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輝格黨
真輝格黨 True Whig Party | |
---|---|
成立 | 1869年 |
總部 | 賴比瑞亞蒙羅維亞 |
意識形態 | |
政治立場 | 右派 |
國際組織 | 無 |
官方色彩 | 藍色 |
賴比瑞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
真輝格黨(英語:True Whig Party),也稱賴比瑞亞輝格黨(Liberian Whig Party),是賴比瑞亞主要政黨之一,最大的右派政黨,是賴比瑞亞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其政黨名稱源於美國輝格黨。
歷史
[編輯]真輝格黨的形成(1869年-1878年)
[編輯]1817年至1867年期間,在美國殖民協會的組織下,有1萬3千左右的美國黑奴橫越大西洋,懷揣著「自由的愛把我們帶到這裡」的信念,來到西非的胡椒海岸,建立他們自己的定居點。他們在西非建立了兩支非裔美國人的殖民地,其中一支來自英屬北美的非裔黑人忠誠派併入了英國建立的獅子山殖民地,定居在弗里敦,他們的後代被稱為克里奧爾人,並發展出所謂的克里奧語,另一支則成為了美裔賴比瑞亞人。
在殖民地建立早期,美裔賴比瑞亞人堅持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只有偶爾會與傳統的非洲本土宗教相綜撮。他們講非裔美國人白話英語,而且很少干涉當地土著社會,亦很少與之來往。來自美國,尤其是美國南部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深深影響著他們,這使得賴比瑞亞成為美裔賴比瑞亞人領導的社會。1869年,美裔賴比瑞亞人在克萊亞甚蘭鎮成立了真輝格黨[1][2]。在真輝格黨成立早期,真輝格黨的意識形態深受美國輝格黨的影響。
從殖民地建立伊始到1980年,塞繆爾·多伊發動政變的超過130年期間,美裔賴比瑞亞人和他們的後裔作為一個人口佔賴比瑞亞總人口5%的少數的族群一直壟斷和主導著賴比瑞亞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統治著人口佔多數的土著居民超過130年。
茁壯、獨大和長期執政(1878年-1980年)
[編輯]1878年1月7日,真輝格黨的安東尼·加迪納當選總統,從此真輝格黨連續執掌賴比瑞亞政權長達102年。真輝格黨從1878年到1980年連續執掌賴比瑞亞政權的102年期間,主導了賴比瑞亞政治,令真輝格黨成為自近代政黨制度建立以來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在真輝格黨執政的期間,一切反對真輝格黨的政黨被禁止活動,令賴比瑞亞幾乎成為一個一黨制的國家,雖然反對黨從來沒有被取締的程度。
在賴比瑞亞獨立後的超過130年期間,賴比瑞亞始終處於美裔賴比瑞亞人領導的真輝格黨一黨專政之下。美裔賴比瑞亞人及其後代幾乎是100%能夠投票,真輝格黨經常與共濟會一起,真輝格黨支持強迫勞動。真輝格黨對賴比瑞亞過去的可觀、長期的經濟增長做出了主要的貢獻,威廉·杜伯曼總統時期,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採取了許多措施吸引外企投資,並努力消除美裔賴比瑞亞人族群與內陸的土著居民族群之間的政治、經濟、社會差異。1979年,反對派發動暴動,遭威廉·托爾伯特總統以武裝鎮壓。
政變及結束執政(1980年-1989年)
[編輯]直到在1980年4月的一次軍事政變中,以克蘭族人總統衛隊的塞繆爾·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政變,推翻並處死了威廉·托爾伯特總統,托爾伯特在軍事政變中被殺害後,真輝格黨失去了權力,真輝格黨成為了反對黨,真輝格黨的絕大多數成員和支持者離開了真輝格黨,但真輝格黨作為一個反對黨聚集一起鬥爭。大部分美裔賴比瑞亞人家庭在1980年代逃往美國。政變結束了美裔賴比瑞亞人及真輝格黨對賴比瑞亞政權的長期壟斷,多伊成為第一個當地土著黑人國家元首,之後多伊對賴比瑞亞的獨裁統治導致了1990年代的內戰,使得賴比瑞亞經濟迅速崩潰。
內戰(1989年-2003年)
[編輯]1989年12月24日,賴比瑞亞全國愛國陣線在象牙海岸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賴比瑞亞,全面內戰爆發。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賴比瑞亞陷入混戰。8月,西非國家共同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甘比亞首都班珠爾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1991年3月,賴比瑞亞內戰擴展到鄰國獅子山和幾內亞。1993年7月,交戰各方在貝寧城市科托努達成協議,成立五人國務委員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1994年5月,過渡政府組成。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達成協議,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議,同意全部解除武裝。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賴比瑞亞經濟。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的非常手段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著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賴比瑞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著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奈及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布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奈及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奈及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賴比瑞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奈及利亞不會放棄泰勒。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賴比瑞亞,著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時至今日,仍有5500名聯合國軍人駐紮在賴比瑞亞。雖然騷動事件屢有發生,但是解除武裝的工作仍在緩慢進行中。
過渡民主(2003年-)
[編輯]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賴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經過兩年的過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次舉行了民主選舉。真輝格黨參加了2005年大選,作為賴比瑞亞轉型聯盟的一部分。2006年,賴比瑞亞轉型聯盟解散。真輝格黨註冊在2011年大選中作為一個政黨參加競爭,同時真輝格黨支持了團結黨總統票,認可愛倫·強森·希爾利夫總統競選第二個任期。然而,真輝格黨在選舉前五個月經歷了領導的鬥爭,沒有提名任何候選人參加任何立法席位。
軼事
[編輯]1991年,真輝格黨迎來了一個新的團體稱為「賴比瑞亞全國真輝格黨」的挑戰,而真輝格黨主席威脅採取法律行動,誘使「賴比瑞亞全國真輝格黨」改變名稱。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hillington, Kevin.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1. Fitzroy Dearborn. 2005. ISBN 978-1-57958-245-6.
- ^ Donald A. Ranard, "Liberia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9.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Apri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