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一次朝核危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寧邊反應爐

第一次朝核危機朝核問題的首次危機化。朝美雙方最終簽訂《核框架協議》,結束此次朝核危機[1]。建交不久的中韓兩國在此次朝核危機中,相互配合,為化解危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前期事態

[編輯]

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蘇聯停止對朝鮮的經濟支持。

1992年2月,韓朝《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生效後,韓美於3月暫停了每年一度的聯合軍事演習。4月,朝鮮政府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但各方對檢查評價不一。韓朝雙方在此基礎上又達成協議相互檢查對方設施,但對具體檢查對象方面出現分歧,協議最終落空。[2]:211[3]:657

不久,美國法國的偵查衛星發現朝鮮平安北道寧邊郡的一些不明設施。為澄清事實,國際原子能機構要求對寧邊等兩處的設施進行開發檢查。但朝鮮以事關國家主權為由,拒絕接受檢查。為對朝鮮施加壓力,韓美在10月宣布將恢復1993年的聯合軍事演習。朝鮮對此針鋒相對,宣布凍結與韓國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對話,並取消原定於12月舉行的第九次南北總理會談。1993年1月,朝鮮再一次拒絕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檢查要求。3月,韓美舉行了以朝鮮為假象敵人的聯合軍事演習。平壤宣布進入「准戰爭狀態」,並於3月12日致信聯合國安理會和和不擴散條約國,通報朝鮮正式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211[4]:307

中韓周旋及朝美會談

[編輯]

1993年3月23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在八屆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闡明了中國對朝核問題的兩項原則:「不希望朝鮮半島出現任何核武器」;「在朝鮮和原子能機構之間出現的問題,中國主張通過耐心的協商妥善解決」,「反對採取制裁的做法」。4月,錢其琛在泰國曼谷與韓國外長韓升洲達成通過對話解決朝核問題的共識。在中國和韓國的協調下,朝美同意於5月10日在北京舉行高級別會談。[2]:212

5月初,朝鮮為提高朝美會談的籌碼,試射了「勞動-1號」飛彈,射程約1000公里。美國為此對此進行強烈批評,原定的朝美高級別會談因此受挫。5月26日,錢其琛應邀訪問韓國,與韓國外長韓升洲和韓國總統金泳三分別舉行了會談,雙方一致認為應該通過協商和對話的方式來解決朝核問題[2]:213。在各方的努力下,朝美於6月2日在美國紐約舉行了首輪高級會談。經過四輪談判後,朝方代表、朝鮮第一副外長姜錫柱宣布朝鮮暫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6月11日,雙方發表了《朝美聯合聲明》,明確了解決朝核問題三項原則:反對包括動用核武的武力威脅;保證無核的朝鮮半島的和平與安全,包括公正地執行無核保障協議;相互尊重主權、互不干涉內政,支持朝鮮和平統一等。姜錫柱高度評價《朝美聯合聲明》,稱其是「兩國關係史上的轉折點」,「具有歷史意義」。美方代表、助理國務卿盧加奇則比較低調表示朝鮮的決定是「向正確的方向邁出的極其有益的一步」 [2]:213-214[3]:656

7月10-11日,比爾·柯林頓在朝美第二階段會談前夕訪問韓國,揚言如果平壤研製並使用核武器,「那將導致他們國家完蛋」。朝鮮立即做出反應,表示「如果誰膽敢向我們挑釁」,將進行無情的報復。7月14-19日,雙方在日內瓦舉行了第二階段的會談。會談結束後,雙方發表了第二份《朝美關於核問題的聲明》,重申6月11日的《朝美聯合聲明》:美方保證不以武力相威脅、不使用武力,向朝鮮提供輕水堆;朝鮮儘快同國際原子能機構恢復接觸,雙方就核設施檢查問題進行磋商。1993年12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分別訪問了朝鮮和韓國,朝鮮半島局勢大有緩和之勢。[2]:214[3]:656

1994年2月15日,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達成協議同意對其7座核設施進行檢查。2月25日,朝美同意終止「1994年協作精神」韓美聯合軍演,核檢查按照商定日期完成,恢復南北接觸,朝美準備將於3月21日舉行第三階段日內瓦會談。[2]:214[3]:656-657

發生第一次朝核危機

[編輯]
韓國前總統金泳三

1994年3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檢查朝鮮核設施時,被朝鮮禁止檢查疑是提煉鈽的第七處核設施。朝鮮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無理要求」表示強烈不滿。3月16-17日,平壤連續舉行防空演習。3月19日,韓朝會談破裂。朝方宣布施加壓力則「衝突將是不可避免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的 」。朝方代表朴英洙丟下狠話一旦戰爭「把漢城變成一片火海」。3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宣布在韓國部署6個愛國者飛彈發射基地,共48個發射。次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布利克斯向聯合國匯報稱朝鮮已經具備對鈽進行再加工以生產核武器的能力,所擁有的鈽可能比實際承認的還多。[2]:215[3]:657

3月21日,金泳三主持召開了國家緊急安全會議,22日下令全國軍隊進入特別戒備狀態。朝鮮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言人發表聲明痛斥金泳三的行為是「一種全面對抗和戰爭」,「追隨外來勢力,單方面地中斷與同族的對話,把國家形勢引向危險的戰爭邊緣」;堅稱在「大賣國賊」、「民族叛逆者」金泳三之流存在的情況下,「北南方不可能實現和解與統一,而又可能成為外來勢力的犧牲品」;呼籲韓國人民果斷鬥爭,「消滅這一賣國賊」。3月23日,朝鮮中央通訊社宣布,朝鮮已做好戰爭和對話的兩手準備,「以對話回答對話,以戰爭回答戰爭」。[2]:215

朝美激烈對峙之時,柯林頓曾打電話告訴金泳三美國將立即轟炸朝鮮寧邊核設施,並在這派遣1艘航母、7艘巡洋艦驅逐艦駛往朝鮮東海岸。金泳三對此表示了堅決的反對,稱:「這樣的攻擊絕不應該發生」,因為「如果美國真的攻打朝鮮,那就會引發全面戰爭,從而使漢城成『火的海洋』,造成數千萬韓國人死傷,並導致韓國經濟徹底崩潰。」他告訴柯林頓「如果美國攻打朝鮮,我不會派韓國65萬軍隊中的任何一員參戰」[5]。金泳三的堅定態度,最終使柯林頓取消了轟炸寧邊核設施的命令[2]:216

在朝核危機的緊要關頭,金泳三出訪日本中國。與時任日本首相細川護熙就和平解決朝核危機後,金泳三又對中國進行了為期5天的訪問。3月28日,他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和總理李鵬分別舉行了會談,雙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促進通過對話妥善解決朝核問題。江澤民強調朝核危機應該在四方三邊的框架內,通過對話解決。之後,韓國外長韓升洲從北京直飛美國,向白宮轉達中韓首腦會談所達成的意見。3月31日,金泳三打電話給柯林頓強調韓中兩國都不同意對朝採取強硬立場,建議聯合國通過一份措辭相對溫和的聲明,要求朝鮮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面檢查其核設施。在中韓兩國的努力下,朝美表示願意重新舉行談判。[2]:216-217

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發表了一份由中國起草的有關朝核問題的《主席聲明》,強調對話化解對抗,要求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繼續留在朝鮮,以檢測5兆億瓦核反應爐的活動。當天朝鮮表示「如果美國停止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施加國際壓力並著手重建朝美會談基礎,我們可能不反對通過協商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我們的一貫立場是通過對話解決核問題。今後的事態發展和能否和平解決核問題,完全取決於美國如何行動」。6月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提出了包括經濟制裁在內的三種選擇方案。6月13日,朝鮮宣布退出國際原子能機構。[2]:217[3]:658

朝美核框架協議

[編輯]

6月15日,在美國駐聯合國大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提出對朝鮮進行制裁的當天,美國前總統卡特受柯林頓的委託出訪朝鮮。卡特與金日成就美朝對話、實現雙邊關係正常化、美國援助朝鮮建設輕水反應爐、國際原子能機構人員留駐、撤回聯合國對朝鮮的制裁等問題達成了若干諒解。之後,朝美雙方開始了外交接觸。7月初,由於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去世,朝美第三階段高級會談暫時中斷,後又恢復進行。10月21日,朝美雙方代表姜錫柱和盧加奇在日內瓦簽署了《關於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2]:217-218[3]:659-660[4]:307

根據協議,朝美在四方面達成共識:(1)雙方合作用輕水反應爐取代朝鮮的石墨減速反應爐及有關設備。美國向朝鮮提供一個2003年以前達到2000兆瓦的輕水反應爐。在輕水反應爐機組完工前,美國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的重油,以彌補朝鮮的能源短缺。朝鮮在文件簽字後的一個月內完全凍結其石墨減速反應爐,並在輕水反應爐完工時拆除。(2)雙方走向關係正常化:簽字之日起3個月內,將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雙方在對方首都開設聯絡處;隨著雙方問題的解決,雙邊關係提升到大使級。(3)雙方將為無核的朝鮮半島而努力;美國向朝鮮保證不進行核威脅或使用核武器;朝鮮採取措施實現北南雙方《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朝鮮將進行南北對話。(4)雙方將為加強國際核不擴散體制而共同努力;朝鮮仍然是核不擴散條約的一方,並將履行條約安全保障協議。[4]:308[3]:660

後續

[編輯]

朝美核框架協議》簽署後,朝方履行了承諾,中止了石墨反應爐的運行。1995年,美國國防部動用550萬美元履行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的承諾[3]:660。1997年8月,輕水反應爐的建設啟動。但由於美國政界強硬派的阻撓,美國政府沒有兌現提供朝鮮輕水反應爐的承諾[3]:662[4]:308-309。2001年初,美國布什就任美國總統後,對朝實行強硬政策,雙方關係陷入僵持,導致2002年的第二次朝核危機的發生[3]:741-74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朝美核框架协议》要点. 新華網. [2015-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3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宋成有等著. 《中韩关系史-现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ISBN 978-7-5097-5142-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楊昭全; 孫艷株. 《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3年6月. ISBN 978-7-5472-1603-3. 
  4. ^ 4.0 4.1 4.2 4.3 方秀玉. 《战后韩国外交与中国-理论与政策分析》.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5326-3500-9. 
  5. ^ 克林顿曾欲攻打朝鲜 金泳三坚称不派一兵一卒. 人民網. 2003-01-17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9).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