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花城 (雜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花城
《花城》2012年第3期封面
主編肖建國
類別文學雜誌
發行周期雙月刊
發行者花城雜誌社
首發日期1979年4月
創刊地區 中國
語言簡體中文
ISSN1000-789X
CN44-1159/I

花城》是廣州花城出版社主辦的一本文學雙月刊,16形式,每年單月5日出版,以中長篇小說為主,兼刊登其他體裁作品。創刊於1979年的《花城》雜誌是廣東省唯一的大型純文學期刊,也是中國重要的純文學期刊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花城》雜誌刊登了大量年輕作家的作品和報告文學作品,直面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收穫》、《十月》、《當代》並列為中國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1]。九十年代後,《花城》更加注重文本的實驗性和探索性,被譽為「先鋒文學的搖籃」。

出版

[編輯]

《花城》創辦於1979年,封面名稱由書畫家許固令題字[2]。頭兩年以叢刊(以書代刊)的形式出版,一共7期。1981年1月花城出版社成立,開始正式以文學雙月刊形式定期出版。80年代初期起,《花城》陸續創辦了各類文學增刊。1983年開始開設「花城文學獎」,評出創刊以來的獲獎作品,次年起刊出。1985年、1986年和1988年分別舉行了第二至四屆的評選,之後停止[3]。至2012年10月為止,《花城》共出版198期。

歷程

[編輯]
《花城》創刊號封面

《花城》雜誌社位於廣州,故以廣州的別名「花城」作為刊名。創刊之初,《花城》主要著眼於華南特色乃至廣東特色文學,以及海外華文文學。雖然相比其他地區,廣東文學創作群體力量薄弱,未能給予《花城》以足夠的支撐,但《花城》在引進介紹海外華文文學方面受到了好評。1979年的創刊號中,曾敏之的《港澳與東南亞漢語言文學一瞥》一文是文革後對大陸以外的漢文學的首次介紹,是一個標誌性的文學事件[1]。其後「香港文學作品」、「海外風信」、「外國文學」、「訪問記」、「香港通訊」、「台灣作品選」等專欄的推出,為剛剛從文革中走出的新生代作家開拓了視野,推動了新的思考和表達方式的形成。同時,透過《花城》,海外華文作家和讀者也能夠對中國大陸的文學狀況有所了解。

1980年底,全國27家文學期刊主編在江蘇鎮江金山寺舉行會議,稱為鎮江會議,絕大部分主要期刊都有人參加。其中有人提出「四大名旦」的稱號,認為《花城》雜誌「婀娜多姿」,可稱為「花旦」[3]

1982年第一期的《花城》登載遇羅錦的《春天的童話》一文,引起了很大爭議。編輯部被迫在接下來的第三期中登載批判文章和自我檢查,主編和副主編被調離職位,編輯部全體人員做三個月的檢查。後來在任仲夷的調解下風波平息。其後兩期的文章質量明顯下降,但《花城》也因敢於嘗試而為文壇所矚目[3]

1984年可以看做是《花城》首次進行文學上的先鋒性探索。《花城》在1984年以突出中篇小說為主,全年共發表33篇中篇小說。其中張潔的《祖母綠》、張笑天的《錯過太陽和群星的人》、劉心武的《日程緊追》、劉西鴻的《月亮,搖晃著前進》等作品都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讓《花城》收到了中國文學界的關注。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南方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風潮也讓《花城》雜誌風格中融入了實驗性和多元性的元素。八十年代後期,《花城》刊登了多部反應現實、大膽揭露社會問題的紀實文學和報告文學作品,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李士非的《熱血男兒》、《昭雪之後》、趙鈺的《太行山的斷裂》等[4]

進入九十年代後,在商品經濟大潮下,文學逐漸邊緣化,文學雜誌市場變差。《花城》並沒有像一些文學期刊一樣轉為標榜通俗文學,或轉型為文化期刊或綜合性期刊,而是轉向純文學期刊的定位。相比八十年代,《花城》提出「文本改革」,更加注重個性化文學和自由創新精神下的文學探索,大膽接納刊登了一系列先鋒文學作品[4],如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北村的《施洗的河》、陳染的《私人生活》、畢飛宇的《青衣》等等[1]。《花城》鼓勵對小說形式的探索,追求「自覺的文本意識」[5]。1998年,《花城》推出「實驗文本叢書」,首次清晰地將先鋒和實驗性的文學理念向文學界展示。1999年第1期始,《花城》正式設立「實驗文本」欄目,鼓勵各種實驗性的作品。

《花城》的辦刊理念使得不少在文壇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家的處女作和成名作都是在《花城》發表的,如王小波的《時代三部曲》,林白的《萬物花開》、《一個人的戰爭》,陳染的《私人生活》,韓東的《紮根》,畢飛宇的《青衣》,李洱的《花腔》,東西的《耳光響亮》等。這不僅是來自於《花城》對文學探索的注重,也來自對青年作家和新人的大力支持。《花城》雜誌長期開闢專欄登載青年作家和廣東本土作家的作品,以達到鼓勵的作用,讓許多新人作品能夠快速進入文學界的視野[1][4]

欄目

[編輯]

《花城》的欄目有(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欄目):【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歌】、【散文隨筆】、【家族記憶】、【花城出發】、【現代流向】、【花城論壇】。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1.3 陳海鋒. 《花城》25年(1979-2004):先锋与多元的坚持 (PDF). 《肇慶學院學報》. 2004年8月, 25 (4): 31–34. [永久失效連結]
  2. ^ 李鐘聲. 开拓一方美天地 ——读许固令的脸谱画. 中山日報. 2006年1月21日,. 第 4030 期: B4版 [2012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6月4日). 
  3. ^ 3.0 3.1 3.2 范漢生口述 申霞艷整理編寫. 风雨十年花城事. 《花城》. 2009年第,. 176-179 (第一至四期). 
  4. ^ 4.0 4.1 4.2 姚偉. 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徘徊的纯文学——从《花城》的转向谈起. 金羊網-- 羊城晚報. [2012-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 
  5. ^ 田瑛口述 申霞艷整理編寫. 花城史话. 九十年代:转型与尴尬. 《花城》. 2009年, 180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