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豬蛔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豬蛔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線蟲動物門 Nematoda
綱: 色矛綱 Chromadorea
目: 小桿目 Rhabditida
科: 蛔蟲科 Ascarididae
屬: 蛔屬 Ascaris
種:
豬蛔蟲 A. suum
二名法
Ascaris suum
(Goeze, 1782)

豬蛔蟲(學名:Ascaris suum),是一種常見的寄生在豬體內,可引起蛔蟲病的腸道寄生蟲。 如今,寄生在體內的豬蛔蟲與寄生在人類體內的人蛔蟲依然被看做是兩種不同的物種, 即A. suum 和 A. lumbricoides 。然而它們雖然有著不同的宿主,但卻可以在人與豬之間進行交叉感染, 所以依然有很多研究人員為他們是否是同一個物種進行爭論。 [1]在丹麥,蛔蟲病與接觸豬及其糞便相關。 [2]

豬蛔蟲分布範圍遍布全球,長度可達40厘米。 蛔蟲感染可以用驅蛔蟲藥進行治療。 豬蛔蟲屬蛔屬,是最早感染人類的寄生蟲之一。

生活史

[編輯]

豬蛔蟲可直接或間接感染宿主。當豬通過進食或飲水使含有L2期幼蟲的蟲卵進入腸道,幼蟲開始在肝部移行並成長為L3期幼蟲,接著移行肺部。幼蟲接著進入肺泡。 接著幼蟲成長兩次後,即變為成蟲。

宿主也可通過進食殘留在其他宿主中的L2期幼蟲感染。例如甲蟲和蚯蚓

形態學

[編輯]

診斷與治療

[編輯]

豬蛔蟲病的臨床表現症狀有咳嗽, 呼吸急促, 神情憔悴,腹絞痛, 體重減輕或體重增加減慢。 對蛔蟲病的診斷可通過漂浮法對宿主的糞便進行檢查或通過臨床症狀進行檢查確認。一般利用驅蛔蟲藥英語Ascaricide進行治療。

事件

[編輯]

1970年在加拿大, 一位博士後研究人員用豬蛔蟲污染了室友的食物。 事件導致四名受害者患重病,其中導致二人急性呼吸衰竭。[3][4]

遺傳學

[編輯]

大小為273Mbp的豬蛔蟲的基因組於2011年發表。[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5-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8). 
  2. ^ 存档副本. [2015-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6). 
  3. ^ James A. Phills, A. John Harrold, Gabriel V. Whiteman & Lewis Perelmutter. Pulmonary infiltrates, asthma and eosinophilia due to Ascaris suum infestation in man (PDF).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72, 286: 965–970 [2015-09-14]. PMID 5062734. doi:10.1056/NEJM1972050428618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4. ^ Risk Assessment for Food Terrorism and Other Food Safety Concern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enter for Food Safety and Applied Nutrition. October 13, 2003 [February 15,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5月27日). 
  5. ^ Aaron R. Jex, Shiping Liu, Bo Li, Neil D. Young, Ross S. Hall; et al. Ascaris suum draft genome (PDF). Nature. 2011, 479 (7374): 529–533 [2015-09-14]. PMID 22031327. doi:10.1038/nature1055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3-15).