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趙之戰
秦滅趙之戰 | |||||||
---|---|---|---|---|---|---|---|
秦滅六國之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秦國 | 趙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王翦 桓齮 † 李信 楊端和 羌瘣 王賁 |
趙王遷(被俘) 扈輒 † 李牧 司馬尚 趙蔥 † 顏聚(被俘) 代王嘉(被俘) | ||||||
兵力 | |||||||
至少數十萬(王翦、桓齮、楊端和總和)還有李信軍【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秦始皇本紀】【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距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史記刺客列傳】 | 未知,約有數十萬 | ||||||
傷亡與損失 | |||||||
20多萬員 | 近乎全滅 |
秦滅趙之戰是秦國對趙國開展一系列進攻戰役後,在前228年取得最終勝利的戰役。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王乘趙國進攻燕國之際,派王翦、桓齮、楊端和分兩路大軍攻趙,攻佔了趙國的閼與(今山西和順)、撩陽(今山西左權)、鄴(在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境,今與趙都邯鄲城同在邯鄲市境)和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等9座城池城,趙國的實力大減。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十月,秦王嬴政擔心秦滅韓時,趙國仍有助韓的可能,再度攻打趙國的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武城(磁縣西南),斬首10萬,大敗趙軍,並殺死趙將扈輒。(平陽之戰)。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桓齮率秦軍在肥之戰中被趙軍全殲。次年(前232年),秦軍分兩路進攻番吾(今河北靈壽西南),亦被李牧擊敗,史稱番吾之戰。趙國經過秦國數年的攻擊,死傷慘重,再無組織進攻能力了,僅能自保。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趙國代地發生地震。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趙國大饑。同年,秦軍南渡黃河轉攻韓國,攻克韓都鄭城(今河南新鄭),虜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在韓地設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秦滅韓後第二年,秦軍乘趙國大旱,兵分三路,北路由李信率領,自太原和雲中地區出發,攻略趙國北方四郡,而李信出太原、雲中—[1]中線以王翦、桓齮、羌瘣與李牧、司馬尚對峙於井徑關。南線以楊端和為將包圍趙國首都邯鄲。李牧數次打敗秦軍,殺死了桓齮。王翦遂施反間計,以重金賄賂趙國重臣郭開,使其進讒言而陷害李牧。趙王年幼,其母趙悼倡后在立儲之事上與李牧不和,而趙國當權者春平君與倡后私通,故而他們與郭開一拍即和。李牧面對著趙國君臣的不滿而遭免職。李牧被賜自盡,司馬尚遭免職。[2]趙又以趙蔥、顏聚為將對抗秦軍。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羌瘣破趙軍,攻佔邯鄲,俘趙王,趙國滅亡。趙國公子嘉逃到代(今河北蔚縣東北),收拾殘部,自立為代王。
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失敗,秦將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聯軍由太子丹統領,兵敗易水,秦軍克燕都城薊(北京)。燕王喜與太子逃至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代王嘉勸燕王喜「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李信率軍在攻滅燕於遼東,俘燕王喜;不久又攻趙代殘餘勢力,俘代王嘉。建立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和遼東郡(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