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性(生年不詳—卒年不詳),字子理,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泰和)人,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內閣首輔楊士奇的繼父。
洪武四年,中鄉舉,任德安同知。當時德安有大盜,案件久不捉獲,受牽連者有百人。其抵達郡縣後,釋放所有人。並約定十日內破案。眾人叩拜,並得力協助,七日內破案。後任滿後赴京,因用棗木染軍衣而連坐,貶戍邊西安,七十歲去世[1]。
- ^ 《明史》(卷140):「卓同邑羅性,字子理。洪武初舉於鄉,授德安同知。有大盜久不獲,株連系獄者數百人。性至郡,悉出所系。約十日得賊即盡貸。眾叩頭願盡力,七日果得。嘗治蔬圃,得窖鐵萬余斤。會方賦鐵造軍器,民爭求售。性曰:「此天所以濟民也,吾何預焉。」悉以充賦。秩滿赴京,坐用棗木染軍衣,謫戍西安。性博學。時四方老師宿儒在西安者數十人,吳人鄒奕曰:「合吾輩所讀書,庶幾羅先生之半。」年七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