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紅海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紅海洋是指1966年底開始席捲中國的,用紅油漆街道單位的大幅牆體塗成紅色、寓意「革命化」的環境赤化風潮。也曾被稱為「紅化」[1]。這一時尚的功能,是以極大視覺衝擊力,為渲染毛澤東權威、烘托造反氣氛造勢。

背景[編輯]

當時中國大陸的大環境「處處是革命的標誌和文字,處處是革命的語言和歌聲。每個街道,每個商店,每個行業,都要成為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學校,成為宣傳、執行和捍衛毛澤東思想的陣地。」[2]在這種氛圍刺激下,北京航空學院紅旗」戰鬥隊總部要求駐各地的聯絡站,組織人力物力,迅速展開「紅海洋」活動。他們帶頭在鬧市街道的店鋪門面、廣場上,機關、學校的大門、房屋、院牆牆壁,塗飾紅油漆,再用黃油漆寫上各種標語(忠於毛澤東的口號;「抓革命,促生產」等)和毛澤東語錄,並繪製向日葵紅太陽、毛澤東頭像的木刻圖案等。

影響[編輯]

於是這種風潮,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企事業單位、居民區甚至農村的每個角落。其繪製方式有油漆塗刷、噴槍噴塗。當時的商店機關軍營學校工礦醫院車站港口公眾場合的大面積牆體,都被淹沒在紅色油漆之中。連廁所外牆也不放過。除了現成的連片牆體外,還設置了大量語錄牌、標語牌,置於公路旁、田埂邊等地。塗飾紅海洋的日日夜夜,人們加班加點,不計報酬,不辭辛苦,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始終處於高度亢奮狀態。造成紅油漆供售的空前緊俏。參與者感覺這樣一來,就可以讓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每一個角落,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就會降臨。這與當時人們對紅色象徵革命的觀念,和對象徵力量的精神作用的執著崇拜(「精神原子彈」、「精神變物質」)、蒙昧狂熱,和從眾行為(寧左勿右、怕當群眾的尾巴)有關。

1966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制止所謂「紅海洋」的通知》:「……最近城市中有些黨政機關部門,藉口寫毛主席語錄,『美化城市』等等,大搞所謂 『紅海洋』,就是用紅色的油漆把大門和大片的牆壁塗成紅色,甚至強迫群眾挨家挨戶出錢。……除了『紅海洋』還搞了大牌坊,還有別有用心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和堅持資產階級反動路線的人,想用這個方法使群眾沒有貼大字報的地方……不但完全違背毛澤東同志歷來教導的艱苦樸素的作風,而且是一種抗拒大字報、對抗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惡劣行為。中央認為,各級領導必須堅決制止這種錯誤做法。」[3]此風遂猝然而止。繼續塗飾的行動雖然停止了,但人們不但沒有立即清除紅海洋的痕跡,還任其長期保存下來,無意間成為文革高潮的一個見證。所以它的遺蹟仍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城鄉,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至今仍依稀可見。

有美術史家把該時期繪畫在背景烘托上,使用大面積的紅色或偏紅色彩的習慣、處理造成的視覺效果,稱為「紅海洋」。

文革後的這一現象,已成為許多描寫文革的繪畫、影視慣用的那個時代的視覺形象的代用品。這一現象本身,則被有的學者認定為愚昧時代的形式主義,而有的別具現代藝術眼光的學者則將其認定為「紅色波普」(大眾藝術、通俗藝術、流行藝術)。但也有人批評,這樣的概括是用西方美術史概念套中國實際,導致施受兩方的雙重錯位。

參考文獻[編輯]

  1. ^ 葉群語,見《破解林彪之子林立果「選妃」內幕》
  2. ^ 《人民日報》1966年8月23日第一版,社論《好得很!》
  3. ^ 轉引自江沛著《紅衛兵狂飆》P151,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