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粗鱗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粗鱗鯿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雅羅魚科 Leuciscidae
屬: 粗鱗鯿屬 Blicca
種:
粗鱗鯿 B. bjoerkna
二名法
Blicca bjoerkna
Linnaeus, 1758
異名
  • Cyprinus bjoerkna,Linnaeus, 1758
  • Cyprinus gieben,Wulff, 1765
  • Cyprinus plestya,Leske, 1774
  • Cyprinus blicca,Bloch, 1782
  • Cyprinus latus,Gmelin, 1789
  • Cyprinus meckel,Hermann, 1804
  • Cyprinus laskyr,Güldenstädt, 1814
  • Cyprinus gibbosus,Pallas, 1814
  • Blicca argyroleuca,Heckel, 1843
  • Abramis erythropterus,Valenciennes, 1844
  • Abramis micropteryx,Valenciennes, 1844
  • Cyprinus latus,Gronow, 1854
  • Blicca intermedia,Fatio, 1882

粗鱗鯿學名Blicca bjoerkna)為條鰭魚綱鯉形目雅羅魚科粗鱗鯿屬的其中一,分布於歐洲大部分地區和鄰近的西亞。 然而,自然分佈不包括瑞典北部、芬蘭北部和挪威等外圍地區,以及不列顛群島的大部分地區(英格蘭南部除外),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義大利半島亞洲分佈於裏海鹹海盆地以及安納托利亞黑海流域,本魚雄魚和雌魚的體型略有不同。與雄魚相比,雌魚的體側扁程度較低,相比之下呈圓形,整體更深一些,通常胸部有明顯的隆起。雄魚更苗條,更側扁。胸部沒有隆起,牠的寬度可能只有同等長度的雌魚的三分之二,因此重量要輕得多。雄性的頭部相當尖,鼻子看起來略微上翹,而雌性的頭部更圓,有一個短鼻子。在繁殖季節,雄性會長滿結節,腹部經常呈現淡紅色,胸鰭和腹鰭呈深朱紅色,而所有其他鰭會變得非常黑和不透明。同時,雌性會變得非常圓潤和深陷,體長可達35公分,最大重量因棲息地質量而異,但在最佳條件下可以為1.6公斤。然而,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從不超過0.45公斤,在小池塘中甚至不超過0.3公斤。與頭相比,本魚的眼睛非常大,眼睛圓而突出,角膜呈淡黃色,虹膜呈黑色。無論魚的年齡如何,從吻尖到鰓板遠端的頭長大約是眼睛直徑的四倍,頭深是眼睛直徑的兩倍多。背鰭硬棘3枚、背鰭軟條8枚、臀鰭硬棘3、臀鰭軟條19-22枚、脊椎骨39-40枚。棲息在湖泊、水庫及溪流等底層水域,成群活動,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昆蟲幼蟲及水生植物為食,繁殖期在5至7月,可做為食用魚及觀賞魚。[2]

未成熟的粗鱗鯿(上)
成熟的粗鱗鯿(下)

參考資料

[編輯]
  1. ^ Freyhof, J.; Kottelat, M. Blicca bjoerkn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8: e.T39270A174781952 [11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08.RLTS.T39270A174781952.en可免費查閱. 
  2. ^ Blicca bjoerkna. [失效連結]

擴展閱讀

[編輯]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資訊:粗鱗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