(傷)[陽]攻魏卷、蔡陽、長社,取之。擊芒卯華陽,破之,斬首十五萬。魏入南陽以和。
  10. ^ 史記 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復攻趙、韓、魏,破芒卯於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
  11. ^ 資治通鑑 卷四 周紀第四》: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於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乾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夫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魏王不聽,卒以南陽為和,實修武。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